科学(上海牛津版)

合集下载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六年级上册 1.1 认识科学 课件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六年级上册 1.1  认识科学 课件

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
二、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海尔蒙特”发现光合作用”: 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看
到植物在土壤中长大,于是假设植物的 营养来自土壤。他把一棵2.3千克的小 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烘干的土壤的大桶 里,只用雨水浇土。5年后,柳树重达 71千克,而桶中的土壤只比原先少了57 克。于是他认为植物的营养不是来自土 壤,而是来自于水。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一节 认识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
• 问题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问题 产生吗?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观察过 许多的事物和现象,产生了很多的问 题,你能列举几个吗?
• 科学帮助我们探讨大自然各种事物和现
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活动1.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
1、问:怎样用吸管将A杯中少量的水转 移到B杯中?(不可以用嘴吸)
探究活动过程
•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思考、讨论并 得出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三、发明与发现• 思考:我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制火药
活动1.2: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
小结
•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作业
• 练习册:练习1.1
2、探究活动六个基本要素:
• 提出问题 • 形成假设 • 制定计划 • 收集证据 • 处理信息 • 表达交流

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近视与远视

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近视与远视

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近视与远视
近视与远视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近视与远视》这节课是上海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第二节《视觉》的第三部分。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光线和像、眼和视觉以及眼球的构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近视与远视的的成因与矫正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另外,新教材更加关注知识的实用性。

为了强化用眼的卫生保健意识,新教材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与远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所以本节课既是知识重点,又很有应用价值。

 通过活动创设情景,在上课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诗歌欣赏,激发学生珍惜眼睛、爱护眼睛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近视情况,让学生体会到近视是非常普遍的视力疾病,增强学生预防近视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近视的成因和矫正,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并实施实验,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近视与远视的形成。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图示形像说明,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诗歌《献给眼睛的歌》和本校学生近视情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爱护眼睛的意识。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62396)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一学期牛津版-(62396)

上海牛津版科学考点大全——六年级第一学期一.科学入门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

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

科学的发现能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

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2.实验室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

在实验室工作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守则,并做好实验必须的安全措施。

显微镜(观察)、酒精灯(加热)、洗涤槽(洗涤试管)、急救箱、灭火器、灭火沙桶、实验装置通电。

3.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4.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力有限,所以不尽可靠。

如需要作准确的测量,就必须借助各种仪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仪器及测量单位:1)天平:左物、右码。

质量=砝码+游码。

2)刻度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尺垂直3)温度计:酒精温度计、体温计(水银)、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家用气温计。

使用温度计前,要观察它的量程,以确定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正确读数.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可以碰到容器底或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能使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位置。

p164)酒精灯用于加热: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应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5)可被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烧杯、锥形瓶、烧瓶等。

6)大量液体的移取用倾倒法,注意: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应对着手心少量液体的移取用胶头滴管。

注意:应将滴管竖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不要接触到试管内壁。

均匀混合液体的方法有振荡、用玻璃棒搅拌7)被磁铁吸引的物质称为磁性物质,磁棒的两端磁性最强,称为磁极。

2024-2025学年牛津上海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8

2024-2025学年牛津上海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8

2024-2025学年牛津上海版八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如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B. 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C. 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D. 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2、电源适配器(俗称充电器)在给手机充电时,电压约为()A. 5伏B. 24伏C. 36伏D. 220伏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甲烷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发出尖锐爆鸣声试管中甲烷纯净B 往装有某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产生大量气泡该固体一定是 NaHCO3C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该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D 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氧气的浓度越大,燃B. BC. CD. D4、验证某种降血糖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下降,下列实验和对照组小鼠的选择和操作,正确的A. AB. BC. CD. D5、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有()①水分②有机物③无机盐④氧气.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①③④6、在观察蚕豆叶表皮的气孔时,不需要的实验步骤是()A. 盖盖玻片B. 染色C. 滴加清水D. 撕下表皮7、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 食盐和水混合后得到食盐水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C.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D.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B. 铜线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C. 在电路中电源是消耗电能的装置D. 在通常情况下,玻璃和橡胶都是导体评卷人 得 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9、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____行为方式等都叫性状。

《受精作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受精作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受精作用》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受精作用”。

在我们的生物课程中,受精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它是生命的起源和延续的关键过程。

通过进修受精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繁殖机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生殖过程。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深入探讨受精作用这一主题。

二、观点诠释1. 什么是受精作用?受精作用是指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结合在一起,融合成为一个受精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精子的核与卵子的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也就是受精卵。

受精卵继续发育,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2. 受精作用的过程受精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精子的游动:精子通过尾部的摆动,在女性生殖道中游动,寻找卵子。

(2)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当精子找到卵子后,通过精子头部的酶作用,穿透卵子的外层,与卵子结合。

(3)核的融合:精子的核与卵子的核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

(4)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继续割裂,形成胚胎,最终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三、受精作用的意义受精作用是生物繁殖的关键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保持种群的稳定:通过受精作用,生物能够延续后代,保持种群的稳定。

2. 增进遗传信息的传递:受精作用使得父母的遗传信息得以传递给下一代,保证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3. 增进个体的进化:受精作用中的遗传信息融合和变异,有助于个体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思考问题1. 什么是受精卵?它与普通细胞有何不同?2. 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的?3. 为什么受精作用对于生物的繁殖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五、拓展延伸1. 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

2. 请思考一下,如果受精作用出现异常会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3. 请探讨一下受精作用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别和相似的地方。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对受精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受精作用是生物繁殖的关键过程,它不仅保持了种群的稳定,还增进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个体的进化。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2 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 8.2  形形色色的溶液-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教案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一、实验名称:用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二、实验目的:用紫色石蕊试剂和无色酚酞试剂判断生活中的溶液(白醋、啤酒、
食盐水、石灰水)的酸碱性。

三、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白醋、啤酒、
食盐水、石灰水
四、实验过程:
【想一想】我的假设是:
假设白醋/啤酒/食盐水/石灰水是(酸性/中性/碱性),那么紫色石蕊试剂遇该溶液呈色,无色酚酞试剂遇该溶液呈色。

【说一说】我们的实验步骤:
1、根据假设,我们选择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
①分别取两滴管的白醋/啤酒/食盐水/石灰水于试管中。

②在上述试管中滴加一滴管的紫色石蕊试剂/2-3滴的无色酚酞试剂于上述
试管中。

③观察现象并记录。

【看一看】我们的实验现象:
选用的酸碱指示剂
溶液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
白醋呈色呈色
啤酒呈色呈色
食盐水呈色呈色
石灰水呈色呈色
2、如果选用的指示剂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我们改用(紫色石蕊试剂、无色酚酞试剂)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五、实验结论:
白醋呈性;啤酒呈性;食盐水呈性;石灰水呈性。

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ppt课件

上海远东出版社(牛津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ppt课件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我们实验室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 • 1)石蕊试液
紫色
• 2)酚酞试液
无色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 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 石灰水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学习重点
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 _____(变红色\变蓝色\不变色); 遇中性溶液______( 不变色 变红色\变蓝色\不变色);遇碱性 溶液_____( 变蓝色 变红色\变蓝色\不变色)。
(1)用小药勺取2-3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从烧杯酸钾沉到水底未搅拌,静止时,观察高锰酸钾发生的变化,做好记录
想一想:高锰酸钾颗粒放多点好还是放少点好?
(3)搅拌高锰酸钾颗粒消失,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静止时的状态及变化, 并作好记录。
在水中沉降的路径上出现紫红色飘 带状条纹,水底高锰酸钾周围出现 环状条纹,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扩散 高锰酸钾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化学品名: 高锰酸钾 (2)想一想,高锰酸钾有什么作用? 消毒、防腐的作用,还有漂白的作用
(3) 把紫色高锰酸钾放入
水中会是什么样子呢?
高锰酸钾溶解实验:
1、我们会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实验桌。
烧 杯
水 玻璃棒
高 锰 酸 钾
小 药 勺
高锰酸钾溶解实验歩骤及要求:
酸钾进入水底时的状态及变化,并记录下来
水变成紫红色透明的溶液, 没有颗粒状出现
1、你能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吗? 高锰酸钾从有到无的过程
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
紫色由浓变淡的过程 2、同学们,现在你能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完 整的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吗?
谢谢指导!
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水中并且不能用过滤、沉降 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2.1.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2.1.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2.1.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等基本特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活环境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定义和理解。

2.生物的特征与非生物的特征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总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标本或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验证生物的基本特征。

如: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观察动物的呼吸、观察生物的排泄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与非生物的特征的区分,如: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而非生物不能;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而非生物没有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上海牛津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大纲一、本章内容解析二、本章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本章教学安排1、整体框架结构2、核心主题概要3、总体教学目标4、建议课时安排5、分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科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策略◆学生活动预期目标:活动建议:◆学习自评、互评表◆“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6、分节课件设计四、教学目标监测试题五、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上海尚德实验学校陈尧《科学(上海牛津版)》第一章《科学入门》教学设计一:本章内容解析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原理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不断地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表达、交流、探究、创新、合作、动手等能力,整体上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一节科学课都尽量达到精彩高效的目标,同时在“二期课改”的引领下,我们也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本章是初中科学预备年级的第一章内容,共有四小节:科学入门、走进科学实验室、简单的实验技巧、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课到底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科学,以及学好科学必须具备哪些最基本的技能。

在第一节中,共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进行探究的、发明发现,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并通过实践尝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已经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了,从而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科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和益处。

第二节:走进科学实验室,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要让他们了解在实验室学习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当然即使遵守了实验室守则,难免还是会遇到意外,那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简单的实验室意外应急措施呢?第三节:简单的实验技巧中讲述了电子天平、刻度尺、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秒表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技巧,这些都是学生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观察和记录也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工作,这其中又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这就是本章第四节的内容。

二、本章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初中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它处在上海二期课改“合—分—合”一体化科学教育体系中一个关键的位置,是合分合体系中“科学启蒙阶段”和“较为系统的分科科学教育阶段”的中间过渡阶段,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入门性的科学学习经历和体验,着力帮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方法,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科学的本质,承上启下地帮助学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

第一章科学入门是学生和科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参与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开始慢慢地领悟科学的内涵,体验到科学的无穷魅力,同时通过第一章节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为以后各章及分科科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情分析在小学五年《自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已经接受了科学教育的启蒙,对学习科学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储备,而且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对科学世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喜欢与人讨论并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有表达分享的渴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探究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展开模式,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的同时,能够初步学会用科学语言和相关技能,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本章教学安排1、整体框架结构2、核心主题概要: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3、总体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科学的兴趣;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能认识并学习使用实验室常见仪器和设备。

4、建议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识科学第二课时:走进科学实验室第三课时:测量、天平和质量、刻度尺和长度第四课时:量筒和体积第五课时:温度计和温度、加热器和加热、计量时间第六课时:液体移取和混合+练习册处理第七课时: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第八课时:单元检测5、分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科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策略本节课通过观察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从而引导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的主要特征这一主题。

本节课的引入可以利用一些新颖活泼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现象来导入。

例如: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科学要带领我们探索一个怎样神奇的世界呢?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请观察我手中的试管里装的是什么?生:清水。

师:你相信吗?老师可以将清水变成牛奶。

生:不相信。

(演示实验)师:老师还可以接着把牛奶变汽水,汽水变成红酒呢。

(碳酸钠+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然后加盐酸、再加紫色石蕊)学生惊奇不已,科学的世界原来如此奇妙!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现象,例如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可乐罐为什么会“流汗”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妈妈十月怀胎的日子里,我们是怎么长成小宝宝的呢?很多预备年级的学生并不知道问题的准确答案,却很想知道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真正奥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中有关科学家探究的六大基本要素,教学过程切记陷入僵化教条,可以结合现实的科学家探究的实例来学习。

当然孩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除了从科学探究中感知,还可以通过对科学史的感悟,所以在发明和发现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发明发现,从中也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更多的需要坚持不懈、严谨细致的科学品质!◆学生活动活动1.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预期目标: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初步体会科学的本质;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慢慢学会用科学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想。

活动建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用吸管移取水的活动,体会到科学探究是科学的主要特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你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家的先决条件了.活动1.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发展预期目标: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STS)”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活动建议:这个活动,可以以小组、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比我国四大发明发明前、发明后及进一步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

◆学习自评、互评表预备年级科学学习自评、互评表自评人:月日互评人:月日◆“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更多科学发明、发现背后的艰辛历程,制作一期班级黑板报。

第二课时:走进科学实验室◆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策略本节课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在科学实验室中开展教学活动。

科学学习除了在教室中进行,有时候我们要一起走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去探究科学,那就是科学实验室。

当然想要在实验室学习中有所收获,首先就要认识并学会操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自己已经认识的仪器名称和用途,教师再补充纠正。

在认识完常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1.4“找出潜在的危险”和活动1.5“发生意外怎么办”,提醒学生在实验室必须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提高他们在实验室注意安全的意识,以及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情怀!◆学生活动活动1.3:认识科学实验室预期目标:熟悉实验室环境。

活动建议:在教师的带领和组织下,学习本校科学实验室守则,认识常见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知道它们的用途。

活动1.4:找出潜在的危险预期目标:学习封二的实验室守则;知道基本的实验室安全守则活动建议:根据所学实验室守则,让学生先独立寻找图片中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地方,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由左向右,由后往前的顺序寻找,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学习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意识。

活动1.5:发生意外怎么办预期目标:了解简单的实验意外的紧急应变措施。

活动建议:做实验的时候,即使采取所有必要的安全措施,有时候也会有难以避免的意外,所以这块的教学活动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假设的情景中,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应急方法,然后相互交流补充、教师纠正,从而让学生掌握实验意外的简单紧急应变措施。

◆学习自评、互评表预备年级科学学习自评、互评表自评人:月日互评人:月日◆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以“实验室安全”为主题的海报并向全校展出。

第三课时:测量、天平和质量、刻度尺和长度◆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策略本节课以人类有哪些感觉导入,眼睛有视觉、皮肤有触觉、鼻子有嗅觉、耳朵有听觉、、、、、这些感觉是否真的百分百可靠呢?有的学生认为感觉是可靠的,有的则持怀疑态度。

接下来以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感觉都是不尽可靠的,那怎么办呢?自然接着讨论必须使用测量工具。

测量固体的质量没有什么问题,测量液体的质量有些难度,可以设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把水倒在电子天平上进行测量呢?”让学生自己探究:液体不能直接放在电子天平上测量,必须放在烧杯里,那测量出来的质量就是液体加烧杯的质量,所以必须减去干烧杯的质量,这就是差量法,是一种间接测量的方法。

长度的测量有一个难点:曲线长度的测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会其中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学生活动活动1.6:我们的感觉可靠吗预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感觉是不完全可靠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可能使人产生错觉的动画图片,让学生体会视觉是不尽可靠的,在接受能力较强的班级也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存在错觉。

“触觉不尽可靠”的这个实验,课前需要准备好冰块,课堂上把冰块放在自来水中,形成冰水,热水的温度需要控制好,不宜太烫,以长时间放在其中不烫伤手指为宜,防止烫伤学生。

“估计质量”这个活动事先需要准备4-5个体积形状相同的立方体纸盒或者粉笔盒,可以让其中两个质量相差较大,其他三个质量相近。

活动1.7:测量质量预期目标:正确使用电子天平,初步学会准确的记录活动建议: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需要会选择不同的工具,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特别要注意电子天平的精确度和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

液体质量的测量,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学生初次使用烧杯和锥形瓶,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

活动1.8:测量物体的长度预期目标:正确使用刻度尺活动建议:根据物体的长短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

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在不同的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时,必然会出现几个相差极小的测量结果,这就自然引出“误差”的概念,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存在“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