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学设计长版

合集下载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篇1)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呈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1.学问与力量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1)注意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纳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关心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英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熟悉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语: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经常用许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女性,信任今日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妙的印象,由于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这节课我们连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老师先带领同学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绽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打算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英勇坚决。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预备?[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一切预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呈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

初中课文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4、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重点: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以及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

教学准备:课文文本、注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

2、提问: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二、自主学习(15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将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标记出来,准备与小组成员讨论。

三、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2、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她勇敢、善良、孝顺、机智的品质。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木兰这一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木兰诗》的作者和背景,掌握诗意和词汇,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表达过程中掌握归纳、辨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领会妇女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木兰诗》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

2.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了解《木兰诗》中的主题和层次。

2.如何使学生领会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演变。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1)通过音乐、图片或视频介绍军队入营的场景。

(2)谈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里,妇女在军队中的地位变化。

2. 阅读与学习(1)在阅读材料中了解《木兰诗》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课前阅读《木兰诗》全文。

(3)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结构和分析表现技法,重点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

3. 个人思考和表达(1)学生个别思考,填写问题模板——《木兰诗》中女儿的形象是怎样的?她的行动为何而出发?这种行动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态度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就问题模板进行表达。

4. 小组分享和互动交流学生分组分享、交流自己思考的问题模板中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1)学生总结、评价自己学习《木兰诗》的过程,表述其学习成果和收获。

(2)教师进行点评,指明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1.课后回顾学习《木兰诗》的过程,简要概括其内容和学习收获。

2.阅读《庐山谣》和《清平乐·六盘山》,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社会风貌。

六、教学评价1.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木兰诗》,掌握了诗歌结构和表现技法,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社会风貌和女性形象,领悟了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诗》的文本意义,以及侠女木兰的形象塑造。

2.了解《木兰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木兰诗》。

2.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纸笔等教具。

3.《互联网+教育》的相关教育资源。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学生讨论、自由谈话、看图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通过阅读、理解、欣赏和鉴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步骤如下:•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解析生词、词组和难句;•理解课文;•多角度解读课文;•谈感受;3. 讲解文化知识通过花絮、文化衍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4. 语文游戏通过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及创意思维、上课效率,提升其兴趣和能力,同时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5.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演讲、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文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有效沟通。

6. 文学创作通过自主阅读、个性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所学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7. 课堂互动通过PPT课件、现场视频和图片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参与互动,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共鸣和深入交流。

四. 课堂作业1.提供阅读策略资料,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2.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4.让学生以木兰为题,进行创意杂志封面的设计;5.让学生在家中进行自由创作或校内诵读。

五. 教学体会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核心在于兴趣培养和阅读理解。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

初中木兰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掌握其基本情节,了解花木兰的英勇事迹和优秀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分析花木兰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体会《木兰诗》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木兰诗》的内容,了解花木兰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

2. 学生准备:预习《木兰诗》,了解花木兰的基本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花木兰的故事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花木兰是我国古代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最后荣归故里。

2. 教学内容2.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木兰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木兰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3. 课堂拓展3.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花木兰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花木兰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勇敢坚强、聪明才智、勤劳善良等品质。

4. 情感升华4.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花木兰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木兰诗》。

2. 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的小论文,可以从她的品质、事迹、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木兰诗》的内容和花木兰的形象特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木兰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智慧和孝道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人物形象;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词的朗读与背诵;2. 诗歌深层次主题与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3.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花木兰的勇敢、善良、智慧和孝道精神;(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木兰诗》;(2)写一篇关于花木兰精神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写作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如背诵、写作等,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评价学生对《木兰诗》的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

(语文教案)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参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一起看看初中七年级上册木兰诗教案!欢送查阅!木兰诗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参军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的乐府“双璧〞。

七年级语文上册9木兰诗教案3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9木兰诗教案3长春版
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多媒体内容,而忽略了诗歌本身的学习。今后,我需要更好地平衡多媒体教学与诗歌学习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关注诗歌本身。
再次,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训练有待加强。通过朗读和表演,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朗读不流利、表达不准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请从诗歌的韵律、形象和情感三个方面,赏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木兰诗》的韵律美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上,给人以和谐悦耳的听觉享受。形象美体现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描绘上,如木兰的勇敢形象和战场的壮丽景象。情感美体现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上,如木兰对家庭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厌倦。
3. 请简述《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 木兰的勇敢、善良、智慧和美丽形象。
3.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诗歌的韵律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 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
-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4. 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欣赏诗歌的美感。
-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和练习,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更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乐府民歌知识。

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认识人物性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预习1.正音: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鞯(jiān)辔(pèi)啾(jiū)溅溅(jiān)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气十二转(zhuǎn)帖(tiē)花黄著(zhuó)我旧时裳2. 通假字: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古今异义: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一词多义: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

B.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

B.将军百战死:将领。

5.互文的翻译: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6.成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

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只。

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

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

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

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本诗主题——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分析诗歌写法上的特点1、详略得当再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2、全诗恰当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对偶:排比:互文:(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