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语文A版

合集下载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及原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及原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一、本课的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的13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朗读课文,形成以读悟情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植物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明白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杨梅的,各写了杨梅的哪些特点,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进而形成根据相应语句概括特点及意思的能力。

4、在读书、理解、美读、感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杨梅的,各写了杨梅的哪些特点,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2、在理解课文以及美读的基础上,流畅地背诵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方法:感情朗读,讲解、指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搜集杨梅生长过程、品种特色等有关资料,制作电脑课件。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几个杨梅果到课堂上来,边观察实物,边上课。

六、教学过程:我打算依据下列程序进行这篇课文的分析与教学。

(一)、首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接着学习生字词,解决课文朗读过程中的障碍。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熟练程度,同时正音,为后面的感情朗读、美读品味打下基础。

(三)、抓住杨梅树的特点和美丽可爱以及杨梅果的形、色、味三方面展开美读、理解、感悟。

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等语句中感悟杨梅树的勃勃生机和美丽可爱。

接下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达到熟读成诵,同时指导学生感悟这段文字写得美在哪里。

(四)、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让学生说出每个自然段中所写的杨梅的特点。

让学生明白“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这一语句是从作者的触觉方面写出了杨梅的特点,领悟作者对杨梅形的喜爱,同时,抓住杨梅的大小和小刺的特点领悟杨梅的可爱以及随着生长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范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范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乡杨梅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故乡杨梅的兴趣。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描述来描绘杨梅的外形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体会杨梅带来的美好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描绘杨梅的外形特点,体会杨梅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杨梅图片、实物或模型。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杨梅。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了解。

(3)教师简要介绍杨梅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杨梅的美好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描绘杨梅的外形特点(1)学生观察杨梅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杨梅的外形特点。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描述。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绘杨梅的酸甜口感。

5. 体会杨梅与故乡的情感联系(1)学生讨论杨梅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杨梅树,记录杨梅的生长过程,体会杨梅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杨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和故乡的风土人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杨梅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乡的杨梅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观察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和故乡的风土人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够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杨梅生长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幻灯片或课件。

(2)杨梅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2)收集有关杨梅的资料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杨梅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杨梅资料或图片。

(3)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杨梅,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学生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杨梅生长过程。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练习运用。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杨梅的活动,如绘画、写作、表演等。

(2)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乡的杨梅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杨梅的外貌特征。

(2)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杨梅的生长环境和季节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乡的杨梅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杨梅的生长环境和季节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杨梅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观察身边的杨梅树,了解杨梅的生长环境和季节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对故乡杨梅的认识。

(2)展示杨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杨梅的外貌特征。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杨梅美景。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杨梅的生长环境和季节特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补充,强调杨梅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杨梅树,记录杨梅的生长过程,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3)写一篇关于故乡杨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杨梅的外形、味道以及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杨梅的外形、味道以及生长环境的描述。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描述的杨梅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表达和创作。

二、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杨梅的美味和生长环境。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杨梅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杨梅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杨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杨梅的外形和生长环境。

2. 学生分享对杨梅的了解和印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朗读训练(1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杨梅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 教师鼓励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二、写作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以“我爱的故乡的杨梅”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文,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教案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故乡的杨梅的特点,知道杨梅的生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杨梅,激发学生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杨梅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杨梅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杨梅的生长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了解杨梅,激发学生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2. 朗读教学法: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小组讨论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杨梅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杨梅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出示杨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杨梅。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了解。

(3)简介杨梅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故乡杨梅的兴趣。

3. 课堂讲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3)讲解杨梅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杨梅的生长特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让学生描述杨梅的生长过程。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杨梅的认识。

(2)引导学生热爱故乡、珍惜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杨梅树,了解杨梅的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杨梅的特点,学会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杨梅的特点,学会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杨梅的特点,学会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材。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杨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杨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杨梅的产地、特点,引出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表达方式。

4. 写作指导: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5. 练习环节: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6. 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分享。

7.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1. 杨梅的特点: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故乡特产。

2. 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杨梅的美味,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家乡特产的作文。

2. 课后实践:观察家乡的其他特产,了解其特点,为写作积累素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使学生了解了杨梅的特点,学会了用语言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教案名称:《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杨梅的特点和价值。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深化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请学生们提前预习,讨论杨梅的基本特性及特点。

二、讲解新课
1. 讲述课文背景,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故乡以及对杨梅的喜欢程度。

2. 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把杨梅拟人化,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阅读分析
1. 让学生们自读课文,了解杨梅的颜色、口感等。

2. 分析杨梅的价值和作用,例如酸甜口感、营养价值等。

四、实践探索
1. 分组讨论,并将所学内容融入课堂活动中。

2. 实践“杨梅茶”或杨梅果酱的制作,品尝和分享。

五、课堂活动
1. 召开杨梅采摘、品尝大会,让同学们感受杨梅的魅力。

2. 提供机会,让大家进行创作、拍照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自己眼中的杨梅。

六、小结
回顾所学,谈谈学习的感受和启示。

七、课外扩展
鼓励同学们制作手工艺品,或写一篇文章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发掘家乡的美好。

希望以上教案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还需要其他帮助,请随时联系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理解 “贪婪”、“吮吸”、“细腻”、“故乡”等词语的意思。 4、模仿课文练说一段话。 二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三 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王鲁彦的资料。 多媒体 甜津津 甜丝丝 甜蜜蜜 酸溜溜 辣丝丝 香喷喷 美滋滋 辣乎乎 辣酥酥 咸津津 甜津津 甜丝丝 甜蜜蜜 酸溜溜 辣丝丝 香喷喷 美滋滋 辣乎乎 辣酥酥 咸津津 香馥馥 臭烘烘 苦涩涩香喷喷 臭烘烘 酸辣辣 苦飕飕 甜滋滋 香飘飘甜津津 甜丝丝 甜蜜蜜 酸溜溜 辣丝丝 香喷喷 美滋滋 辣乎乎 辣酥酥 咸津津 香馥馥 臭烘烘 苦涩涩,酸溜溜,香香甜甜,甜丝丝,酸酸甜甜,麻辣辣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简介作者。 1、出示杨梅图,问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书:杨梅)喜欢吗?你能说一句自己喜欢它的话吗? (板书:我爱)齐读“我爱杨梅。”这是个完整的句子吗? 有位作家也很喜欢杨梅,为此他还写了篇文章。(板书:故乡的)一起读读课题吧! 这个课题是个完整的句子吗? 此时你有问题吗? (预设:

1、为什么作者要在杨梅前加上 “故乡的”?2、作者的故乡在哪里?) “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家乡”是自家世代居住的地方。用上 “故乡”,你觉得作者还

王鲁彦 初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有十六七年没有尝到故乡的杨梅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很少回老家,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或者杨梅还未成熟,或者杨梅已经落完了。这中间,曾经有两次,在异地见到过杨梅,比故乡的小,比故乡的酸,颜色又不及故乡的红。品尝后总觉得没有故乡的杨梅味浓。 此时,你知道作者问什么要在杨梅前加个“故乡”了吗? 理解了课题后,你认为课题该怎么读呢? 如果这篇文章叫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 (大小、形状3(看摸)、颜色4(看)、味道5(尝)) 咱们在家预习过,文中有写到这些吗? 二 感知全文,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写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的部分分别在哪个小节? 三 逐段品读 1.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喜爱它的形状吗?你从哪句话体会出来?请用括号表示出来,并用波浪线划出重点词语。 预设: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 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读完后大家一定发现了,第一句简单些,第二句具体些。你能比较一下,第二句具体在什么地方吗? 师: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 (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 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 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它全身长满了小刺。) 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 出示句子: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软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通过用手摸感受了刺会随着杨梅的渐渐成熟而变软;通过品尝让人感受到小刺的细腻和柔软。体会到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随机解释:细腻,查字典理解腻的意思。 【释义】①食物中脂肪过多,让人不愿意吃:油腻|肥肉腻人。②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腻味|腻烦|吃腻了。③积在人身上或物体上的脏东西:尘腻|垢腻。④细致;光润:细腻。 你认为在此处应该选择哪一种解释? 你觉得奶奶的手和婴儿的手做比较的话,谁的手细腻?我们班谁的皮肤特别细腻? 细腻而柔软的小刺你喜欢吗?你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你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吗? 作者为什么能这么生动地写出杨梅的特点呢?他是怎样观察的?(看、摸、尝) 师:对!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 3.学习五自然段: 杨梅果是什么颜色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 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把颜色变化的词语连接起来的?(先„„随后„„最后„„) 出示句子: 杨梅( )是淡红的,( )变成深红, ( ) 几乎变成黑的了。 观察了外面的颜色,作者觉得不过瘾,还咬了一口,观察了里面的果肉呢! 齐读句子: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作者对杨梅的喜爱? 指导朗读。 (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 师:你们能不能用上连接的词语把瓯柑颜色的变化说出来。 (出示幻灯) 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请划出相关的词语。 (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 “甜津津”的意思吗? ( “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 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 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 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 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师:作者写自己爱故乡的杨梅,只是写了杨梅的颜色、形状和味道吗? 那还写了什么呢?(板书:杨梅树) 6、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 师:“吮吸”我们在喝什么的时候会做这个动作? 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 生:(齐)春雨。 杨梅树是怎样地吮吸春天的雨露的呢?“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贪婪 tān lán 【释义】①贪得无厌(含贬义) 例句:他贪婪的目光一直盯着那些财宝。 ②渴求而不知满足 例句:他贪婪得学习着各种的科学知识。

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这里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什么来写? 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 (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 师:在这里作者就是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在他眼里,这一棵棵杨梅树多像一个个树娃娃呀!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些树娃娃在干什么?它们会怎么说,怎么笑呢? (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 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 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 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 请用朗读把健康快乐的杨梅树读出来吧! 师:读着读着,老师觉得第二小节可以去掉,因为它不是在写杨梅,你觉得呢? 杨梅什么时候成熟呢? 那第三节可以省去吗?为什么?它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三、配乐朗读全文,总结作者观察、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归纳: 1、对故乡杨梅的喜爱。 2、细致观察(看、摸、尝)抓住特点。 3、按一定顺序具体写。 四、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 1、展示、观察自己带的特产。自由练说,注意观察细致,说得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2、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3、学生上台介绍,点评。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进行再创造)。 四 读写结合,写作练习 1 在小组内介绍瓯柑,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组内说,要求说出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2 布置作业 :为一种水果写一段介绍。(形状 颜色 味道) 五 结束语 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雨,不禁想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可长的很哪,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拿它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还有这样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