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

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蜀汉诸葛亮六次北伐出祁山读书笔记典故六出祁山是一个三国典故,讲述的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六次北伐魏国,每次都进军祁山的故事,因为祁山在三国历史上,属于一个很重要的北伐军事要点,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从这个地方进军,这也是魏国的一个军事地理上的弱点。
曾有很多人评论说:从六出祁山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军事上并非一个天才级别的人,他的强项还是战略家与治国能力。
在“智慧化身诸葛亮到底算不算军事家?”中我们分析过他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六出祁山:拼音:liù chū qí shān解释: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一带。
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二零回:“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六出祁山结果:六出皆败,损兵折将。
本来人就少,还这样折腾。
他治理国家还行,打仗的谋略一般,在文章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赵藩“攻心“联解读赏析一文中,我们分析过,诸葛亮没有能做到审时度势,这也是为什么刘备死前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法正的重要原因,当然刘备的夷陵兵败也是一个超级大错误。
兵败的六大原因: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并非三国志。
一、蜀道艰难,运粮不便。
去攻魏国,捷径就是去攻长安,然而去长安的路除了陈仓外,其余小路盘涉艰难。
只要魏军在陈仓艰守不出,就很难进攻长安。
在诸葛亮二出祈山时,便是陈仓守将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终只有带兵回汉中。
二、蜀国智谋之士较少。
大家一定听过“孔明挥泪斩马谡”这句话吧?当时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恃于街亭。
蜀军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去守街亭。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
三国演义中的读书笔记(共4篇)

篇一: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
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
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之后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
他出山后,一向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能够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齐走。
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这天,我读了少年版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资料丰富,人物个性鲜明,然后故事鲜活形象,令我百看不厌。
在这书中,鲜明刻画了孙权的以貌取人,刘备的仁慈与敬才,曹操的奸诈与自负,孔明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君子之言,小人之腹等等,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比如,第一章,豪杰聚首桃园结义,让我懂了干什么事,都要重情重义,遇事要有情有义,待人要情义相融。
第十五章,刘玄德三顾茅庐,以礼求贤,礼待贤达的故事,让我慬得了做人要谦虚,做事要律己,待人以礼,处事以理;同时也感到,如果四(6)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很好地辅佐班干部工作,这样我们班的群众就会更加有魅力。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读书笔记4篇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读书笔记4篇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读书笔记篇1《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
书中一个个传奇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苦肉计、空城计、王允巧施连环计等都让人拍案叫绝。
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
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大都督,姓周名瑜字公瑾。
他很嫉妒蜀国的诸葛孔明,想嘲笑他一下,就把孔明叫来了,“孔明先生,我们就要和曹操在赤壁决战了。
在江上用什么武器最好呢?”周瑜问。
“吾人觉得用弓箭最好。
”“哦?那我们的弓箭不多,只有两万余支,要和曹军对决,还要十万支箭呢。
如果现造,可能时间不够。
”“那就让我来造吧,只需三天,若造不成任君处置。
”前两天一直没有消息,知道点二天晚上。
他让士兵们扎大量的稻草人安在船上,把船放到水中,每只船上点了几根火把,人站在船舱中。
恰巧大雾弥漫,曹军看不清,把箭全射到稻草人的身上。
箭正好十万只。
几天后,这些箭都被用来攻击曹军了。
真是大快人心。
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读书笔记篇2中国历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汉的故事,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仔细地欣赏了一番,这就是“三国”。
一说起《三国演义》,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心地仁慈、胸怀大志的刘皇叔;机智多谋,刚腹自用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但我一合上书,诸葛孔明的身影就隐隐约约浮现在我的面前。
我佩服诸葛孔明。
他足智多谋,年幼时就开始为蜀国效力。
他用一招火攻计使夏侯惇兵败博望坡,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无言以对,即使他死后也在之前布置好一切,还活活把仲达吓走了。
假如蜀国没有诸葛孔明,历史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诸葛孔明虽然一世英明,而生命却非常短暂。
为安天下,在蜀国上付出了多少力量。
当我读到诸葛孔明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时,我深深的为这个人才惋惜。
我想,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不用象过去那样舞刀弄枪,但是,现在的竞争多么激烈,只要我们稍一松懈,可能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一个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大全9篇)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大全9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篇一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
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篇二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
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
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智激周瑜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
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
”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
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
差人送与曹操。
操必班师矣。
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
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诸葛亮的故事读后感篇三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分起。
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此后若干年,三国之间展开了角逐争夺。
那么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一《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
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二《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应该是家喻户晓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同时我也被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令我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关羽的忠心义胆,张飞的有勇无谋,周瑜的心胸狭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以下是由为大家推荐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篇范文一进入初二了,我又一次翻开了《三国演义》,更深切地体会了这本书的味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奸诈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与恶。
比如说吧,关羽就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且充满智慧,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三国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
那曹操,虽然觉得他很奸诈,但他那奸雄的智慧却促使他成为了一国霸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在笑谈中”面对这首铿锵有力的词,脑海中又浮现出三国时期战火不断、连年征战的画面。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
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
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
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
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读《诸葛亮六出祁山》有感五百字

读《诸葛亮六出祁山》有感五百字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出巡南方,六次攻打祁山,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诸葛亮对于攻打祁山的信念是坚定的,尽管前五次都失败了,他仍然决定再去一次。
他不放弃,不屈服于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持续努力,就能战胜一切。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策略。
诸葛亮每一次攻打祁山都有自己的策略和计划,他善于利用地形和天气等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劣势。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和策略,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化劣势为优势。
最后,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诸葛亮不是孤掌难鸣,他有自己的团队,每一次攻打祁山都有士兵和将领的支持和配合。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在团队协作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和贡献,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形成一个紧密的团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读完《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思想,这对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我们必须在坚定信念、充分准备、团队协作等方面不断努力,才
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六出祁山
沽源县第五小学冯国英六出祁山(102——104回):建兴十二年春二月,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出祁山伐魏。
设计引司马懿到险地上方谷(作者杜撰,现实中没有此地),放起大火,眼看把司马懿父子三人烧死。
实然天降大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父子乘机逃脱,坚守不战。
孔明派人带妇人之服及书信送于司马懿羞辱。
司马仲达并不生气,只问来使孔明寝食之事。
然后说:“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仲达深知我也!”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
忽听东吴引兵三路伐魏,结果被魏将满宠设计烧毁战船粮草。
陆逊上表孙权约好前后夹击,不想送表人被魏兵抓获,相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昏倒于地,半晌苏醒。
这夜孔明出帐仰观天文,见主星幽隐,其光昏暗。
对姜维说:“我命休矣!”于是叫姜维引兵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环绕帐外。
自己在帐中祈禳北斗。
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
孔明在帐中祁禳已经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
姜维入帐,见孔明披发仗剑,压镇将星。
忽听寨外呐喊,只见魏延飞步入帐告说:“魏兵杀来!”魏延脚步急,竟然将主灯扑灭。
孔明弃剑而叹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临终遗言:1.自己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还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
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都画成图本。
传授于姜维。
2.叫马岱进帐,我死之后,你可依计而行(魏延在阵前连喊三声,谁
敢杀我,你在其身旁,可实然杀之)。
3.唤杨仪进帐,授一锦囊,并说:“我死之后,魏延必反,等他反时,你阵前开此锦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
锦囊中说:你敢大声连喊三声,谁敢杀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