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多层螺旋CT)原理与后处理技术

合集下载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摘要】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其优点是节省X线球管的损耗,减少X线曝射量。

扫描速度提高。

空间分辨率提高。

本文将论述这一技术在胸部疾病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胸部CT 螺旋CT 胸部疾病检测(一)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在单层螺旋CT(SSCT)中其探测器准直宽(detector collimation)等于X线束准直宽(X-ray beam col- limation)从而产生了层厚。

所以层厚是由X线束准直宽来决定的。

也即CT球管旋转一周只采集一层的原始数据。

而MSCF的层厚是由探测器列数和后重建来决定的。

它采用的是宽探测器技术。

即探测器的排列数增加,可达16~32列,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X线束的宽度,后者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达到由一次采集却同时获得多层图像信息的效果。

也即 CT球管旋转一周可采集4~8层的数据。

公式为D=N×d。

其中D为X线束准直宽,d为探测器准直宽,N为探测器列数。

MSCT探测器准直宽d是1/N的X线束准直宽。

如果机内有4列探测器(N),其探测器准直宽为1.25mm 时,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SSCT的螺距即床移动速度与层厚之比,一般选择为1~1.5:1。

若螺距增大,图像质量就可降低;MSCT的螺距概念与SSCT不同,它是床移动速度(table speed):探测器准直宽,也即1/N的X线束准直宽。

假设4列螺旋CT探测器采用1.25mm的探测器准直宽,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若床移速度设定为7.5mm时,则螺距7.5:1.25=6:1或称螺距6,而不是7.5:5=1.5:1(螺距1.5)。

通过这样的优化采样扫描来提高z轴空间分辨率,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当螺距为6或8时,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第三章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第三章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20
20
❖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formation,VR)
❖ ①原理:利用容积数据,根据每个体素的CT值 及其表面特征,使成像容积内所有体素均被赋 予不同颜色和不同的透明度,通过图像重组和 模拟光源照射,从而显示出具有立体视觉效果 的器官或组织结构的全貌。
❖ ②应用:VR重建应用较广,不仅可以显示被观 察物的表面形态,而且可根据观察者的需要, 显示被观察物内部任意层次的形态,帮助确定 病灶与周围重要结构间的位置关系。
13
13
❖ 多层面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
❖ 将图像上每一点的多个体素密度最高者作为该 点CT值;常用于显示和周围组织对比具有相对 较高密度的组织结构,如注射对比剂后的血管 、骨骼及肺小结节等
MIP重建示意图
MIP重建显示肺小结节
❖ 将三维数据向某方向进行投影,取投影线经过 的所有体素中最小的一个体素值,作为结果图 像的像素值。适用于低密度组织结构的显示, 因此可以使充盈空气的低密度气管、支气管成 像。
AIP重建示意图
❖表面遮盖成像(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 :SSD最早用于骨3D成像,它是通过设定上、下 限CT阈值,舍去阈值外结构对阈值内结构进行 成像。通过阈CT值的选择,可使肺或气管、支 气管成像,而高于气管密度的纵隔大血管及胸 壁其它组织不显影。SSD技术的优点是仅需要简 单的计算机功能,费时不多即可获得最佳影像 。
亨斯菲尔德(Hounsfield, 1919~ ),英国电子工程 师,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2
❖ 多层螺旋CT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CT后处理 技术的发展。CT检查不单单是查看一幅幅的黑 白切面图像,而是进入了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 界。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对骨骼成像在肌肉骨骼方面的应用
多层螺旋 CT引入了各向同性成像的概念,它指的是使用原始断层数据生成具有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其它方位图 像 。对小范围扫描而言,各向同性成像可使用小焦点曝光和超薄切片 (0.5mm),所得到的多方位图像堪与原始断 层媲美。
覆盖更大的解剖范围
多层螺旋CT对胸部损伤研究许多 CT检查需包括胸、腹和盆部内脏器官,或者成像整个脊柱。用多层 CT的小 准值、高毫安秒值扫描可获得大范围、高空间和高对比分辨率的图像,而且在多层 CT轴位数据基础上,依据诊断 需要可更大范围地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 ,用单层螺旋 CT是难以胜任的 。
背景
背景
螺旋CT于1989年投入临床应用以来,逐步替代了以前的断层CT。螺旋CT相对于断层CT的优势在于:螺旋CT 可以不间断地采集投影数据,可以重建得到物体的体数据(volume data),扫描时间缩短,Z轴分辨率提高,减 少了运动伪迹和漏扫,可以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是在单层螺旋 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先由Elscint公司于1991年推出双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的主要区别在 于,单层螺旋CT的检测器是单排的,一次采集一层投影数据,而多层螺旋CT的检测器是多排的,可以同时采集多 层投影数据 。多层螺旋CT的性能又比单层螺旋CT的性能上了一个台阶,扫描覆盖范围更大,扫描时间缩短,Z轴 分辨率更高,可以得到更好的三维重建图像 。1998年GE、Siemens、Toshiba、Philips公司推出了4层螺旋CT。 2001年GE公司推出了8层螺旋CT。2002年,GE、Siemens、Toshiba、Philips公司推出了16层螺旋CT.目前,多 层螺旋CT扫描一周的时间已达到亚秒级。多层螺旋CT已应用于人体三维成像、血管造影成像、心脏成像、脑灌注 成像像等领域 ,还在计算机辅助技术(虚拟内窥镜技术和放射治疗计划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应用解放军总医院蔡祖龙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是现代技术的结晶,是CT技术领域里的又一重大突破,也代表着当今CT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

MSCT在1998年度RSNA上由部分厂家所推出。

此后,其诸多优点和发展前景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短短两年多时间,MSCT的发展惊人。

我国近两年来掀起了一股引进MSCT的热潮。

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

可以相信MSCT在我国以更快的速度推广。

一、MSCT的主要技术特点(一)多排探测器阵列多排探测器阵列是MSCT的核心构件。

MSCT中,将单层螺旋CT(Single spiral CT,SS-CT)的单排探测器(900个左右的探测器单位)改进为几排甚至几十排探测器,即MSCT在Z轴方向上有8-34排探测器,其总数达数万个,呈二维排列。

按探测器在Z轴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两类,即对称性的和非对称性的。

前者以GE公司为代表,其探测器是对称等宽的。

探测器宽度相当于层厚1.25mm(即探测器准真宽),材料为衡上陶瓷。

Toshiba公司的探测器基本上也属等宽型,只是中央部有4排宽度为0.5mm,外周30排为1m m等宽探测器。

Marconi和Siemens公司的MSCT探测器属不对称排列。

为8排,每排探测器厚度不等,分别为名1、1.5、2.5、和5mm。

多排结构的探测器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来确定扫描部位的层厚,以GE公司的Lightspeed QX/I型为例,如有4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如用8排探测器可得到4层1.25mm,用16排可得到4层5mm层的图像,或2层10mm的图像。

(二)数据采集系统(digita ascquisition sy stem,DAS)DAS 是CT机中将穿过人体的X线信号转变为供重建图像所需的数字信号的重要部件。

传统的C T中经准直器后宽度较窄的扇型X线束经人体后被探测器接受,经DAS 转为数字信号,而MSC T采用可调宽度的锥型线束进行扫描,根据拟采集的层厚来选择锥型线束的宽度,后者则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可获得多层图像,在探测器与DSA之间设有电子开关回路,开关由球管侧的裂隙同步控制,用来变换体轴方向上探测器的数目,以此来控制扫描层的厚度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亦即由各排被激发的探测器所采集的不同信息组合来决定厚度(未被激发的探测器处于关闭状态),每排探测器都有各自的开关控制,并同时控制准直器的宽度来控制扫描层面厚度,因此,SSCT的层厚由X线束准直宽决定,而MSCT的层厚则经上述特殊的DAS由探测器组合数决定,公式为:D(X线束准直宽度)=N(探测器列数)×D(探测器准直宽),因而MSCT探测器的准直宽为1/N倍的X线束准直宽,例如4列探测器的宽度为1.25,则N为4,d为1.25mm,X线束宽则为5mm。

多层螺旋CT的原理、结构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原理、结构及临床应用

层 图像 。 每 个 通 道 都 独 立 的 直 接 与 探 测 器 相 连 。 因 此 增 加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对 于 增 加 C 成 像 速 度 同 样 重 要 一 当前 商 品 化 T 。 的 MS CT 都 是 4 1 ~ 6个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
5 螺 距 ( i h, . pt P) c
s i y tm , io s se DAS 、 像 重 建 系 统 及 计 算 机 系 统 等 有 较 大 的 改 tn )图
进。
1 扫 描 方 式 及 驱 动 系 统 . S C 是 在 旋 转 式 扫 描 的 基 础 上 采 用 滑 环 技 术 和 连 续 进 床 S T 的 螺 旋 扫 描 成 像 系 统 。 而 MS T 有 两 种 扫 描 方 法 : 位 螺 旋 扫 C 轴
器 厚 度 的 叠 加 ; 者 单 个 探 测 器 的 宽 度 有 2 3种 或 更 多 , 厚 后 ~ 层 组 合 是 不 同 宽 度 的 探 测 器 灵 活 搭 配 ; 分 层 厚 还 有 探 测 器 准 直 部 参 与 , 两种排 列 方法 各 有优 缺 点 。探 测 器 的排 数 与 阵 列 是 以 这 扫 描 覆 盖 的 最 大 区 域 、 薄 扫 描 层 厚 以 及 最 佳 层 厚 组 合 为 中 心 最 来设 计 的 , 测器 的排 数 越 多 , 选 择 扫 描 层 厚 的 组合 越 灵 活 ; 探 它 但 由 于 探 测 器 排 数 越 多 , 测 器 之 间 的 间 隙 也 越 多 , 而 降 低 探 从 了 X 线 利 用 率 , 图 像 质 量 下 降 。 单 个 探 测 器 的 最 小 宽 度 是 决 使 定 Z轴 分 辨 率 的 基 础 , 度 越 小 , 辨 率 越 高 。 目前 各 厂 家 推 宽 分 出 的 MS T 中 , 小 层 厚 分 别 为 0 5 ~ 1 2 mm 不 等 。 C 最 .0 .5 4 数据 采 集系 统 ( S . DA ) M S T 具 有 多 个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 过 一 个 通 道 的 数 据 产 生 C 通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及图像质量控制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技术及图像质量控制
心率≤60次/分者,有82%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 率61-70 次/分者,有63.4%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71-80 次/分者,有41.2%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80 次/分 以上者有31.2%的图像可用于诊断。
心率越慢,得分越高,该趋势有显著性意义
六 讨论
影响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 1.对比剂的使用 2.心率和呼吸的控制 3.延迟扫描时间与阈值触发技术 4.心电门控技术 5.重建图像的最佳时相选择 6.其它因素
LAD支架
左冠前降支钙化(患者心率不齐、冠脉不连续)
左前降支软斑块并管腔狭窄
右冠优势型
右冠状动脉显示不佳,建议进一步检查
谢谢大家聆听!
预扫描,方法是在降主动脉中段任选一个 层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 0 ml/s 的流率注入造影剂20ml延迟10s后在所选层 面扫描,扫描间隔为1s,然后在降主动脉 内选择一感兴趣区并画出时间)密度曲线,测
出对比剂开始注入至降主动脉内达增强峰 值的时间,加上1-2s , 作为冠状动脉扫描的 延迟时间
2 心率和呼吸的控制
适当的控制被检查者的心率有助于减轻或 消除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改善冠状动脉 的图像质量。有文献报道,MSCT冠状动脉 重建图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Knez等及国 内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得到最佳的冠状 动脉图像,心率应控制在60~65次/分以内。 因此对于心率较快者可在检查前口服或静 脉给予β受体阻滞剂来减慢心率。
图1
图2 图3
VRT显示冠脉狭窄
图1、2为不同病例,均可见左前 降支局限性狭窄
图1 图2
VRT示左前降支中段局 限性狭窄,程度约90%
CT冠脉成像于冠脉造影的对照
由DSA证实左前降支中段程度 约90%的管腔狭窄

MSCT原理与后处理

MSCT原理与后处理
3、调节螺距可以调节扫描范围(层厚和扫描时 间不变),或者扫描时间(层厚和扫描范围不 变) 调节重建间隔既无法缩短扫描时间,也不能 增加扫描范围。 重建间隔缩小增加重建时间
重建间隔与螺距的不同
4、二者都影响MPR等后处理图像质量 重建间隔通过影响纵轴空间分辨力影
响后处理图像质量 螺距通过改变横断图像分辨力影响后
处理图象质量
图像后处理方法
❖ (一)二维图像后处理:
❖ 1、多平面重建(MPR) ❖ 2、曲面重建(CPR) ❖ 3、计算容积重建(CVR)
多平面重建(MPR)
❖ 从原始横断面图像获得人体相应组 织器官任意层面的冠状、矢状、横轴面 和斜面的二维图像后处理方法。
❖MPR适用于显示全身各个系统组织 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尤其是对判断 颅底、颈部、肺门、纵隔、腹部、 盆腔内、动静脉血管等解剖结构复 杂部位和器官的病变性质、侵及范 围、毗邻关系和小的骨折缝隙及骨 折碎片和动脉夹层破口及胆道、输 尿管结石的定位诊断。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左髂骨骨折
胫骨下端骨折
曲面重建(CPR)
❖ 是MPR的一种特殊方式,适用于展示人体曲 面结构的器官的全貌
❖ 如:颌面骨、骶骨、走行迂曲的动脉血管、 支气管和胰腺等。
❖ 不足:图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操作者点划 曲线的准确性影响较大;特别是用该方法测 量的直径和长度等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重要的扫描参数:
螺距(PITCH)
❖ 螺距是扫描架旋 转1周360°,进 床距离与透过探 测器的X线束厚度 之比。
❖ 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 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 螺距计算公式:

P=S(mm)/D(mm)
❖ P:螺距
❖ S:扫描架旋转1周360°进床距离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02018 年第 5 卷第 50 期2018 Vol.5 No.50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胡振宇(江苏省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 无锡 214181)【摘要】目的 讨论多层螺旋CT (MS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现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肺栓塞患者共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实施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照组进行CT 平扫,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亚段动脉、肺段动脉、肺叶动脉、主动脉干、左右动脉检出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肺栓塞诊断中可采取实施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检查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肺栓塞;MSCT ;CT 平扫【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50.130.02肺栓塞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疾病[1],本病死亡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明确诊断以后,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因此有效的诊断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诊断常用诊断方式为CT 平扫,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体系以及医疗设备的完善,检查方式的成熟,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也随之成熟[2],现如今在临床检查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检查方式属于新型检查方式,检查率较高,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现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肺栓塞患者共1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包含了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2.5±1.1)岁,对照组包含了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2.5±1.1)岁,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对比价值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遮盖容积重建(SVR)
是目前MSCT三维图像后处理中最常用的技 术之一。 主要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胆 道系统及肿瘤的显示。

螺旋扫描:
数据采集后决定,可以任意选择,也可以变更 ,例如用 2mm间隔重建后再用4mm间隔重建 另一组图象。
关于重建间隔
重建间隔越小,重建图象数量越多
例如:扫描长度200mm, 层厚10mm 重建间隔10mm = 20幅图象 重建间隔 5mm = 40幅图象 重建间隔20mm = 10幅图象
关于重建间隔
(二)三维图像后处理

1、三维容积重建: (1)遮盖容积重建(SVR) (2)密度容积重建(IVR) (3)最大密度重建(MIP) (4)最小密度重建(Min-IP) (5)X-线模拟投影(X-ray Proj) (6)透明化X-线模拟投影(4D) (7)3D漫游 2、三维表面重建——遮盖表面显示(SSD):

螺距改变扫描范围
1、螺距越大,同样层厚,同样扫描时间, 扫描范围增大 5 mm层厚 扫描时间10秒 P=1 扫描范围 50 mm P=2 扫描范围 100mm P=0.5 扫描范围 25mm 实际应用:加大螺距,可以在同样的扫描时间 内增加扫描变扫描范围
螺距改变扫描时间

重要的扫描参数:
螺距(PITCH)
螺距是扫描架旋
转1周360°,进 床距离与透过探 测器的X线束厚度 之比。
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 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计算公式:

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1周360°进床距离 D:X线束宽度
P=1.5 3.0/3.0
P=0.75 3.0/3.0
不同螺距图象质量不同
b. 螺距增大,后处理图像质量下降 因为: 横断图像分辨力下降 螺距增大,有效层厚增加, 纵轴空间分辨力下降。
S=3.0mm P=1.25
S=3.0mm P=0.75
重要的重建参数:
重建间隔
常规扫描:
重建间隔等于扫描间隔,数据采集后无法变更。
MSCT(多层螺旋CT) 原理与后处理技术
MSCT扫描原理

多层螺旋CT和单层螺旋CT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相同 的,都是X线球管探测器围绕人体旋转,同时配合 以检查床的匀速运动,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 X线, 并将其变成电信号,再由数据采集系统(DAS)进 行重建处理。 二者主要不同点: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是多排,而 单层螺旋CT则只有一排。
2、螺距越大,同样层厚,同样扫描范围 扫描时间越短 5 mm层厚 扫描范围100mm P=1 扫描时间 20秒 P=2 扫描时间 10秒 P=0.5 扫描时间 40秒 实际应用:加大螺距,可用更短的时间扫描完 同样的范围
加大螺距,缩短扫描时间
P=1,20秒
P=0.5,40秒
不同螺距图象质量不同
3、相同层厚的图象,由于螺距不同 ,图象分辨力不同。 a.螺距越大,横断图象质量越下降 。 因为单位容积内的光子量减少。
重建在数据采集后进行 重建图象的多少不影响扫描时间, 仅仅影响总的重建时间。
关于重建间隔
1、重建间隔的缩小并不能提高横断图象分辨 力。 2、重建间隔的缩小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 影响,有利于真实显示较小的病灶。 3、重建间隔的缩小可以提高三维重建图象在Z 轴上的空间分辨力,从而提高后处理图象的质 量。
重建间隔与螺距的不同
1、螺距为扫描参数 只能在扫描前设置一次,扫描后 无法更改
重建间隔为扫描后图象处理参数 扫描前后均可设定,扫描后可多 次设定。
重建间隔与螺距的不同
2、螺距大小影响横断图象分辨力 因为改变了单位容积光子吸收量。 重建间隔不影响横断图象分辨力 因为是扫描后的处理 但是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左髂骨骨折
胫骨下端骨折
曲面重建(CPR)
是MPR的一种特殊方式,适用于展示人体曲 面结构的器官的全貌 如:颌面骨、骶骨、走行迂曲的动脉血管、 支气管和胰腺等。 不足:图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操作者点划 曲线的准确性影响较大;特别是用该方法测 量的直径和长度等结果有一定的误差。

MSCT的螺距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一种是于球管 旋转一周,进床距离除以锥形X束宽度;另外一种是进 床距离除以探测器排束准直器宽,相当于扫描层厚. 如球管旋转一周进床3mm,扫描4层,层厚1mm,X线 束宽4mm.前一种方法,螺距是0.75,后一种方法是3. 后一种方法在MSCT刚进入临床是应用较多,现在多 倾向用前一种计算方法.国际电工协会的规定,多层 螺旋CT的螺距概念仍以单层层厚与进床速度之比为 依据,即仍为0~2.
重建间隔与螺距的不同
3、调节螺距可以调节扫描范围(层厚和扫描时 间不变),或者扫描时间(层厚和扫描范围不 变) 调节重建间隔既无法缩短扫描时间,也不能 增加扫描范围。 重建间隔缩小增加重建时间
重建间隔与螺距的不同
4、二者都影响MPR等后处理图像质量 重建间隔通过影响纵轴空间分辨力影 响后处理图像质量 螺距通过改变横断图像分辨力影响后 处理图象质量
图像后处理方法
(一)二维图像后处理: 1、多平面重建(MPR) 2、曲面重建(CPR) 3、计算容积重建(CVR)

多平面重建(MPR)

从原始横断面图像获得人体相应组 织器官任意层面的冠状、矢状、横轴面 和斜面的二维图像后处理方法。
MPR适用于显示全身各个系统组织
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尤其是对判断 颅底、颈部、肺门、纵隔、腹部、 盆腔内、动静脉血管等解剖结构复 杂部位和器官的病变性质、侵及范 围、毗邻关系和小的骨折缝隙及骨 折碎片和动脉夹层破口及胆道、输 尿管结石的定位诊断。

颌面CPR
计算容积重建(CVR)
是MPR的另一种特殊方式,通过适当增加冠 状、矢状、横轴面和斜面图像的层厚,以求 能较完整的显示与该平面平行走行的组织器 官结构的形态。 如:血管、支气管等,同时也可以增加图像 的信噪比。

分门 支脉 侧高 支压 循肠 环系 形膜 成上 静 脉
肺门及肺部肿块CV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