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一周(7.9-7.15)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nature简介及分区

nature简介及分区
Nature(《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创办于1869年。
Nature致力于全球科学研究的发布和报道,是众多科学家和研究机构追求发表成果的首选期刊。
Nature杂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分区:
1.自然科学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2.生命科学部分: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进化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3.医学部分:包括医学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病毒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4.应用科学部分:包括工程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能源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5.社会科学部分: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Nature以其高超的质量标准和全球顶级的学术评审过程而闻名,每周发布一期。
除了学术研究文章外,Nature还经常发表综述、评论和新闻报道,涵盖科学领域最新的重要进展。
Nature的影响力不仅在学术界,其报道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常引起公众
关注。
该杂志不断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前沿领域研究最新学术期刊推荐

前沿领域研究最新学术期刊推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为了及时获取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期刊成为学者们交流和发表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期刊数量众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成为一项挑战。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前沿领域研究最新学术期刊,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一、生物医学研究领域1. "Nature Medicine""Nature Medicine"是由国际著名科学杂志《自然》旗下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关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该期刊每月发刊,涵盖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法、新药开发等。
发表在该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引用率。
2. "Cell""Cell"是一本综合性的生物学学术期刊,创办于1974年,以发表原创性的生命科学研究为主。
该期刊是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对于许多前沿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有刊登。
其中的“Cell Research”栏目则专注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论文。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1. "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是一本国际知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期刊,致力于发表一流的原创研究。
该期刊报道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材料设计、合成、制备、性能等方面。
期刊内容涉及各种材料,如金属、陶瓷、纳米材料等,并关注新材料的应用、性能改良和工程技术。
2. "Materials Today""Materials Today"是一个以材料学为核心领域的期刊,旨在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研究。
该期刊发表有关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测试等方面的文章,并关注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前景。
此外,该期刊还提供有关材料科学最新动态、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的综述文章。
闪烁材料——探索科学世界的一扇窗

闪烁材料——探索科学世界的一扇窗陈向阳;张志军;赵景泰【摘要】对闪烁材料的评价指标、应用领域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结合中国闪烁材料研究现状对闪烁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自然杂志》【年(卷),期】2015(037)003【总页数】10页(P165-174)【关键词】闪烁材料;应用领域;研究现状;发展方向【作者】陈向阳;张志军;赵景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20005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 2015年5月6日,赵景泰教授应我刊编辑部邀请做了题为《闪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的科普讲座,该讲座由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支持。
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一直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面对浩瀚的科学世界,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都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进,因此在我们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学的脚步时,智慧的科研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武器”,试图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
闪烁体材料就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武器,可以帮助人类探索、认识和利用肉眼无法识别的射线、高能粒子,它就像一个桥梁,可以将超出人类识别范围的射线、高能粒子等转化成人们可以识别、控制的其他形式的光信号。
本文围绕闪烁体材料的特点、应用领域、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做广泛的介绍,同时对闪烁体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做简要的阐述,旨在让读者对闪烁体材料有个宏观而且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闪烁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鼓励更多的青年朋友们加入闪烁体材料的研究之中。
闪烁体是一种能将电离辐射的能量转换成光发射的发光材料,比如在X射线或者γ射线的作用下能够发出脉冲光[1]。
从物质种类上可以将闪烁体材料划分为有机闪烁体和无机闪烁体两大类;从结构特点和物质形态上又可以将前者细分为有机闪烁晶体、液体闪烁体和塑料闪烁体,而后者可以分无机闪烁晶体、闪烁玻璃、闪烁陶瓷、闪烁气体。
《自然》2021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

《自然》2021年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科学》 2021年第2期编译胡德良程天桦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苗将是带来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
恢复气候研究2021年注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
美国总统当选人乔· 拜登(Joe Biden)已经明确表示:他将采取行动,恢复国家在气候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包括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以应对全球变暖的趋势。
唐纳德· 特朗普(Donald Trump)总统执意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大选之后第二天(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该协定。
2021年11月,气候谈判的关键时刻将会到来,届时将在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联合国气候大会,各国针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要做出新一轮承诺,这将是自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以来的首次承诺。
欧盟和中国拥有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要在2050至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科学家们正拭目以待,看看拜登是否会为美国设定类似的目标。
新冠肺炎病毒探源2021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一个特别工作组将前往中国,试图确定新冠肺炎流行病的源头。
这个工作组包括流行病学家、病毒学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和动物健康研究人员,他们将从中国武汉开始寻找,这座城市是2019年首先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的地方。
在初始阶段,该项目将查看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肉类和动物,并跟踪这些商品在中国流通以及跨境流通的情况。
在首批报告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许多人曾经到过华南海鲜市场。
要想发现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专家们认为,到2021年年底将会披露一些新的信息。
开发疫苗对抗流行病2020年推出了首批获准用于对抗新冠肺炎的疫苗。
2021年年初,几种新疫苗的效果如何将会变得更加清晰。
美国诺瓦瓦克斯医药公司和强生公司开发了免疫制剂,这些免疫制剂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特别值得关注。
与基于RNA的疫苗相比,皮下注射的疫苗给药更方便。
辉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合作研制的疫苗,以及莫德纳公司研制的疫苗,都属于基于RNA的疫苗,均已获得了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但必须在极低的温度下储存。
《自然》中文版 Nature Research

Scientific Data
《科学数据》( Scientific Data 是采用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发表具有科学价值的数据集的描述。
本刊主要的论文类型是数据描述,这将助您的科研数据更易被发现、更好地被阐释和更多地被再利用。
请立即注册!
了解更多
请立即注册
全新推出:Nature Partner Journals
携手合作,推动高端开放获取
全新的系列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s采用在线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联袂出版。
凭借强大的编辑团队和世界一流的出版理念,该系列刊物致力于发表经同行审阅的、具独创性的优秀研究成果,与全球科学界共享。
Nature Partner Journal。
Nature重磅:2024年度科学突破公布!

★ 该方法或比现有技术更有优势,有望比现有技术进行更精准有效的大规模基因组编辑,以 及能介导重组而不是造成需要修复的断裂。
07 生物多样性的森林退化阈值
★ 世界上许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森林正在被砍伐和退化。 ★ 为了保留相当大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容忍多少退化? ★ 森林在多大程度的退化方面仍然有助于保护物种? ★ Ewers 等人。研究了数百种物种对婆罗洲沙巴不同强度的选择性采伐的反应。 ★ 随着伐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的鸟类包括犀牛犀鸟 (Buceros rhinoceros) 和阿格斯雉
★ 灾难性的建筑倒塌会造成巨大代价和生命损失。为缓解这些问题,传统的建筑设计选择让 建筑受损部分的载荷重新分布到剩余结构,但这会使建筑本来不受影响的部分发生倒塌。
05 战略关节阻止建筑物倒塌
★ 2024年5月15日,Jose Adam和同事提出了另一种设计,能隔离建筑受损的部分,预防 灾难性倒塌。
★ 据介绍,从公元567年到568年,在阿瓦尔人期开始时,欧亚草原的人口在喀尔巴阡盆地 定居了大约250年。对考古基因组学(424人)和同位素进行广泛采样,结合对四个阿瓦 尔时期墓地的考古、人类学和历史背景分析,可以详细描述这些社区的基因组结构及其 亲属关系和社会实践。
04 阿瓦尔帝国的家族血统和政治转变
05 战略关节阻止建筑物倒塌
★ 2021 年 6 月,佛罗里达州的一栋住宅楼 Champlain Towers South 的泳池甲板突然坍 塌,导致整个结构的大部分在几秒钟内逐渐坍塌。
★ 有时建筑物的一部分会受到恶劣天气、事故、或设计错误的影响,导致失效,并引发多米 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整栋建筑或大部分建筑物倒塌。
Nature150年间撤稿86篇超半数来自美国49篇来自生物科学领域

近日,美国行为生态学家Jonathan Pruitt于2023年10月1日发表在《自然》的文章因数据不可靠被撤稿,成为《自然》今年撤销的第一篇论文。
不过,Pruitt不同意这篇关于蜘蛛行为研究的文章被撤回。
Pruitt学术丑闻缠身,被撤稿件已达十多篇。
如今,他已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辞职,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高中当教师。
撤稿非小事,尤其是作为一家超过150年的“老店”,《自然》杂志撤稿更值得细究。
据《自然》官网公开数据,该期刊至今撤稿共计86篇。
《中国科学报》分析发现,数据或图片失实是《自然》最主要的撤稿原因。
除了4篇论文未说明撤稿理由外,有60篇论文撤稿理由为各种程度上的数据失实,13篇文章因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当被撤稿,9篇因文章中的图片出现错误被撤稿。
再看被撤稿件涉及的领域。
86篇涉及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健康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学这5个学科门类。
生物科学领域是撤稿的“重灾区”,多达49篇。
2003年《自然》10篇被撤稿的文章中,有7篇涉及曾涌现出多位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的美国贝尔实验室。
近些年,撤稿不再是新鲜事。
顶刊的撤稿会更多吗?《感染与免疫》杂志主编Ferric C. Fang等人分析了2001年至2023年的期刊论文,发现顶刊撤稿率高于低影响力期刊。
他们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在顶刊发表论文会带来就业、项目申请和荣誉的高回报。
另一方面是顶刊常常要求论文给出清晰、明确的报告,而“难以重复的实验、离散的数据、无法解释的结果和不及预期的观察结果”才是科学研究的常态,这就助推了研究人员铤而走险,或操纵数据,或过度解释结果。
《撤稿观察》主编Ivan Oransky告诉《中国科学报》,高影响因子期刊有更多读者,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仔细审查这些论文,从而发现更多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期刊有更多问题。
在对待撤稿上,顶刊和其他期刊并无本质区别。
Ivan说,以《自然》为例,施普林格旗下的期刊超3000种,它们无论影响因子高低,都遵循了相同的撤稿流程,但顶刊的优势在于其学术资源更多。
Nature

科技名刊精选Famous Journals Abstra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技术《自然》封面:人造肌肉和夹具。
《自然》杂志第788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新技术。
软体机器人能执行多种复杂任务,包括抓握、爬行或游泳等,近年来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但是,制造此类软体致动器一直较为烦琐。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泡泡的方法,能用来制造各种基于弹性聚合物的致动器。
他们先将液态弹性体注入模具,随后注入空气,从而得到一个拉长的泡泡。
这个泡泡会在重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致动器的内部腔室,通过改变模板和流动过程,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复杂结构。
心咽部结构拆解与原始被囊动物的固着生活方式《自然》封面:“住屋”是一类生物特有的一种胶质滤食结构。
《自然》杂志第788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被囊动物的演化研究。
被囊动物(如海鞘)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这类海洋生物大部分在幼体时能自由游动,但在变成定栖的成体后会固着、无法移动。
然而,尾海鞘纲的被囊动物不会发生这种转变,终生都能自由游动。
研究团队聚焦尾海鞘纲的心脏发育,发现它们的心咽部基因调控网络因大规模基因丢失而“拆解”。
这种拆解导致其失去了原始被囊动物特征性的固着生活方式。
这或许与“住屋”这类帮助尾海鞘纲从固着生活方式演化适应有关。
山岳地形对北美季风的机械强迫作用《自然》封面:一场季风暴雨穿过亚利桑那州东南部时的一道闪电。
《自然》杂志第788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北美季风的差异。
在夏季,一个强降雨带沿墨西哥西海岸延伸至美国西南部、长达一千多公里,构成了北美季风。
一般认为季风是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不均所致。
这会导致气压变化,最终形成的风会拖动凉爽潮湿的海洋空气在陆地上产生降雨。
研究表明,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令急流转向,抬升了暖湿空气,形成对流型降雨。
虽然地面加热也会发生,但其影响不足,北美季风应该是在机械强迫作用下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用于高产率环境稳定单分子层器件的金属纳米粒子接触 材料名称:金属纳米粒子 研究团队:瑞士 IBM 苏黎世实验室 Gabriel Puebla-Hellmann 研究组 原标题:Metallic nanoparticle contacts for high-yield, ambient-stable molecular-monolayer devices 想要实现用于电子应用、光发射或感测的分子的固有功能,需要与这些分子的可靠电接触。自组装的由单层(SAM)组成的夹层结构是有利于技术应用的,但是需要非破坏性的顶部接触制造方法。已有的各种方法,包含从直接金属蒸发到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或石墨烯夹层到金属转移印刷。然而,在不损害薄膜完整性、内在功能或大规模制造兼容性的情况下,尚不可能制造基于 SAM 的器件。Puebla-Hellmann 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 SAM 的器件的顶部接触方法,通过利用金属纳米粒子可以为各个分子提供可靠的电接触这一事实,同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该制造步骤首先包括将一层金属纳米颗粒直接共形和非破坏性地沉积在 SAM 上(其本身横向约束在介电基质中的圆形孔内,直径范围为 60 纳米至 70 微米),然后通过直接金属蒸发对顶部接触进行加固。该方法能够制造数千个相同的、环境稳定的金属-分子-金属器件。SAM 组成的系统变化表明,固有的分子特性不受纳米颗粒层和后来的顶部金属化的影响。Puebla-Hellmann 等人提出的这一概念通常针对配有两个锚定基团的密集分子层,并为分子化合物大规模整合到固态器件提供了一条途径(可以缩小到单分子水平)。(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275-z)
2. 无金属的三维钙钛矿铁电体 材料名称:MDABCO-NH4I3 研究团队:中国东南大学熊仁根研究组 原标题:Metal-free three-dimensional perovskite ferroelectrics 无机钙钛矿铁电体由于其优异的铁电性和其它性质而广泛用于非易失性存储元件、电容器和传感器中。但有机铁电体因其机械柔韧性、低重量、环境友好的加工和低加工温度则是理想的选择。虽然自第一个铁电 Rochelle 盐以来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仍缺乏高度理想的有机钙钛矿铁电体的例子。Ye 等人发现了一族具有特征三维结构的无金属有机钙钛矿铁电体,其中 MDABCO(N-甲基-N'-二氮杂双环[2.2.2]辛铵)-NH4I3 具有 22μC/cm2 的自发极化[接近钛酸钡(BTO)],448 K 的高相变温度(高于 BTO),以及八个可能的极化方向。这些属性使其在柔性设备、软机器人、生物医学设备和其他应用中具有吸引力。(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s9330) 3. 一种用于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芴截端的空穴传输材料 材料名称:芴截端的空穴传输材料 研究团队: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KRICT) Jaemin Lee 和 Jangwon Seo 研究组 原标题:A fluorene-terminated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如果要商业化,需要具备高效率和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钙钛矿和空穴传输材料之间能级匹配的精细优化,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Jeon 等人合成了一种具有微调能级和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芴截端的空穴传输材料,能够确保 PSC 的高效和热稳定。并使用这种材料制了造效率达 23.2% 的光伏器件(在反向扫描下),其中对于小面积(~0.094 cm2)电池,稳态效率为 22.85%,对于大面积(~1 cm2)电池,效率为 21.7%(在反向扫描下)。而且还实现了 22.6%(小面积电池,~0.094 cm2)和 20.9%(大面积,~1 cm2)的认证效率。所得器件显示出比具有 spiro-OMeTAD 的器件更好的热稳定性,在 60℃ 热退火后超过 500 小时仍保持了其初始性能的近 95%。(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8-0200-6) 4. 用于将氮还原成氨的催化剂 材料名称:氮还原催化剂 研究团队:美国阿肯色大学 Julie N. Renner 和 Lauren F. Greenlee 研究组 原标题:Catalysts for nitrogen reduction to ammonia 合成氨的生产至今仍然依赖于能源和资本密集型的 Haber-Bosch 工艺。分子催化方面的广泛研究表明,尽管生产率很低,但由二氮产生氨是可行的。通过对分子催化剂结构的研究以及对天然存在的固氮酶的理解,使得对二氮还原成氨的机理性理解得以进一步深入。如何通过稳健的多相催化剂表面向 Haber-Bosch 替代选择过渡,仍是一个未解决的研究挑战。由于将二氮化物电化学还原为氨的催化剂有可能与 Haber-Bosch 工艺竞争并减少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这种催化剂是研究的一个特定重点。但迄今为止进展有限,因为大多数电催化剂表面缺乏对固氮的特异性。Foster 等人讨论了该领域在固氮酶和分子催化剂促进氨合成方面机制理解上的进展,并回顾了非均相电催化剂的现状和科学需求。(Nature Catalysis DOI: 10.1038/s41929-018-0092-7)
5. 石墨烯量子点可预防帕金森病中的 α-突触核蛋白病 材料名称:石墨烯量子点 研究团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Byung Hee Hong 和 Han Seok Ko 研究组 原标题:Graphene quantum dots prevent α-synucleinopathy in Parkinson’s disease 虽然最新的证据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中脑中 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的积累和传递密切相关,但在临床上还没有能够成功治疗该疾病抗聚集剂。对此 Kim 等人展示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能够抑制 α-syn 的纤维化并直接与成熟原纤维相互作用并引发其解聚。此外,GQDs 还可以挽救神经元死亡和突触损失,减少路易体和 路易神经突形成,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并避免由 α-syn 预先形成的原纤维引起的 α-syn 病理学的神经元间传递。Kim 等人在体内观察到了 GQDs 穿透血脑屏障并避免了由 α-syn 预形成原纤维、路易体/路易神经突病变和行为缺陷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损失。(Nature Nanotechnology DOI: 10.1038/s41565-018-0179-y) 6. 表面耗尽对掺杂半导体纳米晶体的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 材料名称:Sn 掺杂 In2O3 纳米晶体 研究团队: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Delia J. Milliron 研究组 原标题:Impacts of surface depletion on the plasmonic properties of doped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简并掺杂半导体纳米晶体(NCs)在电磁波谱的红外范围内表现出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与金属不同的是,半导体 NCs 是通过掺杂或通过电化学或光化学充电提供可调谐的 LSPR 特性。通过载流子密度调制调节等离子体特性的能力表明了其在智能光电子学、催化和传感中的潜在应用。Zandi 等人利用 Sn 掺杂的 In2O3(Sn:In2O3)NCs 中的动态载流子密度调谐,阐明了 LSPR 调制的基本方面。通过在均匀薄膜中合成并组装成具有各种掺杂水平和尺寸的单分散 Sn:In2O3 NCs。然后将 NCs 膜装入原位电化学电池中并监测 LSPR 调制光谱。基于 LSPR 的光谱偏移和强度调制,结合光学建模,发现了通常被忽略的半导体特性,特别是由掺杂和表面状态引起的能带结构改变,强烈地影响 LSPR 调制。由表面缺陷状态固定的费米能级产生表面耗尽层,改变了 LSPR 特性;它决定了 LSPR 频率调制的程度,减少了预期的近场增强,并大大降低了 LSPR 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s41563-018-0130-5)
7. 超导纳米线中的配对破裂量子相变 材料名称:超导纳米线 研究团队:美国犹他大学 Andrey Rogachev 研究组 原标题:Pair-breaking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in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s 物质的不同基态之间的量子相变(QPT)是普遍现象,但是只有少数实验系统可以测试和理解转变的微观机制。这些案例很独特,为我们理解量子临界现象奠定了实验基础。 Kim 等人报告了超导纳米线[典型一维系统(d = 1)]中磁场驱动 QPT 可以通过配对破裂转换(特征为相关长度指数 v≈1 和动态临界指数 z≈2)的临界理论得到完全解释。并发现在量子临界状态下,电导率与理论预测的标度函数一致。此外,该理论定量地描述了电导率对临界温度、场强和取向、纳米线横截面积和纳米线材料的微观参数的依赖性。在临界场,电导率遵循由现象学标度理论预测(最近在全息框架内也获得了)的 T(d-2)/z 依赖性。该工作揭示了控制转变的微观过程:磁场对相互作用的库珀对的配对破裂效应因其与电子自由度的耦合而过度阻尼。该工作还揭示了连续量子相变的普遍特征。(Nature Physics DOI: 10.1038/s41567-018-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