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螺距

合集下载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摘要】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其优点是节省X线球管的损耗,减少X线曝射量。

扫描速度提高。

空间分辨率提高。

本文将论述这一技术在胸部疾病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胸部CT 螺旋CT 胸部疾病检测(一)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在单层螺旋CT(SSCT)中其探测器准直宽(detector collimation)等于X线束准直宽(X-ray beam col- limation)从而产生了层厚。

所以层厚是由X线束准直宽来决定的。

也即CT球管旋转一周只采集一层的原始数据。

而MSCF的层厚是由探测器列数和后重建来决定的。

它采用的是宽探测器技术。

即探测器的排列数增加,可达16~32列,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X线束的宽度,后者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达到由一次采集却同时获得多层图像信息的效果。

也即 CT球管旋转一周可采集4~8层的数据。

公式为D=N×d。

其中D为X线束准直宽,d为探测器准直宽,N为探测器列数。

MSCT探测器准直宽d是1/N的X线束准直宽。

如果机内有4列探测器(N),其探测器准直宽为1.25mm 时,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SSCT的螺距即床移动速度与层厚之比,一般选择为1~1.5:1。

若螺距增大,图像质量就可降低;MSCT的螺距概念与SSCT不同,它是床移动速度(table speed):探测器准直宽,也即1/N的X线束准直宽。

假设4列螺旋CT探测器采用1.25mm的探测器准直宽,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若床移速度设定为7.5mm时,则螺距7.5:1.25=6:1或称螺距6,而不是7.5:5=1.5:1(螺距1.5)。

通过这样的优化采样扫描来提高z轴空间分辨率,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当螺距为6或8时,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多层螺旋CT原理

多层螺旋CT原理

多层CT优点1


扫描快 减少运动伪影:儿童、创伤、急诊 多时相增强扫描:肝3期增强扫描 动脉早期20″ 动脉后期(门脉流入期) 30″~35″ 灌注成像 平衡期(3分)
MSCT优点2

增加扫描范围 CT血管造影 主动脉与周围动脉 胸-腹主动脉 颈动脉,颅内动脉 冠脉
扫描速度
1 slice/10分 1 slice/1秒 1 slice/0.75秒 2 slice/0.8秒 4 slice/0.5秒 16 slice/0.42~0.5秒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X线管 High-power X-ray Tube
多层螺旋CT原理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 Multidetector Multirow 单(排)层螺旋CT Single-Slice spiral (SSCT)

CT发展大事记





பைடு நூலகம்
1972 发明CT第一代EMI Mark I,2个平行 探测器,1次2层 1985 滑环技术,1秒扫描 1989 螺旋CT 1991 CT twim(2排探测器) 1995 亚秒扫描 1998 多层CT,0.5秒扫描

热容量 5~8兆 Heat Unit 散热率高 原石墨支持阳极靶盘(大的热容) 旋转阳极(直径>200mm),油冷 金属管套用陶瓷绝缘 寿命10,000~40,000小时(常规CT X线管 1000小时)
超高速的螺旋扫描 最先进的电磁驱动方式
快60%
0.8秒/360度
0.5秒/360度
16×1.25mm 0.5625 11.25mm/360° 1.375 27.5mm/360° 重建1.25,2.5,3.75,5,7.5,10mm

多层螺旋CT操作规范

多层螺旋CT操作规范

120
mA
150
轴位及冠状位层 厚
层间隔
2--3mm 2--3mm
螺距Pitch
0.9
机架旋转时间 重建函数
1.0s 软组织:H31s 骨组织:H60s
窗宽 窗宽
150-250 2000-2500
窗位 窗位
35-45 500-700
颈椎检查技术
扫描范围 KV mA 层厚 层间隔 螺距Pitch 机架旋转时间
返回到程序目录
特殊检查扫描程序
返回到程序目录
全身各部位的扫描技术
头平扫 头增强 头CTA
眼眶 鼻窦 鼻骨 内耳 牙齿 颧骨 上下颌骨
腮腺 甲状腺
颈椎 胸部 胸部增强 冠脉CTA 肺动脉 胸主动脉CTA 肋骨重建 肝平扫
肝胆脾肾胰增强 腹部CTA CTU 胸、腰椎 肾上腺
膀胱、子宫、前 列腺、直肠 骶髂关节 髋关节 骶尾椎 膝关节
颧骨检查技术
扫描范围
KV
120
mA
300
轴位及冠状位层厚 1mm
层间隔
0.7mm
螺距Pitch
0.85
机架旋转时间
1.0s
重建函数
骨组织:H60s
窗宽
需要在三维卡中进行处理
2000-2500
窗位 窗位
500-700
颧骨排版分格:5X6
注意事项: 薄层MIP厚度为:15 轴位薄层: 层厚:1mm 间隔:1mm 窗条件:骨窗
骨组织:U90u ultra 窗宽
轴位与冠状位同时照像
3000-4000
窗位 窗位
500-700
内耳轴位像排版分格:
5X6
注意事项: 层厚:0.8mm 间隔:0.8 骨窗

螺旋CT技术概述

螺旋CT技术概述

• 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 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 关。不管是采用360°还是180°线性内插 方式,螺距增加重建图像的有效层厚增加, Z轴分辨力下降。 • 如mA不变,单层螺旋CT扫描的噪声与螺距 无关;随着螺距的增加,病人的剂量下降。 同样,如mAs设置相同,单层螺旋CT扫描 的噪声比非螺旋CT扫描高约15%。
单层螺旋CT的扫描特性 单层螺旋CT的扫描特性
• 螺旋扫描与非螺旋扫描的方式不同,因此 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像参数和概念:
螺距(spiral/helical pitch); 螺距(spiral/helical pitch);
• 螺距的定义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 的距离与层厚或准直宽度的比值。该比值(pitch) 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床运动的这段时间内,运 动和层面曝光的百分比。它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根据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说明,螺距的定义由下式表示: • 螺距(p) = TF/W (3-1) • 式中TF(table feed)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床运 动的距离,单位为mm;W是层厚或射线束准直的 宽度,单位也是mm。
• 180°线性内插是采用靠近重建平面的两点 扫描数据,通过内插形成新的平面数据。 180°线性内插和360°线性内插这两种方 法最大的区别是,180°线性内插采用了第 二个螺旋扫描的数据,并使第二个螺旋扫 描数据偏移了180°的角,从而能够靠近被 重建的数据平面。这种方法能够改善SSP, 提高成像的分辨力,进而改善了重建图像 的质量。
床速(table feed)和重建间距或重 床速(table feed)和重建间距或重 建增量(reconstruction 建增量(reconstruction interval, or increment)等。 increment)等。

MSCT(多层螺旋CT)原理与后处理技术

MSCT(多层螺旋CT)原理与后处理技术

遮盖容积重建(SVR)
是目前MSCT三维图像后处理中最常用的技 术之一。 主要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胆 道系统及肿瘤的显示。

螺旋扫描:
数据采集后决定,可以任意选择,也可以变更 ,例如用 2mm间隔重建后再用4mm间隔重建 另一组图象。
关于重建间隔
重建间隔越小,重建图象数量越多
例如:扫描长度200mm, 层厚10mm 重建间隔10mm = 20幅图象 重建间隔 5mm = 40幅图象 重建间隔20mm = 10幅图象
关于重建间隔
(二)三维图像后处理

1、三维容积重建: (1)遮盖容积重建(SVR) (2)密度容积重建(IVR) (3)最大密度重建(MIP) (4)最小密度重建(Min-IP) (5)X-线模拟投影(X-ray Proj) (6)透明化X-线模拟投影(4D) (7)3D漫游 2、三维表面重建——遮盖表面显示(SSD):

螺距改变扫描范围
1、螺距越大,同样层厚,同样扫描时间, 扫描范围增大 5 mm层厚 扫描时间10秒 P=1 扫描范围 50 mm P=2 扫描范围 100mm P=0.5 扫描范围 25mm 实际应用:加大螺距,可以在同样的扫描时间 内增加扫描变扫描范围
螺距改变扫描时间

重要的扫描参数:
螺距(PITCH)
螺距是扫描架旋
转1周360°,进 床距离与透过探 测器的X线束厚度 之比。
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 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计算公式:

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1周360°进床距离 D:X线束宽度
P=1.5 3.0/3.0
P=0.75 3.0/3.0

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2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次采取多层螺旋CT、放射DR平片诊断,进一步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1)多层螺旋CT平均诊断时间明显长于放射DR平片,平均诊断费用明显多于放射DP平片,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多层螺旋CT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3.00%、2.00%,均分别明显低于放射DR平片的13.00%、11.00%,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脊柱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比较,诊断时间更长、诊断费用更高,但漏诊率与误诊率更低,能够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放射DR平片;脊柱骨折;诊断结果脊柱骨折,为顾客常见的创伤疾病,在骨折中占比为5%到6%,发生率最高为胸腰段骨折,颈、腰椎次之,胸椎少见[1]。

主要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外伤影响下诱发此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脊柱局限性肿胀、压痛、运动障碍等。

为确保患者临床诊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需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方法。

鉴于此,本次重点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与放射DR平片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时间为我院2022年1-12月,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跨度为21岁到83岁,平均年龄为(45.28±1.21)岁;致伤因素:交通事故伤46例、高处坠落伤30例、重物砸伤24例。

因本次涉及同组患者采取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比较,所以有比较的意义。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如下:(1)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有关“脊椎骨折”疾病的诊断标准[2];②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干预同意书;③且均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螺旋CT及附属设备技术参数要求

螺旋CT及附属设备技术参数要求
2.4.2*具备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提供FDA认证,英文技术白皮书datasheet)
2.4.3螺旋扫描最小重建增量:≤0.1mm
2.4.4三维实时图像重建,Workstream 4D,FastPreview或Volume Viewer3.1以上(提供英文技术白皮书)
2.5控制台
2.5.1主计算机型号
2.7.13心电最佳采集模式,ECG Check,或SmartScore Pro(提供软件硬件名称及英文技术白皮书)
2.7.14设备扫描期间最大耗电:≤125KVA
2.8图像质量及剂量调节
2.8.1*空间分辨率(X,Y轴):≥17.4LP/cm(0%MTF)
2.8.2密度分辨率:≤5mm@0.3%或3HU
2.1.15机架内置曝光参数显示,包括千伏, 毫安,曝光时间,床位等
2.1.16超薄机架设计:机架厚度≤70cm
2.1.17探测器间隔数 ≤63个
2.1.18机架驱动方式:皮钢带驱动
2.1.19旋转方式:螺旋和轴扫
2.1.20机架控制面板的个数:≥2个
2.2扫描床
2.2.1床面水平移动范围:≥160cm
2.9.47提取病灶,并提供病灶体积,WHO,RECIST值
2.9.48体部灌注软件,提供颈部,肺部、肝脏、胰腺、肾脏和体部肿瘤灌注参数
2.9.49虚拟内窥镜软件
2.9.50结肠评估软件
2.9.51神经灌注功能
2.10附属设备
2.10.1 高压注射器
2.10.2 激光相机
2.10.3屏蔽机房装修
2.10.4空调
2.9.23实时智能X线剂量调控软件
2.9.24婴幼儿扫描专用软件包
2.9.25去金属伪影软件
2.9.26心电门控系统

多层螺旋CT螺距教学教材

多层螺旋CT螺距教学教材

多层螺旋C T螺距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

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 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为X线束厚度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

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

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

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h=2πmvcosθ/(qB)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

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

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

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

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

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螺距(pitch)成为螺旋CT很重要的扫描参数。

螺距是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与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之比,单层CT的X线束厚度等于探测器准直宽,即等于采集层厚宽度。

螺距的计算公式:P=S(mm)/D(mm) P:螺距 S:扫描架旋转一周360°进床距离 D:为X线束厚度
因多层螺旋CT应用了多排探测器阵列,所以,X线束被多排探测器分为多束更细的X 射线,透过探测器的X线束厚度以d(mm)表示,则:d(mm)=D(mm)/N其中:N为探测器排数。

多层螺旋CT的螺距以P表示:则多层螺旋CT的螺距公式: P=S(mm)/D(mm)/N
螺距决定CT的容积覆盖速度,影响图象的质量。

扫描区域确定后,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增加螺距时,完成总的容积扫描时间将缩短,但获得的容积体积不发生变化,图像质量将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更好的应用螺距(pitch),将从三个方面考虑:(1)扫描范围(2)扫描时间(3)图象质量
[pitch of screws] 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代号是P。

如果带电粒子进入均匀磁场B时,其速度v与B之间成θ角,则粒子将作螺旋运动。

而粒子在磁场中回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叫做螺距(h):
h=2πmvcosθ/(qB)
单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多线螺纹的螺距等于导程除以线数。

螺距亦称牙距。

在英制中,以每一英寸(25.4mm)中的牙数来表明牙距。

螺旋CT的问世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螺距(pitch,P)。

对早期的单层螺旋,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即螺距=球管旋转360°进床距离/准直宽度。

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概念有点复杂,多层CT的一个准直宽度包含了多个相邻的图像。

这样,厂家的不协商(或者说不妥协)导致了多层螺旋螺距公式中分母:准直宽度定义的混乱。

例如:MARCONI等多层CT将整个准直宽度作为公式的分母(层数x单个准直器宽度),而GE等则将每一层图像的准直宽度作为分母。

由于基础定义的混乱,造成了计算公式结果的混乱。

前者无论是4、8还是16层,进床距离等于整个准直宽度时,计算结果螺距均等于1,而后者则不断变化,计算结果螺距分别等于4、8和16。

这种不同厂家定义的混乱,造成了初接触多层CT者的困惑。

多层螺旋CT的技术原理及影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出现是CT技术革命性进步,各厂家相继开发出了4层、8层及16层螺旋CT。

与传统螺旋CT相比,多层螺旋CT在成像原理、技术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图像质量也有明显的改进,本文介绍如下。

1 多层螺旋CT原理
1.1数据采集通道
数据采集通道数是决定X线管球旋转1周所能获得的图像层数,
目前各厂家推出的机型有2通道、4通道、8通道和16通道。

有关专家估计,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今后传统CT甚至单层螺旋CT将逐步被多层螺旋CT所取
代,尤其是性价比有优势的双层螺旋会更加普及。

1.2 探测器
在探测器结构上,多层与单层螺旋CT最大区别是Z轴方向探测器排数,单层螺旋CT在Z 轴方向为一排探测器,而多层螺旋是由多排探测器组成探测器阵列,因此有的文献将此类型CT亦称之为多排螺旋CT。

探测器组从形式上可以粗略分为等宽型(对称型)及非等宽型(非对称型),目前16层CT的探测器都属于非等宽型。

非等宽型的优点是利用较少的探测器单元,配合设置在探测器一侧的精密准直器,对层厚的选择有更大灵活性,能更好地适应锥形线束采集与重建方法。

如在16层CT探测器的设计上,东芝公司中间为0.5mm×l6列,两侧分别为lmm×l2列,共40列,32mm宽;GE公司为中间0.625mm×l6列,两侧分别为1.25mm×4列,共24列,20mm宽;飞利浦和西门子公司为中间0.75mm×l6列,两侧分别为1.5mm×4列,共24列,24mm宽。

1.3数据插补及图像重建算法
由于探测器列数与宽度增加,锥形线束投影所造成的几何学误差会进一步增大,为此,发展了相应的多层采集锥形束扫描重建算法。

如为了对应采集平面的位相而采用的倾斜成像平面采集算法;螺旋滤过伴交叉校准算法;非线性插入重建算法;一次采集16层的原始数据,然后作逐层二次重建算法等。

这些新的重建算法目的在于减少锥形线束伪影,保证Z轴上的分辨力和保证采集速度。

2 多层螺旋CT的技术特点
2.1 螺距
在单层螺旋CT中,螺距(pitch)被定义为X射线管球旋转1周时扫描床移动的距离(mm)与准直器宽度的比值,这里的准直器宽度实际上就是层厚。

因此,有的文献中直接定义为检查床移动速度与层厚的比值。

螺距是一个无量纲单位,可由式pitch=S/W计算,式中S是检查床移动速度,W是层厚。

在螺旋CT扫描中,螺距与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覆盖率及图像的纵向分辨率有关。

在多层螺旋CT中,层厚并不是准直器宽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螺距的定义各厂家及一些文献中表述并不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实际层厚还是用准直器宽度来计算螺距,对于准直宽度为4×lmm,床移动速度为每旋转一圈4mm的扫描方式,这里的实际层厚为lmm,如果用传统方法定义,则螺距为4。

如果采用准直器宽度来计算,则螺距为1。

目前,GE公司和Siemens公司仍然沿用床移动速度与实际层厚的比值来定义多层螺旋CT的螺距,Picker公司则采用床移动速度与准直器宽度来定义多层螺旋CT的螺距,读者在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时应注意区别。

2.2 层厚
多层螺旋CT的层厚在等宽型是由探测器排的不同组合决定,在非等宽型是由探测器和准直器宽度共同来决定。

通过电子开关控制探测器工作,并通过探测器的组合完成每一层数据采集,根据探测器单元的尺寸及相邻单元组合,可实现0.5mm、1.0mm、1.25mm或5、10mm 层厚选择。

2.3 纵向覆盖范围
多层螺旋CT的最大优点是一次连续扫描Z轴方向覆盖范围大,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和层厚的
情况下,Z轴方向的覆盖范围是单层螺旋CT的数倍,因此特别适合大范围扫描,如各种血管成像,胸腹部联合扫描等特殊检查。

覆盖范围与数据通道数、螺距、层厚、一次连续扫描所需总的时间有关。

纵向覆盖范围可由式C=N×P×S×T/R来计算;式中N为数据通道数,P 为螺距,S为层厚,T为总的扫描时间,R为球管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

2.4 各向同性体素扫描
它是指数据采集过程中,最小体素为一立方体,目前各厂家的多层螺旋CT均可实现各向同性扫描。

要实现各向同性扫描和重建除了和扫描层面的厚度有关外,还和扫描的FOV有关-如采用512×512矩阵,在FOV为25cm时,东芝公司的16层螺旋CT的扫描体素约为0.5mm×0.5mm×0.5mm;在FOV为32cm时,GE公司的16层螺旋CT的扫描体素约为0.625mm×0.625mm×0.625mm;在FOV为38cm时,飞利浦和西门子公司的16层螺旋CT 的各向同性体素约为0.75mm×0.75mm×0.75mm。

3 影像质量
3.1 时间分辨率及Z轴空间分辨率
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短等优点,但就单层螺旋CT而言,某些运动的器官,特别是一些随机运动的器官,仍然可能出现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球管旋转1圈时间更短,如果层厚不变,覆盖范围更大,完成同一器官扫描时间更短,病人更容易配合,很少出现主动运动和随机运动伪影,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

另外,多层螺旋CT在相同的覆盖范围,可采用较薄的层厚,极大地改善了Z轴空间分辨率,减小了部分容积效应,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也达到了目前最高水平。

3.2 影像噪声
在单层螺旋CT扫描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扫描范围较长时(如主动脉血管成像),由于连续扫描时间较长,受球管热容量的限制,一个扫描计划未完成时,机器会自动停止扫描,使整个扫描计划前功尽弃。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必须降低管电流,由于管电流降低,势必导致信号噪声增加,影像质量下降。

而对多层螺旋CT,球管每旋转1圈射线覆盖范围较大,也就是说检查同一部位,扫描时间可明显缩短。

因此,在设定扫描参数时,可适当提高管电流(或保持常规条件),而管电流增加使数据采集系统获得的信号强度增加,从而改善了影像质量,特别是扫描范围大或体型肥胖的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