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预习复习

第1单元时、分、秒一、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指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时分针正好走 1小格。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1. 1时=60分 1分=60秒2. 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三、时间的简单计算1.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
2.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再用求出的和加剩下的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加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把两个和相加。
2.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不退位减法,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两次求得的结果相加。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2. 如果不看数字最后面的0,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就是要计算前面两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直接口算,写结果时再写上数字末尾的0。
三、估算1.估算时,先将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采取的策略不同(把数估大或估小),估算的结果也不同。
2.解决与估算有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第3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归纳总结,总结内容涵盖了此学期数学中所有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对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数的认识1.自然数、零、正整数、负整数、正负数、数轴2.数的大小、数的比较3.数的分解、数的组合4.数的进位、退位、添零二、加减法1. 加减法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事项2. 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3. 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倍数1. 倍数的概念及性质2. 自然数的倍数、偶数和奇数3. 判定数的倍数四、除法1. 除法的意义和定义2. 余数和商的概念及性质3. 除法的步骤和技巧五、约数1. 约数的概念及性质2. 约数和倍数的关系3. 判定数的约数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性质六、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2. 分数的简化、化归3. 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4. 分数的应用七、乘法1.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2. 乘法的运算规律3. 小数的乘法八、图形1. 数学图形的种类及分类标准2. 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属性3.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九、时间1. 时间的表示方式和单位2. 时间的加减法3. 时钟的构造和使用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符号和优先级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符号和它们的优先级,同时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和方向。
特别是在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多步运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和优先级,避免出现错误。
2. 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实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上下册)知识点总结上册 (1)第一单元时分秒 (1)第三单元测量 (1)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3)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4)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4)下册 (6)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6)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6)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7)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7)第五单元面积 (8)第六单元年、月、日 (9)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0)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汇总小学考试考点总复习知识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8、(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⑴加法公式: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被减数-差=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例如,497×7≈3500。
2. 乘法原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 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此外,还有一些基本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等知识也是需要掌握的。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数到100•认识数–用数字表示数。
–列举100以内的数。
•数的快捘认识–认识0-20的相邻数。
–掌握10以内的数的快速认识。
•数的顺序–排序。
第二章:加法•认识加法–用加法表示简单的相加运算。
–列两个加数的加法算式。
•认识等号–掌握等号的运用。
•认识加的逆运算–认识减法的运算。
第三章:减法•认识减法–用减法表示简单的相减运算。
–列两个减数的减法算式。
•认识算式–认识算式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长度•认识长度–用长度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用非标准长度测量长度–使用手指、图钉、火柴等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比较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第五章:质量•认识质量–认识物体的重量。
•量比较质量–使用天平、秤等工具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第六章:容量•认识容量–认识容器的大小。
•量比较容量–使用杯子、罐子等容器比较容量。
第七章:面积•认识面积–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用正方形计算面积–以正方形为单位进行面积的计算。
•量比较面积–比较不同图形的大小。
第八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辨认三角形的形状。
•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分类–区分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1. 数的认识:认识0-10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等。
2. 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实际情境、拆分、补数等方法进行口算和笔算加减法运算。
3. 整十的加法和减法:掌握10以内两个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4. 进位和退位运算: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
运算。
5. 数字排列:掌握数字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列的方法。
6. 长度的比较:通过直观感受和测量,比较和排序长度的大小。
7. 时钟的认识:认识钟面的基本构造和指针的作用,掌握时钟读法和展示时间的方法。
8.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十位和个位的理解和读法。
9. 连续数的认识:通过数特点和规律,认识连续数,并能运用连续数进行计算。
10. 数字的估算:通过适当舍入、分组、近似等方法进行数字的估算。
11.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的结构和特点,包括百位、十位和个位的理解和读法。
12. 分、角和圆的认识:认识和比较分、角和圆的基本单位和特点,包括分的读法和写法、角的大小和圆的部分等。
13. 数字的拆分和组成:通过实际情境和数的特点,掌握数字的拆分和组成方法。
14. 数字的进位和退位:通过解题和理解概念,掌握三位数的进位和退位运算。
15. 数轴的认识:通过实际运用和比较,认识数轴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内容,学生应该通过练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建
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数- 1.1 数的读法和书写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英语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比如1-10,20-100的整十数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方式。
- 1.2 数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 1.3 通过拿筷子来认识数学生通过拿筷子的实践活动,感受数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 1.4 数的组成学生通过将数字零至十分解为数的组成部分,例如把数3拆分为1和2,学生学会数的组成。
第二单元:加法- 2.1 一位数加法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的加法,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2.2 加一道一位数的题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强化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 2.3 加零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的特殊性实际操作,体会加零不变的特点。
- 2.4 加法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 2.5 数的归类学生通过将一些数字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归类,培养学生归纳和分类的能力。
第三单元:减法- 3.1 一位数减一位数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减法,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3.2 与零相减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和减零的实际操作,体会与零相减的特殊性。
- 3.3 减法的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减法交换律的规律。
- 3.4 认识两位数减法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两位数减法,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补数- 4.1 认识乘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乘法的补数概念。
- 4.2 认识除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补数概念。
- 4.3 补数的应用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乘法和除法的补数概念。
第五单元:数的排序- 5.1 数的排序学生通过观察数字的大小,进行数的排序。
- 5.2 数的序数词学生通过练习,学会数的序数词的读法和书写。
- 5.3 长度排序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排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姓名:
一、时、分、秒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
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从数字1走到数字2是5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
2、脉搏跳1次,大约是1秒。
1分=60秒,1时=60分。
3、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
慢的是(时针)。
4、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
也就是( 5 )个小格。
5、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
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6、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时
针走1圈,分针要走( 12 )圈。
7、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8、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
秒针
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钟)。
9、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
二、万以内数的认识
1、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加法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加
法的验算,交换家数位置后再加一遍,和不变;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笔算减法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
上加10再减。
减法的验算,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4、估算前,先把各数看成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
三、测量
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中间的每一
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2、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4、信封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
5、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千米也叫公里。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
米。
6、3千米=3000米,一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
7、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8、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
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9、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
10、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
位。
11、在计算质量时,只有相同的质量单位才能相加减
12、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
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13、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4、1袋水泥50千克,20袋这样的水泥重1吨。
15、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相邻)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四、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例如:9的3倍是多少? 9×3=27
2、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例如:8个4是多少? 8×4=32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例如:9是3的几倍? 9÷3=3
4、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例如:12里面有几个4? 12÷4=3
五、多位数乘一位数
1、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任何数。
③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
④
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
3、列竖式时,多数乘一位数,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估算。
(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
如497×7≈3500,把497看作500,500再乘7
得3500),看近似数时一般把两位数看乘整十数,三位数看成整百数。
95-99的数看成100,950-999的数看成1000.)
6、(关于“大约)应用题:①条件中出现“大约”,而问题中没有“大约”,求准确数。
→(=)
②条件中没有,而问题中出现“大约”。
求近似数,用估算。
→(≈)③条件和问题中都有“大
约”,求近似数时要体问题具体分析。
7、多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起,用一个因数依次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
1、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2、 四边形都有四个角和四条直的边。
3、 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4、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5、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6、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7、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2
1。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4
1。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3
1。
4、 像21、31、41、5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10
71034342、、、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5、 3
1 读作:三分之一。
1是分子,—是分数线,3是分母。
6、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小,表示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1份越大。
7、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8、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9、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10、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11、 1与分数相减: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例如:1可以看作4个,41就是44。
八、 数学广角---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