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的别名

合集下载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现如今大多数的遁世者将与世隔绝作为一种对社会的消极对抗,在这种行为背后潜在的理性与那些在历史上著名的遁世者们隐世的理由如出一辙。

他们通常因为宗教的原因彻底隐居,累月经年。

10.圣安东尼 (St. Anthony the Great) A.D.251~A.D.356安东尼出生在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中部,由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抚养长大,并且定期前往教堂,异于当时轻视信仰的年轻人。

他自幼恭敬顺从、专注细心,在只有十八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双亲。

在父母去世后不到六个月,一个偶然听到的布道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有人正在宣读福音书,就是耶稣对富有的少年人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的所有,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安东尼很快变卖掉了父母留给他的所有东西,并将妹妹交托给可靠的贞女们后,就开始了他的隐修生活。

除了面对在沙漠中独居生活的危险,据说安东尼还要与罪恶争战(就像许多圣人会这么做一样)——阻止魔鬼用“性的幻想”来诱惑他,坚持与情欲作战。

他能够避开伪装成年幼的黑人男孩出现在他面前的撒旦魔鬼(堕天使撒旦,被看做与上帝的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安东尼在105岁的时候逝世,被人们奉为“修道运动之父”。

他的言论都收集在《沙漠教父言行录》之中。

9.威廉·埃姆斯·威尔逊(William 'Amos’ Wilson)1774~1821威廉·威尔逊的故事发生于18世纪的宾夕法尼亚,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紧密相连。

伊丽莎白被一个叫约瑟夫·德尚的男人诱骗并发生关系,德尚假装要与她结婚,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要与她结婚的打算。

在伊丽莎白诞下双生子以后,德尚尾随她回家并哄骗她带着双生儿去到林中,杀死了刚出生的婴儿且逃离了现场。

伊丽莎白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

威廉恳请政府释放伊丽莎白,最后她也被同意赦免。

他飞快跑回家去救她,但是太迟了——妹妹已经在他到达之前就缢亡了。

古代对刺客的雅称

古代对刺客的雅称

古代对刺客的雅称古代对刺客的雅称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

刺客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通常被雇佣来进行暗杀、刺探情报或执行秘密任务。

在古代,刺客的存在和行动常常被包裹在神秘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中。

以下是对古代刺客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1. 忍者(Ninja):忍者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刺客组织,起源于日本的战国时代。

他们被赋予了神秘和超凡能力的形象,被视为是隐秘行动和瞬间暴发力的代表。

忍者通常具有出色的暗杀技巧、潜行能力、武器运用和格斗技巧。

他们通过秘密训练和专属的武器来执行任务,被雇主用来进行暗杀、刺探情报和进行特种战术。

2. 隐士(Hermit):隐士是一种特殊的刺客角色,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中。

隐士一般有卓越的武术和智慧,擅长隐藏身份和潜行行动。

他们常常隐居山林或僻静之处,以避世为主要目的。

隐士通常不被雇主所雇佣,而是以自愿方式决定接受特殊任务,如拯救民族、保护弱者、维护正义等。

3. 宋江(Song Jiang):宋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

虽然他并非专业刺客,但他在《水浒传》中拥有出色的战斗和领导能力。

宋江被视为义薄云天、胆大妄为的英雄人物,他斩杀了数目众多的敌人,以及保护了弱者。

在故事中,宋江被封为“及时雨”的雅号,这个雅号代表了他及时出现并帮助英勇斗争的形象。

4. 刺聖(Swordsman-Saint):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和历史文献中,一些刺客被封为刺圣。

他们具备卓越的武术功夫、战斗技巧和懂得利用各种武器。

刺圣通常被视为是刺客中的顶级高手,他们的存在和行动被奉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具有智勇双全和超凡战斗能力。

以上是一些古代对刺客的雅称的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雅称既体现了刺客们独特的行动方式和技能,也突出了他们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不同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上十大隐士高人!看看你知道几个?隐士是指隐居不出仕的文儒,以及文儒相对应的一种文化。

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1.巢父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2.许由字道开,号武仲,出生于阳城槐里,是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许姓始祖。

许由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史书记载:“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

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

”许由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因此,后人称他为“三代宗师”。

3.伯夷伯夷,商朝末期孤竹国国君,姓墨胎氏,名允,是殷商契的后代。

其父把国君之位继承与其弟叔齐,叔齐又让位给伯夷,而伯夷以为是忤逆了父亲的命令而逃跑了,叔齐而不想继承,也一起逃跑了。

4.叔齐叔齐,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君少子,名致。

孤竹君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不受,兄弟相偕去周。

武王灭纣后,他们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饥饿而死。

5.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6.介子推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忠心耿耿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7.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8.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_写作技巧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_写作技巧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

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见别号:五柳先生--晋·陶渊明青莲居士--唐·李白香山居士--唐·白居易东坡居士--宋·苏轼六一居士--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宋·朱淑贞九华山人--唐·杜荀鹤半山老人--宋·王安石山谷道人--宋·黄庭坚淮海居士--宋·秦观白石道人--宋·姜夔石湖居士--宋·范成大后山居士--宋·陈师道芦山居士--宋·张元平易安居士--宋·李清照清真居士--宋·周邦彦衡山居士--明·文征明六如居士--明·唐寅温陵居士--明·李贽柳泉居士--清·蒲松龄称“居士”的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耐辱居士——司空图(人)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淮海居士——秦观(北人)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家)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称“官爵”的: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称“地望”的: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称“子”的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韩湘子:八仙之一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隐士高人大盘点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隐士高人大盘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隐士高人大盘点导语: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

一、许由、巢父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

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

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

二、伯夷、叔齐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

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

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三、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

中国古代十大隐士1、五柳先生陶渊明五柳先生陶潜这个典故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就成了高人逸士的代名词。

诗词中“五柳先生”除经常借指高人逸士外,“五柳”也成为高人逸士隐居之地的代称。

2、五湖客范蠡“五湖客”指春秋时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

……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又《国语·越语》载,范蠡“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亦有相似记载。

又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平吴之后,取西子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古代诗人常引用这个典故表示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高卧东山谢安《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

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屡违朝旨,高卧东山。

”“高卧东山”或“东山”与其他词搭配,构成典故,如“东山岁晚”、“东山风月”等。

这个典故表现游憩山水,淡泊仕进的生活情趣,常作为赞颂位尊爵显的官吏的比喻之词;有时,作者也用来披露自己的心情。

4、披裘钓泽严子陵《反汉书·逸民传》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遗使聘之,三反而后至……除为谏议大夫。

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古代诗人羡慕严光的为人,常以严光自诩,在诗词中用此典故表示自己轻视富贵,清高出世的思想。

5、梅妻鹤子林处士林处士名逋,字君复,宋时钱塘人。

卒后谥和靖先生。

隐士的称谓

隐士的称谓

隐士的称谓展开全文隐士,指隐居而不做官的人。

《荀子·正论》:“天下无隐士,无遗善。

”《史记·信陵君列传》:“魏有隐士,曰侯嬴。

”山人:在山野隐居的人。

即隐士。

云客:云中之客。

借指隐士。

中林士:在山林中隐居的人,即隐士。

外臣:隐居于外而不出仕之臣。

即隐士。

处人:处士。

《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处人以誉尊。

”高诱注:“处人,隐居也。

”处士:《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伯峻注引颜师古曰:“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

”处逸:《后汉书·郑玄传》:“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以捧手,有所受焉。

”李贤注:“处逸,谓处士,隐逸之大儒。

”江海之士:不做官而在野的人。

青云士:李白《古风》之十五:“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即隐士。

青云客:在山林隐居的人。

武陵客:武陵,指武陵源,即桃花源。

后世人以武陵源借指避世之所。

松菊主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后因以美称隐士为松菊主人。

征(徵)士:朝廷征聘而不就的人。

即隐士。

征(徵)君:赵翼《陔余丛考·征君征士》:“有学行之士,经诏书征召而不仕者,曰征士,尊称之则曰征君。

”居士:古代处士又称居士。

后来文人多用以别号,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等。

屈士:隐士的别称。

幽人:幽居山间的隐士。

幽士:即幽人。

幽子:即幽人。

幽客:同幽人。

退士:辞官隐居的人。

逋客:逃避现实而隐居的人。

浪士:流浪江湖的隐士。

通隐:旷达而不拘小节的隐士。

野人:在山野隐居的人。

野夫:同“野人”。

逸民:避世隐居的人。

逸士:同“逸民”。

隐民:同“逸民”。

隐君子:隐士的别称。

隐者:隐居的人。

隐学:隐居的学者。

隐逸:隐居,遁世。

借指隐士。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为尧时隐士,后因以借称隐士。

巢居子:上古时代,人栖居于树上,叫做巢居。

隐居山林的人,一般住所都很简陋,故称为巢居子。

遗士:弃绝世事的人。

即隐士。

古诗词中的十大隐士

古诗词中的十大隐士

古诗词中的十大隐士1许由、巢父辞帝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尧帝在位时,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他的拒绝,逃到箕山隐居起来;尧帝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这种话。

他以淡泊名利的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巢父,也是同期的隐士,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也不肯受。

为此,古代诗文中就用这个典故,作为高人隐士的代称,表示不贪富贵,摒弃高官厚禄的思想品格。

许由、巢父,亦做“巢由”、“巢许”。

比如,唐代诗人张说《灉湖山寺》: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2伯夷、叔齐采薇《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采薇”一词,在后来文人诗词中成为隐逸生活的代称,旧时文人罢官、遭贬、落第时,常用“采薇”表示隐退之志,以示自己的高洁。

比如,唐代诗人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

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

3五湖客范蠡“五湖客”,指春秋时范蠡。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古代文人常引用这个典故表示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湖客亦作“五湖倦客”、“五湖扁舟”、“五湖归去”、“五湖烟水”等;范蠡亦作“陶朱”、“鸱夷子”等。

比如,诗仙有云: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4披裘钓泽严子陵《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士的别名逋隐指隐士。

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勤歌兰佩招逋隐,懒事尘缨逐寀僚。

客有赤松盟约在,异时猿鹤不相辽。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

”唐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唐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

”宋葛胜仲《浣溪沙》:“西湖处士妙传神,嫣然一笑腊前春。

”宋谢逸《采桑子》:“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

”宋强至《渔家傲》:“冷浸瘦枝清浅处。

香暗度。

妆成处士横斜句。

”宋陆游《鹧鸪天》:“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

”大隐指真正的隐士。

唐李白《玉壶吟》:“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唐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唐钱起《过王舍人宅》:“大隐心何远,高风物自疏。

”宋白玉蟾《寄王察院三首》:“大隐从来在朝市,谪仙况复富文章。

”清黄鷟来《题毛闇斋采芝图》:“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

美哉绮与甪,采芝于商山。

”另,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唐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地隐隐士。

又谓隐居于偏僻之地。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篇》:“薛收问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注:“辟地山林,高身全节。

”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地隐商于洛,山绵楚与巴。

”唐李乂《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

”宋顾逢《寄题翠侍轩》:“华轩居地隐,尘世总相忘。

”清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谁知地隐人,时来一行药。

”东山客泛指隐士。

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唐李白《忆东山》:“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宋陈襄《送郑洙赴举》:“荥阳才子东山客,满腹精神太英特。

”宋刘元高《冶城楼》:“偶然唤醒东山客,便有淮淝一局棋。

”东蒙客隐士。

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

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后因以“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

唐高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唐杜甫《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清钱谦益《费县道中》:“停车伫想东蒙客,欲讨蒪羹兴已慵。

”高士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唐彦谦《寄蒋二十四》:“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欧阳修《答资政邵谏议见寄》:“材薄力殚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

”《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注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另,志行高洁之士。

《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高士例须怜曲糵,丈夫终莫生畦畛。

”又,指僧人。

唐韩愈《送灵师》:“齐民逃赋役,高士着幽禅。

”高隐隐士,隐居。

唐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古者有高隐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玄德玄晏是也。

”明范汭《琴川夜泊怀孙齐之》:“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得十五首》:“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名隐谓隐于朝市者,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者。

隋王通《中说·周公》:“薛收问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隋王通《中说·礼乐》:“或问严光、樊英名隐。

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曰名隐。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刘遗民之类是也。

”南山豹隐士。

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

故藏而远害。

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

”后因以“南山豹”比喻隐居伏处、有所不为的人。

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宋梅尧臣《文豹篇赠黄介夫》:“壮哉南山豹,不畏白额虎。

”另,喻富有文采。

宋石孝友《渔家傲宫》:“射虎将军搴绣帽,西园公子南山豹,共跨龙媒衔凤沼。

”墙东隐避世不仕者。

唐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

”唐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

”唐胡宿《晨入都省闻子奇内翰宿太常因寄口号》:“遥望墙东隐,朋簪杳未谐。

”樵隐樵夫隐士。

南朝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入摄山栖霞寺诗》隋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

”唐钱起《自终南山晚归》:“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

”唐顾况《酬信州刘侍郎兄》:“樵隐同一径,竹树薄西斋。

”青门隐隐士。

秦东陵侯召平,秦灭后隐居长安青门外,以种瓜为业。

唐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失路青门隐,藏门白社游。

”亦用指召平。

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迹慕青门隐,名惭紫禁仙。

”宋王珪《挽吴止水》:“竟作青门隐,空吟画戟诗。

”山长隐者。

《宋史·雷简夫传》:“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宋陆游《遣兴》:“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

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称蒋为山长。

宋元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

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宋范成大《代儿童立春门贴诗》:“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栎翁。

”元张养浩《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雅有岳山长,三年今在兹。

”山谷臣隐士的自称。

《南齐书·高逸传·顾欢》:“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扬州主簿,遣中使迎欢。

及践阼,乃至。

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言既尽矣,请从此退。

’”《南史·列传》卷七十五:“齐高帝辅政,征为扬州主簿。

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

”山家隐士。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一获山家赠,令吾愧汝曹。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

魏野留富郑公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郑公故,非通例也。

”另,泛指僧道者。

明郎瑛《七修类稿·吴东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

’”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同去山家走一遭……实不相瞒,学生为老母有疾,特求赤肚子仙丹。

”又,山野人家。

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明高启《一剪梅·闲居》:“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山客隐士。

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魏书·裴衍传》:“诏曰:‘知欲养疴中岳,练石嵩岭,栖素云根,饵芝清壑。

腾迹之操,深用嘉焉。

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

’”唐王维《田园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清王夫之《小楼雨枕》:“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

”另,居住在山中的人。

宋李石《续博物志》:“毛女在华山,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康有为《大同书》:“主人知之,鞭责千百,锁之空房,卖之山客。

”山隐传说春秋时吴国的隐士。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披《灵宝》而知山隐,因折俎而说专车。

”《灵宝纪》:“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隐居……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

’”另,指隐居。

《法苑珠林》:“唐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古传云:晋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

唐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宋梅尧臣《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剡客偶然兴,海神非次朝。

”宋周启明《送僧有言之天台》:“莫嫌通剡客,僧舍枕花川。

”诗隐隐居的诗人。

清史震林《记卉园张隐君》:“西望幽居,远浮佳气,则诗隐卉园先生所栖迟也。

”宋卫宗武《答野渡垫宾并其子和篇》:“叹予以诗隐,货药犹韩康。

”宋晁说之《绝句谢小邵寄柑脯》:“曲肖欧文诗隐秀,山头仙驭势争飞。

”天隐隐士。

亦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

隋王通《中说·周公》:“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唐陆龟蒙《幽居赋》:“欲神游于浩气,法天隐于遗编。

”宋苏轼《题沈氏天隐楼》:“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

”宋晁说之《马上睡》:“前驿得驽马,据鞍可天隐。

”宋卫宗武《为徐进士天隐赋辟谷和吟》:“天隐良士工词章,经传百家仍探讨。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严子陵之类是也。

”通隐旷达的隐士。

南朝王韶之《晋安帝纪》:“戴逵字安道……性甚快畅,泰于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谈者许其通隐。

”《梁书·处士传·何点》:“点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

”清吴伟业《陈征君西佘山祠》:“通隐居城市,风流白石仙。

”退士隐退之士。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子之所论,出人之计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宋陆游《晚兴》:“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家居》:“当官枉顾者,必闭门不纳,此高人退士所尚;若曾任显职者,则不尽然。

”仙隐仙人隐士。

南朝谢灵运《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唐张乔《经宣城元员外山居》:“无人袭仙隐,石室闭空山。

”唐杜甫《麂》:“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宋姚述尧《南歌子》:“潇洒真仙隐,繁华小洞天。

”宋楼钥《次南真宫龚道士壁间韵》:“野鹤伴仙隐,闲云寄此心。

”另,谓学仙而隐遁。

宋无名氏《水调歌头·寿隐士》:“见说彭成仙隐,对此庆生辰。

”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唐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宋张孝祥《南歌子》:“小隐今成趣,邻翁独往还。

野堂梅柳尚春寒。

”宋陆游《寓叹》:“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

”宋张纲《多丽》:“莳七松、便为小隐,开三径、且乐余年。

”宋张炎《风入松》:“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

”元姬翼《临江仙》:“却忆云山寻僻地,结茅小隐何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