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本)实验指导书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指导书实验十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参阅复旦大学等编庄继华等修订《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P68Ⅰ、目的要求1、测定Cu—Zn电池的电动势和Cu、Zn电极的电极电位。
2、了解可逆电池,可逆电极,盐桥等概念。
3、学会一些电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Ⅱ、仪器与试剂NDM-1 精密数字直流电压测定仪标准电池(惠斯登电池)铜棒电极,锌棒电极玻璃电极管2个,饱和甘汞电极(SCE)洗耳球,小烧杯,细砂纸ZnSO4(0.100moldm-3),CuSO4(0.100 moldm-3) ,KCl(0.100 moldm-3),饱和KCl 溶液,稀硫酸、稀硝酸。
Ⅲ、实验原理Ⅳ、实验步骤一、电极制备1、锌电极用砂纸轻轻打磨锌电极表面上氧化层,再用稀硫酸浸洗,然后用水洗涤,再用蒸馏水淋洗后放入玻璃电极管,管内加入ZnSO4(0.100moldm-3)溶液。
2、铜电极用砂纸轻轻打磨铜电极表面上氧化层,再用稀硝酸浸洗,然后用水洗涤,再用蒸馏水淋洗后放入玻璃电极管,管内加入CuSO4(0.100moldm-3)溶液。
二、电池的组合及其电动势的测量(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1、 Zn│ZnS04(0.1000M)‖CuS04(0.100M)│Cu2、 Zn│ZnS04(0.1000M)‖KCl(饱和)│Hg2Cl2│Hg3、 Hg│Hg2Cl2│KCl(饱和)‖CuS04(0.1000M)│CuⅤ、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据P69-701、据附录五的表V-5-24,确定饱和甘汞电极(SCE)的电极电势。
2、计算铜电极和锌电极的电极电势。
3、据附录五的表V-5-30,查找ZnSO4(0.100moldm-3)和CuSO4(0.100 moldm-3)的平均活度系数γ,计算活度a,计算实验温度下铜电极和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4、计算298K时铜电极和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并计算测量误差。
Ⅵ、思考问题1、电位差计、标准电池、检流计及工作电池各有什么作用?如何保护及正确使用?2、参比电极应具备什么条件?它有什么功用?3、若电池的极性接反了有什么后果?4、盐桥有什么作用?选用作盐桥的物质应有什么原则?ⅥI 注意事项:1.甘汞电极使用时应将上面的塞子拔开。
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沸点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室名称:XXXX实验室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液体的沸点来研究其物理性质,了解沸点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液体的沸点是指在一定的大气压下,与液体相平衡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部大气压时,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
沸点是一种特定物质所独有的性质,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纯度和相关化学物质的性质。
实验器材:1. 沸点仪:用于对液体样品进行沸点测定的仪器,与温度计、加热系统等设备相连接。
2. 温度计:用于测量液体样品的温度,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或电子温度计。
3. 镇静器:用于减少温度变化对温度计读数产生的影响。
4. 沉水式热水浴:可以提供恒温环境,维持沸点实验的恒定温度。
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的需要,取适量待测的液体样品,装入沸点仪的蒸馏釜中。
2. 开启沉水式热水浴,调节加热系统的功率,使热水温度逐渐上升,将液体样品加热。
3. 当液体样品达到沸点时,液体开始沸腾,同时读取温度计上的数据,记录下液体的沸点温度。
4. 关闭加热系统和沉水式热水浴,待系统冷却后,清洗相关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待测液体样品A进行沸点测定,测得其沸点温度为XXX摄氏度。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测定得到的液体样品A的沸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其物理性质以及在大气压下与蒸汽相平衡的温度。
根据沸点法则,沸点与液体的物质性质、压力、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有关。
总结与结论:本实验通过沸点测定方法,成功测定了液体样品A的沸点温度为XXX摄氏度。
沸点是一种物质的特征性质,通过测定物质的沸点可以推断其纯度、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力等信息。
沸点实验是物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及改进方向:1. 温度计的读数误差:由于温度计的准确度限制和实验中温度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温度计来提高测量精度。
2. 大气压力的影响:实验中假设大气压力不变,但实际上大气压力的变化会对沸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生物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人手,来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研究化学变化、相变化及其它有关的物理变化的基本原理,是材料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增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的训练应贯彻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要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理解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3、理解溶液和相平衡原理及应用。
4、应用热力学定律,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应用。
5、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6、理解表面现象的性质及特点。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属理论课、基础课性质,它的目的是为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生物化学》、《生化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将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及知识。
四、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
第一章气体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条件及其应用。
了解真实气体pVT行为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差。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环境和系统,状态函数,途径和过程,热和功,平衡状态。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明确热力学能、焓、标准生成焓、标准燃烧焓、标准反应焓、热容的定义并会应用。
2024年度-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28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及挑战性问题探讨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 方法以及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 应用前景。
生物物理化学
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 及生物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如 蛋白质折叠、DNA复制等。
能源转化与存储
分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转化与存储技术,以及新型电 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器件 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晶体
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 点低、硬度小,具有各向异性 。
原子晶体
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导电性 差等特点。
金属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等
特性。
25
非晶体材料简介及发展趋势
非晶体材料概述
非晶体材料指内部结构无序的固 体材料,与晶体材料相比,缺乏 长程有序性。
原电池工作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离子迁移和电 子传递等过程。
电解池工作原理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包括阳极氧化、阴极还 原、离子迁移和电子传递等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
原电池是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电解池需要外加电压才能发生反应;两者都涉及电极反 应和离子迁移,但方向和驱动力不同。
1 2
热力学能
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与做功和热量传递有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对 系统传递的热量与系统对外界做功之和。
3
热量与功
热量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功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力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物理化学实验实训指导书

《物理化学》实验(实训)指导书制定人:职业学院《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总学时:128 实验学时:38本大纲主撰写人:开课单位(系部):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物理化学实验是石油化工、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化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技能,加深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通过实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化学研究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它由技术讲座、基础性实验两个部分组成。
讲座内容包括课程的学习方法、安全防护、数据处理、报告书写和实验设计思想等。
实验部分介绍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常见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电势等)的测量,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物理化学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由此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基础训练,应达到下列要求:1. 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2. 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熟悉物理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3. 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近代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4.在上述基础上,达到巩固并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5.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恒温槽的装备与性能和液体粘度测定实验项目性质:综合性实验计划学时:4学时一、实验目的恒温槽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密度、蒸气压、表面张力、折光率、电导、电导率、透光率等都随温度而改变,要测定这些性质必须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一些物理化学常数如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等也与温度有关,这些常数的测定也需要恒温。
因此,学会恒温槽的使用对物理化学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掌握测试液体的粘度与密度。
二、实验原理粘度的测定:测定粘度的方法主要有毛细管法、转筒法和落球法。
在测定高聚物分子的特性粘度时,以毛细管流出法的粘度计最为方便。
若液体在毛细管粘度计中,因重力作用流出时,可通过泊肃叶(Poiseuille)公式计算粘度:Lt V m L t hgr ππρη8V 84-= 式中,η为液体的粘度; ρ为液体的密度; L 为毛细管的长度; r 为毛细管的半径; t 为流出的时间; h 为流过毛细管液体的平均液柱高度; V 为流经毛细管的液体体积; m 为毛细管末端校正的参数(一般在r/L <<1时,可以取m = 1)。
对于某一只指定的粘度计而言,上式可以写成下式:式中,B < 1,当流出的时间t 在2min 左右(大于100s),该项(亦称动能校正项)可以忽略。
又因通常测定是在稀溶液中进行(C <1×10-2g·cm -3),所以溶液的密度和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因此可将ηr 写成:密度的测定: 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称为物质的密度,当用不同单位来表示密度时,可以 有不同的数值,若用 g·cm -3为单位密度在数值上等于4o C 水相比所得的比重。
密度与比重的概念虽不同,但在上述条件下,两者却建立数值上相等的关系利用比重瓶去进行液体密度的测定。
由公式ρ(g3—g1)/(g2—g1)计算ρ=t水其中ρ—待测液体的密度tρ—指定温度时水的密度水g1—比重瓶的重量g2—比重瓶的重量与装入水的重量之和g3—比重瓶的重量与装入乙醇的重量之和三、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装配控温装置并控温在指定温度,测定待测液体粘度、密度。
高中化学实验指导书

高中化学实验指导书引言: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高中化学实验指导书为主题,分别从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实验设备准备高中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设备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要确保所需的实验设备和药品都已经准备齐全。
例如,酸碱滴定实验中常用的玻璃容器、滴定管、酸碱试剂等应提前检查。
同时,还应确保实验设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例如检查烧杯是否有裂缝,试管是否干净等。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二、实验步骤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是一本好的化学实验指导书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写实验步骤时,需要注意清晰的语言描述和逻辑性的连接。
首先,要准确列出实验所需的步骤,例如称取试剂、稀释溶液、混合反应物等。
其次,每个步骤应有清晰的顺序,避免遗漏或重复。
最后,实验步骤要尽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
三、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化学实验指导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形成机制。
在写实验原理时,应简洁明了地阐述每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原理和背后的化学反应公式等。
同时,还应提供实验原理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实验的全面认识。
四、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是化学实验指导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的规律和问题,并加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在实验数据记录部分,应鼓励学生详细记录实验条件、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测量数据等。
同时,还应提供一些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是化学实验指导书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应先给出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得数据等。
然后,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等。
物理化学课程指导书(含答案)定稿

物理化学课程指导书(含答案)定稿课程指导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2022.12物理化学先进网络课程课程指导书第一章气体的PVT关系一、预习思考题1.ig气体状态方程是如何建立的?ig微观模型是什么?摩尔气体常数是如何获得的?2.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际气体的范德华方程是如何建立的?3.气体临界状态有什么特征?4.什么是对比状态什么是对应状态原理?如何证明对应状态原理成立?5.压缩因子是如何定义的?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二、基本概念题1.填空题(1)27℃时,已知钢瓶中某物质的对比温度为9.19,则瓶中物质肯定是体无疑,其临界温度为(2)气体的压缩因子Z的定义是Z=(3)某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m=RT+ap,式中a为大于零的常数,此气体偏离理想气体的主要微观原因是:(4)试写出范德华(VanderWaal)方程(5)恒温100℃,在一个带有活塞的气缸中装有3.5mol的水蒸气H2O(g),在平衡条件下,缓慢的压缩到压力P=KPa时,才能有水滴H2O(l)出现。
答案:(1)气体;32.64K(2)pVm/RT(3)分子本身占有体积(4)(pa)(Vmb)RT(5)101.3252Vm22.选择题(1)真实气体在何种情况下可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A)高温低压;(B)低温低压;(C)高温高压;(D)低温高压(2)T,V恒定的容器中,含有A和B两种理想气体,A的分压力和分体积分别为PA和VA,若往容器中再加入5mol的C理想气体,则A的分压力();A的分体积VA()。
(A)变大;(B)变小;(C)不变;(D)条件不全无法确定。
(3)在一个密闭容器里放有足够多的某纯液体物质,在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皆存在气(g)、液(l)两相平衡。
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液体的饱和蒸汽压P某变大,饱和液体的摩尔体积Vm(l)();饱和蒸气的摩尔体积Vm(g)();△Vm=Vm(g)-Vm(l)()。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一定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 测量氯化钾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 用电导率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平衡常数。
3、 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根据电导公式:G=kA/l 式中k 为该电解质溶液目的电导率,其中 l/A 称为电导池常数,由于l 和A 不易精确测量,因此,试验中是用一种已知电导率的溶液求出电导池常数k cell ,然后把欲测的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再根据公式G=kA/l 求出摩尔电导率 , k 与 的关系为:2、 总是随着溶液的浓度的降低而增大的, 对于强电解质系溶液有于特定的电解质和溶剂来说,在一定温度下,A 是一个常数,所以将直线,将所得的直线推至c=0可求得A m ∞。
3、对于弱电解质,其 无法用 公式求得,由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求得,其中 A m ∞+ 和A m ∞-分别表示正、负离子的无限稀摩尔电导率,它与温度及离子的本性有关。
在无限稀的弱电解质中:以cAm 对 作图,根据其斜率求出K..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梅特勒326电导仪1台,量杯50ml 2只 ,移液管125ml 9只,洗瓶1只 ,洗耳球1只。
试剂:10.00mol/m3 KCl 溶液, 100.0 mol/m3HAC 溶液 , 电导水。
m cκ=Λ m m,+ m,νν+--∞∞∞=+ΛΛΛ m Λ mΛ mΛ m m ∞=-ΛΛ m Λ m m ∞=-ΛΛ mm=α∞ΛΛ()2m m mm2m m m m 1c c c K c c ∞∞∞∞⎛⎫ ⎪⎝-⎭=-=ΛΛΛΛΛΛΛΛΛ四、实验步骤1、打开电导率仪器开关,预热5分钟。
2、KCl溶液电导率的测定:(1)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ml 10.00mol/m3的KCl溶液,置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器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2)再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器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3)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4)重复(3)的步骤。
(5)重复(3)的步骤。
(6)倾去电导池中的KCl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量杯放回烘箱中,电极用滤纸吸干。
3、HAC溶液和电导水的电导率的测定:(1)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5ml 100.00mol/m3的HAC溶液,置于洁净、干燥的量杯中,测定器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2)再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器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3)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上述量杯中的溶液,弃去,再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 电导水,置于上述量杯中,搅拌均匀后,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
(4)重复(3)的步骤。
(5)倾去电导池中的HAC溶液,用电导水洗净量杯和电极;然后注入电导水,测定其电导率3次,取其平均值,(6)倾去电导池中的电导水,量杯放回烘箱,电极用滤纸吸干,关闭电源。
五、数据处理:1、数据记录:大气压:室温:实验温度:已知数据:25 一下10.00mol/m3KCl溶液的电导率=0.14135m-1; 25 时无限稀HAC溶液的摩尔电导率=0.03907(s m mol-1)(1)测定KCl溶液的电导率:(2)测定HAC溶液的电导率:该条件下的电导水的电导率=16.7 s/cm六、结果与讨论实验二 氢氧化铁溶胶的制备与纯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方法及纯化2.理解渗透原理及学会半透膜的制备 二.实验原理溶胶系指极细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其颗拉大小约在1nm 至1mm 之间,若颗粒再大则称之为悬浮液。
要制备出比较稳定的溶胶或悬浮液一般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散度的范围内;②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或悬浮液原则上有两种方法:①特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分散法;②使小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影响聚沉的主要因素有反离子的价数、离子的大小及同号离子的作用等。
一般来说,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效率越高,聚沉值越小,聚沉值大致与反离子价数的6次方成反比。
同价无机小离子的聚沉能力常随其水比半径增大而减小,这一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
与胶体质点带有同号电荷的2价或高价离子对胶体体系常有稳定作用,即使该体系的聚沉值有所增加。
此外,当使用高价或大离子聚沉时,少量的电解质可使溶胶聚沉;电解质浓度大时,聚沉形成的沉淀物又重新分散;浓度再提高时,又可使溶胶聚沉。
这种现象称为不规则聚沉。
不规则聚沉的原因是,低浓度的高价反离子使溶胶聚沉后,增大反离子浓度,它们在质点上强烈吸附使其带有反离子符号的电荷而重新稳定;继续增大电解质浓度,重新稳定的胶体质点的反离子又可使其聚沉。
(3) 溶胶的稳定性 ①聚沉值的测定测定聚沉值的溶胶一般都应经渗析纯化。
根据使溶胶刚发生聚沉时所需电解质溶液的体积V 1、电解质溶液的浓度c 和溶胶的体积V 2可计算出聚沉值聚沉值=211V V cVFe(OH)3溶胶聚沉值的测定。
用移液管向3个干净并烘干的100ml 锥形瓶中各移人10ml 经过渗析的Fe(OH)3溶胶,然后分别以NaCl 溶液(0.2mol .l -1)、Na 2SO 4溶液(0.2mol .l -1)及K[Fe(CN)6]溶液(0.001mol .l -1)滴定锥形瓶中的Fe(OH)3溶胶。
每滴1滴电解质溶液,都必须充分搅动,直到溶胶刚刚产生浑浊为止。
记下此时所需各电解质溶液的体积数,计算聚沉值。
1. FeCl 3+3H 2O= Fe(OH)3+3HCl2.半透膜只允许离子或小分子通过,胶体不能通过三.仪器与试剂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FeCl3·6H2O 6%的火棉胶四.实验步骤1.用水解法制备Fe(OH)3胶体(1)配250ml20%的FeCl3溶液(2)取100ml蒸馏水在250ml烧杯中加热至沸,向其中慢慢滴加5-10ml20%的FeCl3溶液,不断搅拌,继续沸腾5min,即得溶胶2.渗析半透膜的制备。
(1)500ml锥形瓶洗净,烘干,冷却后;(2)倒入6%胶棉溶液30ml(溶剂为1:3乙醇—乙醚液;(3)小心转动锥形瓶,使胶棉液均匀粘附在锥形瓶内壁上形成薄层;(4)锥形瓶倒置,旋转,倾出多余胶棉液等待15`(乙醚挥发);(5)放正锥形瓶,注满水(乙醇溶解),浸泡10`;(6)倒去水,揭开瓶口薄膜,慢慢将水注入夹层,使膜脱离瓶壁,轻轻取出即成半透膜;(7)将膜袋灌水悬空,袋中之水能逐渐渗出 4ml/h;(8)半透膜不用时应在水中保存。
3.纯化Fe(OH)3溶胶。
(1)将水解法制得的Fe(OH)3溶胶置于半透膜袋中,用线扎着袋口,置于800ml烧杯内。
(2)热渗析:在烧杯中加300ml蒸馏水,60℃--70℃。
(3)每半小时换一次水,取1ml水检查有无Cl-及Fe3+。
(1%AgNO3,1%KCNS溶液检查)直至无Cl-及Fe3+检出。
(4)将纯化过的Fe(OH)3溶胶置于250ml清洁干燥试剂瓶中,放置一段时间进行老化,老化后的Fe(OH)3可供电泳实验使用。
4、Fe(OH)3溶胶聚沉值的测定用移液管向3个干净并烘干的100ml锥形瓶中各移人10ml经过渗析的Fe(OH)3溶胶,然后分别以NaCl溶液(0.2mol.l-1)、Na2SO4溶液(0.2mol.l-1)及K[Fe(CN)6]溶液(0.001mol.l-1)滴定锥形瓶中的Fe(OH)3溶胶。
每滴1滴电解质溶液,都必须充分搅动,直到溶胶刚刚产生浑浊为止。
记下此时所需各电解质溶液的体积数,计算聚沉值。
五.注意事项1.吹风时间不宜过长2.制好的半透膜不用时需在水中保存3. Fe(OH)3 水解要尽量完全实验三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械搅拌制备花生油(大豆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乳状液的形成通常把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两个互不相容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的乳状液,其中一种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称为油。
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微米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
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剂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又因为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
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时,水滴收缩,形成油包水型;反之形成水包油型。
如果改变乳化剂,则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乳化剂与油之间界面的张力大小发生变化,因而能改变乳化液的类型。
2、乳化液的制备按分散相乳化剂可分为三类:A、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B、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下;C、高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上;3、乳化液类型的鉴别:A、染色法:向乳化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化液都是染料的颜色,则为W/O型,若只是液滴是染料的颜色,则是O/W型。
若改为水溶性染料,操作相同,则现象相反。
B、稀释法:与乳化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化液,据此能方便的鉴别乳化液的类型,方法是向乳化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观察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既是乳状液的外相。
三、仪器及试剂乳化装置一套(滴定管,搅拌器,锥形瓶,大豆油,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苏丹Ⅲ)四、实验步骤1、在250毫升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在加入适量的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
2、在一定条件下搅拌10-20分钟。
3、用滴定管加入适量的乳化液(大豆油),直到再加入1毫升油不再乳化,漂在上方为止。
从滴管的读数可以知道被乳化液体的体积,计算乳化液的浓度。
4、用染色法鉴定乳化液的类型:取5毫升乳化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苏丹Ⅲ的大豆油;另取5毫升乳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滴亚甲蓝的水溶液,若乳状液被苏丹Ⅲ所着色,则为W/O型;若被亚甲基蓝所着色,则为O/W型。
五、数据处理:1、计算乳化液的浓度:2、说明所得乳化液鉴别的结果,何者为分散相,何者为介质?六、思考:1、胶体与乳状液有何区别?2、乳状液的稳定条件是什么?3、乳化剂有何作用?4、如何选择乳化剂?实验四溶液粘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测定聚乙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平均值;2、掌握乌氏粘度及测定粘度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1、概念纯溶剂的粘度:η溶剂粘度:η0增比粘度: 11000-=-=-=r sp ηηηηηηη 相对粘度:0ηηη=r 相对浓度:0c c c =比浓粘度:cspη 比浓对数粘度:crηln 特性粘度:[]cspc ηη0lim→= (浓度无限稀)2、经验公式[][]c k csp2ηηη+= 以cspη对c 作图的一直线[][]c c r 2ln ηβηη-= 以cr ηln 对c 作图的一直线两条直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均为[]η 麦克(H.MarK )非线性方程:[]αηKM =κα⋅可查表3、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最终是溶液特征粘度[]η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