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范文精选
西南旱灾总结汇报范文

西南旱灾总结汇报范文西南地区是我国的旱灾高发地区之一,每年都会受到干旱的困扰。
为了总结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份1000字的汇报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西南旱灾的总结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汇报更好地了解旱灾对西南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
一、旱灾原因西南地区多山丘陵,地势高低差别大,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分布不均匀,是导致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使得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干旱现象加剧。
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过度开垦土地、乱砍滥伐等破坏了生态平衡,进一步加速了干旱的发生。
二、西南旱灾的影响1.农业受灾:干旱导致农田温度升高、土壤水分减少,作物生长受阻,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被破坏。
3.水资源紧张:干旱导致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紧张。
4.社会经济负面影响:农业减产、水资源紧张等问题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压力。
三、应对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力度,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2.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限制乱砍滥伐,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3.推广节水技术: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用水效率。
4.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化农业,降低对一季作物的依赖,增加抗旱作物的种植。
5.加强科技支持:加大对旱灾研究的投入,提高旱灾预警和应对能力,发展干旱适应性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6.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旱灾防治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的旱灾防范意识,自觉参与旱灾防治工作。
四、展望未来西南旱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等各方努力合作,共同应对。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深入调查西南旱灾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为西南地区的旱灾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技术支持。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携手共度难关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携手共度难关随着温度的上升,我们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身边的树木萌发了新绿,百花也竞相绽放,好一派美好的早春景象。
可是,于此形成鲜亮对照的是,我国西南部地区的一场旱灾却愈演愈烈。
这次西南的旱灾,从去年的10月开始,到如今大约已持续半年的时刻。
在这半年里,西南不少地区的人民都过着饮水相当困难的日子。
别仅是人民的饮水是咨询题,地里的庄稼缺水也很严峻,,由于旱灾的时刻较长,因此今年的西南地区春耕受到了严峻的妨碍。
往年的那个时候,,地里本来是一片蓬勃的生机,,小麦正挺拔的向上生长,油菜花也该开了,田地里金黄色的一片;而今年由于旱灾,土地严峻开裂,如梅花桩般一块块儿。
土地宛然在冒烟,像是用嘶哑的嗓音在向上天求救:给我点水吧!给我点水吧!让人看了心中别禁一沉。
灾区的动物更惨。
一张记者拍到的照片生动的拍到一头水牛喘着粗气,在鞭笞下徐徐往返于取水点,别时偷偷舔一下背上的水桶洒出来的水珠,此时此景无别让你心痛无奈。
西南越来越干旱,受灾的人数已达到几千万同时还在增加,不少农作物都已绝收,不少人甚至是五六岁的小孩子都在为寻水而努力,为没水而发愁。
这别禁一起了我们的考虑,是什么引起了这次大旱灾。
据有关人士称,从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浮现明显的异常,北极地区冷空气向南扩展。
冷空气主题位子偏南是造成北极地区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份未来,这种异常特征就更加明显并向来持续到如今。
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由此造成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被大范围冷空气笼罩,所以浮现了大范围的、持续多天的雨雪天气。
就气温偏低来说,受妨碍的要紧是我国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北部,并且冷空气的频聚南侵,又导致华南地区诸如福建广东等地区的气温持续偏低。
由于高温度地区的冷空气别断向南扩散,并长时刻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分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别能按照正常的循环进入我国的西南地区。
所以云贵地区浮现了持续时刻这么长的干旱气象灾难。
西南旱灾之感悟

---------------------------------------------------------------范文最新推荐------------------------------------------------------西南旱灾之感悟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是最近最火爆的一则公益公告,这则广告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足为奇,貌似这仅仅只是中国人的一小点儿习惯而已!可悲的是!某些人!某些中国人呀还蛊惑说这完全是在危言耸听,悲乎!水之竭,谁之过?一片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发出绝望的呻吟和期盼,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里就没有产生一点点的悸动吗?没有生发出一点点的怜悯之心吗?行走在持续数月为下雨的西南大地上,之辈干枯,石头裸露,不见初春时节的初意盎然,成片发黄的庄稼让人愁眉不展,一个山间地下水出水口,成排空水桶在等候,几公里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公里,再远的路,村没想方设法人挑马脱身把水弄回家。
由于路途遥远,打一次水不容易,有的家庭几乎都是是全家出动的,不满六岁的小孩啊,瘦弱的肩膀怎承受得起如此之重!你以为他们的父母忍心吗!水库龟裂、。
水库龟河水断流、农田板结、水井干涸……2018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等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气温偏高,出现持续干旱。
近期,旱情仍呈发展态势,包括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
截至3月18日统计,上述五个省区市,受旱耕地面积达8368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
1 / 10在云南,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由于农村多为山区、半山区,很多地方居民分散居住,管网建设工程的成本相对内地或部分西部地区都要高。
而云南省正常年份的降水很充沛,一般依靠坝塘、水窖就能解决生产生活用水,因此非干旱年份人们对云南水利设施的短板普遍重视不足;同时,云南山区绝大多数水利工程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已年久失修,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这些工程的功能和蓄水量已无法满足需求,很多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大型灌区工程设施、中小型灌区工程设施的完好率也严重偏低,许多泵站的灌排水能力达不到设施标准。
我看西南旱灾之思想汇报

我看西南旱灾之思想汇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南旱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人民群众,我深深地被西南旱灾所感染,感到生命的脆弱和自然力量的无情。
在这场大灾面前,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名言:“自然灾害是残酷的,但人类团结一心就会克服困难。
”这句话向我们呼吁了一种信仰: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必
须对抗它并克服它。
在我看来,西南旱灾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同时也要增强人们的紧急救援意识。
因为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上的,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自然规律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关注,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镇定和冷静。
另外,灾难时期,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有生命情怀地快速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减轻灾民的困苦。
我们要强调这种情怀,而非光说不练。
西南旱灾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不足之处。
一方面,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也面临更大的自然灾害威胁;另一方面,人类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也让环境难以承受,自然灾难也在不停地加剧。
只有在提高环境意识的同时,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西南旱灾是一个教育人们的机会。
我们宣传灾区的真实情况,动员更多的市民接受德爱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等,助力本着伟大的灾难,扮演一个真正的支持者,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与有益的东西。
旱灾心得体会范文西南特大旱灾之殇我们能做什么

旱灾心得体会范文西南特大旱灾之殇我们能做什么河水枯竭、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自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
直击灾情,令人触目惊心。
此次特大旱灾,继5.12汶川大地震后,又成祖国西南之殇!一、灾情概况贵州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位于重旱地区。
因为上游水源锐减,昔日蔚为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已是由“面”及“点”,出现了“缩水”四分之三的情况。
对此,每天必须定时开启瀑布上游的调节水库,才能够保证它不断流。
云南省文山州水塘村一村支书,在多次帮助村民找水源的努力失败后,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开始挨家挨户劝村民外出打工,或投靠亲戚渡过难关。
“出去吧,难道在这里等着渴死吗?”不少村民有些犹豫,他甚至哭着劝他们离开。
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救灾工作。
温家宝总理及时亲临云南等地指导抗旱救灾。
农业部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重旱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
政府的送水车不间断地为山区村民们送去生命之源。
面对大旱,全国各地情系灾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及时启动“甘霖行动”,当地村民们团结自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行动也令人十分感慨。
二、成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罕见的特大干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西南之殇?笔者综合专家分析意见,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天灾因素。
众所周知,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直接带来大气环流异常,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必然会出现极端气候事件。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而云南整个冬季以来的平均气温,达到了自195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
降雨少、气温偏高、蓄水少是受灾最直接的原因。
其三,脑残的水利工程盲目上马。
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缺少应有的规划,更没有深入可行性研究和听证就密集上马,对流域生态带来了重大改变。
星罗棋布的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成为旱情加剧的又一大原因。
三、应对措施面对灾情,首先,必须加强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大旱之时,救急固然是首先要做的。
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儿是生态脆弱地区,能别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辟?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
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别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具积存的过程。
一具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
大力开辟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
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辟,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
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假如相处的?在挖掘时,开辟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仔细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西南大旱原因固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只是,从已透露的信息看,依然能够发觉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并且,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脚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向来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落,涵水能力很差。
此外,桉树依然“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渐渐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基本上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依照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如今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落,区域性气候浮现变化。
而如今,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这样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别是造成大旱的一具诱因?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如今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筑中和将要修筑,上游对江水的蓄积,别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落低。
而西南水电开辟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这样巨大规模的水电开辟,将造成怎么样的生态妨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具原因?事实上,且别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如此的一具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
西南旱灾思想汇报:心系南方旱区情暖沧桑人间

---------------------------------------------------------------范文最新推荐------------------------------------------------------ 西南旱灾思想汇报:心系南方旱区情暖沧桑人间2018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南方。
当我们仍沉浸在新春的喜悦中,当我们已开始新的一年的学习与工作,当我们正常的生活着,我们的同胞——南方旱区的人民,正处于灾难的水深火热中,受尽煎熬。
灾情持续发展,受灾地区继续蔓延,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均难逃恶掌,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
据统计,全国受灾面积已紧逼7000万亩。
镜头下一张张照片触目惊心。
龟裂的土地,一点一点吞噬着人们心中那本就微弱的希望。
人畜饮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因干旱缺水缺粮,甚至有人上山采摘棉花煮熟充饥。
在灾区,一盆水,灾民至少要使用四遍。
上至七八旬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童,都要背着水篓去遥远的山上打水方可勉强度日。
水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真正的生命之源。
部分地区作物绝收已成定局,水库干涸,库底随处可见被晒死的河蚌。
云南大旱,如今河水干枯,田地荒芜,野草枯死,颗粒无收。
大旱导致大部分地区无法正常组织春耕生产,有的地区大面积土地开始出现闲置现象。
农民面对干旱无能为力,只能在平整农田后祈盼降雨。
这次旱灾,给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重庆,嘉陵江见底了,乌江基本断航,四川凉山州森林火险提高到最高的五级,广西漓江水位下降,迫使旅游航线调整,云南昆明机场跑道破损,日均五十架航班受到影响,曾今倾泻而下无比壮丽的黄果树瀑布,如今1 / 8只剩下了涓涓细流。
再看看那些灾区同胞身边触目惊心的画面,河渠干涸,土地龟裂,本应该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却只剩下寮若繁星的点点黄晕,就连水里曾活蹦乱跳的鱼儿也只能被埋葬在枯黄的泥土之中。
这凄凉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满目酸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儿女血脉相连。
旱灾心得体会——由西南五省旱灾想到的

旱灾心得体会——由西南五省旱灾想到的同在一具国度里,我大概应该庆幸我还能安逸地在这个地方书写博客,而在稍偏西南一些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地的灾民正在备受旱灾的煎熬,此时他们全部生命的意义,也只能落低到寻觅水源。
在大自然面前,人也别得别落低自认为崇高的尊严,谋得生存之机。
在这个地方,我祈祷老天能仁慈些,及时下雨,缓解这些地点的灾情。
发生如此的现象,一方面与地球环境大的气候变化有关,但也别得别承认局部的人为破坏,也必须为这起天灾承担别可推卸的责任。
为何一具落雨量历年统计全国排名第三的省份,一具曾经拥有亚洲最大热带雨林的西双版纳,现在也面临着枯水的噩运。
地球经过无数年的自然演变,形成了今天稳定的格局,而我们人类的干预和破坏打破了如此一种稳定,必然会出咨询题。
昨晚看到凤凰的一档访谈节目,一位环保记者说,西南干旱的很大一具原因算是,人们将原始的生态林破坏,种植上大量的经济林,如用于造纸的桉树,用于橡胶创造的橡胶树,这些树种原本并别是在这个地方生存的。
在《中国地理》一期上也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地点为了进展经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在政府的支持和号召下,大片大片的原本极具生物多样性的雨林被砍伐,代之以单调的经济林的同一绿色。
在同一时间,北方的沙尘暴也开始肆意侵略,宛然给2012年刚开始的中国就打上了多灾多难的标记符。
这一切都来得是那么偶然,却又是那么巧合。
几十年的西北防护林工作,并没有阻挠黄沙的南下,每年浩浩荡荡的植树节为那个地球增添的绿色,关于挽救那个日益变黄的星球,简直是杯水车薪,何况多少树在被轰轰烈烈的种下去后,再也无人咨询津其死活。
工业革命以来的时刻,相关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而言,是多么的短暂,而这段阶段地球遭遇的创伤又是多么地惨烈。
事实上人类,事实上国家那个名词让全人类的关系走向疏远,让全球陷入一种无止境的利益纷争中。
如果我们真是善良的,如果我们真是把全人类看做自己在那个星球上的同胞,我们就该多想想那个星球上还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有多少人在面临疾病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西南旱灾心得体会:西南大旱是“天灾”
还是人祸-范文精选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
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
西南大旱,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为此着急。
我想到的是,天灾如同人体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得上的,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本地生态系统的改变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力开发西部,曾是各级政府呼吁和努力做的事。
西部的矿产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开发,西部的原生态林变成了桉树林、橡胶林,西部的荒原变成了城镇。
让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来,无可厚非。
但是西部生态的脆弱,西部物种的珍惜,以往西部人与自然是如果相处的?在挖掘时,开发时,种植时,建设时,我们认真地研究过西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西南大旱原因当然还有待全面去分析,不过,从已透露的信息看,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人祸的蛛丝马迹,在抗旱的同时,这些因素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会慢慢地退缩,最后造成桉树林都是地表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根据有关有资料,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
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此外,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
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其实,且不说水电站对生态的改变,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
持”,已明显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最近贵州大旱就暴露出这样的一个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县已建成投入使
用的电站有雾龙河电站和加克电站。
正在加紧施工的有顺场电站、何家寨电站、金狮子电站、乌图河二级电站、猴场电站等6个电站。
水资源成了电站老板和产权人控制的砝码。
农民灌溉用水必须看水电站老板的脸色。
水电站的快速建成,加剧了当地民众与水电站产权人的水源争夺。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
我曾到这次大旱的重灾区珠江上游采访,那里的江水简直就是黑色的,当地居民从河水中捞起淤泥晒干后可当煤炭用,称为“河煤”。
这次大旱之时有记者驱车在贵州沿途采访,发现由于采煤业污染,当地许多河流放眼望去,绵延数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
一些当地“职业捞煤”队的农民,挥舞着长长的水瓢,将河中的淤泥捞起,等到风干了,这是可以卖钱贴补家用的。
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可与此同时,大片大片水源因为污染无法饮用,这难道不值得警醒吗?
大旱之时,救急当然是首先要做的。
但从长远治本来看,我认为还要重新检点我们对西部的认识,那里是生态脆弱地区,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区那样盲目大开发?种树、断河、污染再继续下去,明天和后天还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