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知识
(完整版)心理学基础知识

2020/2/7
28
3.4 感觉的空间积累
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 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 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2020/2/7
29
3.5 感觉的空间融合
感受器把同时作用于它的不 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 感觉的现象。
2020/2/7
30
感觉的空间融合
贝克斯顿(W. H. Bexton)1954年 20美元——感觉剥夺
2020/2/7
7
感觉剥夺实验
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 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 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变化的强度或强度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
2020/2/7
10
2.2 感觉的测量:绝对阈限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 激强度,用来衡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1 S=
R
2020/2/7
11
2.2 感觉的测量:绝对阈限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物理能量)。
2020/2/7
39
1.1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 映。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 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020/2/7
24
正后象
负后象
2020/2/7
25
正后象 负后象
2020/2/7
26
正后象 负后象
2020/2/7
27
心理学小知识

心理学小知识心理学小知识一一、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二、情话对着左耳说更有效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
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
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三、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更牢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
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四、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五、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喜欢用“……”和“。
”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六、抛硬币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七、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
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
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八、人生只有900个月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
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
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
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九、贝勃规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十、墨菲定理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25条超级实用心理学小知识

25条超级实用心理学小知识1.当你感到紧张时,深呼吸可以减轻你的焦虑感。
2. 走路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和减轻压力。
3. 与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可以帮助你释放情绪和减轻压力。
4. 大笑可以促进身体的放松和减轻压力。
5. 做事前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可以帮助你提高动力和执行力。
6. 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疲劳,需保持足够睡眠。
7. 学会放松可以帮助你减轻压力和消除疲劳。
8. 避免使用消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
9. 学会控制情绪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10. 坚信自己可以做到,这将帮助你克服难关和实现目标。
11. 学会聆听他人,这不仅可以帮助你理解他们的需求,也可以增强你的人际关系。
12. 学会感恩,这将使你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13. 学会自我控制,这将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诱惑和压力。
14. 学会放弃完美主义,接受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15. 学会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或否认它们。
16. 学会适应变化,这将帮助你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17. 学会自我反省,这将帮助你发现自身的弱点和改进的方法。
18. 学会设定目标和计划,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19. 学会培养积极的情绪,例如乐观、自信和喜悦。
20. 学会管理时间,以更好地利用时间和提高效率。
21. 学会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22. 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锻炼和休息。
23. 学会与他人沟通,以更好地交流和解决问题。
24. 学会接受和宽容他人,这将使你更加开放和包容。
25. 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这将使你更加享受生活和快乐。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活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它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包括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
4.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反映,而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行为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记忆是指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保存、提取和再认。
3.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类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是指人类在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时的内在驱动力。
4.认知与智力: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智力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5.个体差异与个人发展: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倾向。
个人发展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和变化。
6.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和交流过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应用。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
心理学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巧

心理学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巧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以及更好地理解整个社会。
同时,心理学还能够指导我们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相关的实用知识与技巧,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使情绪始终处于适当的状态,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深呼吸。
当你感到压力和紧张时,可以尝试做几个深呼吸,从而缓解自己的情绪。
2. 慢读一段文字。
这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法,可以帮助你迅速地放松身心,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时。
3. 充分体育锻炼。
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来说,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4. 练习瑜伽或冥想。
瑜伽和冥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放松方法,可以帮助你平衡身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二、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在与他人沟通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和更好的人际关系。
1. 使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语言本身。
2. 避免中断。
当他人在讲话时,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讲话,而应当听完他人的讲话,然后再进行回答。
3. 细心倾听。
当他人在讲话时,要细心倾听,避免随意打断并确保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4. 能够适当地沟通。
在进行沟通时,要能够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意图,而不是随意地表达情绪和想法。
三、预防和解决压力压力是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事情,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预防和解决压力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技能。
1. 寻求他人支持。
寻求他人支持是减轻压力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分享感受、寻求帮助等方式体现。
2. 表达中立。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中立的态度,避免产生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
3. 维持正常作息。
保持健康身体的作息和生活方式,是减轻压力的重要方式。
4. 学会自我诊断。
学会自我诊断,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受和想法,是预防和解决压力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心理学知识

常用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及行为的科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绪、社交、发展、临床等等。
以下是常用的心理学知识: 1. 情绪调节: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情绪影响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2. 沟通技巧:有效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学会倾听、表达、尊重他人的观点是重要的。
3. 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学会应对压力、减轻焦虑、预防抑郁等方法。
4. 认知偏差:注意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的偏差,避免因为自我中心、过度悲观或者过度乐观而做出错误判断。
5. 睡眠重要性:良好的睡眠能帮助身体恢复,调节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
6. 社交技能:与人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学会建立人际关系、处理冲突和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7. 身体反应:身体反应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有助于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8.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通过适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常用的心理学知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 1 -。
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心理学)

THANKS
感谢观看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可以将其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根据情绪持续的时间,可以将其分为短暂情绪和长期情绪;根 据情绪的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外显情绪和内隐情绪。
情绪的理论与生理机制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包括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和沙赫特-辛格理论等。这些 理论试图解释情绪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05 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
心理发展的定义与阶段
定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 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阶段
心理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特点。
心理发展的理论与影响因素
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机制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例如,当人们 感到恐惧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 促等。
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它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以满足自身的 需要。
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其 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近景性动机和 远景性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02
03
04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 表现,记录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1.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认知偏差和错误。
2.情绪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
情绪心理学研究情绪的起源、分类、测量以及情绪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3.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稳定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
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特质、态度、价值观以及人格障碍等方面。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展,但也包括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发展。
5.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与社会其他成员交互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互动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6.心理测量学:研究研发和应用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能力。
心理测量学包括智力测试、人格测量和心理诊断等方面。
7.学习和行为分析:研究个体如何通过学习和交互行为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和行为分析关注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等方面。
8.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障碍的起因、症状和治疗。
精神病理学关注各种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9.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神经心理学利用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生理学方法来研究认知、情绪和学习等过程。
10.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关注友谊、亲密关系、恋爱和冲突解决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只是普通心理学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和专题。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入的学科,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关系,改善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的心理问题幼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对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其年龄阶段发育的基本特点。
因为,有些问题是幼儿发展阶段中的年龄特征,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的实施,这些问题会逐渐地自行消失,不属于心理问题。
例如:两岁以前的幼儿,经常会出现尿床的现象,这是由于其生理机能发育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属于正常现象。
再如,两三岁的幼儿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也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年龄特点,也属于正常行为。
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心理问题呢?幼儿的心理问题,是指幼儿心理活动异常及行为表现偏离常态的现象。
仍然拿上述例子来分析,两岁以前的幼儿经常出现尿床的现象,是属于正常的,但四五岁的幼儿如果也经常出现尿床现象,那就不正常了,属于一种心理问题。
同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经验的获得以及教育的实施,幼儿会逐渐变得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分享与合作,如果四五岁的幼儿仍然处处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那他就很难与人相处,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适应上的障碍,这就是一种心理问题。
因此,在判断幼儿心理是否正常的时候,首先必须结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以及教育文化背景,综合地加以判断。
由于幼儿尚处于身心发育的迅速时期,其可塑性很大,这就为幼儿心理问题的矫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如果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矫治,这些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就会得到较好的纠正,或者完全消失,这对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成人应及早地发现并重视幼儿的心理问题,及时地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请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或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确诊,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治疗手段,包括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为数不少的幼儿会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里,出现或多或少的在情绪或行为上的轻微偏异。
例如: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任性、冲动、多动、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行为、敏感、多疑、胆怯、退缩、害羞、过分谨慎、自卑、忧郁、孤僻、冷漠、依赖性强等。
这些在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异,除了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外,有的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也有一些幼儿会出现相对较重的心理问题,如:夜惊、梦魔、遗尿症、神经性厌食、口吃、选择性缄默症、多动症、攻击性行为、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阴部磨擦等。
(一)夜惊夜惊,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属于睡眠障碍。
幼儿夜惊的主要表现是:在睡眠中惊醒,从床上突然坐起、两眼瞪直、惊慌失措、或哭喊出声,表现出恐惧、害怕、惊慌、焦虑等神情。
这时,如果叫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
夜惊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发作后仍然能平静人睡,睡醒后基本上对此事没有记忆。
引起幼儿夜惊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较紧张、较恐怖的电视,或经常听一些情节较紧张的故事等。
2.不良的睡眠习惯。
如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上等。
3.躯体患有疾病。
如因鼻咽部位患病而引起睡眠时呼吸不畅,或患肠道寄生虫病等。
幼儿夜惊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各种因素。
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果幼儿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随着引起夜惊诱因的解除以及幼儿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二)梦魇梦魇,是指以做恶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
由于幼儿在做恶梦时是处于极度的紧张、恐惧、焦虑之中,以致大声哭喊而惊醒。
惊醒后,幼儿仍表现出短暂的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但能向他人叙述恶梦中的某些片断,表达出其恐惧、焦虑的体验,随后不多时,幼儿可以完全摆脱对梦境的恐惧情绪,再度人睡。
引起幼儿梦魇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如遭受挫折,受到惊吓,睡前看了较紧张、恐怖的电视,或听了情节较紧张均故事等。
2.不良的睡眠或饮食习惯。
如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上,睡前吃了较多的食物等。
3.躯体患有疾病。
如因患呼吸道疾病而引起睡眠时呼吸不畅,或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等。
幼儿梦魇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各种因素。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使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如果幼儿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三)遗尿症尿床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是一种也较普遍的现象,但幼儿到了四五岁以后,仍然经常性地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象,则应视为患有遗尿症。
由于遗尿多发生于夜间,故也称作夜尿症。
在患遗尿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幼儿遗尿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
如精神受到创伤、受到惊吓、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
遗尿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紧张的刺激,因而反过来又会加重遗尿现象。
2.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3.白天疲劳过度,引起夜间睡眠过深。
4.躯体患有疾病,如膀胱炎、糖尿病等。
幼儿遗尿症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包括幼儿因遗尿后产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
安排好幼儿的生活,避免幼儿白天过累,晚间适当控制幼儿的饮水量。
培养幼儿良好的排尿习惯。
对于患有躯体疾病的幼儿,应及早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配合进行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四)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指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进食障碍。
幼儿神经性厌食通常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很少,如果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引起幼儿神经性厌食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
如受到强烈的惊吓,家庭关系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离开亲人等。
2.家长过分注意幼儿的进食量,强迫幼儿进食。
幼儿神经性厌食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使幼儿能精神放松,情绪愉快。
成人要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不要强迫幼儿进食,同时,积极地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迸餐环境,如果能有其他幼儿与其一同进餐,则可以起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五)口吃口吃,是指在说话时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
口吃的幼儿在说话时,通常还伴有情绪激动、跺脚、拍腿、摇头、瞪眼等表现。
口吃的幼儿常有自卑、胆怯、退缩、少言寡语、孤独、不合群等消极的心理特征。
在患口吃的幼儿申,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引起幼儿口吃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
如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对幼儿的态度过于严厉由于父母离异、强烈的惊吓等使得幼儿受到精神上的刺激等。
口吃本身又会加剧幼儿心理的紧张程度,因而,当幼儿处于激动、紧张等状态时,其口吃现象则会表现得更为严重。
2.模仿。
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觉得口吃者讲起话来很好玩,于是经常加以模仿,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
3.成人教育上的失误。
两三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迅速时期,由于他们还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或是不能迅速地组句,有时会表现出重复或延长某一个字或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的现象,这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属正常现象,是一种发育性的口吃,而不是真正的口吃。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
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中,成人经常对此加以纠正、训斥或加以模仿,无形之中会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引起幼儿对自己说话的过分注意,使幼儿担心自己的说话不流利,精神变得紧张,这样口吃就会更加严重,结果反而真的形成了口吃。
幼儿口吃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成人应用平静、柔和的语气与幼儿说话,引导幼儿不要着急、慢慢地说,决不要对幼儿口吃现象进行指责或过于纠正。
同时,成人也应注意周围的环境,尽可能避免因幼儿口吃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或模仿。
引导幼儿练习朗读儿歌、练习唱歌,也是帮助幼儿矫正口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同时配以专门的训练。
对于幼儿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流畅现象,成人应正确对待,不要使幼儿对说话感到紧张和不安。
(六)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并无器质性损伤或病变,只是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在言语交往上选择性的保持缄默不语状态。
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患选择性缄默症的幼儿,通常在人多的场合或面对陌生人时,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不语,只是在亲人面前才开口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三岁以上的幼儿。
在幼儿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中,通常女幼儿多于男幼儿,而且,多见于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的矫治:消除引起幼儿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活动。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积极鼓励幼儿参加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去。
成人不要过多地注意幼儿的表现,更不要批评、训斥或逼迫幼儿说话,否则,会使幼儿的紧张心理加剧,甚至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这更不利于矫治。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七)多动症多动症是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疾患。
多动症,是指以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多动症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就会起病。
在患多动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幼儿多动症的主要表现:1.活动过多、动个不停、不能静坐、常干扰别人的活动、活动无目标。
2.动作笨拙、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
3.注意力不易集中、易转移、做事常常有始无终。
4.易发脾气、易兴奋激动、情绪易波动。
5.有冲动行为和攻击行为、行为易变、对小动物无辜残忍。
6.难于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等。
以上这些表现,并非每个多动症患者都具备,而且,其表现的程度也并非完全一样。
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遗传因素、脑损伤、代谢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多动症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是,由于幼儿多动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会引起成人对他们的不断干预,这些都将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及早地进行矫治。
对于多动症的幼儿,成人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
帮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小组和集体的活动、引导他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其动作的练习。
通过这些,可以对他们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其它的治疗方法,如行为治疗等。
(八)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当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