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铁ATC介绍(参考Word)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ATC)系统

功能
(1)集中控制功能 (2)集中显示功能 (3)列车运行时刻表管理功能 (4)运行数据记录与统计功能 (5)仿真功能 (6)监测与报警功能
ATS系统设备
ATP——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
ATP子系统是ATC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ATP子系统具有实现列车的间隔控制、超速防护、
进路的安全监控、车门和站台屏蔽门的控制等功 能。
转换 (8)记录运行信息
ATS——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
ATS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列车运行的监督和控制,辅 助行车调度人员对全线列车运行进行管理。
它给行车调度人员显示全线列车的运行状态,监 督和记录运行图的执行情况,在列车因故偏离运 行图时及时做出反应(提出调整建议或者自动修 整运行图)。
通过ATO的接口,向旅客提供运行信息通报(列 车到达、出发时间、运行方向、中途停靠站 名……)。
当检测到列车的速度为零,列车向地面送出列车 停站信号,列车收到开门信息,使相应的门控继 电器动作;
司机按压与门控继电器相对应的门控按钮后,才 可打开列车车门。
不同闭塞制式的ATC系统
按闭塞制式,城市轨道交通ATC可分为:固定闭 塞式ATC系统、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和移动闭 塞式ATC系统。
ATP轨旁功能
负责列车安全间隔和生成报文 ,完成任务对列车安全运行授 权许可的发布和报文的准备
1 列车安令间隔功能
保持列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 离,发出运行授权。在进路 已经排列,联锁功能中才发 出列车运行授权.
2 报文生成功能
完成整理数据、准备和格式 化要传送到ATP车载设备的 报文,并决定传输方向。 .
ATS子系统根据联锁信息,列车自动办理进路。用 以指挥和监督列车的运行。它根据列车运行计划, 制定实时运行图,指挥列车的运行,包括办理列 车进路,控制列车发车时间,改变运行区间的模 式等;同时实时收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线路的各种 信息,包括车次号、目的地号。由控制中心计算 机系统进行实时跟踪,并显示在中心表示盘上。
ATC概述

引子
法国TVG 576.8km/h
新加坡无人驾驶 地铁车辆
2
ATC系统的概念
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 系统自动控制列车的运行,保证列车的 运行安全,指挥行车,它必须包括ATP ,可以包含ATO或/和ATS子系统。 三个子系统即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以 保证列车安全、快速、短间距地有序运 行。
6
不同闭塞制式的ATC系统
根据闭塞模式,城市轨道 交通ATC可以分为:
准移动闭 塞式ATC 系统
移动闭塞 式ATC系 统
固定闭塞 式ATC系 统
7
固定闭塞式ATC系统
固定闭塞存在的缺点:
8
固定闭塞式ATC系统工作原理
限制速度
9
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10
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限制速度
11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12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特点
灵活:制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动态的,与轨旁设 备数量及行车间隔关系不大 高效:可实现较小的行车间隔 先进:可实现车地双向通信,易于实现无人驾 驶。 安全:列车间隔按照后续列车在当前速度下所 需的制动距离加上安全余量计算而得。 舒适:没有固定分区,行车间隔是动态的,并 随前一列车的移动而移动,速度限制连续变化。 13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限制速度
15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移动闭塞原理示意图
16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移动闭塞系统的安全行车间隔
17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分类
1、移动闭塞ATC系统就车一地双向信息传输速率 而言,可分为:基于电缆环线传输方式和基于无 线通信和数据传输媒介的传输方式。 2、按无线扩频通信方式可分为:直接序列扩频和 跳频扩频方式。 3、按数据传输媒介传输方式可分为:点式应答器 、自由空间波、裂缝波导管和漏泄电缆等传输方 式。
地铁的各系统简介..

备忘录电话传真网络错误! 未知的用户属性名称。
错误! 未知的用户属性名称。
地铁的系统功能一、概述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
它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从而快速、安全、舒适地运送乘客。
地铁效率高,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地铁是有轨交通,其运输组织、功能实现、安全保证均应遵循有轨交通的客观规律。
在运输组织上要实行集中调度、统一指挥、按运行图组织行车;在功能实现方面,各有关专业如隧道、线路、供电、车辆、通信、信号、车站机电设备及消防系统均应保证状态良好,运行正常;在安全保证方面,主要依靠行车组织和设备正常运行来保证必要的行车间隔和正确的行车经路。
为了保证地铁列车运行安全、正点,在集中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下,行车组织、设备、车辆检修、设备运行管理、安全保证等均由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
地铁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配合工作、围绕安全行车这一中心而组成的有序联动、时效性极强的系统。
2地铁中采用了以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自动化设备,从而代替人工的、机械的、电气的行车组织、设备运行和安全保证系统。
如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列车自动驾驶、自动跟踪、自动调度;SCADA (供电系统管理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设备系统的遥控、遥信、遥测;BAS (环境监控系统)和FAS(火灾报警系统)可以实现车站环境控制的自动化和消防、报警系统的自动化;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售票、检票、分类等功能。
这些系统全线各自形成网络,均在OCC(控制中心)设中心计算机,实行统一指挥,分级控制。
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
每一条地铁线路都是由区间隧道(地面上为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车站及附属建筑物组成。
车站按其功能分为四种:1、中间站:只供乘客乘降用,此类车站数量最多。
2、折返站:在中间站设有折返线路设备即称为折返站,一般在市区客流量大的区段设立,可以满足乘客需要,同时节省运营开支。
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系统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现行车指挥和列车运行自动化,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减轻运营人员的劳动强度。
ATC系统的技术含量高,运用了许多当代重要的科技成果。
目前我国城轨交通的ATC系统基本上都是国外引进,有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等。
ATC系统组成ATC系统组成:包括三个子系统,建成“3A”:列车防护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或调度集中(CTC)。
ATC系统功能(1)ATS功能--自动或人工控制线路,向列车调度员和外部系统提供信息。
(2)联锁功能--响应来自ATS的命令,管理进路、道岔和信号控制。
(3)列车检测功能--通过轨道电路完成列车数据检测。
(4)ATP/ATO功能--受联锁约束根据ATS的要求实现列车运行控制。
ATC 有三个子功能:ATP/ATO轨旁功能、ATP/ATO传输功能和ATP/ATO车载功能。
(5)PTI功能--传输收集数据传送ATS,向ATS报告列车的识别信息、目的号码和乘务组号码和列车位置数据,以优化列车运行。
ATP系统系统的基本概念ATP即列车运行超速防护或列车速度监督系统。
主要功能:对列车运行进行超速防护,对与安全有关的设备实行监控,实现列车位置检测,保证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保证列车在安全速度下运行,完成信号显示、故障报警、降级提示、列车参数和线路参数的输入、与ATS、ATO及车辆系统接口并进入信息交换。
ATP是ATC的基本环节,属于故障——安全系统,必须符合故障——安全的原则。
ATP功能(1)ATP轨旁功能负责列车安全间隔和生成报文,完成对列车安全运行授权许可的发布和报文的准备,这些报文包括安全、非安全和信号信息等。
(2)ATP传输功能负责发出报文信号,包括报文和ATP车载设备所需的其他数据。
(3)ATP车载功能负责列车安全运行、自行驾驶,并提供信号系统和司机间的接口。
地铁ATC系统

• 由于地铁站间距较短,列车通过区间的行 车间隔比通过车站的行车间隔短。因此, 列车线路通过能力只取决于列车车站通过 能力。由于列车通过车站的行车间隔时间 只取决于列车性能参数、线路状况和站停 时间。因此,移动闭塞ATC系统的列车线 路通过能力能否高于准移动闭塞ATC系统, 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际运行的验证。
•
ATC系统包括五个原理功 能:ATS功能、联锁功能、列 车检测功能、ATC功能和 PTI(列车识别)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TC系统的作用
• 1、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防止追尾和冲突; • 2、提高运行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 下,缩短行车间隔); • 3、实现列车运行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ATC系统的组成,包括三个子系 统
• 1.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简称ATS) • 2. 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简称ATP) • 3.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简称ATO)
地铁10号线ATC系统
小组成员:马林、李翯、李康明、 石宇豪
•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通信、 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并且具有系统构成复杂、 功能完整、行车密度高等特点。因此,对系统的 安全性、可靠性、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的要求也 高于国铁信号系统。鉴于目前只有少数国外公司 掌握城市轨道交通ATC的核心技术,所参照的技 术标准和规范也都为国际及欧洲的标准和规范。 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TC系统建设管理模式 也不同于国铁信号系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前者一 般遵循国际通行模式。
轨道交通信号_ATC

移动闭塞线路拓扑结构示意图
四、不同结构的ATC系统
点式:应答器 ATC
根据车地信息传 输方式(TWC)
连续式:轨道电路、
电缆或无线
13/56
1、点式ATC系统
在欧洲干线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十分广泛。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点式ATC
系统。
主要优点:采用无源、高信息容量的地面应答器,
16/56
应答查询器(TI及应TI天 线负责与轨旁信标通信并 确定列车的轨道位置,处 理信标发出的消息并传送 给车载控制器)
•.A型应答器(无源设备) • (1)用于确定列车位置 • (2)当一辆列车驶过应 答器,它会收到一条标识应 答器的消息
•.B型应答器(有源设备) • (1)信号机B信标(安装 于信号机旁与信号机相联锁) • (2)进路B信标(安装于 道岔前,指示是否需要侧向速 度通过道岔)
2、模拟式无绝缘轨道电路的ATC
•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的ATC是从美国GRS公司引 进的,是一种典型的频分制速度码系统。
运行方向
F1=2625Hz F2=2925Hz F3=3375Hz F4=4275Hz 阻抗联接器
速度命令 2250Hz 发送F1+2Hz 接收F4+3Hz
速度命令 2250Hz 发送F4+3Hz 接收F3+2Hz
31/56
表7-1 不同调制频率含义(载频2250Hz)
速度命令是指列车运行至 某轨道区段,出口端的目 调制频率 6.83Hz 8.31Hz 10.10Hz 12.43Hz 含义 限速20km/h 限速30km/h 限速45km/h 限速55km/h
标速度。
速度命令根据与先行列车 相隔几个闭塞分区(列车 间的间隔距离)和线路条 件等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ATC系统概述

2021/11/5
发车指示器 42
四、信号系统运营模式
1.ATS自动监控模式 正常情况下ATS系统自动监控在线列车的运行,自动向联锁 设备下达列车进路命令,列车在ATP的安全保护下由驾驶员按 规定的运行图时刻表驾驶列车运行。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仅需 监督列车和设备的运行状况。每天开班前,控制中心调度员选 择当日的行车运行图/时刻表,经确认或作必要的修改,作为 当日行车指挥的依据。
控制列车运行速度,防止列车超速行驶。
设备在故障情况下遵循故障导向安全原则,
确保运营安全。
•列车自动防护(ATP) •系统—TBS100型车载设备
•列车自动防护(ATP) •系统—FS-2500型轨道电路
2021/11/5
•列车自动防护位置检测 •(ATPTD)地面系统
9
2.提高运营效率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ATC 系统的组成
• ATC 系统的设备组成 现场轨旁设备、车载信号设备、控制中心 及车站信号设备
• ATC系统的功能组成 ATO、ATS、ATP
2021/11/5
7
2021/11/5
ATC系统结构
8
1.保障行车安全
列车行车安全是由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中的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即ATP系统来完
成。ATP系统与列车的牵引制动系统一道
2021/11/5
33
1)自动连续地对列车位置进行检测,并
向列车发送必要的速度、距离、线路条件等
信息,以确定列车运行的最大安全速度。提
供列车速度保护,在列车超速时提供常用制
动或紧急制动,保证前行与后续列车之间的
安全间隔,满足正向行车时的设计行车间隔
和折返间隔。对反向运行列车能进行ATP防
地铁行车组织基础知识—ATC系统介绍

(2)
列车无速度码时,使用VCC调度员终端发布列车运行调度命令,
列车仍无速度码则转换为RM模式运营至前方站恢复自动模式,
若故障仍不能恢复,则组织列车运行至终点站退出运营。
五、ATC
ATC = ATS + ATO + ATP 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 车自动监督系统(ATS)。 ATC 系统设备分布于控制中心 (OCC) 、车站、轨旁及车上。
3. 区域控制器设备计算冲突点(),到 列车B的车尾,给出移动授权。
系
统 原
4. 轨旁无线设备连续的把冲突点()和移动 授权传送给列车A。
理
区域控制器
轨旁DTS设备
行车凭证:目标速度 CBTC 运营
2. 列车B的车载无线设备传送其实时 位置和虚拟占用给轨旁无线设备。
-CBTC
运
轨旁无线 设备
营
轨旁无线 设备
三、移动闭塞的基本要素
移动闭塞三要素:
1.列车定位
测速定位法、应答器法、交叉感应线圈法、GPS
3.目标点
2.安全距离
后续追踪列车的命令停车点与其前方障碍物之间的一个 固定距离。
三、移动闭塞的基本要素
追踪运行的始端计算点(不固定) 上行
101011101
A站
B站
停车目标点(不固定)
列车连续式一次速度控制
一、移动闭塞系统设计原理
根据是否考虑先行列车的速度,移动闭塞又分为两种:
一
一是考虑先行列车速度的移动闭塞系统(MB-V方式);
二
二是不考虑先行列车速度的移动闭塞系统(MB-V0方式)。
一、移动闭塞系统设计原理
移动闭塞基本原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铁信号系统的构成地铁信号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准点、高密度运行的重要技术装备。
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信号设备大多采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简称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
通常ATC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1)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简称ATS,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2)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简称ATP,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3)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简称ATO,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二、ATC各子系统的功能1.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ATS)(1)列车自动识别、列车运行自动跟踪和显示。
(2)运行时刻表或运行图的编制及管理。
(3)自动和人工排列进路。
(4)列车运行自动调整。
(5)列车运行和信号设备状态自动监视。
(6)列车运行数据统计、列车运行实绩记录。
(7)操作与数据记录、输出及统计处理。
(8)列车运行、监控模拟及培训。
(9)系统故障和故障恢复处理。
2.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TP)(1)检测列车位置,实现列车间隔控制和进路的正确排列。
(2)监督列车运行速度,实现列车超速防护控制。
(3)防止列车误退行等非预期的移动。
(4)为列车车门、站台屏蔽门或安全门的开闭提供安全监控信息。
(5)实现车载信号设备的日检。
(6)记录司机操作和设备运行状况。
3.列车自动运行子系统(ATO)(1)启动列车并实现站间自动运行。
(2)控制列车实现车站定点停车、车站通过和折返作业。
(3)与行车指挥监控系统相结合,实现列车运行自动调整。
(4)车门、站台屏蔽门或安全门的开、闭监控。
(5)列车运行节能控制。
三、ATC系统制式ATC系统分为固定闭塞式ATC系统,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1)固定闭塞式ATC系统(fixed block)国内早期建设的地铁信号系统采用固定闭塞式ATC系统,如北京地铁1号线和上海地铁1号线。
控制列车的信息,由轨道电路传输,列车以固定闭塞分区轨道电路长度为最小行车间隔,以闭塞分区为保护区段,轨道电路一般采用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传输信息量少,对应每个闭塞分区同时只能传送一个信息代码,即该区段所规定的最大速度命令码。
对列车运行速度采用阶梯式速度曲线控制控制方式。
(2)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quasi-moving block)国内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地铁和本世纪建设的部分地铁采用了准移动闭塞式ATC 系统。
如上海地铁2、3、4号线,广州地铁1、2号线,深圳地铁1、4号线,天津地铁1、9号线等。
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一般是采用音频无绝缘数字轨道电路,具有较大的信息传输量。
列车车载设备根据数字轨道电路传来的信息,对列车追踪运行以及折返作业进行连续的速度监督,实现超速防护。
音频数字轨道电路可向车载设备提供目标速度、目标距离、线路状态(坡道、弯道数据等)、轨道电路标号及长度等信息,可使ATP车载设备结合车辆性能数据计算出适合于本列车运行速度曲线,保证列车在速度曲线下运行。
采用一段速度曲线的列控方式,地铁里称为目标距离(distance to go)控制模式。
此模式减少了司机频繁的制动、牵引,既可以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又降低了司机的劳动强度,增强了列车运行的舒适度。
(3)移动闭塞式ATC系统(moving block)国内的武汉轻轨、广州地铁3、4、5号线采用了移动闭塞式ATC系统。
移动闭塞式ATC系统是采用地面交叉感应环线、无线通信、波导等介质,向列控车载设备传递信息。
移动闭塞不需将线路划分成为固定长度的闭塞分区,列车间的间隔是动态的,列车和列控中心进行实时的双向通信,不间断的对列车的速度进行监控。
可方便实现完全防护列车的双向运行模式,与固定闭塞相比,相对较少的轨旁及车载子系统设备。
CBTC的显著特性是系统可决定列车的位置,高準确度以及不受轨道电路支配。
CBTC 系统以它在地理方面的连续式列车到轨道边与轨道边到列车的数据通讯网路為特色,准许转换比传统式系拥有更多的控制与状况资讯。
CBTC系统的数据传输将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实现,非信号相关的数据(如CCTV)的传输也将通过同一网络实现。
这一技术将减少硬件的数量,减少接口,并为用户降低了成本。
Trainguard MT在中国的应用还包括广州地铁4、5号线以及最近获得的北京地铁10号线和奥运支线项目在无线通讯世界里,面对数据通讯市场的庞大发展潜力,两种类型的数据网络技术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尽管两种网络技术之间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完全不同,但是,其竞争的领域却完全一致,从小容量数据的处理,到大容量文件数据、声音数据乃至流文件影像数据的传输等。
如何更好地掌握上述网络技术的运作特点,进而确定究竟哪一类网络技术更加适合“基于通讯的列车控制(CBTC, 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数据通讯网络,可以说是非常关键。
1 两种无线通讯技术第一种网络通讯类型主要是基于全球移动通讯标准(GSM)的蜂窝式无线移动通讯网络,移动通讯全球标准从最初的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发展到第一代网络技术,再发展到全数字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通讯技术系统,期间性能明显优化,容量大幅度增加。
另外一种网络通讯系统是一种基于数据传输技术的系统。
其发展来源于当今十分普遍的已经沿用了几十年的局域网(LAN),即在两台办公电脑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Ethernet)的支撑之下,通过互联网协议进行数据的打包传输。
蜂窝式无线移动通讯网络专门用于传输那些相对连续的流数据。
如果两个用户之间已经建立了电路联系,那么,声音、音频和影像数据就会连续不断地在两者之间传输。
即使双方之间没有数据传输,也会占用通讯资源,十分浪费。
于是,技术提供商开始考虑充分利用空余的安静时间和闲置通道时间来留做它用。
这种做法适应了目前数据传输市场日益庞大的实际需要。
当前,数据传输行业的一个通行做法是对数据进行打包,即将连续的数据流分割成一系列不连续的数据包。
简而言之,蜂窝式网络必须学会如何传输IP数据包。
尽管基于LAN的无线网络技术(WLANs)本身就是专门为处理IP数据而设计的,但是并不能保证数据包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及时传输给对方。
两种网络通讯类型之间还有一个不同点。
蜂窝式无线移动通讯技术主要基于陆地电话网络,依据各个回路对容量进行分配。
每个电话使用者通过铜线连接到本地交换机,然后通过计算机转换开关利用电话号码来建立回路。
不过,在两个电话局之间进行通话时,需要共享有限的长途电路。
当然只要用户愿意付钱,愿意打多长时间就打多长时间的电话。
然而,由于回路数量有限,这种通讯技术一般用于列车与基站之间,或者从基站到列车控制中心的通讯联系。
无线网络技术(WLANs)不存在类似问题,一般来说,以太网比蜂窝式通讯回路有更高的容量,但是许多用户在使用同一回路时,也会出现线路“争用”现象。
线路争用主要发生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
如果数据包之间发生冲突,那么,在经过一段短暂停顿之后,通话双方就会向对方再发送一遍数据包。
这样,每位通话者就会得到自己的数据,只不过时间相对滞后一些。
事实上,这种滞后,即所谓的等待时间,相当短暂,只有几毫秒(ms),几乎觉察不到。
总之,两种通讯方式各有千秋。
一种有回路转换系统,不会出现等待时间,但服务不一定跟得上;另一种服务跟得上,但可能会有一定的等待时间。
移动的用户适合使用无线通讯技术。
在回路转换系统中,需要针对服务对象数量的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设置基站。
只要通话者的活动范围没有超越基站的服务范围,就可以不必切换回路。
反之,如果进入到另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那么通话回路就会通过新的基站进行。
所有这一切都会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计算机系统会根据通话信号的强弱确定回路的移交与否,在回路转换过程中,通话质量也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是否决定将通话回路移交给另外一个基站的原理非常复杂。
例如,移动电话使用者若只是处于短暂的无效通话状态(即听不到对方讲话),但并不意味着走出所在基站的服务范围。
因此,系统在决定之前必须等待。
如果等待时间过长,通话就会断线,数据服务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在WLAN系统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联络点(access points,即无线电接收装置),来服务于覆盖范围内的通话者,不过与基站相比,联络点的覆盖范围要小许多。
如果相邻的服务区有另外一个联络点,通话就会移交至新的WLAN无线电接收装置,而不需要对回路进行切换。
网络中的通话回路将会自动更新IP地址,并且向新地址发送数据包。
这样,由于不需要网络控制,回路移交的速度非常快。
那么,究竟哪一种网络通讯技术适合“基于通讯的列车控制(CBTC, 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呢?阿尔卡特公司CBTC数据通讯系统(DCS)是基于开放标准和兼容性基础之上的。
其中,DCS非移动模块的选择是基于IEEE 802.3标准。
移动模块则有几个选择,例如,对于蜂窝式系统或者回路转换网络来说,可以选择GSM、Tetra和UMTS。
另外,IEEE802.16e标准也是基于回路转换系统,适合移动状态下使用。
而IEEE 802.20标准则专门为高速移动状态设计。
此外,WLAN网络的标准还有IEEE 802.11系列标准,具体包括之前的802.11标准、802.11a标准、802.11 b和g 标准(俗称WiFi)。
2 网络结构为了确保机车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通讯,数据通讯系统必须沿着线路铺设,在隧道也不例外。
诸如GSM-R这样的蜂窝通讯网络,需要设置基站或者联络点,来为覆盖范围内若干平方公里内成千上万的电话使用者提供通讯服务。
因此,需要一个强大的中枢站点来为信号较弱的移动用户服务。
在机车数据通讯系统中,需要沿线路设置若干联络点,特别是在隧道内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足够的信号覆盖范围。
一条地铁线路可能会设置100多个联络点,但可服务的列车却屈指可数。
不过,蜂窝式通讯技术在设计上并不是专门考虑沿着线路布局。
并且,所需要的配件不是标准的,回路的移交非常困难,速度也慢,这与数据通讯系统开放标准的目标相悖。
与之相比, WLAN系统更加适合为线性分布的设施提供通讯服务。
在联络点和移动发射台的配合下,可以很容易实现回路的快速、频繁转换。
目前,由GSM-R系统控制的列车数量还十分有限,主要受制于系统的回路数量。
一旦交通流量超过回路数量,就难以处理。
而使用WLAN系统,面临过多的交通流量,等待时间困难会稍微长一些,但是总比没有通讯服务要强许多!3 机动性和回路切换地铁列车的时速一般为100km/h左右,因此,数据通讯系统的设计至少要能够满足120km/h时速的需要。
在轨道沿线,特别是隧道,信号传播条件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线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