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达标检测卷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

A.“雾凇”的形成B.“雪花”的形成C.“露珠”的形成D.“冰柱”的形成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把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里)1.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2.关于如图5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的示数为10℃ 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4.万明同学在家洗澡时,发现此过程涉及许多物理知识,于是他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其中一条错误..是的()A、房间内充满的“白气”是水蒸气B、地面铺上凹凸不平的地板砖是为了增大摩擦C、窗户玻璃变得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造成的D、热水冲洗全身变暖是人吸收了水的热量5.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出下列说法正确的()A.铅在 350℃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C.济南地区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D.济南地区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6.以下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衣柜里放樟脑片,利用了汽化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C.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D.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7.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
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8.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
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C.口呼出的“白气”是口中气体液化产生的D.口呼出的“白气”是口中气体汽化产生的9. 牙科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将小金属镜放在酒精上烤一下,然后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的目的是()A、给小镜子消毒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的空气液化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10.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11.江西省的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年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

年秋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 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 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2. 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 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3. 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同学们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数据。
下列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B.两个鸡蛋的重力大约为1NC.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4.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 冰雪遇暖消融B. 冬天江河结冰C. 春天白雾弥漫D. 阳光下露珠变小5. 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 冰雪消融B. 露珠的形成C. 霜打枝头D. 冰的形成6.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 冰化成水B. 露的形成C. 雾的形成D. 雪的形成7. 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 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 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 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8. 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 灯丝用久了变细D. 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9. 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熔化B. 汽化C. 液化D. 升华10. 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A. 液化放热B. 蒸发吸热C. 凝固放热D. 升华吸热11. 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 杯中液态氮放热B. 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 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 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B. 树上的雾凇--凝华C. 草叶上的露珠--熔化D. 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13. 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积水干涸C. 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14.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 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凝华现象D. 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15.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 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题【答案】第2题【答案】第3题【答案】第4题【答案】第5题【答案】第6题【答案】第7题【答案】第8题【答案】第9题【答案】第10题【答案】第11题【答案】第12题【答案】第13题【答案】第14题【答案】第15题【答案】。
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测试题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测试题(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A.冰水共存物的温度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D.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B.人体口腔正常温度一定是37℃C.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成的D.体温计在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3、实验室里,同学们将收集的碎蜡块放入铁皮罐中,在火焰上将其化成蜡油,然后又重新塑成一支新蜡烛,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B.先熔化后凝固C.熔化D.先凝固后熔化4、下图是甲、乙、丙、丁4种物质熔化或凝固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晶体,图像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是非晶体,图像表示的是凝固过程C、丙是晶体,图像表示的是熔化过程D、丁是非晶体,图像表示的是凝固过程5、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沸腾需要吸热,蒸发不需要吸热B.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C.蒸发和沸腾都只发生在液体表面D.蒸发和沸腾都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6、下列措施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冒B.农民把刚收割的高粱晒在院坝里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D.将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处7、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干冰融化吸热B.干冰升华吸热C.干冰液化放热D.干冰凝华放热8、下列措施能改善缺水现状的是A.农业用水改粗放式浇灌为喷灌B.生活用水进行二次利用C.开发地下水D.修建拦河坝将江河水集中贮存9、下列环境问题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的是A.赤潮B.全球气候变暖C.白色污染D.臭氧空洞10、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
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正确的是A.他们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B.他们均附着在玻璃的室外一侧C.他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他们均附着在玻璃的室内一侧11、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蒸气比开水的温度高B.水蒸气蒸发时吸热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D.水蒸气液化时吸热12、如图是某物质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下面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t/℃A.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5分钟B.该物质是晶体,凝固点为80℃C.在第9分钟,物质处于固态D.在BC段物质不断吸热二、非选择题(13题—19题每空1.5分,20题每空2分,共62分)13、请注明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1) 冬天,河内冰层的形成_________(2) 霜、雪的形成_________ (3) 雾的形成________ (4) 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_________ (5)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_________(6) 涂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了_________(7) 铁矿石变成了铁水_________(8) 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_______(9) 把钢水浇铸成各种零件________ (10)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过一会儿看到鸡蛋表面变湿_________(11) 从冰箱里拿出的汽水瓶子上面有一层“汗”_________(12) 冰棒从冰柜里拿出后,发现冰棒粘着自花花的“粉”_________(13) 寒冷的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_________(14) 天气炎热,吃冰棒降温解暑_________(15) 夏天打开电冰箱冷冻室门时,我们可以看到冒“白气”_________14、夏天吹电风扇是为了加快人体汗液的_________,该过程要_______热,从而使人凉快。
练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章末测试卷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温度、温度计、体温计1、4、102、3、5、7、8、9、10、11、12、物态变化13、14、15、16水资源危机、节约用水 6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 ℃的是( D )解析:健康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某某省冬季的最低气温是-13 ℃左右;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人感觉舒适的房间的温度为22~26 ℃.2.如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C.海波在BC段吸热,温度不变D.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解析:由图知:BC段是海波的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所以可以判断海波为晶体,故A错、C 正确;海波在AB段吸热,固态海波升温,故B错;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为8 min-4 min=4 min,故D错.3.下列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不同的固体熔点不同B.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D.晶体熔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解析: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但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同的,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4.如图所示的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8 ℃1 ℃解析:体温计的示数是38 ℃,它的分度值是0.1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体温计的液柱不会自动下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5.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沸腾需要吸热,而蒸发不需要吸热解析: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都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才会发生即达到沸点,并且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6.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主要措施就是节约用水.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重大,下面的节水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C )A.每日定量、定时供水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消失”,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解析:冰块“消失”,是从固态变化为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B正确.8.初夏,大雨来临前,沉闷的天气常使墙面或地面变得很潮湿,其实这是一种液化现象.在下列现象中具有与此相同的物态变化是( A )A.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解析: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项符合题意;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项不符合题意;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故C项不符合题意;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了,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8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200 ℃开始熔化,直到250 ℃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非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在升高,并不是在一定的温度下熔化,所以是非晶体.“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91 ℃,从烧杯口冒出的“白气”是液态(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解析: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如题图所示水的温度是91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吸热,温度不变;钨的熔点是3 410 ℃,它的凝固点是 3 410 ℃.解析:晶体是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灯泡的灯丝是由钨制成,它的熔点是3 410 ℃,同种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也是3 410 ℃.12.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 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试管壁有小水珠,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解析: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温度计C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13.有一天,李蒿捡到一个打火机,他淘气地将打火机的出气口拔了下来,只听“嗞……”汽化、凝华.解析:把出气口拔出后,打火机里的液体会迅速汽化,汽化吸热,使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石块上.三、实验探究题(14题16分,15题18分,共34分)“水的沸腾”实验:(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测温物质凝固点/℃沸点/℃水银-39 357酒精-117 78(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2所示,图中甲(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3)如图3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写出一种即可).解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 ℃,酒精的沸点是78 ℃,水银的沸点是357 ℃,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2)在水沸腾时,整杯水的温度都等于水的沸点,而由于水底部的压强较大,汽化产生的气泡体积较小,越向上水的压强越小,气泡的体积也越来越大.(3)由图3可以看出,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4)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水太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当水质量适量,水的初温不低时,可能是火力太小.所以要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度或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等.“探究甲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甲的温度/℃70 72 74 76 78 67 78 78 81 84 87 乙的温度/℃70 71 73 74 76 77 79 82 84 86 89(1)该组同学在某一次观察中记录明显错误的数据是67 ;(2)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甲(选填“甲”或“乙”);(3)该晶体的熔点是78 ℃;(4)该晶体在76 ℃时 ,处于固体(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5)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知,甲从第8 min温度保持不变,但第10 min温度为67 ℃,明显降低,所以错误;(2)由数据知,甲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为晶体;乙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为非晶体;(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78 ℃不变,所以熔点为78 ℃;(4)晶体在76 ℃时,未达到熔点,还没开始熔化,为固态;(5)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四、简答题(共14分)16.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1)请依此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液化、凝华、熔化.(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熔化.解析:水蒸气变为小水滴,是液化,变为小冰晶,是凝华,液化、凝华都放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熔化,吸热.。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人觉得舒适的环境温度为37℃ B.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2mm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1.1m/s D.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10N2.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3.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4.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人开水中,过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下列现象中与上述碘发生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5.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6.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如图,表示在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B.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C.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7.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8.关于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江自来水水源是地下水,与地表水相比较,水硬度相对偏高B.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25%C.温江有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从北至南纵贯全境,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D.因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所以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9.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名称铁钢铜金固态水银固态氮熔点(℃)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59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 B.金块掉入铁水中会熔化C.在﹣265℃时氮是液态 D.﹣40℃的气温可用水银温度计测量10.下列“物态变化”与其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A.“冬天的清晨,地面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要吸热B.“春天来到,积雪融化”是熔化现象,要吸热C.“夏天的清晨,草地上出现露珠”是汽化现象,要吸热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要放热二.填空题(共7小题)11.(1)如图1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4题图 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2.四季分明的临沂城宜商宜居。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3.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 .熔化 B .液化 C .汽化 D .升华 4.如图所示,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地窖的菜冻坏。
所应用的原理是A .水凝固时放热B .水汽化时吸热C .水蒸气液化时放热D .水蒸气凝华时放热 5.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 B .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AC .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D .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6.海水淡化可有效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出来,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淡水.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A .汽化和凝固B .汽化和凝华C .汽化和液化D .升华和凝华 7.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A .初春,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雾B .初冬,田野里出现了霜C .家中,冰箱里冰盒中的水凝结成冰块D .房里,敞口瓶中的花露水蒸发 8.2015年10月5 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A .较小的密度B .较小的凝固点C .较低的熔点D .较低的沸点9.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 水,如图所示。
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 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A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0.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温度与物态变化》同步达标测试

物理试卷(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的正常体温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D.泉州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2、物质的三态变化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一组是()A.熔化、液化、升华B.熔化、汽化、升华C.升华、汽化、凝华D.液化、升华、汽化3、夏天,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物品,放一会就会在物品上有一层白色的东西,这是()A.凝华所形成的霜B.凝固所形成的霜C.升华所形成的霜D.汽化所形成的霜4、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温度计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5、北方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使窖内的温度不会过低,菜不致冻坏,这主要是因为()A、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热B、水的温度比气温高C、水结冰时要放热D、水能供给蔬菜水分6、如图1所示的四个图景,正确描述水沸腾现象的是()7、小明在家过周末,联想到一些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场景所包含的物理道理,下A B C D列说法错误的是:()A、擦地后,开窗通风干的快,是加快空气流通,使蒸发加快B、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流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C、烧开水后,看到“白气”是汽化现象D、看到灯泡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8、“分类法”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不是分类法的是:()固液之间晶体A、物态变化可以分为液气之间B、熔化气固之间非晶体蒸发相同点C、汽化D、比较蒸发和沸腾沸腾不同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9、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温标,这种温标的温度为0度,的温度为100度。
10、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是-8℃,读作;人的正常体温为℃,读作。
11、物质通常是以三种形态存在,即固态,例如、液态,例如、和态,例如。
12、某市气象台播音员说:“本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6度”,小雯同学表示播音员说的不完整,您认为正确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本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
沪科版初三全册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检测题(含答案)

沪科版初三全册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检测题(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自然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冰雪消融B.大雾弥漫C.露珠晶莹D.霜打枝头2.目前,市面上有一种可安装在浴室的电热“防雾镜”,其内部有电热丝。
“防雾镜”的“防雾”功能启动时,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A.熔化B.汽化C.液化D.凝华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太子河雾凇B.鸭绿江晨雾C.渤海湾封冻D.辽西稻田干涸4.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B.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放热C.高压锅中的食物容易被煮熟,是因为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低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凝华现象5.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
只见店员将﹣196℃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C.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使容器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6.冬天,晒在室外结冰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A.凝固B.液化C.升华D.凝华7.下列各组物态变化现象中,都放热的是()A.春天冰封的湖面逐渐解冻;工人用铁水浇铸成工件B.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C.夏天剥开包装的冰棍周围冒“白气”;家中衣箱内的樟脑球逐渐变小D.家里冰箱中形成冰霜;秋天早晨草丛中出现露水8.图中,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属于凝华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叶上露珠C.秋天,山中晨雾D.严冬,树上雾凇9.荔枝成熟期较集中,又极不耐贮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如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体温计水银柱较细,难以读数,因此体温计外部设计成凸起的弧形玻璃面,横截面如图所示,为看清体温计液柱的位置,应沿图中________(填“A”“B”或“C”)方向观察。
(第1题) (第2题) 2.在测量水温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做法如图甲所示。该做法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温度为________。 3.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4.2018年3月我国计划发射火箭“快舟十一号”,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生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若在火箭头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熔化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________,就能使火箭温度________。 5.毛泽东同志曾用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描述我国北方的冬天。北方冬天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水会凝固成冰,水在凝固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 6.小杨同学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特点”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为________℃;小宇画出了“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海波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第10 min时处于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并存”)。
7.小付买了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 “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成了小水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8.小亮和同学做了一个小实验,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到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了白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的。
9.如图所示,烧瓶内装入适量的水,塞紧的橡皮塞上分别插有温度计和玻璃管,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____。停止加热,用注射器通过玻璃管给烧瓶________(填“充气”或“抽气”),水又重新沸腾。
(第9题) (第10题) 10.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和________,同时伴随着放热。生产中是通过_______方法使打火机的燃料由气态变成液态的。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述哪些结构的改变是正确的( ) A.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粗一些 B.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 C.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一些 D.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做大一些
12.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锡来焊接电路的接头。图中,能正确表示锡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1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中的固态碘,会在试管中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B.水在蒸发时放出热量 C.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D.用高压锅做饭时,锅内的水能加热到100 ℃以上 14.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5.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因是冰熔化要吸热 B.使用高压锅,食物容易被煮熟,原因是锅内气体压强大,液体沸点高 C.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 16.物态变化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空气中经常会出现大雾,这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夏天吃冰棒时看到周围冒出“白气”,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经常会出现露珠,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的早晨地面上经常会出现白霜,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1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第17题) (第18题) 18.如图是“探究蜡烛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蜡烛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蜡烛受热均匀 D.蜡烛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蜡烛是晶体 19.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解析正确的是( ) A.夏天,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B.寒冬,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这属于液化现象 C.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因为水汽化吸热的缘故 D.寒冬,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是因为盐可以提高冰雪的熔点 20.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三、实验题(21题10分,22题12分,23题10分,共32分) 2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4)由图可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______℃。 22.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 (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按乙图改进后可以顺利读数。 (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②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____(填“>”“<”或“=”)m2。 (5)某时刻实验时,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气泡如图丁所示,表明水________沸腾。
23.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①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第23题①)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②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________(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题②) 答案 一、1.37.8 ℃;A 2.温度计的玻璃泡未完全浸没到被测液体中;22 ℃ 3.非晶体 点拨: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该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即沥青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4.吸收热量;降低 5.放出;不变 点拨:冰是晶体,水凝固成冰的过程是晶体凝固过程,晶体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6.36;晶体;液态 7.升华;液化 8.凝华 点拨:易拉罐的下部有白霜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即白霜。 9.保持不变;抽气 10.凝华;压缩体积 二、11.B 点拨:玻璃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体积膨胀相同,如果管越细,上升的刻度越多,越灵敏,所以内径要细一些,故B正确,A错误;玻璃泡容积越大,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液体总体积的变化量会更大,表现在毛细管中会更明显,灵敏度更高、准确程度更高,故C、D错误。故选B。 12.D 13.D 点拨:加热试管中的固态碘,碘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水在蒸发时吸收热量,故B错误;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逐渐升高,故C错误;用高压锅做饭时,锅内的气压高,水的沸点高,水能加热到100 ℃以上,故D正确。 14.A 15.C 16.A 17.C 点拨:甲物态放出热量变成乙物态,乙物态吸收热量变成丙物态,丙物态吸收热量变为甲物态,则可判定甲是气态,乙是固态,丙是液态,故选C。 18.D 19.C 点拨:盛冷饮的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是杯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