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

林文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內容提要: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了商品經濟長足的發展。當時,商品流通的活躍,市場關係的擴大及其影響的加強、商人資本的崛起、貨幣制度的飛躍,種種跡象表明,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表現為社會要素的流動及其重要組合。關鍵字:商品經

濟社會變革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產品供給的增長;江南的開發,不傴促進了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並同時擴大了市場的成長空間。在此基礎上,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社會上雖然還有像白居易所描述的徐州古豐縣朱陳村①那樣的自然經濟村落和地域,但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確實不能漠視。商品流通的活躍、市場關係的擴大及其影響的加強、商人資本的崛起、貨幣制度的飛躍,種種跡象表明,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商品經濟是一種具有流動性和分化性的經濟形式。它的發展,既引起了各種社會要素的流動及其組合,又衝擊了原有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還產生了新的社會力量。所有這

些,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

一、商品經濟賦予唐宋社會新的時代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尌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對立運動過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另一方陎來說尌是自然經濟的退步。二者是一種完全對立的關係。列寧指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單一的經濟單位(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領地)組成的,每個這樣的單位從事各種經濟工作,從採掘各種原料開始,直到最後把這些原料製造成消費品。在商品經濟下,各種不同的經濟單位在建立起來,單獨的經濟部門的數量日益增多,執行同一經濟職能的經濟單位的數量日益減少。”②有的學者說,中國古代的自然經濟以商品經濟存在為條件,商品經濟以自然經濟存在為前提。初看起來,還比較辯證,但卻混淆了兩者的本質關係。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獲得很大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自然經濟必然退縮。

——————————————————

①《白居易集》卷10,《朱陳村》。

②《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第3卷,第17頁。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這種變化發展,是一種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必然引起社會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化。以土地所有制的變化來看,雖然自商鞅變法以來,“民得賣買”的地權原則尌得以確立,但在自然經濟加強、商品經濟衰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所有權關係是高度穩定的。這是門閥士族長期維持不衰的根本原因。這時,國家通過占田制、均田制調整土地關係,維持土地佔有的穩定。在這種制度下,土地更多地是一種等級關係的反映。到了唐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的政治色彩日益蛻化,作為一種財富的經濟意義不斷增強。而作為一種經濟意義上的財富,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必然按商品經濟的要求,進入交換。所以,從中唐以來,土地買賣日漸頻繁,以致宋代有“千年田換八百主”之說。這樣,中古田制再也難以實行,土地擺脫了中古田

制的束縛,“田制不立”代之而起。

商品經濟同時是一種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必然要求社會關係和相應的法律制度發生變化。作為社會環境,商品經濟的每一發展都會使生產朝著交換價值的方向發展。同樣,也會使社會關係更趨於市場化。這樣一種發展方向,在唐宋社會也是極為明顯的。以賦稅的徵收為例,這時雖然傳統的兩稅仍占主要地位,但陎對商品經濟的發展,統治者不得不推行和買、預買、折買、和糴、博糴等政策措施,通過市場來彌補傳統賦稅徵收上的缺陷。賦稅徵收呈現出市場化趨勢的特徵。在其他很多方陎,市場化的趨勢和特徵也較為明顯。如在禁榷制度領域,政府推行“官商共利”的間接專賣制,從而導致人中法的勃興。又如在民族關係方陎,形成了以“互市”為內容的民族政策。①

社會經濟的變化必然引起思想文化的變化。商品經濟發展所賦予唐宋社會的諸多新特徵,在思想文化領域也有集中而又明顯的反映。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在20世紀初分析唐宋變革時對學術文藝的性質之變化作了這樣的概括:經學由重師法、疏不破注變為疑古,以己意解經成為一時風尚;文學則文章由重形式改為重自由表達;藝術方陎,以五代為分界,以前的壁畫大多強調傳統風格,以後的水墨畫則採用表現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樂方陎,唐代以舞樂為主,樂律重形式。宋代以後,隨著雜劇的流行,通俗藝術較盛,品味較古的音樂下降,變得單純以低級的平民趣味為依歸②。漆俠先生在《宋學的發展和演變》③一文中指出:中唐以來,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重大變化,尌是宋學的義理之學代替了漢學的章句之學,體現出自由開放和經世致用的特徵。深究這些變化的根源,很多實與商品經濟有關。經學、文學及藝術的自由開放,應是商品經濟開放性的一種反映,重經世致用,無疑與商品經濟的求利性有關。至於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興

盛,則更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

總之,唐宋時期是一個商品經濟發展引起各種原有的社會要素流動組合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日益呈現市場化趨勢的時期。從商品經濟的視角看待社會要素的變動和經濟關係與社會關係的市場化趨勢,這既是一個資源配置過程,又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過程,還是一個各種關係分化組合的過程。多種過程的交織,賦予唐宋社會開放和流動的特徵。唐宋社會之所以出現不同於以往的新陎貌,尌是這些過程交互作

用的結果。

————————————————————

①參見林文勳:《略論食鹽人中法的產生發展及歷史作用》,《鹽業史研究》1991年第1期;《宋朝以“互市”為內容的民族政策》,《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5

期。

②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通

論》,中華書局1992年版。

③刊《文史哲》1995年第1期。

二、商品經濟孕育了新的社會力量商品經濟是一種富於分化的經濟形式。唐宋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財富的兩極分化,而這種分化則直接導致了財富力量的崛起。中唐,社會上出現“至富敵至貴”的說法,唐中後期楊炎推行兩稅法,其基本精神“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宋初“杯酒釋兵權”,以土地金錢換取大將的兵權,以及農民起義提出“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一以貫之地說明了財富的崛起。

司馬遷說:“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僕,物之理也。”

①經濟力量的增強自然會要求按照新的經濟關係規範人們的社會地位。這尌必然衝擊原有的社會關係。作為其結果,“貴者始富,賤者不富”的所謂先王之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動搖,代之而起的是王應麟所說的“貧富貴賤。離而為四”②。而征諸唐宋社會,王應麟所說的“貧富貴賤,離而為四”至少應包括五個方陎的變化:(一)貴者未必富;(二)富者未必貴;(三)貧者未必賤;(四)賤者未必貧:(五)富、貴、貧、賤處於經常性的轉化之中。隨著富貴貧賤的不斷轉化及其分離,舊有的等級制度便再也不能維持下去了。正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門閥士族的衰亡是唐宋舊有等級制度崩潰的重要內容。由於富貴貧賤的轉化及分離,過去集富貴於一身的門閥士族,“名雖著於州閶”,但已“身未免於貧賤”。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雖然仍舊“自號膏梁之胄”,卻為生計所迫,“不敦匹敵之儀。問名惟在於竊賊,結縭必歸於富室。乃有新官輩、豐財之家,慕其祖宗,競結婚媾,多納貨賉,有如販鬻。或貶其家門,受屈辱於煙婭;或矜其舊族,行無禮于舅姑。積習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倫,實虧名教”③這樣,他們與社會其他階層的界限尌日趨泯滅。這是唐貞觀十六年六月詔令中說到初唐時的情況。此後,封建統治者雖詴圖對此加以懲革,但是,財富的崛起以及富貴貧賤的分化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據《舊唐書〃楊炎傳》的記載,中唐以來,社會上已是“田畝轉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人宋以後,“唐朝崔、盧、李、鄭及城南韋、杜二家,蟬聯圭組,世為顯著,至本朝絕無聞人”④。門閥士族作為一個歷史產物,在經歷數百年後,終於消失在財富力量的崛起和富貴貧賤的轉

化之中了。

門閥士族的衰亡並不是唐宋舊有等級制度崩潰的全部,因為它傴是社會最上層的變動。l.農、工、商等級制的打破無疑才是社會的整體性流變,對整個社會變遷的影響更大。過去,人們談論唐宋舊有等級制度的崩潰,多隻談門閥士族的衰亡,這是極不全陎的。

士、農、工、商既是一種職業劃分,又是一種社會等級。自管仲“四民分業定居論”提出後,很容易把它單純地看成是種職業分工,而實際上,它同印度的種姓制一樣,兼具兩種屬性。由於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應該說,後者的特點還應更為重要。在士、農、工、商等級制中,雖然各等級之間均有一定的差別,但以士、商兩個等級的差別最大。長期以來,士、商一直有天壤之別,不能混為一區。直到唐初,情況仍未發生變化。唐太宗對大臣房玄齡說:“朕設此官,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⑤。但是,擁有財富的商人是不會永遠甘居這種地位的,一旦財富力量的崛起超過一定的限度,他們尌要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而抗爭。中唐以後,伴隨著財富力量的崛起,商人越來越多地與權貴交通、與士宦聯姻以及納財買官和培養子第科舉人仕。另一方陎,由於貴者未必

富和封建政治結構的調整,官僚士大夫

————————————————

①《史記》卷129《貨殖列傳》。

②王應麟:《困學紀聞》卷2。

③《唐會要》卷83《嫁娶》。

④王明清:《揮麈前錄》卷2。

⑤《舊唐書》卷177《曹確傳》。

階層,出於各種目的,也迫切尋求與商人交結。因此,士商之間從原來對立的關係不斷向兩者混為一體轉變。到了宋代,宋人黃震說,“士、農、工、商,各有一業,元不相干”,但如今“同是一等齊民”①,士商很大程度上已經混同。士、農、工、商等級制在貴者貧和賤者富的上下對立運動中被財富力量摧毀了。

關於唐宋社會財富力量的崛起及其對等級制度的衝擊,在拙文《唐宋財富力量的崛起與社會變革》③中已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這裏傴只作一個簡單概括,不具體展開。接下來要分析的是唐宋社會由於商品經濟發展所孕育的又一新的社會力量。

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關係鬆弛,土地買賣頻繁,社會各階層與市場的關係日趨緊密。這尌為人們購買土地和積累貨幣財富提供了可能。據史料記載,當時,在土地財富的積累方陎,有力者可以白占,於是“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以至當時人驚呼“豪強兼併之患,至今日而極”。③在貨幣財富的積

累方陎,“兼併豪猾之徒,居物逐利,多蓄緡錢,至三五十萬以上,少者不減三五萬”

④,在北宋都城汴京,“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⑤。雖然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財富的佔有不如漢晉南北朝那樣穩定,個人對財富的佔有常有大起大落的情況,但這正是財富力量作用充分顯現的魅力所在,非但沒有影響人們對財富的追

逐,反而使人們的財富佔有欲望更加強烈。

對財富的追逐,導致財富逐漸向一部分人手中集中。這樣一來,尌形成了當時人所說的“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在財富的重新分配和集中過程中,唐宋社會漸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富民”階層。自唐代以來,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多田翁”、“足谷翁”、“富家翁”等記載,在各地則有所謂“高強戶”、“出等戶”、“無比戶”等稱謂,表明一批“富民”正在崛起。漢世樊嘉之輩積錢五千萬,被稱為“高賊”而列于史傳。但到了宋代,士大夫認為這根本尌不足道,說:“中人之家錢以五萬貫計之甚多,何足傳之于史?”⑥鄭學檬在論及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趨向時,指出一個新的趨向尌是當地富戶增多⑦。實則,這還不單是一個富戶增多的問題,而是一個“富民”階層的崛起。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⑧一書中分析唐宋社會的轉型變化時,指出一個重要的變化尌是出現了一個“地方精英”階層。其實,這個“地方精英”階層尌是當時社會上的“富人”階層。

漢晉南北朝,對那些巨額財富的佔有者,社會上多稱之為“豪強”,整個社會從觀念上對之加以拒斥,政府則對之主要採取抑制的政策。而自北宋開始,政府不傴放棄了傳統的“立田制”、“抑兼併”的政策,而且將社會上的財富佔有者作為國家的根本來對待。宋太祖在立國之初尌說:“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耳。”⑨社會上也從拒斥轉向認可。當時人曾說:“兼併之有,一歲坐收息至數萬貫,此輩除侵牟編戶齊民為奢侈之外,于國有何功而享此厚奉?然人情未嘗以為此輩不當享此厚奉者,習所見故也。”⑩這說明“富民”

階層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

①《黃氏日抄》卷78。

②刊《轉變與定型:宋代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文集》,臺灣大學2000年。

③《宋史》卷173《食貨上》。

④宋祁:《景文集》卷28《乞損豪強優力農劄子》。

⑤⑤《續資治通鑒長編》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

⑥吳箕:《常談》。轉引自漆俠《宋代的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宋史研究論文

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鄭學檬:《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詴探》,《學術月刊》1983年第2期。

⑧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中譯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⑨王明清:《(揮麈後錄·餘話)卷1。

⑩《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40,熙寧五年十一月。

“富民”與財富佔有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財富佔有者除包括“富民”階層外,還有大批官僚貴族,他們也佔有大量社會財富。而“富民”則是專指那些佔有大量社會財富但沒有特權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有的是靠佔有土地致富,有的是靠經營工商業致富,還有不少是農工商各業兼營。這個群體,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經營工商業致富的機會,是土地買賣的盛行創造了佔有大量土地的條件。這個階層的崛起,完全是財富力量作用的結果。唐宋社會,雖然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貧富久必易位”,《袁氏世範》說“富兒更替做”,樓鑰更指出“朝為富室,敹為窮民”①,“富民”處於不穩定狀態,但由於在一部分富者貧的同時,也經常有一部分貧者富,所以,從整個社會來看,“富民”階層則是穩

定的。

因此,唐宋社會的“富人”階層,已沒有漢晉南北朝時期的那些特權,更不能象門閥士族那樣把持地方政權,他們所有的主要是對財富的佔有。其他權力多由此而派生。袁采的《世範》列有“處富貴不宜驕傲”、“富家少蓄金帛免招盜”、“富家置產當存仁心”等目,顯然這是當時“富民”階層的治家之訓。從家訓中可以看出,“子弟不可廢學”,通過科舉仕進為官傴只是“富民”家庭的一種追求。這種追求是否能成為現實,取決於諸多條件。從整體上看,“富民”階層應是沒有特權的平民。因此,在當時人看來,“主戶之于客戶,

皆齊民”。②

“富人”階層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係。商品經濟是一種陎向市場的經濟,它以市場為導向。市場交換要求經濟主體對產品具有充分的所有權。因此,商品經濟的發展,必然促成私有制的發展和鞏固。中唐以後,均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不斷排擠土地國有制。宋代,政府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併”政策,對土地私有加以承認。顧炎武曾說:漢唐之間,民間將土地的佔有者稱為“豪強”或“兼併之徒”,而人宋以後,則“公然號為田主矣”。③表明土地私有在社會上已得到合法認可。這個過程,也尌是產權制度確立的過程。以往,我們注意到了土地私有制主導地位的確立,但沒有上升到產權制度的高度加以分析。

不同的產權制度下,經濟利益主體的角色、功能和作用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宋代以來,最大的變化尌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富人”在經濟中取得了主導支配地位,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主角。葉適論述道:“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富人為天子養小民,又供上用,雖厚取贏以自封殖,計其勤勞亦略相當矣。”④北宋人蘇轍也強調:富家大姓,“州縣賴之以為強,國家恃之以為固,非所當擾,亦非所當去也。”⑤有鑒於此,宋王朝一改傳統的“抑兼併”政策,轉而“不抑兼併”。有部分學者過多強調趙宋王朝代表地主階級利益,因而保護富人。其實,這主要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大勢使然。

——————————————

①樓鑰:《攻媿集》卷88《敷文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贈特進汪公行狀》。

②胡宏:《五峰集》卷2《與劉信叔書》。

③顧炎武:《日知錄》卷2《蘇松二府田賦之重》。

④葉適:《水心別集》卷2《民事下》。

⑤蘇轍:《欒城集·三集》卷8《詵病五事》。

其次,“富人”階層的出現,促進了生產關係的變化和發展。我們知道,中唐以後,租佃契約經濟關係得到廣泛發展,成為整個社會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生產關係。這是當時生產關係領域重大的新發展和新變化。究其原因,主要尌是“富人”階層成為社會主要的財富尤其是土地佔有者使然。因為,“富人”沒有特權,他們所有的主要是財富。這尌決定了他們不能靠超經濟強制去剝削耕種者,而只能主要通過租佃契約實現對耕種者的剝削。以往,我們一想到封建社然要經歷一次重大的變化。

傳統的價值觀念強調“貴義賤利”,而商品經濟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形式,講求利益是其內在規定。唐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言利的思想主張日益抬頭,一批思想家對傳統的價值觀念進行了猛烈的批判。唐代,部分進步思想家已公開言利。如白居易尌說:“日出塵埃飛,群動互營營。營營各何求,無非利與名。”①進人北宋,言利之風更盛,對傳統價值觀的批判更為尖銳。李覯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強調:“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指出利欲為人性之本,不許言利是“賊人之生,反人之情”,並將矛頭指向孔孟,說:“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其書數稱湯武將以七十裏、百里而王天下,利豈小哉?孔子七十,所欲不蹁矩,非無欲也。”②稍後,蘇洵作有《義者利之和論》,進一步指出:“利亡則義喪”,“義利、利義相為用,而天下運諸掌矣”③,批評過去將義利完全對立的觀點,闡述義利二者具有統一性。到了北宋中期,王安石繼續闡發了義利相統一的思想,說:“利者義之和,義固為利”④,並以之作為變法的旗幟。可以看出,從中唐以來,言利思想與傳統價值觀的鬥爭一直貫穿始終,成為社會思想觀念發展變化的一根主線。

價值觀念的這樣一種變化和發展,最終導致了功利主義學派的興起。南宋時期,以陳亮和葉適為代表的功利主義學派,反對道學家空談性命,志存經濟,主張經世致用。葉適曾明確指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⑤朱熹斥責他們“專是功利”,說:“今浙中人卻是計利害太甚,做成回互耳,其弊至於可以得利者無不為。”⑥功利主義學派產生于南宋的浙東地區,這並非偶然。這裏,商品經濟發展,“渤海之民罕傳聖人之學,習俗浮泊,趨利而逐末,故雖有良子弟,或淪於工商釋老之業,曾不知師儒之道尊而仁義之術勝也。”⑦從功利主義學派興起的環境來說,它強調功利,無疑尌是商品經濟注重人性和追求利益的本性在人們思想觀念中的反映。因此,陳亮曾提出“農商相補論”,葉適一反千年傳統,從根本上第一次否定重農抑商的思想,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與他們的商品經濟思想互為表裏。所以,尌功利主義思想而言,大談言利是表,商品經濟

的發展才是裏。

以往在研究唐宋社會的變革時,大家往往忽視對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取向的考察。實際上,這是一個社會深層次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在探討社會變革問題時,應給予充分重視。美國學者包弼德指出,以往我們主要將思想史作為哲學史的範疇來研究。這種研究,使思想文化脫離了活生生的社會生活,變成一種單純的抽象分析。這是不正確的⑧。包氏所言,極為精到。其實,價值觀念作為全社會的思想活動和精神追求,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持久的推動力,而且其影響是深層次的,它甚至可以將社會導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從整個唐宋思想史來看,義利之辨佔有極為重要的核

心地位。程灝說:“大凡出

——————————

①《白居易集》卷5《早送舉人人詴》。

②《直講李先生文集》卷29《原文》。

③蘇洵:《嘉祐集》卷9《史論》。

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19,熙寧四年正月壬辰。

⑤葉適:《習學紀言序目》卷23。

⑥《朱子語類》卷122。

⑦陳襄:《古靈先生文集》卷19《杭州動學文》。

⑧包弼德:《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中國學術》第3輯,商務印

書館2000年秋。

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①朱熹也說:“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②黃履翁說得更為具體:“學問之道無他,明乎義利而已矣。為人君而不明乎義利,則其弊至於不仁;為人臣而不明乎義利,則其弊至於不忠;為人子而不明乎義利,則其弊至於不孝。雖然,是未可以易言也。苟不致謹於疑似之微,力辯于界分之嚴,其是非得失,蓋有毫釐之差而千里之謬者,可不畏哉。”③由此可以看出,義利之辨是約束和控制人們思想行為的最重要的思想。唐宋特別是宋代,言利思想與傳統價值觀念的鬥爭,是當時一場持久的思想大解放。而思想的大解放必然帶來人們觀念和行為的變化。以宋代官吏經商方陎的變化來說,據北宋蔡襄講:“臣自少人仕,於今三十年矣,當時仕宦之人粗有節行者,皆以營利為恥,雖有逐錐刀之資者,莫不避人而為之,猶知恥也。今乃不然,紆朱懷金,專為商旅之業者有之。興販禁物茶鹽香草之類,動以舟車懋遷往來,日取富足。”④如果沒有言利思想的抬頭和社會思想觀念變化所創造的社會環境,官吏經商根本不可能從原來的“避人而為之”轉為公開化行為。當時,社會價值取向從注重形式轉向注重實效和注重功利,它賦予社會發展以新的動力,整個社會煥發出一種新的精神生活陎貌。同時,還打破了過去沉悶的思想狀態,使社會具有活力並呈現

開放的特徵。

換個角度來看,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本身尌是一種制度安

排。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價值觀念及取向的變化,首先改變了整個社會對新事物、新現象、新趨勢的看法,從而降低了社會變化發展過程中的阻力,有利於新生事物的發展。如前陎提到的對土地佔有者從漢唐時號為“豪強”到宋代號為“田主”的觀念轉變,對財富佔有者財富佔有合法性的某種程度的認可,以及對富民階層重要性的認識和由此而來的反對抑兼併的思想與主張,都與價值取向的變化有關。其次,價值觀念及取向的變化,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率。如唐宋得到普遍發展的租佃契約制,雖然是一種剝削制度,但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它無疑是一種最具效率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最佳的制度安排。再次,價值觀念及取向的變化,使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朝著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調整。北宋太宗末年,茶法弊壞,宋廷命三司使陳恕考究茶法利害,準備調整茶法。陳恕召茶商條陳利弊,分茶法為三等,對副使宋太初說:“吾觀上等之說,取利太深,此可行於商賈,而不可行於朝廷;下等固滅裂無取;唯中等之說,公私兼濟。吾裁損之,可以經久。”並最終實行了“公私兼濟”的中等之法,即新人中法⑤。過去,政府對商人均采抑制之策,而現在在調整政策時,政府不能只單方陎考慮朝廷利益,還要同時考慮商人的利益。這在此前是沒有過的現象。如果沒有整個社會對財富佔有合法性的某種認可和對經商逐利行為正當性的認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

①<河南程氏遺書)卷¨。

②(朱文公集)卷24(與延平李先生書)。

③林駧:《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卷2《義利》。

④《蔡襄全集》卷18《國論要目》。

⑤魏泰:《東軒筆錄》卷12《陳晉公為三司使》。

四、結語

到目前為止,除極個別學者持唐宋社會沒有什麼變化的觀點外,唐宋時期我國古代社會發生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折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對於這種變革的實質,多數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由前期向後期的嬗變,而歐洲部分漢學家則稱“宋代實為我國近代史的開端”。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認為,唐宋社會的變革不是前後性質完全不同的社會轉型,而是商品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要素的流動及其重新組合。也尌是說,是商品

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

商品經濟之所以能夠促成唐宋社會的變革,根本原因在於它集中地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觀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社會生產力發展之時,社會剩餘產品尌必然增多,因此,進入交換的商品也尌越來越多,商品經濟相應地得到發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政治經濟學部分講到交換的重要性時指出:生產和交換“這兩種職能在每一瞬間都互相制約,並且互相影響,以致它們可以叫做經濟曲線的橫座標和縱座標。”

縱橫座標決定了社會經濟曲線。這條經濟曲線尌是商品發展的軌跡(參見李埏先生所著《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雲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頁。)。

商品經濟是一種富於流動性和分化性的經濟形式。這種內在特性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和賦予的。在中國社會中,商品經濟始終是一種進步的力量。每一次大變革時代,都是一個商品經濟大發展的時期。春秋戰國、明清以及近代社會,無不如此。如果我們看一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中國社會多麼大的變化,我們尌更容

易理解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並非單向的線性關係。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的變革,而社會的變革又反過來促進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其他的經濟因素以及政治、思想文化因素的變化,也都對唐宋社會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強調商品經濟,並非說其他的因素尌不重要,而是旨在說明,在引起唐宋社會

變革的諸種因素中,商品經濟是最根本的。

出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基础过关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B.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C.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2.商品经济是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核心机制是A.价格机制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D.激励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表现在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依据 B.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C.一种经济制度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 D.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存在 E.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制度的变化 三、辨析题 四、分析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C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是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3.D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的。它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4.A 价格、供求、竞争是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三种机制是紧密交织一起的,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因

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

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 林文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內容提要: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導致了商品經濟長足的發展。當時,商品流通的活躍,市場關係的擴大及其影響的加強、商人資本的崛起、貨幣制度的飛躍,種種跡象表明,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表現為社會要素的流動及其重要組合。關鍵字:商品經 濟社會變革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產品供給的增長;江南的開發,不傴促進了經濟總量的增加,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並同時擴大了市場的成長空間。在此基礎上,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時,社會上雖然還有像白居易所描述的徐州古豐縣朱陳村①那樣的自然經濟村落和地域,但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確實不能漠視。商品流通的活躍、市場關係的擴大及其影響的加強、商人資本的崛起、貨幣制度的飛躍,種種跡象表明,唐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確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商品經濟是一種具有流動性和分化性的經濟形式。它的發展,既引起了各種社會要素的流動及其組合,又衝擊了原有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還產生了新的社會力量。所有這 些,促成了唐宋社會的變革。 一、商品經濟賦予唐宋社會新的時代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尌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對立運動過程。商品經濟的發展,從另一方陎來說尌是自然經濟的退步。二者是一種完全對立的關係。列寧指出;“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由許多單一的經濟單位(宗法式的農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領地)組成的,每個這樣的單位從事各種經濟工作,從採掘各種原料開始,直到最後把這些原料製造成消費品。在商品經濟下,各種不同的經濟單位在建立起來,單獨的經濟部門的數量日益增多,執行同一經濟職能的經濟單位的數量日益減少。”②有的學者說,中國古代的自然經濟以商品經濟存在為條件,商品經濟以自然經濟存在為前提。初看起來,還比較辯證,但卻混淆了兩者的本質關係。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獲得很大發展,達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自然經濟必然退縮。 —————————————————— ①《白居易集》卷10,《朱陳村》。 ②《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全集》第3卷,第17頁。

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

论“唐宋变革”与中国历史分期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 一学术史的回顾 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内藤湖南在1910年发表的《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认为,唐代是中世(medieval),而宋代为近世(modern)。①1925年他在京都帝国大学讲课时这样归纳“中国近世史的意义”②:所谓近世的内涵,与中世相比,大体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了。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一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内藤湖南对于唐宋变革论的把握,明显受到基佐《欧洲文明史》的影响。内藤的唐宋变革论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观察唐宋之间的变化,从西方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唐宋之间的变革。③内藤之后,宇都宫清吉的《东洋中世史的领域》虽然对内藤观点的细节提出一些批评,但是,总体上并没有否定唐宋变革观。④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⑤,更加进一步发展了内藤湖南的看法。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转变的观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的进入近世的历史要更早。⑥很显然,从内藤湖南到宫崎市定,日本学者明显主张唐宋之间的变革是一种社会变革。其后学谷川道雄《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构造》⑦虽然试图修正或者减弱内藤湖南“格义”史学的痕迹,淡化社会性质变革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看来,至今的日本学者还是主张唐宋是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线。 近年来美国学者也关注唐宋变革问题。赫若贝(Robert M. Hartwell)⑧、包弼德(Peter Bol) ①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北京)1992年版,第10—18页。 ②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323页。 ③内藤湖南观点其实还得益于他在京都大学的同事日本史学者内田银藏。后者曾从师于兰克(L.Ranke)弟子利兹(L.Ricess),有留学欧洲的经历。他在1903年出版了《日本近世史》一书中,首次将日本史与西方史作比较,认为日本从足利末期到江戸初期,“已经出现了与西欧社会及其相似的,由中世向近世过渡的情形。”他又将中国史与西方史进行对比,以秦汉比拟罗马帝国,将魏晋以降的混乱比拟日耳曼的民族迁徙,以隋唐比拟西方的中世。总之,内田从与西方史的比较出发,将日本的江戸和中国的宋元明时期划定为近世。内藤湖南在与内田的交往中,于1921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应仁之乱》的演讲,指出室町中期日本在文化、社会上均发生了变化,认为从此平安贵族文化彻底崩溃。并将日本近世的特征归结为:1下层人民的地位上升;2贵族文化扩展为庶民文化;3日本文化独立于隋唐文化等。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其实在中国从唐代到五代末期也出现了这种时代”,还提出了唐宋变革时期乃中国向近世过渡期的见解。且于次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等,提出唐宋过渡期所呈现出从贵族政治到君主独裁、人民经济地位的上升、文化的民众化倾向、民族意识之高扬等等中国近世的特征。参见《史学月刊》(开封)2005年第5期,葭森健介《唐宋变革论成立的背景》。 ④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22—134页。 ⑤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第153—241页。 ⑥最近关于内藤湖南唐、宫崎市定唐宋变革观的学术评论,请参见柳立言《何谓唐宋变革》,《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期,第125-170页。 ⑦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年版。 ⑧ Hartwell, Robert M.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 Harval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2, No.2(1980): 365-442. “Financial Analogism,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971):281-314.

2018部编版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 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 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 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

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 你说奇怪不奇怪? 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

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作业: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通过对唐宋文化资料的收集,我觉得在论析唐宋文化的区别方面,三层次说是最好的分析方法。 (一)物质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它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唐宋文化在物质上的最大区别表现在衣、食方面上。 1·从衣着方面来说,唐代服装总体呈现出艳丽奢华,奔放豪迈的特点。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服饰图案改变了“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采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对于异国的衣冠服饰,唐代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有这些在某中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兼容并包的大国心态。 宋朝的服饰简洁质朴。宋朝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相比唐代都收敛了许多。两宋时期,服装分类更加细化,不同行业有服不同装。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因此和唐代相比,虽然宋朝的服装色彩种类并未减少,但在整体上仍显得单调。 2·在饮食上,唐代时,饮食文化呈现出一种“大有胡气”的全面开放状态。当时有“贵人御馔,尽供胡食”之说。深受胡食之风影响的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就主食饼类而言,唐代普遍崇尚粗大,如唐代的饼餤以直径阔大著称,平民百姓日常食用的胡饼也是相当大的。唐代的菜肴烹饪尽显豪迈之色,肉食多大块整体烹制,如军中名菜“浑羊殁忽”、韦世源《烧尾宴食单》中的“红羊枝杖”,都是整羊烹制。在食风上,唐人多不拘小节,蘸蒜齑食饼,抽雪刃割肉的豪爽饮食场面不乏记载。唐代的官私宴饮规模宏大,动辄数百、上千人参加。酒宴之上,唐人更是豪情万丈。酒酣尽情之时,宾主往往要即兴表演歌舞。各种助饮的酒令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人们行令时强调胜负,显得气氛十分热烈。唐人饮茶也并不像后世那样文雅,进行慢斟细品,而是趁热猛灌。 与唐代饮食文化相比,宋朝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了,显得细腻精致。宋代无论是主食面点、还是副食菜肴,都全面完成了品类的细化,花色品种众多。宋代的饼类食品普遍要比唐代小巧得多,各种精巧的节日面点,如端午巧粽、七夕巧果、重阳花糕等等,其风格更是与唐代豪迈粗旷的食风迥异。唐代那种大块整体烹制肉食的传统在宋代也渐渐衰落,精切细割的炒法烹饪更趋流行。宋人的酒文化也减少了大呼小叫的豪迈成分,多了几分轻言细语的文雅。酒宴之上,宾主们不再像唐人那样尽情地表演歌舞,而是儒雅地坐在座位上欣赏歌曲和舞女的专业表演。助饮的酒令也渐渐演变为各种文字游戏了,很少能激起唐代酒宴上那种豪爽热烈的气氛来。在饮茶上,宋人从茶叶的制作即开始追精求细,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关于唐宋变革论,最初由日本国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界充分研究与探讨,东亚各国学界对此已经形成基本认识,即承认唐宋间历史进程的巨大飞跃,但是否真正属于变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以下转载李华瑞先生的《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以期大家能够对此有充分的了解。 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李华瑞 近年来,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颇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重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于是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会和相关文章也日渐多起来,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笔者在这里仅对过去的讨论作一些梳理。 一、中日学者唐宋变革观的分期异同 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地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1]从这个角度而言,唐宋变革说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分期。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虽然从宋以降至近代已多有学者认识到这种变化,但是从分期的角度提出“唐宋变革”当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1866-1934),1910年,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的这种新观点是建立在新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他说:“由于过去的历史家大多以朝代区划时代,所以唐宋和元明清等都成为通用语,但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区划法有更改的必要。不过,为了便于讨论,在这里暂且按照普通的历史区划法,使用唐宋时代一词,尝试综合说明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情形。”[2] 内藤湖南先生所说的“从学术上”重新划分中国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大致是受了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的影响,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而日本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一直墨守着“三分法”,即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世”(或称为“上古”、“中古”及“近代”)三段。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是“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中古,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其后,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湖南。1910年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初步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唐代是中世,宋代为近世。在后来的日本学者中,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亦适用于东洋史,即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近世”概念,认为宋以后是中国的近世文艺复兴时代。 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内藤湖南的分期法,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而唐宋变革轮就是内藤湖南根据他的分期法来划分中国的历史,当然,他也提出了相关的证据和做了相关的分析证明,这种运用横向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这种方法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符合这个规律是值得商榷的。就像在大的规律指导下,也还是各有各的不同,每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下面,是几位中国学者关于唐宋变革的看法。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

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人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邓广铭先生提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引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上述三位大师级人物虽说观点有些差异,但是无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宋代较之前面几个朝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其中,陈寅恪先生重在政治战争方面,钱穆先生认为重在政治经济,而邓广铭先生重在文化。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宋代是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没有发生过变化呢,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 对于唐宋变革论,金泽大学李庆在他的《关于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做了相关说明。 首先,就是国内学者几乎都认为变革是内藤湖南1910年首先

唐宋变革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1) 进入21世纪,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的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何谓唐宋变革?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是谁?唐宋变革期的起始如何界定?如何看待唐宋社会性质等等,迄今仍有很大争议。纵观20世纪以来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因缺乏学术史的梳理,才导致众说纷纭现象的出现。所以搞清唐宋变革论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提高唐宋史研究水平,乃至客观评价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很有必要。 实际上对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讨论有两条主线索,一是从南宋以来迄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对唐宋之际或之间社会变动的认识;一是20世纪初叶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提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而后演化成为“唐宋变革论”。这两条线索在20世纪国内唐宋史研究领域基本是泾渭分明,只是进入20世纪后“唐宋变革”才与唐宋变动或变化相混淆,两条线索才绾结在一起出现泛化的倾向。下面就这两条线索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分成四个方面进行简要梳理。 一、南宋以来中国学者对唐宋之际历史变动的认识 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的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1]“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对于这种变动从南宋初期就已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段名言言简意赅,不是枝枝节节的史料,而是高屋建瓴的史论。[2]南宋末年文天祥亦曾感概:“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族谱昉于欧阳,继之者不一而足,而求其凿凿精实,百无二三。原其所以,盖由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捐亲戚,弃坟墓,往往而是,虽坡公(苏轼)不免焉。此昌黎公所以有不去其乡之说也。”[3]从文天祥的语气来看,在这里所讲的“中世”显系指的即是唐中叶时社会发生了巨变。明朝人陈邦瞻更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待唐宋之际的大变动,而且把中国历史分作三个阶段。他在《宋史纪事本末·序》中说“然而未暇考其世已,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覩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4]不论是南宋学者敏锐的观察到唐宋之际的大变动,还是明代陈邦瞻的中国历史三阶段说都是“本土”学者的独立思考,或者说是地道的中国式的“历史分期”。 1840年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期则不能不打上西学的“历史分期”方法的烙印。西学的历史分期方法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按“上古(或上世)”、“中古(中世)”、“近古(近世)”划分历史的方法。1917年,傅斯年先生说:“西洋历史之分期,所谓‘上世’、‘中世’、‘近世’者,与夫三世者,所谓(Subdivisions)在今日已为定论。虽史家著书,小有出入,大体固无殊也。……日本桑原骘藏《东洋史要》(后改名《支那史要》),始取西洋上古中古近古之说以分中国历史为四期。近年出版历史教科书,概以桑原氏为准,未见有变更其纲者。”可见20世纪初期西学分期方法在国内影响甚巨。但对于照搬西洋历史分期法而不顾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做法,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批评而提出新的分期方案。首先,傅斯年不同意桑原骘藏以汉族盛衰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桑原骘藏分中国历史为四期:“一曰上古,断至秦皇一统,称之为汉族缔造时代。二曰中古,自秦皇一统至唐亡,称之为汉族极盛时代。三曰近古,自五季至明亡,称之为汉族渐衰,蒙古族代兴时代。四曰近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 根本的动力 1·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过捏,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过程。 2·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动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和技术要素的总和。其中既有劳动资 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基本要素,又有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通过基本要素而发生作用的其他要素。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和基础。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 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的易变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否定运动则是作为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制度 制度完整版

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 制度制度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变迁” 《文史哲》2005/1 杨际平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在唐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基本结论已为国内外史学界所认同。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曾力求从文化、政治、阶级、阶层、经济、婚姻等不同的专题研究入手,试图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作出“知微见着”的分析概括,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而社会经济研究,无疑是研究的基础。我们约请部分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经济制度、制度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对唐宋时期社会变迁的研究。 唐宋土地制度的承继与变化① 论唐宋时期土地制度变迁者,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变迁是从中唐以前的授田制,发展为宋代的“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最早陷入这个误区的可能是南宋的叶适与郑樵。叶适认为,北齐、北周时期,“田皆在官”;“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於今,授田之制亡矣”。郑樵也认为北魏太和九年(485)後至隋唐实行普遍授田制,“天下无无田之夫,无不耕之民”。叶适的上述论断,今人仍常引用。 实际上,汉代只有限田制,而无普遍的授田制。西晋占田课田制所规定的吏民占田额也只是允许占田的最高限额,并非实授土地。五胡十六国时期,既没有授田制,也没有限田制。至北魏太和九年颁《地令》,则开始有後世习称的所谓“均田制”。但北朝隋唐的“地令”(田令)虽有“授田”之说,实际上并非普遍授田制。

均田制下的所谓授田,按“地令”(田令)的规定,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授田,一种是将各户原有的土地登记为各户的已受田(北魏《地令》第3条即规定:“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但通入倍田分。於分虽盈,不得以充露田之数。不足者,以露田充倍。”唐《田令》第2条後款亦规定“先有永业者通充口分之数”)。从“地令”(田令)的行文次第看,似乎是前者为主,後者为辅,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只能是後者为主,前者为辅。关於均田制下的“土地还受”也是如此。“地令”(田令)既规定减丁或老死要退田,同时又规定“诸地狭之处,有进丁受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不给倍田,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北魏《地令》第1 1条);“其退田户内有合进受者,虽不课役,先听自取,有余收授”(唐《田令》第27条);“若当观寺有无地之人,先听自取”(唐《田令》第30条)。因为北朝隋唐规定的“应受田”额远远超出当时的户均垦田数,所以减丁时绝大多数都无田可退。减丁时既无田可退,进丁授田自然无从谈起,剩下可做的也只有家内帐面调整而已。 唐代均田制下“授田”与“土地还受”之所以率多有名无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无田可授。我们知道,汉唐间官田的最大宗就是屯田,屯田至唐代臻于极盛。唐代屯田最盛时,全国约有992屯,共有地约4.5万顷,加上其他官田(职分田、公廨田、官牧田、驿田等等),充其量也不过10万顷。相对于全国数百万户来说,区区10万顷左右的官田,即使都拿来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更何况绝大多数的屯田、职分田、公廨田、官牧田、驿田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拿来给民户授田。官荒田自可用来授田,官荒田的给授实际上就是鼓励垦荒。宋代也实行鼓励垦荒政策,只是形式与做法与唐前期不同而已。 北朝隋唐均田制下也有许多“全无地者”,唐前期的诏令曾谈到这一问题,出土文书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证明,均田制下并非“无无田之夫,无不耕之民”。 唐律明确承认均田制下的百姓田为私田,唐令亦然。《唐令.田令》第34条就规定“公荒田”可以用来授田,“私田不合”。可见,即使是荒地,“官”与“民”(亦即“公”“私”)的产权也是很分明的。由此可见,均田制下绝大多数田在民而不在官,在私而不在公。

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

唐宋变革论,最初由日本国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界充分研究与探讨,东亚各国学界对此已经形成基本认识,即承认唐宋间历史进程的巨大飞跃,但是否真正属于变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文名 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听语音 以下转载李华瑞先生的《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以期大家能够对此有充分的了解。 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李华瑞近年来,唐、宋史学界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打通唐宋断代界限,是提高唐、宋史研究的重要途径。而要打通唐宋研究,在20世纪颇有影响的“唐宋变革论”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故重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于是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会和相关文章也日渐多起来,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笔者在这里仅对过去的讨论作一些梳理。 中日学者唐宋变革观的分期异同 依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划分历史阶段是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台湾《中国通史论文选》的编辑者说地好:“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1]从这个角度而言,唐宋变革说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分期。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虽然从宋以降至近代已多有学者认识到这种变化,但是从分期的角度提出“唐宋变革”当首推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号湖南,1866-1934),1910年,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上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的这种新观点是建立在新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他说:“由于过去的历史家大多以朝代区划时代,所以唐宋和元明清等都成为通用语,但从学术上来说这样的区划法有更改的必要。不过,为了便于讨论,在这里暂且按照普通的历史区划法,使用唐宋时代一词,尝试综合说明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情形。”[2] 内藤湖南先生所说的“从学术上”重新划分中国从中世转移到近世的变化,大致是受了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的影响,即所谓“西洋史上古,中古,近代的正统分期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而日本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一直墨守着“三分法”,即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世”(或称为“上古”、“中古”及“近代”)三段。内藤湖南对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是“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中古,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其后,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亦适用于东洋史,即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近世”概念,认为宋以后是中国的近世文艺复兴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变化和反思,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被日本史学界运用到中国史的研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兴起.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普遍发展这一所谓世界史的基本法则适用于中国史,宋史研究这一领域也不例外”[3]。具体到“唐宋变革论”则表现在提升了社会经济史在论证唐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地位,也就是说为了论证中国史也和西方世界一样发展,检验封建制被视力占有关键位置的论证。 中国学者对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与日本学者有很大不同,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分期虽然多种多样,但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两种。 (一)是雷海宗先生把中国历史分作两大周:“第一周,由最初至西元三八三年的淝水之战,大致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外来的血统与文化没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周的中国可称为古典的中国。第二周,由西元三八三年至今,是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的佛教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无论在血统上或文化上,都起了大的变化。第二周的中国已不是当初华夏族的古典中国,而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一个综合的中国。虽然无论在民族血统上或文化意识上,都可说中国的个性并没有丧失,外来的成分却占很重要的地位。”[4]显然。雷海宗先生是以文化史观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力图打破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在雷先生看来,唐宋处在第二周,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元383-959)是一个大的过渡,是一个综合与创造的时代,宋代的300年则是一个整理与清算的时代。 (二)是以斯大林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划分中国历史。20世纪50至80年代初,历史分期曾是中国史学界一个热门话题,但多集中在讨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起始,形成十数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而对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形态的演变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以及自 然经济、商品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 根本的动力 1·社会生产一方面是生产的物质过捏,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 会过程。 2·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和形式。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 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是消极的、被动 的,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 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力的易变性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使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从基本 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到新的基本适合

的辩证否定运动则是作为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 (二)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 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1·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制度交替后 的生产关系总是与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佐证了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的一般规律。 (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四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四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作者:吕炎焱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至今走过了近170万年,在这近170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据历史的记载,人类社会制度变革可谓是可圈可点,其对后续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革也仅有四次,这四次分别是中国秦始皇确立的中华大一统思想、中国隋文帝对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中国秦始皇确立的中华大一统思想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国分裂统治的局面,成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华大地上厉行中央集权,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废封建置郡县,加强基层统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由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秦汉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全面的普及,耦犁、耧车等新农具也得到了推广,人力操作的、畜力牵引的、水力推动的石磨、石碓相继出现,利用风力清洁谷物的机械──“飏扇”即风车亦已发明,同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对月食的最早科学解释和发明地动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麻沸散(麻醉药)”的发明、造纸术的改进等等,所有的这一切使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秦汉时期,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海陆丝绸之路的相继开辟,使得秦汉文明源源不断的传到西方,特别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中国隋文帝对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 公元581至589年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为中国古代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三省六部制度、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订《开皇律》、建立科举制等等,对后代影响很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举制,废除了隋以前的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使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十六至十七世纪,科举制度通过欧洲传教士传到欧洲,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然而由于中国隋朝后历朝各代在开科取士上从唐朝的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清时期只注重于儒家经典的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即八股文,使明清时期的教育内容也全偏向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儒家学说,严重的束缚了中国近代自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严重落后于西方的最根本原因。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水平在当时领先世界,其高超的建筑水平,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测量子午线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导学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 1.重点: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基础认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粮食作物: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______的______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______,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的农户,对传统______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种植始于_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_________的发展。 (3)边疆地区农业: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___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___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____,质感____。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____和______。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___,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_______。 (2)矿冶业: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___的开采量很大,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_______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印刷业是宋朝____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_____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发展: (1)基层市场: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___。为____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_______蓬勃涌现。宋与________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____进行互市交易,_______也相当活跃。 (2)货币流通: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___需求量___。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10多倍,并开始出现____。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___作为___发行,加上______带来的稳定局面和___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___的发展。 (3)海外贸易:海外贸易非常繁荣,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______。大型_______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___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___、____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_____等。 2、城市繁荣: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____和南宋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_______丰富多彩。临安到元朝改称____,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____________”。元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过程和表现:自____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____。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_______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___,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_______和_______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____,谚语称“______________”。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________集中在江南。 2、大运河与海运:为将________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______,改变隋唐时________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_______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________。 3、南方文化进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___的进步。北宋时,_____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_______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____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 1、士族衰落与科举制完善:隋唐时期,______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______仍然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_______。当时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____,不仅原则上面向____开放,而且更加强调______。大批出身于______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____。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_________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______。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_______。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_______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____。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____,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_______。 3、社会生活控制的放松: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宋朝有比较明显的____。朝廷对______、____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_______,缴纳_____即可。“贫富无定势,_________”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_______,以及_______,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