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 第四章 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投资经济学第四章投资宏观调控(精)

投资经济学第四章投资宏观调控(精)



(2)再贴现率

通过贴现率的变动,可调控资金的供求量,从而达到 调控投资的目的。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的证券买卖 活动。(短期国库券)


(4)利息率 利息手段主要是从贷款需求方面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 包括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 再贷款利率。


2、金融调控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 把所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 存款准备金的调控作用在于: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 度以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调控商业银行创 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限制货币乘数的扩大,实现对社 会信贷总规模的调控。


如果经济处于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法定准备金, 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 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减少投资、压缩货币供应量、 抑制投资膨胀的目的。 因此,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终会影响整个社会 的信贷结构,从而影响总的投资规模。
6
5
沪指低开14点,最 2006年04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 高1445,收盘1440, 月28日 到5.85% 涨23点,涨幅1.66 % 2005年03 月17日 2004年10 月29日 1993年07 月11日 1993年05 月15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 0.27% 沪综指下跌0.96% 沪指大跌1.58%, 报收于1320点
央行历次调整利率时间及内容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18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 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18个百分点 公布第二交易日 股市表现(沪指) 8月23日 开盘: 5070.65点,收盘: 5107.67点,涨 1.49% 7月23日 开盘: 4091.24点,收盘: 4213.36点,涨 3.81% 5月21日 开盘: 3902.35低开 127.91 报收 4072.22 涨幅 1.04%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源泉
01
02
03
04
资本积累
增加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 投资,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
通过创新和研发,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劳动力素质提升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 素质和技能水平。
制度与管理创新
优化制度环境,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经济发展的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
国民收入
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收入,但 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的产值。
国民收入核算
通过一系列统计指标和方法,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和核算, 以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状况和人民生活水 平。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国民收入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不稳定。因此,宏观经济学需要
在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03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 如增加公共工程投资、社会保障支出 等,来刺激或抑制总需求。
税收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增税或减税来调节经济 活动。例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 所得税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税 收可以抑制过度消费和投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城市化与人口流动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化水平。
对外开放与贸易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利用国际资源与 市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周期与波动
经济周期的划分
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 段。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经济知识题库《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内容。

该考点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是重要的内容,它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紧密相连。

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基本知识点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一样,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坎坷,这时我们就需要朋友乃至家人的帮助,而市场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帮助经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的“十三五”规划;而经济政策涵盖内容就比较广泛的,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法律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我们国家制定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这里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像对于房地产的“限购令”,就是行政手段。

好,这里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宏观调控有三大手段,而最主要的就是经济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方面我们简单概括就是“两增一稳保平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念解读一、财政政策1.含义:财政政策每本讲义都是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我们就不赘述。

简单一说需要把握三点:(1)主体是政府;(2)手段是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3)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供求平衡。

2.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利、债、费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付二、货币政策1.含义:同样这里注意三点:(1)主体是央行;(2)手段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手段;(3)目的也是实现社会的供求平衡。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本章阐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以提高考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掌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职能和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1. 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控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合控制等方面。

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对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作为国有资产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 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

具有强制性特点。

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率等市场参数来影响经济运行。

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手段。

[经济学]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经济学]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hh
29
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k)对货币政 策效应的影响
r
LM0
IS E
LM0 LM1
r0
E
LM1
m
E
h
2020/11/24
Y0 Y1 Y2
Y
h
货币政策乘数: 1
h k
dk i
LM 曲 线 : r A m kY
hh
30
投资乘数(ki)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r
LM0
IS
IS
E
LM1
r0
E E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理论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IS曲线
总需求
LM曲线
2020/11/24
h
1
本章预览
• 本章基于IS-LM模型基础上,分析财政 政策何时更有效、货币政策何时更有 效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使用 的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挤出 效应这个重要概念及其它的计算。其 次你会分析我国现行采用的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
2020/11/24
h
5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r 减少税收 上升
C 增加
I 减少
Y 增加
增加支出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投资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扩大 下降 货币供给
增加
增加
增加
2020/11/24
h
6
4.2财政政策效果
• 财政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 财政政策效应的度量 – 根据IS-LM曲线方程,求出均衡收入。 – 考察政策变量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第4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学-第4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4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4.1 考点难点归纳(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

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总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政策种类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GDP 的影响 财政政策(减少所得税)上 升 增 加 减 少 增 加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上 升 增 加 减 少 增 加 财政政策(投资津贴)上 升 增 加 增 加 增 加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给) 下 降 增 加 增 加 增 加 (二)财政政策效果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 M 图形分析从IS-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 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显然,从IS 和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反之,IS 曲线越平坦,则IS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

LM 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2.财政政策乘数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是:h dkt b g y+--=)1(11d d式中,b 为边际消费倾向;t 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 为投资需求函数dr e I -=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 和h 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经济法第四章税法》PPT课件

《经济法第四章税法》PPT课件
(1)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2)事前调控、事中调控和事后调控 (3)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式为基础
确立的调整方法:利益诱导;计划指导;强制 控制等方法
四、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监管法的关系
1、宏观调控法调整的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中与 市场主体发生的经济关系 ,市场监管法调整的是国 家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竞争行为进行直接规制 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宏观调控关系, 包括计划关系、财政关系(收入和支出) 、金融关系、产业关系、税收关系、对外 宏观调控关系等。 宏观调控法是规范国家间接干预经济的法 律
三、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
社会本位原则 平衡优化原则 适度调控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原则
三、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固定性减免税是由税法明确规定减免税的条件,只要符合税 法规定则一律减免。
起征点就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免征额是指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 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
审核性减免税是指纳税人依照税法的规定向征税机关申请, 经有权审查批准机关审批的减免税。根据减免税的性质和原 因,减免税还可以分为困难性减免税、补贴性减免税、鼓励 性减免税。
2、税收客体 税收客体又称征税对象,是指税收权利和 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税收客体是税法的最基本内容,是一种税 区别于另一种税的基本标志。 征税对象按性质分为流转额、收益额、财 产、行为、资源五大类。
3、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税率一般分为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种。
主权性
公益性 强制性 无偿性 法定性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在写宏观经济学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的一门学科,通过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来了解并预测经济的运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宏观经济学中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运行概述国民经济运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状况。

它通常涉及到GDP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失业率、物价水平等指标。

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国家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二、宏观调控的定义和作用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因素,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等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它是保持经济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并通过适度调整财政收支,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投资行为。

这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以及其它微观调控措施,可以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国民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宏观调控的需求和效果;而宏观调控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趋势。

具体地说,当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往往意味着需求过热、通胀压力增加,此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降低总需求,以避免经济过热;而当国民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时,政府可以通过适度加大财政支出、调低利率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

一个得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减少波动,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而一个失误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过热或衰退,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