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西南特大旱灾

次 弱的 降 雨过程 . 雨 量一般 降
月 。3 旱 灾 蔓 延 至 广 东 、 南 等 ; 不 Y 3 5 米 。其 中贵 州 东北 部 月 湖 -~毫 -
地 以 及 东 南 亚 湄 公 河 流 域 截 至
降雨 量一般 有 1 ~ 0 米。( 53毫 之
后 . 南 大部 、 川 南 部 、 州 西 云 四 贵
— —
——
水 只 占全 年 降 水 量 的 1% , 5 4 而 月
下 旬到 l B 下 旬的5 月 . 南 降 O 个 西 水量 就 占全年 降 水 量的8% . 6 只
仍无有 效降雨。持续 的旱情 引起 多方关 注 . 方也 一一 对 热点话 官
题 进 行 了回 应 。为 了 让 同 学们 了
的 干 旱 天 气 可 追 溯 至 20 年 7 09
① 中央 气 象 台预 报 ,月3 3 1
日至 4 月2日 , 国 西 南 旱 区 将 有 我
一
居 民的生 活带来 了渚 多不便 , 1 2
万 用 科 学 计 数 法 表 示 为— — . 4 .旱 灾 牵 动 全 国 人 民 的 心 .
某 厂 计划 加 l 1 0 万 瓶纯 净 水 T 5 0
支 援 灾 区 人 民 ,在 加 工 了 3 0 0 万
3 0 . 国耕地 受旱 面积 1 6 月3 日 中 . 1 亿 亩 ,其 中作 物 受旱 90 8 亩 , 6万
重 旱 2 5 万 亩 、干 枯 l 1 万 亩 . l 8 5 5
2 2 万 人 、 5 4Y 大 牲 畜 因旱 45 1 8 5头
旱情仍将持 续
③最近几天, 西南旱 区都有
饮水 困难 。云 南 、 州、 贵 广西 、 重 : 小雨 , 部 地可 以缓 解旱 情 。 局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孙洪泉;高辉;张海滨【摘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年干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连年受灾以及因旱农村饮水困难突出和农业因旱成灾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从地理和气象角度分析,西南地区连年干旱灾害是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质和地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致.建议今后从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等几个方面提高该地区的抗旱能力.【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西南地区;干旱;气象地理;应对措施【作者】孙洪泉;高辉;张海滨【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西南地区(特指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贵州、云南两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600mm,水资源相对丰富。
近年,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旬,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西部等地又一次遭受严重干旱,3月中下旬以后旱情才略有缓解,局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
云南、四川省分别启动了抗旱Ⅱ级、Ⅲ级应急响应。
西南五省作为水资源丰沛地区近几年遭受连年干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在对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的机理入手,分别从地理、气象和经济社会等角度对旱灾成因进行剖析,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一、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9次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其中1950—1989年 3次,1990—2012年 6次,2006—2012年仅7年间,共发生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4次,发生频率高达57.1%,严重及以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
西南大旱的启示

西南大旱的启示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锋编者按不久前,一场百年大旱肆虐西南大地,大旱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引发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极端气候现象增多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省份,陕西的决策者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假如百年大旱在陕西”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所谓未雨绸缪,方可防患未然。
西南大旱期间,省水利厅厅长王锋同志及时撰写了《西南大旱的启示》一文,较全面地剖析了西南大旱的特点,客观地分析了我省抗旱设施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务实地提出了强化水利设施建设的六条具体措施。
今天本报全文刊载这篇启示,一方面,是通过本文向读者解析我省水利系统应对大旱的能力和措施;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刊发能够向全社会再次敲响警钟,在陕西这个缺水地区要有防抗极端干旱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切不可“临渴掘井”。
善治秦者先兴水。
正如王锋同志在文中强调的,无论从陕西实际情况出发,还是从西南大旱的启示来说,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西部强省和小康社会的基础牢牢地扎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五省刚刚遭受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看西南,想陕西,值得我们深思。
一、西南旱情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
自去秋以来,西南五省出现秋、冬、春连旱,持续受旱时间已长达半年以上,目前旱情仍呈发展态势。
截至3月30日,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9716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250万亩,其中云、贵两省占全国一半以上。
因旱受灾人口达613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二是饮水困难突出,威胁民生。
西南大旱造成五省1939万人、1189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75%,而云南、贵州两省占到全国的58%。
许多地方都出现了马帮驮队和男女老少齐参战背水的景象,饮水困难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
三是江河来水严重偏枯,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西南旱灾的成因与对策

重庆
轻旱到 中旱
全 市 3 区县 出现 旱情 ;农作物 受旱 2 0万亩 ; 4个 7
9 4万人 、 2万 头大 牲 畜 因旱 出现 临 时饮 水 困难 4
i 本次西南干旱的主要成 因l 二、
弋 , r r r r r q r r r r ’
1 季提早 结束 。我 国是受 季风影 响显 著 的国家 , . 雨 尤其 西南地 区 深 受来 自印度 洋 的西南 季风影 响 。 在西 南季 风 的影 响下 , 国西南 地 我 区尤其 是 云 贵地 区一 年 主 要有 两 个 季节 , 个 是 旱季 ( 年 1 月 至 一 每 1 次 年 4月 )一个是 雨 季 ( , 每年 5月 至 1 0月 )全 年 的降水 主要集 中于 ,
同期平 均最 高气 温 ( 05 偏 高 2  ̄ 打破 了 15 2 . ̄ C) . C, 2 9 2年 以来 历史 同期
平 均最 高气温 记 录 , 而 导致水 汽蒸发量 加 大 , 从 干旱 加重 。 4生态 破 坏等 间接 原 因 。近年来 , . 西南 地 区大量 建设 水 电站 , 极
置l n盂I nD 』 』 置山 置- n盂 、n鼬耻 』 』 蛐 盈 』 u 皿 』 、 .
i 本次西南干旱灾情的主要特点《 一、
弋, r r r r r, r 硒 , , 、呵 q , r 1
1 . 持续 时间长 。20 灾情 09年 9月 中旬 , 云南 、 贵州 、 广西 等地气象 干旱露 头 ,0月下旬 出现 了大范 围 中等 以上程度 的气象 干旱 , 续 6 l 持
个 多月 。
2灾情 范 围广 。长 期高温 少雨 , 使 云南 大部 、 . 致 贵州 大部 、 川西 高 原 南部 、 广西 的北部 和东南 部 出现 重度 以上气 象干旱 。
低碳生活倡议书(五篇)

低碳生活倡议书同志们、朋友们:你们好!当我们看到祖国的北疆面临严重的冰冻雪灾时,当我们听到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时,当我们从T恤直接过渡到羽绒服时,当我们偶尔抬头发现天空已经不是那么湛蓝时,我们是不是都在不约而同的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了?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生活也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最时尚的词汇。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积极提倡并从点滴做起,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节煤。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绿色新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此向开发区管委会的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倡议:一、树立“节能减排”意识,提升环保理念,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牢固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将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自觉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坚持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形成低碳生活共识,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积极主动参加低碳活动,把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二、学习“节能减排”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自觉学习运用生活领域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使用并开发有效的节电、节油、节气、节煤、节水和资源回收及废物利用的方法,积极探寻和总结低碳生活小窍门,征集应用低碳生活金点子,把学习到的节能减碳的好点子、好方法带生活中。
再将好经验推广给大家,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带头推广低碳生活行为,做到低碳生活“1+2”甚至“1+更多”,以点带面,争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
三、应用“节能减排”技巧,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做低碳生活的实践者改变传统的消费陋习和消费模式,戒除“便利消费”,摒弃“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努力推进人与资源环境、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低碳一族”。
西南大旱全解读

直 处 在 降水 偏
。
少
温 度偏高的大 气候 背 景 下
今 年应
、
该说 在最近 这 几 年 持 续 降水 偏 少 偏 高 的 大 背景 下
,
温度
旱情 更 严 重 了
,
。
全球 气候变暖
太平洋厄 尔尼 诺
,
现 象加 剧 破 坏 了 大 气 结 构
风 无法登 陆形 成降雨
。
造 成海洋 季
从大气环 流形 势
干 旱的原
关系
,
如果 冷空 气 不 够
,
强势
翻不
。
后将 发 生 持续 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 旱
国现 在
“
因是 降 水 少
用
,
、
气温 高
,
两 重 原 因共 同 作
。
过那座 山
依 然 无 法 对 盆 地 造 成影 响
,
南涝北旱
“
”
的 降水 分布 型
”
,
加 上 持续 时 间 很长
即使有时候冷 空 气进 入 盆 地
了 当 前 1 9 3 9 万 因 旱 饮 水 困难 群 众 的 基 本
。
湖 南 等地 以 及 东南亚 湄
,
旱 情 牵 动 了全 国 人 民 的 心
云南
、
。
截 至 3 月底
20 l o 3
.
中国耕 地 受 旱 面
贵州
、
广西
、
重庆
、
四 川 等西 南 受 旱 五
农家之 友
蜀囫匿
X IN
G U A N CH A
、
与暖 空 气
,
时候 可 能 变成
2021关注西南旱灾作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可是这种变化里面, 成本是巨大的。
首先, 我们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换取了高速度带来了一系列损失已经济显现。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的报复十分明显。
北方的沙尘暴、东边的十年治淮、去春的北方产粮区域的春旱、西南五省今年的春旱, 无一不在大考着我国富裕的资源已经成为了过去!
此次西南大旱, 暴露出的"城市依然城市, 农村更加农村", 让人们从心里发冷!农村是供应我们生命必须品的衣食父母, 可在大灾面前, 我们才看清, 我们的父母们, 是那么的贫穷!
在发展着的目标中, 资金、政策、资源、技术, 都在全方位的向着城市倾斜。
新中国诞生之路走的那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 在人们的心里早已过时。
可是, 我们却忽视了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还有九亿农民。
若没有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亿万农民兄弟和辽阔的国土作后盾, 十三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养活不起的!对此, 西方的科学家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发出过感叹。
旱灾或许会因为老天爷的恩赐而放缓人们的记忆。
但是, 城市与农村的剪刀差可不能再由此般"高速"地发展下去了。
在资源分配和调度中, 我们必须转过视线, 救救我们自己生存的根基。
放弃那些不着边际的梦想, 过一些踏实的日子, 会省下许多担心啊。
毕竟, 人的生命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都来关注西南地区百年大旱- 农田水利
极端天气事件,使云贵地区在去年夏秋连旱基础上,延续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
引起了政府、各界媒体及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本人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这次特大干旱是在去年的夏秋连旱的基础之上,连续发生的冬春连旱,受旱时间长,土壤失水严重,可谓是天灾。
这次特大干旱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主要是时间太长,有些地方缺水已达200天。
大家如有机会可来云贵地区看看,即使不是在这样长的缺水年份,而在正常平水年份,山区老百姓也常会有十几天或一两个月缺水期,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云贵地区,前些年搞的“三小”工程就是针对这种平水年和一般的缺水年,老百姓只要挖个水池、水窖,搞个小山塘就基本可以解决一两个月的喝水问题。
但这次干旱时间确实太长了,小水池、小水窖的容量小,那能承受这样长时间的干旱,这些地区的乡镇供水工程抗旱能力根本抵抗不了这样长时间的干旱。
这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或人饮工程标准定得过低,设计供水能力无法保证长期受旱对水的需求等问题。
二、云贵地区特有地形地貌,使之本身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
通过这次大旱的发生、发展能看出,受旱情况首先是高山地区,其次是半高山地区,再蔓延到各地;而受旱最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是在
高山和半高山地区。
云贵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岩层没有隔水层,不能阻止降水下渗,地表径流直接流入地下暗河和地下溶洞,导致高山区和半高山区缺水现象严重。
一个网上转载很广的事例“云南一老百姓到几百米深的溶洞中去找水,就是这一地区特有地形的真实写照”。
山区还有一个特点是高差大,有些地方的落差甚至达到几百米,河水一般引不到老百姓家中,有些地方要搞三到四级泵站才能将河水提到村寨,成本很高。
比如:某些座落在乌江边的村寨也会发生干旱缺水的原因,就是由于落差太大了。
近年,水利部门搞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多投向“三小”工程,骨干水源工程少,这些“三小”工程对一个月、两个月的轻旱作用效果到是明显;但对于这样罕见的特大干旱,作用不大。
起码有95%以上的“三小”工程都已干枯。
因此,在云贵地区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迫在眉睫。
值得一提的是,东部平原地区捐献的一批抗旱应急机具,如扬程才19米的水泵,而流量却达800米/时,由于扬程低、流量大,运来这些地区,基本派不上用场,只能作摆设罢了。
不过,水利部派出支援干旱地区的地下水钻探队、钻探设备和地质专家的到来,钻探深井、抽取地下水作为抗旱应急水源点的措施,对缓解云贵地区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石漠化现象,土壤、植被不能含养水源,储存不了水份。
云贵地区属于我国特困区,就同当地广为流传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这一地区土壤覆盖层厚度低,好多地方挖十几公分可见沙石,而老百姓为了生活,开垦种地,造成严重的石漠化。
土壤层薄、森林覆盖低,进一步导致雨水大量流失,加剧了旱情的蔓延。
这一现象随着近年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已大为改观,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还应该加大力度。
另外,近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种地的人渐少,开垦荒地的人也渐少,林木和草皮就慢慢多起来,这无疑对缓解石漠化、治理石漠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地方水源被污染,导致旱情加剧。
一些河从老百姓家门口流过,也还缺水饮,就是由于河流上游水被污染,水质差,达不到饮用水条件而导致缺水。
这一问题相信会在下一步“十二五”规划中解决,刚刚结束的两会就有代表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有报道称国家将于经后的五年中,在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建污水处理厂。
这些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无疑将大为改观各地水质。
五、水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虽然云贵地区区有多条大江大河,水资源相对全国较为丰富,但还缺乏科学规划,存在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等现象。
当前,对各地水资源的规划正在进行中,完成后,必然会极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深,缺乏节约用水意识。
应该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的新风新貌,倡导人水和谐理念。
六、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应该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就是“重洪灾轻旱灾”思想。
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较重视洪涝灾害,而不怎么注重旱灾。
因为洪水,会导致人身伤亡,对政府政绩的冲击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很大;而旱灾只不过是取水远一些,老百姓生产、生活不方便,不会导致伤亡。
各地在洪涝灾害方面的投入往往大大高于旱灾,在洪涝灾害方面的防御能力也远远大于旱灾。
这一现象应该不仅仅存在于云贵地区。
其实,大家都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过几天就下雨了”,没必要采取什么特别的蓄水措施,因此,大旱一来,大家都慌了。
政府出面了,各界媒体也来了,到处都开始疯传了。
加上各种各样的宣传报道,将这些地区的灾情推到了风口浪尖。
惊动了政府高层,惊动了社会各界人士。
不过,云贵发生灾害的同时,也许是云贵的机遇吧!一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水利方面的投入都是小打小闹,较少侧重大中型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投入(想想也是,修一个中型水库投入的资金,可以修上千个小水池、小水窖咯,国家那有这么多钱投给这些连地方配套资金都拿不出来的穷地区嘛)。
还是旱灾把温总理请来了,也把社会各界都请来了,大家开始来关注西部的落后了,水利部对西部水利的发展也开始重新审视了,不能再搞什么“三小工程”来忽悠我们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了,还是得搞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才能对全国人民有个交待。
(此段无任何别意,仅自嘲耳)
这也许该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吧,很少有人能提前预见这样的灾害,即便有人预见了,“因为没有发生过,就应该不会发生吧”,最重要的是国家也不重视,社会更不会关注。
现在发生了,就确确实实存在了,再也忽悠不过去了。
还是得考虑下这些穷苦的地方,多给他们投入点民生工程才是。
(此段无任何别意,仅自嘲耳)
最后,要感谢全国各地还支持和关心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正是由于媒体和广大网友的普遍关注,才有全社会来帮助我们云贵地区的抗旱救灾。
特别是来关注这个全国最欠发达、最落后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