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旱灾,缺的不仅是水
西南干旱的感想

看着这些图片、报道和文字资料,我的心中真是无比的酸痛。
我们总是认为水是可以再生资源,所以经常无用途的浪费水。
可是人们都不知道,有许多再生水是已经被污染的,已经不能给人们所使用了。
我决心一定要好好的珍稀水源,尽自己的力量,不让水源在被破坏了。
我认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一方有难,应当八方支援。
我虽不能去再去做人力工作,但我可以给他们捐献一点经济资源,虽然这些钱十分的微不足道,但它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呀。
我真以往西南地区的干旱能够快点结束,让西南地区的人们早点过上幸福的日子。
西南干旱之心得体会范文

西南干旱之心得体会范文今年我国西南的干旱至今未有缓解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本来就是厄尔尼诺年(不知道可以查下,地理术语),再加上最近太平洋东部水温持续较高,导致中国西南出现高压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这是今年西南地区特旱的特殊原因。
而云南本身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冬季本来就是干季,加上山脉阻挡,湿气难以进入。
还有一点就是,云南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很快,所以历来都是缺水的省份。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们将无法生存,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水的重要性。
可是,当我们从来没有为水担忧过的时候,还在毫无节制地用着水时,他们却在渴望着能有一滴水,哪怕一滴都好。
有时候能找到浑浊的小水坑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惊喜了。
我们总是觉得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我国人均水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一次的灾难里,给我们的不只是启示,更是再次给我们每个人敲了警钟。
我们不能再浪费资源,否则有一天会殃及后代。
西南遭干旱,现在有很多志愿者都在帮助着他们,而我们呢?身为同胞,我们是不是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到现场帮助他们,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要未雨绸缪,不要等到来临的时候才去节约,要知道,那是没有用的。
对于发生的灾难,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觉得主要应由从以下方面来预防和解决类似问题:一、气象部门气象部门应加强对各种灾害的预告,特别是能够造成巨大影响的特大灾害。
干旱、洪水、风暴等等,这些都是气候系统的自然组成部分。
虽然,这是自然现象,我们无能无力,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做好应急准备,气象部门应健全应急机制,做好预报工作,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二、政府部门政府应加大关注民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相关灾害。
比如采取限时限量分片区供水,保证各片区供水,保证人们的生活用水。
灾害发生后,广西发紧急通知:全力抗旱,确保饮水安全和生产需要,各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一要保证灾区群众有水喝,二要保证供水水质安全,三要保证学校和孤寡老人、五保户、留守儿童等群体有人送水供水。
西南旱灾的感想

西南旱灾的感想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落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许多地点,农田干旱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旱灾持续时刻之长,造成的损失之大,实属罕见。
别管承认与否,人类经济与科技进展的过程,本身算是一具“涸泽而渔”的过程,严峻说来,算是一具饮鸩止渴的过程,而且,现代化的程度与“涸泽”的程度基本是成正比的。
在进展的过程中,注重与别注重环境咨询题,却能决定人类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时刻长短。
这种论调当然悲观,更可悲的是,这恰恰算是我们将要或者差不多面对的现实。
别人进展而我们别进展,是行别通的,因为降后必定挨打。
我们能做的,惟独在进展的并且,尽可能少地妨碍到环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谈何容易。
因为可供我们白费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供我们破坏的环境是有数的,而时刻却是紧迫的。
对自然存敬畏之心,对同胞存相惜之心,对微小存怜悯之心。
这些基本上我们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一辈人缺乏的。
越多的人越早一天认识到这些,我们便能享受的长久一些。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
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
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
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
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
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
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____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
西南大旱心得体会——考虑旱灾以后的问题

西南大旱心得体会——考虑旱灾以后的问题中国西南五省大旱,差不多将近半年了,一幕幕旱象让全国人民揪心。
但是,在大伙儿议论这是百年一遇依然九十年一遇的旱灾的争论中,怎么救济灾区的同胞,大概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说到底,西南的旱灾似乎差不多是强弩之末,等雨季到来旱情就能够缓解了。
如今首先要办的情况是:第一,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旱灾与地震、洪水灾难别同,少有人员伤亡、房屋伤害,所以显性的救灾工作大概别是特别紧迫。
但是,别在灾区的人们确信别了解灾区人民的疾苦,咨询一咨询灾区群众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什么,是灾区之外的人们应该做的。
全国范围的捐款、捐物运动应该及早进行。
第二,以往水源充脚的西南诸省,没故意识到会受到旱灾的突击,下一步怎么未雨绸缪早防御,也必须及早预备。
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方诸省,一向落雨比较多,今年的旱情当属异常,由此暴露的水利设施别力,缺乏抗旱意识,也是弊病之一。
假如有一具完备的水利设施,面对半年无雨的旱情,至少能够运用水利节节反抗,尽量减少损失,而别是束手无策。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如今规划出一套科学的水利工程,也还来得及。
往事别可谏,来者犹可追,别要一错再错。
另外,大旱之后说别定会有大涝,也要做好预备。
这就考验水利的基建设施防涝的功能了。
应付旱情也许说没有预备,假如应付洪涝也别利,那么,西南地区主管水利的官员们就尽早辞职回家,听后人民的处置吧。
第三、科学进展,把投资向基础设施倾歪的经济进展方向必须确立。
少把建设项目关注到房地产,而是把目光投向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基建方面。
盖房多盖经济适用房,让老百姓别要因为房价高而别敢消费,而无法拉动内需。
在农业、服务业、军工等方面,让百姓感到安全、舒适、有工作,自然会拉动经济的引擎,使国家少受制于人。
西南旱灾感想

西南旱灾感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与不注重环境问题,却能决定人类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时间长短。
这种论调固然悲观,更可悲的是,这恰恰就是我们将要或者已经面对的现实。
别人发展而我们不发展,是行不通的,因为落后必然挨打。
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影响到环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谈何容易。
因为可供我们浪费的资是有限的,可供我们破坏的环境是有数的,而时间却是紧迫的。
对白然存敬畏之心,对同胞存相惜之心,对弱小存怜悯之心。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辈人缺乏的。
越多的人越早一天认识到这些,我们便能享受的长久一些。
同志们: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一一20亿生命之所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防、治并举,不断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努力增加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但总的看,我市的环境质量仍不尽人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水、大气、噪声污染都不同程度存在。
主要是城市污染综合处理还不能完全达标,结构性污染十分突出,大气污染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境内河流都不同程度被污染,噪声扰民屡禁不止,个别企业甚至为一已之利,经常停运治理设施、偷排偷放污染物。
可以说环保方面的问题很多,形势也相当严峻。
当前,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影响到我市招商引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对此,市委、市政府为了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准备痛下决心,全面进行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营造“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安静”的工作生活环境,必须对环境保护常抓不懈。
旱灾心得体会——由西南五省旱灾想到的

Word文档仅供参考Word文档仅供参考旱灾心得体会——由西南五省旱灾想到的同在一具国度里,我大概应该庆幸我还能安逸地在这个地方书写博客,而在稍偏西南一些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地的灾民正在备受旱灾的煎熬,此时他们全部生命的意义,也只能落低到寻觅水源。
在大自然面前,人也别得别落低自认为崇高的尊严,谋得生存之机。
在这个地方,我祈祷老天能仁慈些,及时下雨,缓解这些地点的灾情。
发生如此的现象,一方面与地球环境大的气候变化有关,但也别得别承认局部的人为破坏,也必须为这起天灾承担别可推卸的责任。
为何一具落雨量历年统计全国排名第三的省份,一具曾经拥有亚洲最大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现在也面临着枯水的噩运。
地球经过无数年的自然演变,形成了今天稳定的格局,而我们人类的干预和破坏打破了如此一种稳定,必然会出咨询题。
昨晚看到凤凰的一档访谈节目,一位环保记者说,西南干旱的很大一具原因算是,人们将原始的生态林破坏,种植上大量的经济林,如用于造纸的桉树,用于橡胶创造的橡胶树,这些树种原本并别是在这个地方生存的。
在《中国地理》一期上也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地点为了进展经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在政府的支持和号召下,大片大片的原本极具生物多样性的雨林被砍伐,代之以单调的经济林的同一绿色。
在同一时间,北方的沙尘暴也开始肆意侵略,宛然给20xx年刚开始的中国就打上了多灾多难的标记符。
这一切都来得是那么偶然,却又是那么巧合。
几十年的西北防护林工作,并没有阻挠黄沙的南下,每年浩浩荡荡的植树节为那个地球增添的绿色,关于挽救那个日益变黄的星球,简直是杯水车薪,何况多少树在被轰轰烈烈的种下去后,再也无人咨询津其死活。
工业革命以来的时刻,相关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而言,是多么的短暂,而这段阶段地球遭遇的创伤又是多么地惨烈。
事实上人类,事实上国家那个名词让全人类的关系走向疏远,让全球陷入一种无止境的利益纷争中。
如果我们真是善良的,如果我们真是把全人类看做自己在那个星球上的同胞,我们就该多想想那个星球上还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有多少人在面临疾病的痛苦。
重庆西南大学西南旱灾的感想

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许多地方,农田干旱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旱灾持续时间之长,造成的损失之大,实属罕见。
不管承认与否,人类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涸泽而渔”的过程,严重说来,就是一个饮鸩止渴的过程,而且,现代化的程度与“涸泽”的程度基本是成正比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与不注重环境问题,却能决定人类享受现代化成果的时间长短。
这种论调固然悲观,更可悲的是,这恰恰就是我们将要或者已经面对的现实。
别人发展而我们不发展,是行不通的,因为落后必然挨打。
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影响到环境。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谈何容易。
因为可供我们浪费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供我们破坏的环境是有数的,而时间却是紧迫的。
对自然存敬畏之心,对同胞存相惜之心,对弱小存怜悯之心。
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一辈人缺乏的。
越多的人越早一天认识到这些,我们便能享受的长久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旱灾,缺的不仅是水
干旱!缺水!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突击北方冬麦区,农田龟裂,麦苗枯黄,人畜干渴……
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点,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旱,调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落低旱灾损失。
在10日国务院新闻办凉快的新闻公布会上,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抗旱浇灌面积已超过六成,再过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麦能够浇完,并且人畜饮水困难也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抗旱能取得如此的成效,离别开这些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离别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别开抵御水旱灾难能力的别断增强。
这样大范围的旱灾,落雨偏少是要紧原因。
但透视旱灾,缺的别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别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咨询题。
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别脚,我国农业整体依然“靠天吃饭”。
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别脚,一些水利设施多年运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别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别来。
这些薄弱的水利设施,在抗旱中成了摆设。
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暂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浇地,或靠水车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捉襟见肘。
抗旱意识别强,一些地点的干部群众“重涝轻旱”。
这种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别脚。
“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其实,相关于洪涝灾难,旱灾的妨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别容忽视。
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妨碍更深远。
节水意识淡薄,在水资源这样紧缺的现实下,白费水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
就在黄河下游部分群众别得别靠咸水度日的并且,上游有些地点别是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吗?在许多缺水的地区,别是还在上马高耗水项目吗?
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管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别仅要促进日子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抗旱需要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都市,从生产、日子扩展到生态。
当前即将进入冬小麦返青水灌溉和春播用水高峰,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必须要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意识,科学调度水资源,高效用水、精细化治理,夺取抗击旱灾的胜利。
(赵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