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二课 与山为邻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 《与山为邻》PPT课件(共32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 《与山为邻》PPT课件(共32页)
• 莱茵河、多瑙河、波河
概括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 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 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瑞士结合其山区特色开展了哪些 旅游项目?
• 登山:阿尔卑斯山区山峰众多,夏季适宜进行登山 活动;
• 滑雪:冬季雪后阿尔卑斯山区特别适合开展滑雪运 动,且滑雪场众多,设备齐备。
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 体现了什么科学道理?
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与 自然和谐相处。
衣食住行特色
秘鲁安第斯山区 (垂直的生计)
自然环境 农业文明成就
山区的农业生产 (以安第斯山为例)
农业的垂 直布局
山上:畜牧业 山下:种植业
垂直的生计
山地之国 瑞士
•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 山地之国,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 准最高的国家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 美誉。
世界上最长的山 脉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
境 ﹣2℃
7℃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 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约6摄氏度。因 此,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 观差异明显。
假设山山区脚不的同气海温拔为高度, 16℃ 其2降5℃水和,热请量计不算同不,同形
成海山拔上高山度下的差气异温明。显的
25℃ 气候特点。不同的气候
与山为邻
与山为邻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 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 艰苦。但是,山区人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 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与山为邻
秘鲁安第斯山区
找一找:安第斯山脉的位 置
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和走向
位置:西半球 走向:从北到南纵贯南 美洲大陆西部,呈南北 走向。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1节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

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第3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共28张PPT)

2019年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第3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共28张PPT)
• (2)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些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或受到严重威胁。
• 4.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环境保护:
• 瑞士人很早就意识到国土面积的狭小、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发 展之间的矛盾,严格立法保护环境。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 护区,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 生存地。
• 4.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A有( ) • 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
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 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 A.②③ B.①④
• C.②④ D.③④
•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 脉,所以①不符合题意;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是阿尔卑斯山成 为旅游热点地区的人文条件,不是自然原因,所以④不符合题意。
• 9.读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秘鲁位于__安__第___斯_山区。 • (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约________℃。 • (3)受____地__势__影响,安第斯山区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呈垂现直________变化。
• (4)根据所学知识,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填写完整。
• 12.不同的地形条件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下列地形区与农业景观组 合正确的是( )
• A.C青藏高原——雪山脚下棉田广 B.华北平原——碧绿花园连成片
• C.安第斯山区——干寒草原广阔 D.阿尔卑斯山区——稻田广布
• 二、非选择题 • 13.读图,回答问题。
• (1)图中山脉的名称是_安__第__斯__山__脉_____,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 它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二、学与教的过程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美洲
秘鲁安第斯山脉山区马铃薯的收获季节,五彩缤纷: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紫罗兰色以及带黄色斑点的粉色等等。奇 形怪状:有圆形的、有长形的,还有扭曲在一起的,还有像拐 杖一样钩状的,也有像陀螺那样的螺旋形的。当地农夫给这些 马铃薯取的名字也都惟妙惟肖,比如:弄媳妇哭、老骨头、黑 美人、白鹿鼻、红影子等。
海拔1500-3000米之间的山区为暖温区,分 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之间的山区,为寒温带, 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秘 鲁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海拔较低的山谷、 山坡,印第安人开 辟梯田,种植玉米 、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吗?
• 交通条件:
• 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旅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 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 ;还有直升飞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求助。
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那些 知名产业?
• 除旅游业外,瑞士的手表制造、金融保险 业也非常发达,这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 资源缺乏等有着较大关系。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 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 现垂直变化。
垂直的生计
观察: 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
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终年积雪
寒温带:草原
暖温带:灌木 和林地
热带雨林
看图3-17
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大面 积的热带雨林。
阿尔卑斯山区高山峡谷景观的形成得益于河 流和山川的作用。
读图P67,找找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 国家。
• 自西往东依次是法国、意大利、瑞士、列 支敦士登、奥地利。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与山为邻》说课稿《与山为邻》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通过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热闹的山谷三个典型的案例,来表现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图景。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观察﹑发现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通过典型案例,比较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欣赏哈尼人的梯田文化;关注卢索旅游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山区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识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天山山脉的垂直牧场,哀牢山区的梯田景观。

难点是:哈萨克牧民利用山地牧场的科学道理。

为了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员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各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在学法指导上,为促进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学生说、同桌相互说、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正确表述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自己评价,互评互判互补,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山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幅简便易得的景观图片,并亲手绘制教学挂图,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搜集各种资料,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能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

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山地之国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两地的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两地人们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生产的事例,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 C 安第斯山脉
D落基山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安第斯山区牧民所驯养的主要动物是( )
• A 羊驼、骆驼
B 骆马、山羊
• C 羊驼、骆马
D 山羊、骆驼
•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 因是( )
• A 经纬度 B 地势 C 洋流 D 气候
安第斯山脉从 北到南纵贯南美 大陆西部,全长 近9000千米,是 世界上最长的山 脉,素有“南美 洲脊梁”之称。
垂 直 的 生 计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 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观察: 5°S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
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积雪冰川


变 干寒草原

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骆马。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骆马当在当地居民 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秘 鲁
印加文明
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带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10世纪前后印加人建立了以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 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人口达1000万。
独特的印第安文明
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
一 、单项选择题
• 1、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图1中沿着北纬40度的A、B、C、三地年 降水量的排序正确的是:() > () >()
图2中的D为( ) 河,向南注入()湾。根据 图2信息,我们可以判断D河流域的地势特征是()
图3中甲、乙同为美国小麦带,其中种植冬小麦的是()。 请从气候角度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图3中甲、乙两地共同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一、低海拔 ——种植业
马铃薯和玉米是安 第斯山区居民的主 要粮食。
全国马铃薯日:5月30日
二、高海拔 ——畜牧业
羊 骆马 驼
羊驼毛——纤维上帝
羊驼毛出口
2011年秘鲁 羊驼毛出口 额超过4000 万美元。
“走动的黄金”
秘鲁的公路
骆马是当地人们的主要运输工具
说一说
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 的图案?
请结合图1图2 中的信息,分析图3中丙地发 展为水稻带的有利自然条件。
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在自然 条件上存在哪些特点?


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 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 较为艰苦。
为 邻
找一找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大家知道这些农作物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南美洲
安第斯山脉的 海陆位置和走 向?
• 4、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
• A 种植业 B 畜牧业 C 旅游业 D 采掘业
二、简答题
1. 地区间因气候的差异,导致了自然景观的不同。在5゜S左右的安第斯山麓地 区的自然带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种自然带?随着海拔的升高,自然带又呈 现出怎样的变化?
著 热带雨林带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 发展生产的?
秘 鲁 山 区 农 业 活 动 示 意 图
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 生产的?
• 一、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 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 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
• 二、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
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