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经验
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104例临床疑似急腹症患者行MSCT检查。
观察MS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结果:临床经手术或病理确诊87例;经MSCT诊断为阳性80例,阴性1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7例。
MSCT诊断急腹症的灵敏度为91.95%,特异度为82.35%,准确率为90.38%。
结论:MSCT可快速完成扫描,清晰显示急腹症患者病变范围、部位及程度,对急腹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率。
标签:急腹症;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症候群,其病因复杂,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
急腹症病情危急,患者疼痛剧烈,及早作出正确诊断,有利于实施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研究报道,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MSCT)可以为急腹症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2]。
2014年1月-2016年6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应用MSCT对104例疑似急腹症患者进行辅助诊断,发现其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较高,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高度怀疑为急腹症患者104例。
所入选患者就诊时均有急性腹痛,意识清醒,肝肾功能正常。
104例患者就诊后均接受腹部MSCT检查,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29~67岁,平均(44.93±12.61)岁。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螺距1.357,准直器宽度64X0.525,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
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嘱屏气一次完成扫描。
本组均以平扫为主,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在屏气10 s内完成。
如需行增强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佛醇,输入总量为80~100 ml,流速2.5~3.0 ml/s。
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经验

基层 医院 多层螺旋 C T 对腹壁切 口子宫 内膜 异位症 的诊 断经验
屈 树祥 阮 颖 清
广州 市 番 禺 沙 湾人 民 医院 放射 科 , 广东 广 州
5 1 1 4 0 0
【 摘 要】目的 初步 评价多 层螺 旋 C T( MS C T ) 诊 断腹 壁切 E l 子宫 内膜 异位 症 的临床 应用 价 值 。 方 法 回顾 分析 本 区
wh o m 2 7 c a s e s we r e d i a g n o s e d a b d o mi n a l i n c i s i o n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b y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p a t h o l o g i c i n t wo me d i c a l u n i t s o f
d o me t r i o s i s i n pr i ma r y ho s p i t a l
QU S h u x i a n g RU AN Y i n g q i n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Ra d i o l o g y ,S h a wa n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i n P a n y u Di s t r i c t o f Gu a n g z h o u C i t y i n G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
化 偶 伴 囊 内 } } I 血 时表 现 为局灶 性高 密度 灶 , 血伴 液 化后 不强 化 。 3例 表 现 为 囊 实 性 包 块 C T表 现 为 近 器 官 组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5例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
其中,胰腺炎患者25例,阑尾炎患者25例,肠梗阻穿孔性病变25例,消化道穿孔25例,妇科急腹症25例。
全部患者均已被确诊,并接受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多层螺旋CT技术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确诊结果对比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析对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对患者确诊,准确识别患者的病情,从而为开展治疗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急腹症;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效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急腹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在患者发病后,通常以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而会引发腹部疼痛的疾病较多,需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1]。
但是,急性腹痛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病情发展迅速且类型多样,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检测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促使CT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将其用于急腹症的诊断中,有着更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对急腹症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25例急腹症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到2023年6月。
患者的男女比例为72:53,年龄为18到64岁,均龄为(42.64±8.13)岁;发病时间为3小时到34小时,平均(12.24±3.57)小时。
1.2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检查参数为:管电压140千伏,管电流300毫安,扫描厚度为5毫米。
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后,需要帮助其调整为仰卧位,先对患者行常规平扫,由膈顶部扫描到耻骨联合下缘。
然后,对患者行增强扫描。
急诊腹部创伤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的临床体会

平扫 的急诊腹部创伤患者 的临床资料进行 了回顾性 分析 , 报告
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于大面积群体筛查 。 T C T是一种可信、 可靠 、 准确而实用的宫颈
【 摘要 】目的
探讨 多层螺旋 CT平扫在 急诊腹 部创 伤诊
8 例 ,实质性伴空腔脏器损伤 4例 , 4例患者仅 见腹腔积液 ; 与
手 术结 果相 比较 其 中 2例 患 者为 假 阴性 ,其 诊 断符 合率 为 9 6 . 9 4 %, 敏感性为 9 8 . 8 6 %, 特异性为 1 0 0 %。 2 . 2 C T影像学 表现 本组患 者经急诊 C T平扫 检查 , 其
断 中的应 用价值 。 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接收 的 1 9 6例急诊腹
部创伤 患者作为研 究对象,所有 患者均行 多层 螺旋 C T平扫 ,
并 对 其 临床 资料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本 组 1 9 6例 患 者 中
1 9 0例 患者首 次诊 断为阳性 , 6例 患者为阴性 ; 1 9 0例 阳性 患者
本组 1 9 6例患者经 C T检查显示 3 8例
患者 为肝脏损 伤 , 1 0 2 例 为脾 脏损伤 , 2 6 例 为 肾脏 损伤 , 2 2例
为复 合性 实质脏 器损 伤 , 8例 为肠 系膜 以及肠 管 损伤 ;其 中
1 6 6 例患者伴有腹 腔积血 , 5 4例伴 有肺挫裂 伤 , 4 2例伴有肋 骨 骨折 , 1 8例伴有腰椎横突骨折 , l 0例伴 有腰 椎压缩性骨折 。本 组 1 9 6例 患者 中 1 9 0例患者 首 次诊 断为 阳性 , 6例 患 者为 阴 性; 1 9 0例 阳性 患者 中实质性 脏器损 伤 1 7 4例 , 空 腔脏器 损伤
多层螺旋ct在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应用

195准确率为86.53%,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为95.51%。
MRA 联合CTA 检查准确率高于单一MRA 检查或CTA 检查(P >0.05),利用Kappa 检验 CTA 和MRA 检查结果,Kappa 为0.78,CTA 检查与MRA 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MRA 联合CTA 检查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结果组别检出部位 未检出部位MRA 检查12828CTA 检查13521MRA 联合CTA 检查14973 讨论近年来,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且患者的年龄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3]。
脑血管狭窄是诱发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因素,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
应秉持着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对脑血管狭窄疾病展开治疗[4]。
DSA 作为最经典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血管的狭窄程度就侧枝循环状态,被认为是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是因为该种方式为有创检查,费用高,无法将其普遍的运用在临床中。
CTA 图像可以对病变血管、管壁的微小钙化、管腔狭窄程度及其范围等进行显示,且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应用广泛[5]。
但其存在放射性损害及引起造影剂过敏的风险。
MRA 既可以检查基底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近端,也可以准确评估近侧的血管情况,且无放射性损害。
但是MRA 扫描时间长,且易受到患者血管走向、血液流动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MRI 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易出现误差。
本文探究MRA 联合CTA 检查对脑血管狭窄诊断检查的价值。
实验数据表明:以DSA 检查作为“金标准”,MRA 联合CTA 检查准确率高于单一MRA 检查或CTA 检查,且准确率高。
由此可以知道,MRA 与CTA 检查互补,检查准确率与金标准差别较小,且检查成本低,可以将MRA 联合CTA 检查推广,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MRA 联合CTA 检查对脑血管狭窄有着准确的诊断结果,成本较小,可以作为脑血管狭窄诊断的首选办法。
多层螺旋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1193 讨论心电门控大螺距CTA 检查常应用在胸腹主动脉疾病排查中,通常可获取到冠状动脉、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窦部较好的图像,但对危急重症患者(难以配合屏气)所获取的图像并不理想。
心电门控大螺距联合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可使采集时间<2s,并减少呼吸运动造成的图像影响。
本文中运用的第2代双源 CT 拥有双倍探测器,覆盖面积更广,能提供高螺距的曝光模式,根据公式(CTDIvol=CTDIw÷螺距)可知辐射量和螺距呈反向相关,螺距越大,辐射剂量越低[1]。
两组ROI 未置于升、降主动脉中而置于左心房,更利于圆形ROI 放置,更好把控CT 值达到阈值的时间,确保图像质量在该前提下二者联用还能将扫描时间缩短,从而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
综上所述,胸腹主动脉 CTA 检查运用心电门控大螺距+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既保证了图像质量明确胸腹主动脉病变类型,还减少了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在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危急症患者运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1]孔令燕,梁继祥,等.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第3代双源CT 大螺距主动脉CT 血管成像扫描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7.[2]郭永梅,谢琦,江新青.全程CTA 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J].中国CT 和MRI 杂志,2009.[3]徐霞,武志峰,王刚,等.双源CT 大螺距Flash 扫描方案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急腹症属于目前临床领域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也是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总体称谓。
目前在临床领域中此类疾病的发生率很高,及时有效的开展诊断工作十分重要,而在传统的诊断工作中,CT 方式难以更好的满足相关的诊断需求,经常出现延误病情的问题[1]。
针对于此,下文分析我院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57例急腹症患者,正确的评价多层螺旋CT 法的应用优势。
1 基本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在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患者中,选择57例进行分析。
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经验

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经验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 Hu。
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
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
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
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
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
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标签:多层螺旋CT;子宫内膜异位;腹壁切口;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一种激素依赖性病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发生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不高,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目前用于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方法为彩超,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辅助术前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不必要,会对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可能增加复发风险报道[2]。
CT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的临床研究

CT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其CT图像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均靠近手术切口处。
7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5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
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结论CT在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标签: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CT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病,随着剖宫率的增高,AWE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1],AWE容易误诊,而有关CT诊断AWE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分析本院2011~2012年15例经组织病理证实的AWE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探讨CT诊断AWE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15例患者,平均年龄28.3岁。
其中,13例有剖宫产史,2例曾行子宫肌瘤摘除术,术后5~35个月出现症状。
其中10例腹部疼痛都与月经周期有关(1例腹痛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查体发现所有患者肿块位于切口处或附近,质较硬,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晰。
1.2 研究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扫描仪,行腹部CT扫描,以腹壁肿块体表定位中心上下各扫8层(Scan Type:Axial),层厚为10、5或3 mm,间隔为1~5 mm,120 kV,180~210 mA,旋转时间:1.5 s;显示野:37.4,W:400 Hu;L:40 Hu;重建方式:STD+。
团注造影增强剂碘普罗胺注射液(商品名:优维显)80~100 ml后行多期增强扫描。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阅片,观察肿块特征(包括位置、形态、直径、密度等)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经讨论得出一致的诊断意见。
2 结果2.1 CT影像学结果所有患者病变都位于下腹壁手术切口处或附近(2例为多发病变,13例为单发病变),直径1.2~5.0 cm,病变密度提示接近软组织(未见钙化);病变内部密度3例均匀,12例不均匀,可见囊腔或低密度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医院多层螺旋CT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经验
作者:屈树祥阮颖清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9期
[摘要]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区两个医疗单位自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共28例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27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8例患者中确诊27例,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 Hu。
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
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
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
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
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其中有1例术前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病理为腹壁纤维瘤。
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子宫内膜异位;腹壁切口;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098-0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一种激素依赖性病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发生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不高,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目前用于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方法为彩超,局部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辅助术前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不必要,会对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可能增加复发风险报道[2]。
应用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较少,本研究回顾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并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 2012年12月我区两个医疗单位收治手术治疗并术后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28例,年龄23~42岁,平均35.7岁,腹壁纵切口9例,横切口19例,
发病时间为术后9个月~16年,临床表现:为月经前后周期性腹壁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呈渐进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或不变,月经结束后疼痛逐渐减轻或缓解。
1.2 仪器与方法
8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20例采用东芝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均行常规下腹部轴位 C 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飞利浦 Brilince 16 层螺旋 CT 扫描机,扫描条件 120 KV,250 mAs 准直器(Collimation)模式选择:16 mm×0.75 mm螺距(Pitch):
0.938,每周扫描时间(Rotation time):0.75 s,层厚(Thickness):2 mm,层距(Increment)2 mm,视野(FOV):300 mm,重建矩阵(Matrix):512×512,采用:日本Nemoto A60高压注射器,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共100 mL,注射速率:3.5 mL/s,采用人工团注法,约30 s 注完扫描完毕。
将所得数据在影像后处理工作站系统:EBW4.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进行多角度/ 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任意曲面重建(CVMPR)检查以明确诊断。
2 结果
28例患者均于腹壁瘢痕处或附近软组织内包块,其中23例表现为囊性型包块的CT表现为:与临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性病变,CT值在30~50 Hu。
囊壁增强后有轻、中度强化。
偶伴囊内出血时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灶,出血伴液化后不强化。
3例表现为囊实性包块CT表现为:近器官组织紧密相连的囊实性病变,具有囊性肿物的大部分CT表现。
2例表现为实性包块(见图1),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实性肿物质,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
增强扫描由于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偶伴出血,但此2例中有1例术后病理示:腹壁纤维瘤。
肿物的浸润深度:4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22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2例肿块浸润到耻骨后间隙。
肿物的大小,最大5.1 cm×4.7 cm,最小0.8 cm ×1.6 cm;28例中有8例表现为多发肿物的均为囊性型包块患者。
左侧为平扫示:表现为腹直肌前等密度肿物部分浸润腹直肌前鞘,边界清但边界欠光滑;右侧为增强扫描示:表现为腹直肌前异位结节中有子宫内膜血管,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
是生育期妇女常见良性病,却具有侵袭、种植的特点。
主要引起不孕(50%以上)、痛经、慢性盆腔痛[3]。
目前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制仍未明了,该病多数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疾病相似,如浸润生长与复发。
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学说、血行淋巴播撒学说等[4]。
较多学者认同的为Sampson的种植学说文献报道剖宫取胎后的腹壁切
口瘢痕内异症发生率占腹壁切口瘢痕内异症的90%左右充分证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种植有很大关系。
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教授的‘在位内膜决定论’为解释足月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提供了理论依据。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5]。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足月剖宫产腹壁子宫
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0.03%~0.40%,但国内学者鲁东红等[6]统计我国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发生率产后7个月~2年达2.84%,远高于国外的报道。
特殊部位内异症早期
虽有症状,但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常常导致误诊。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多表现为三种形式,囊肿型、囊实混合型及实性型。
其中囊肿型表现的病理基础与腹膜内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基本相同:囊肿型是含血囊肿的形成系异位内膜组织随经期变化反复出血,刺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裹,多房性囊肿是由于囊腔内压力升高,囊壁反复穿破、修复、包
裹形成。
我们经常能对腹膜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容易作出诊断,但较难诊断的是囊实混合型及实性型。
因为此两型特别是实性型没有特征性的CT表现,与腹壁的纤维瘤较难鉴别;但这部分的患者只占少数在本研究中只占7%,而且结合患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再作出诊断就不太难了。
早期我们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因为早期的普通CT的局限性诊断率不高[7],多使用彩超,但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诊断经验的提高我们再次应用MSCT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得到了更高清晰的图像及更多后期处理方法,因此在诊断方面得到了提高。
而且CT定位定量很准确,对手术能否完整切除异位的子宫内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8]。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特征性螺旋CT表现结合典型临床症状,能准确作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而且对临床病灶的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并且诊断迅速、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靠、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多层螺旋CT (MSCT)是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确切有价值的方法。
但是本研究非大样的随机双肓对照研究,因此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研究才能真正确定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社会认知存盲区:中国剖宫产率30年飙升9倍[J]. 医药与保健,2012,(6):6-7.
[2] 马新,黄海伟. 手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160-161.
[3] 张珂铭(综述),王欢(综述),李力(审校).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1,40(2):192-194.
[4] 董昱,高沧海.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63-164.
[5] 王敏,成丽. 难治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临床处理—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处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9):643-645.
[6] 鲁东红,石一复. 剖宫产后的妇科问题[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1):79-81.
[7]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65-1300.
[8] 刘建新,秦小琴. CT对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分析[J].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7,(6):58-59.
(收稿日期:2013-01-05 本文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