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教案2
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②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内含麝芬之紫烟。
④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释】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
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
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
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
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笔调陡然一变:“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
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
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
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四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觉,举杯断绝歌路难。
③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④【注释】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拟行路难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 画出了一个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 常的发愁者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 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 《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 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 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 其愁的沉郁了。
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对于这种命运,诗人的态度是 怎样的?
认命、抗命、认命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赏析诗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 “水” 喻人,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 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 低贵贱决定的。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情感 语言风格
鲍照
抒悲愤
李白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背诵本诗和李白的《行路难》
效果: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 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 的心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
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1)从诗歌本身看“命”指门第决 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 样的遭遇。
(2)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 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课件 (14张PPT)

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轶事摘录·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唐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 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
心非木石岂无感?
该句运用哪种句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以反问的句式大声疾呼:“人心不是木石,怎么会没 有感慨?”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不平的遭遇,理的劝慰, 酒的麻醉,都无法消解内心的愁闷,愤慨之情达到高潮, 随时都有可能喷薄而出。
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情感,作者的选择是什么?·
吞声踯躅不敢言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 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 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 个特色。(不平则鸣)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浊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
南 朝
行
( 宋
路
) 鲍难照来自 知人论世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 东郯tán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 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鲍照 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 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李 白)。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 鲍参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汇报课教案郭延凤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3、学会用对比方法比拟诗歌的言语作风。
教学方法:朗诵法、协作探求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唐代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送给他的好冤家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爽庾开府,俊逸鲍从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杜甫用鲍从军来赞誉李白,可见鲍从军在中国诗的位置,明天我们来欣赏鲍从军的«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抒发世路困难,分手悲伤的感情。
〝拟〞是〝模拟、模拟〞的意思。
二、知人论世:1、翻开练习册看第11页〝识作者〞,迅速阅读,并找出用来描画鲍照的一个词语。
明白:出生寒微;鲍照出身豪门,有才气,因献诗被赏识,但都是高等官职。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是先人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鲍照终身很不失意,究其缘由是什么呢?2、看练习册第11页〝探背景〞,了解作者所处的大时代。
明白:士族门阀制度〔拼爹的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出身论英雄,门第的上下决议一团体命运的贵贱。
而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抵触就是鲍照喜剧的前提。
加之,鲍照自己毫不粉饰自己对建功立业、荣华贫贱的追求,他不顾一切地要完本钱人的价值,却遭到了世俗的压制和阻碍,他的心中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涛,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
门阀制度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鲍照的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庞大的愤懑不平化作«拟行路难»。
三、欣赏诗歌:1、结合课后第一题的诵读提示,请先生三读诗歌,个读、齐读,师师范。
一读,纠音〔踯躅zhízhú〕;二读,掌握感情基调〔深沉、愤懑不息〕;三读,颔联中的〝人生亦有命〞,〝命〞是什么?作者看待〝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认命还是不认命?明白:〝命〞指门第。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教案(系列一)

《拟行路难》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1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
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拟行路难(其四)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学习目标
• 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 •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
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前预习
•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 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人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 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
• 阅读《拟行路难》中的文字,回答5~6题。 •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⑤沛公安.在 ___哪__里___
__安__适__、__安__逸____
(2)绝① ②举 而杯 绝.断 江绝 河.歌路 ___难横__渡_____断___绝___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 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
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1.3拟行路难》

D 、鲍照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 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4/22021/4/2Friday, April 02, 2021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4/22021/4/22021/4/24/2/2021 4:31:51 PM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 为什么?
本诗的关键词:
“命” “愁”
2、这首诗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基调怎 样?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但沉郁难舒之情
3、诗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 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 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 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 语言风格深受乐府影响, 抒悲愤 语言清新质朴,
+ 气势连贯,笔力 明豪情 酣畅淋漓
+ 展自信
检测与反馈
下列有关《拟行路难》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表现了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 上,流露出了他的无比巨大的愤懑与不平。
B 、开头写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其实表现 了作者认同人的贵贱是由家民门第所决定的。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2张PPT)_2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合作探究
诗人因何而愁?
知人论世
论世: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为唯
冲 一选拔标准),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突 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
愤难抑。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诗歌
散中 文国 欣古 赏代
诗 歌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文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春日忆李白 杜甫
一 、 问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用
努
力
进
取
演
绎
你
的
精
我觉得在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 彩
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人
——刘伟
生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一单 元《拟 行路难 (其四 )》课 件 ( 2 2张PPT )_2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一单 元《拟 行路难 (其四 )》课 件 ( 2 2张PPT )_2
题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导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入 注:
明 1.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Hale Waihona Puke 确 目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2. 鲍参军:南朝宋文学家,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 3.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拟
行路难(其四)》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以意逆志,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读——秀出你的声音
1.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3.最后再读一遍给自己听。
二、说——秀出你的理解
1.请逐行把诗句的大意描述出来,理解诗的内容;
2.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
3.请三言两语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
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
苦可想而知。
三、思——秀出你的感悟
•你能抓得住诗的关键词(诗眼)吗?
•请你每读一行后,主动思考并努力去求解以下三问:
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四、对话:智慧的碰撞
问题设计:
1.请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解说各句内容。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
(悲愤。
从“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可以体会出。
)
3.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感情与主旨的关键
(叹愁难)
4.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5.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6.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7.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五、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
•诗人遭遇
出身寒微,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六、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七、小结
《拟行路难》其四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