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试论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试论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管理试论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罗群陈媛南涧“跳菜”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南涧“跳菜”起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力的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南涧“跳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跳菜”是南涧彝族特有的饮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涧“跳菜”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的一片深情厚意,不仅包容了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囊括了彝族文化丰富的内涵。
南涧县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南涧彝族“跳菜”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南涧“跳菜”的起源与表现形式(一)南涧彝族自治县概况南涧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早期名为“濮赕”,汉时数益州郡邪龙先辖,元朝置定边县。
唐代南诏国时期开始用“南涧”之名。
“南”指地理方位,“涧”为无量山、哀牢山之间夹红河源头之水,南涧便成了红河源头汇合的一个大涧槽,南诏国时因地处南诏之南,名曰“南涧”。
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南涧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南涧”便由地名正式冠以县名。
全县辖9个乡镇80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31.63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2.31万人,少数民族11.13万人,占总人口的49.89%。
县域内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满、土家、独龙19种民族。
南涧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厚,素有“跳菜”之乡、“打歌”之乡、绿色宝地、南诏古国南大门之称誉。
(二)南涧“跳菜”的起源南涧“跳菜”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民间。
它的文化根源是彝族人的原始崇拜。
远古时代,由于彝族先民缺乏对自然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认知,把对天地日月、星辰运转、风雨雷电、金木水火土等自然现象理解为天意,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天赐的,必须对其虔诚崇拜,逐渐形成了“跳菜”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礼节性舞蹈。
科研课题论文:34277 南涧彝族民间跳菜艺术的渊源及文化内涵解读

艺术理论论文南涧彝族民间跳菜艺术的渊源及文化内涵解读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78-02南涧“跳菜”是无量山、哀牢山一带的彝族举行婚丧等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是该地区农村“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而跳的一种兼具杂技和舞蹈的艺术形式,不仅幽默诙谐,而且技艺难度很高。
一、南涧跳菜艺术的渊源及表现形式南涧跳菜艺术是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一种风俗习惯。
它表示彝族人敬天地、神灵、始祖的崇拜,是对大自然赋予的茶、酒、菜肴的感恩,更表示对宾客的尊重。
逢喜事以“跳菜”助兴,遇丧事以“跳菜”化悲。
“跳菜”把彝族人豪迈爽快、坚毅刚强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跳菜艺术表演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冲动和人格的升华。
彝家人办客事时,餐桌迎厨两面摆开,中间留路,宾客三方围坐。
碗筷摆毕,三声锣响之后大号、唢呐齐鸣,跳菜开始,跳菜大师从厨房里跳出,一人在前引舞护菜,一人在后面托盘,盘里装满八碗菜肴,在忽高忽低的音乐声中,一摇一晃踏着音乐的节拍缓缓入场。
两人一边跳着舞步,一边做着各种怪相,其动作幽默滑稽,舞姿轻快优美。
紧接着,其他跳菜者陆续登场,姿态各异,有用头顶、手托、臂抬,有一人骑在一人肩上,下方两手托菜盘,上方吹奏金唢呐,头顶大菜盘,伴随着激越的唢呐声,时而“苍蝇搓脚”、时而“喜鹊蹲窝”、时而“金鹿望月”、时而“鸳鸯伸腿”、时而“公羊打架”、时而“金鸡独立”、时而“鹤立松尖”、时而“狂猴寻亲”,刚劲有力,不断把装满菜肴的托盘舞弄得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客人们生怕掉下一碗菜来,而跳菜者却从容自如,随着舞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始,把菜稳稳当当摆在桌上。
二、南涧跳菜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一)跳菜与生产彝族先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时刻要为自己的生命财产担忧,他们不仅需要解决吃饮问题,同时还要时时担忧被生活在山中的猛兽所侵袭,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吃饮问题。
彝族民间舞蹈跳菜及其传承、发展

彝族民间舞蹈跳菜及其传承、发展摘要: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风格的舞蹈,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718种套路。
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舞蹈及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之中一颗耀眼的瑰宝,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充足的依据。
这种根文化是云南民族舞蹈发展的出发点。
关键词:跳菜传承发展“跳菜”是云南民间一种传统的结合饮食与舞蹈的表现艺术。
“跳菜”一般在重大事件或节日举行宴席时表演,是既为了上菜又为了增添喜乐气氛而专门跳的一种舞蹈。
一、探究彝族民间舞蹈跳菜的必要性从历史时间上来看,“跳菜”始创于1200多年前唐朝,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沉淀,“跳菜”已经深深扎根于南涧普通民俗之中,成为南涧民间重要节日宴席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平添喜乐气氛,而且极具艺术观赏性。
而在今天,“跳菜”更成为一种舞蹈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进行表演,为艺术的传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云南民族舞蹈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教科书式的教育教学作用。
人类为了生存,用猎物的羽毛、兽皮来御寒,用植物的叶子或树皮来护体,用猎物与植物来充饥、增加能量、延续生命。
随着人类的发展,慢慢学会了种植、模仿小鸟筑巢来盖房、为争抢食物与抵御外敌而进行战斗操练、记录祖先迁徙的路线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舞蹈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后代。
而民族文化是根文化,要在此基础上创作与表演舞蹈精品,不断推动云南舞蹈的发展。
我们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追根溯源,挽救濒于绝灭、消失、流变的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一是为了记录下老祖先的智慧结晶,保存这种根文化;二是为了让云南民族舞蹈以根文化为出发点,纵向继承与横向吸收借鉴,不断注入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让它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流传下去。
二、跳菜的发展现状由于最近几年的宣传和推广,“跳菜”在南涧县境内艺术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
而且根据统计,南涧县内从事或发展“跳菜”艺术的人员达到近千人,其中到北京、桂林、成都、昆明等外地继续发展的“跳菜”的从艺人员也有200余人。
南涧彝族“跳菜”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分析

1 涧彝 族 “ 菜 ” 状 审 视 . 南 跳 现 11 涧彝 族 “ 菜” .南 跳 的表 现 形 式 南 涧 彝族 “ 菜 ” 云 南南 涧彝 族 自治县 一种 具有 10 多 跳 是 20 年 历 史 的 民 间舞 蹈 。据 史 料 记 载 , 元 80 《 诏 奉 圣 乐 》 公 0年 南 书 中所 说 的 “ 菜 舞 ” 经 千余 年 演 变 , 展 为 现 今 的 南 涧 彝 族 抬 . 发 “ 菜 ”1 南 涧 “ 菜 ” 套 路 可 分 为 “ 席 跳 菜 ” “ 台跳 跳 [。 ] 跳 的 宴 和 舞 菜 ” 类 l。“ 两 2 宴席 跳 菜 ” 据 抬 菜 的 方 式 不 同 , 致 可 分 为 三 _ 根 大
c l dan miae u a. al o n tdXic i e ) 从 注 释 的 背 景知 识 中 , 目标 语 读 者 可 捕 捉 到 一 些 暗含 信
息 , “ 明 ” 什 么 , 民与 秀 才 有什 么相 似 关 系 , 等 。 些 如 清 是 农 等 这 新 信 息 与话 语 的认 知 语 境 效 果 有 很 大 的关 联 性 。 目标 语 读 者 通 过 这些 明示 的信 息 可 推 理 出 “ 明 ” 播 种 时 间 ,秀 才 中 了 清 指 “ 举 ” 容 农 民高 兴 的 心 情 . 个 句 子 表 达 的意 思 就 是 清 明前 后 形 这 的 雨会 让 农 民们 很 高 兴 。 以 , 所 目标 语 读 者 可 努力 对 明示 信 息 ( 括 注 释 信 息 ) 行 推 理 , 过 其 关 联 性取 得认 知语 境效 果 , 包 进 通 从 而 正确 理 解 汉 语 农 谚 。
l
南 涧 彝 族 “ 菜 ”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特 征 分 析 跳 的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民俗文化元素探析

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民俗文化元素探析作者:杜涓李晓燕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8期【摘要】大理南涧彝族是能歌善舞的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一向享有“火的民族”的美誉。
该民族的“跳菜”舞蹈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伴随着南涧人民的发展,直接、生动、直观地表现了南涧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其自身隐含着很深的民俗文化。
文章将从舞蹈生态学和意象两方面入手,从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的起源分析、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跳菜”的舞蹈表现形式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旨在为跳菜的文化知识进行补充,可以对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可以促进南涧跳菜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南涧彝族;舞蹈文化;“跳菜”;民俗文化元素一、南涧彝族舞蹈“跳菜”概述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民间,每当有聚会宴席,“跳菜”师傅把菜品端到宾客面前的期间,师傅们会跟随着音乐,踩着彝族“跳菜”舞蹈特有的舞步,将美味呈给宾客。
它是南涧彝族举行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的必有节目,被称为“奉盘舞”,又被叫做“抬菜舞”,常见的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类。
该舞蹈在南涧彝族地区是融合了音乐、舞蹈、饮食于一体的上菜礼仪。
二、南涧彝族舞蹈“跳菜”特征的源分析(一)地理环境对“跳菜”产生的影响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大理州南端。
地处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五县的结合部,处在所属政区的南边,山间水流潺潺,故称“南涧”。
南涧县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横断山三大山系和澜沧江、礼社江、把边江三大水系,高山河流之间相互交错,立体气候明显,地理环境非常特殊。
南涧彝族先人们都聚居在深山里,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再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了能捕获到更多的猎物,以种群而居的各个族群之间要相互协作。
围捕猎物时,人民聚集到一起,用跺脚、吼叫、跳跃、左右闪躲等动作来威吓猛兽,然后齐心将猎物捕获。
有了食物,人们并没有因为分配问题而互相残杀,而是围聚在火堆前,以共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乡土旅游背景下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探究

乡土旅游背景下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探究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彝族跳菜是一种源自于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表演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在乡土旅游的推动下,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逐渐被引入到旅游产业中,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项目。
本文将对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进行探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彝族跳菜文化的历史与特点二、南涧“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现状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有力名片。
南涧作为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拥有着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而其中的彝族跳菜文化更是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亮点。
在南涧,游客可以欣赏到最地道的彝族跳菜表演,并且还有机会参与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这一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开始关注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愿意加入到跳菜表演队伍中来,保护和传承彝族跳菜文化。
当地的文化娱乐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一些从事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人也能获得更多的订单和收入。
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文化福利。
南涧的“彝族跳菜”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彝族跳菜的表演和传承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的指导,但目前当地的资金和人才资源还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
彝族跳菜文化产业缺乏统一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和破坏行为。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扩大,游客数量的增多也给当地的文化景点和遗址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南涧县政府已经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加强对彝族跳菜文化的管理和保护。
探究云南南涧彝族 “跳菜” 的艺术特色

2018-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间奇葩探究云南南涧彝族“跳菜”的艺术特色向娜(文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文山663000)摘要:“跳菜”艺术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集歌、舞、乐和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彝族民间传统乐舞形式。
它是集艺术和饮食合二为一的典型,也是彝族在宴请宾客时的最高礼仪,本文通过对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源流、分类以及“跳菜”当中的舞蹈、演奏乐器、服饰和道具,来阐述南涧彝族“跳菜”中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南涧彝族;跳菜;历史源流;分类;舞蹈;演奏乐器;服饰;道具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41-02一、前言“跳菜”起源于彝族原始的祭祀行为,从古至今,南涧彝族地区一直流传着这种传统民间习俗,与南涧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跳菜”也是南涧县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宴席舞蹈,历史悠久,体现了南涧彝族坦荡、活泼、乐观的天性,既凝聚着南涧彝族热情好客的感情,又是南涧彝族饱涵文化内蕴的一种饮食习俗。
二、南涧彝族“跳菜”的历史源流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是南涧“跳菜”艺术的发源地,早在大唐时,“跳菜”就名噪一时,公元800年,唐朝京城迎来一群来自西南边陲南诏国的演员,他们带来一场名叫《南诏奉圣乐》的歌舞剧,舞者“光头、羊皮、奉盘、大耳朵”,手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引来很多群众围观,这部歌舞剧的素材就来源于南涧彝族民间的“跳菜”,也称“奉盘舞”、“抬菜舞”。
盛唐时期,多位皇帝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正是在这样的气候下,《南诏奉圣乐》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①。
这种创立于公元800年前的《南诏奉圣乐》“抬菜舞”,经历千余年的演变,在南涧县民间扎根,成为民间礼俗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涧彝族“跳菜”的分类“跳菜”分“宴席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
“宴席跳菜”具体又可以分为“乡村跳菜”和“宾馆跳菜”,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迎接贵宾、给老人祝寿等重大场合中表演,目的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讲究“吃着并快乐着”。
南涧彝族跳菜文化探析

彝族 是 一 个 能 歌善 舞 、热 情 好 客 的 民 族。 有 自己的 民族 性 格 和待 客方 式 , 在
特别 的 日子里 他 们用 最 高 礼 节来 表 达 祝 福 和 迎接 宾 客 。本 文 拟 从跳 菜 习 俗 的起 源 、 样式 、 文化 内涵人 手 . 剖 析跳 菜 的文 化 内 涵 ,并 以此 透 视 南涧 彝族 自 治 县彝 家 的豪迈 和无 量 山的豪情 。
内涵 , 因而具 有一 定的 文化研 究价值 。本 文试 图从 多个视 角来 阐释 和分 析南 涧跳 菜的文 化 内涵 。 关键 词 : 南涧 彝族 跳菜 文 化
A b s t r a c t : Na j i a n y i n a t i o n a l i t y a u t o n o mo u s c o u n t y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nmo r s t t i p o f Da l i b a i mi n o r i t y a u t o n o mo u s p r e f e c t u r e ,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因其 历史 悠久 , 文化 底蕴 深厚 ,具有 一定 的研 究 价值 。
美称 的李 成芳 向笔 者 介绍 。 南涧 跳 菜是 武则天时 , 杂技 的一 种 形 式 。 至 今 桑 的老者 见
证 着淳朴 的南 涧 人 民生 活 的方方 面 面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l i t e r a t re u ma t e ia r l t r y i n g t o e x p l a i n a n d t o a n a l y s i s Na J i a n t i a ca o i c u l t u r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跳菜文化变迁分析
摘要: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文化与教育有密切关系。
近20年来,
伴随南涧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
加工然后走向都市舞台、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
跳菜
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
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了的文化对教育会产生哪些影响?文化变迁和教育有怎样的
关系?教育如何引领文化变迁走上发展性的道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跳菜;文化变迁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南涧彝族地区的教育,要注重文化变迁过程中民族的特殊
需要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这是教育本身的
文化属性决定的。
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应引领文化变迁走有意识的发展性道路。
一、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笔者认为文化变迁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加深,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人口、技术、经济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文化内容、特质的增量或减量,并由此引
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文化模式、文化风格等的变化。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通过
体内遗传,而必须借助教育代代承袭,文化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文化范
畴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受到文化变迁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积极对文
化变迁发生作用。
总之,文化变迁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加速或延缓文化变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大理南涧跳菜的变迁
跳菜在南涧县流传历史悠久,影响面较大。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在红白事的场
合才会跳菜,那会能跳菜的人很少。
当时在大众看来跳菜艺人从事的是“不入流”
的工作,跳菜艺人到宴席上表演跳菜时不能靠近堂屋,只能像吹鼓手一样在猪圈
旁站立做准备,艺人得到的回报以实物和简单的饭食为主,即便为跳菜支付钱财,数量也是极少的。
新中国成立初,跳菜风俗没什么变化,而到了大跃进、公社化
时期,由于娶媳妇时不允许请客,故表演跳菜也不大可能了。
20世纪60年代初,跳菜稍微有所转机,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初露端倪的跳菜再次远离了
大家的视线。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对传统风俗放宽政策,跳菜才又从封闭走
向开放,村民完全恢复了跳菜的风俗。
1984年跳菜第一次有文字记载。
1991年
南涧跳菜队第一次登上舞台。
伴随旅游业是发展,跳菜的舞台表演范围在不断的
扩大,艺人的生活交往范围也在扩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以及政府赋予文
化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一些善于抓住商机的人士感到,跳菜在商业利润
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遂将其引入商业运作之中,使跳菜成了一种可利用的文
化资本,由此具有了它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商业展演跳菜”。
2008年跳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Ⅲ类(民间舞蹈)。
为
普及跳菜文化遗产,南涧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开展跳菜进校园、进社区
等活动,使跳菜广播操、跳菜健美操、跳菜群众广场舞成为丰富当地社区群众文
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南涧彝族跳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基
本形成。
如今,跳菜艺人成了社区精英,人们也以跳菜艺人为骄傲,跳菜是艺人
维持生活的手段,并且现在逐渐变为喜事跳得多,丧事跳得少。
这其中除了人们
的观念和需求变化外,可能与跳菜艺人的地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三、教育如何引导文化变迁走上发展的道路
文化变迁对教育的内容、方式、目标、制度等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变
迁制约着教育。
但教育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对文化起
着保存、传承的作用,还可以在文化变迁中选择、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
教育不
仅要适应文化变迁的要求,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变迁,教育还要传播外来文化,孕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并且发挥其在文化变迁中的主观能动性,提升
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
对南涧跳菜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跳菜经历了从宴席跳菜,
到舞台跳菜,再到后来的商业展演跳菜,直至如今的社区群众、学校课间操跳菜
文化的场域变迁。
学校教育更是将跳菜文化在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上创新并
传承着,在跳菜艺术的这一系列变化中前一种形式并未因后一种形式的出现被排
挤出局,现在呈现的是几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这种变迁的形式使得更多的人能够
感受古朴的跳菜神韵,不仅体现了跳菜传统的继承性,又展示了南涧彝族民族文
化的生命力,使跳菜与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时代精神协调一致,与社会心理和时
代潮流相融合,从而使跳菜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的沃土之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
民族文化之光。
四、总结
文化是教育的“土壤”,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拓展的功能和使命。
在科技、经
济等要素现代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而引发许多
新的教育命题。
民族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联,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的生存观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两地族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生活场域,也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巨大的潜在力量,因此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对本族群、甚
至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深刻涵义。
教育对文化的能动作用应该能使
这种无意识的文化变迁转向有意识的文化变迁,尽量使其进入一种发展性而不是
消亡性的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1]李复新,瞿葆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10.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