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9秋0708]《土地经济学》大作业辅导答案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秋《土地经济学原理》在线作业题目参考资料

西南大学秋《土地经济学原理》在线作业题目参考资料

91071、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土地批租法市场比较法预期价值法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市场比较法;2、真正被称为现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创始人的是()威廉配第杜尔阁李嘉图马尔萨斯参考答案:杜尔阁;3、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从土地经济关系的实质来看,是一种特殊的()的有偿转移。

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处分权参考答案:土地所有权;4、考虑本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根据耕地面积及农业劳动力数量或农户数量,确定适度经营规模称为()必要规模内部可能规模外部可能规模5、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为()固定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6、当在面积为100亩的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的工资费用为10000元,资本的消耗为40000元,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为2000元,则该土地的集约经营度为()450元/亩520元/亩630元/亩710元/亩7、当取得总产量的最大时()边际产量递减边际产量最大边际产量为零边际产量递增8、按照“屠能圈”的理论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第五圈应发展()种植园艺作物发展林业种植农作物实行粗放的三年轮作制9、土地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其标志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论工业的区位理论》《德国南部的中心区》《区位经济学》10、已知年利率r为5%,则现在的8000元相当于10年后的()13021元12500元84000元11425元11、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建筑密度水面利用率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12、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 80元95元100元105元13、就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E.下降F.增加无法判断14、广义的土地是指()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15、什么是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16、什么是生态系统17、什么是生物群落1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19、简述预期价值法20、土地管理的任务是什么21、简述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22、土地管理的手段有哪些2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什么24、简述改革以后的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25、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26、简述报酬变化的第一阶段27、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28、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分组比较评价方法29、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综合评价法30、简述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31、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32、简述报酬变化的第四阶段33、简述土地批租法34、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一般因素有哪些35、简述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生产函数分析法36、简述路线估价法37、简述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38、简述农用地承包经营制39、简述报酬变化的第二阶段40、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区域因素和个别因素有哪些41、从横的角度看,即对土地包括的空间范围有哪些观点答:(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019秋季西南大学[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参考答案

2019秋季西南大学[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参考答案

0702 20192单项选择题1、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总量不减少。

1. A. 建设用地2. B. 农用地3.未利用地4.耕地2、下面地类中,属于未利用土地的是()1.水面2.滩涂3.迹地4.望天田3、根据屠能农业区位论,离城镇最远圈层是()1.放牧圈2.自由农作圈3.林业圈4.草田轮作圈4、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河流一般用的颜色是()1.红色2.黄色3.绿色4.蓝色5、根据中心地理论的市场原则,中心地系列为()1.1,2,6……2.1,3,12……3.1,6,42……4.1,2,8……6、某县将一河流中的滩涂开发为耕地,土地分类滩涂属于()1.未利用土地2.已利用土地3.水面4.农用地7、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1.农用地2.耕地3.园地4.林地8、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1.建城区2.规划区3.规划控制区4.用地区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耕地的(1.70%2.80%3.85%4.90%10、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河流一般用的颜色是().1.红色2.蓝色3.黄色4.绿色11、在报酬递减规律中,生产要素合理投入阶段是().1.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2.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大于03.边际报酬小于04.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12、某县将一河流中的滩涂开发为耕地,土地分类滩涂属于()。

1.水面2.农用地3.已利用土地4.未利用土地13、煤矿塌陷地复垦是一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措施,需一定资金投入,这笔资金应由()支1.土地复垦者2.煤矿开采者3.地方政府4.国家14、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时,垦殖率的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的()分析。

1.土地利用动态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土地利用程度4.土地利用效益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年。

1.102.153.204.3016、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3、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给。

4、土地需求: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5、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7、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8、地价:为购买土地而支付的用货币表示的交换价值,是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

9、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0、土地集约利用: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11、土地的规模利用: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采取农户经营、大户经营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形成相对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12、土地的利用规模: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3、土地利用计划: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综合平衡,做出统筹安排。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14、土地计划利用:采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未来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2:第二批3:第三批4:第四批5:第五批6:第六批1:[论述题]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参考答案: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参考答案: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1:[论述题]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第一章导论名词解释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

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

西南大学《经济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经济地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 1:[多选题]廖什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差异有__.A:K值B: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C: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对应比例D:中心地等级与所供应商品种类的对应关系参考答案:ABCD2:[多选题]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K值有__.A:3B:4C:6D:7E:8参考答案:ABD3:[多选题]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有__.A:钢铁业B:运输机械工业C:水泥业D:造纸业参考答案:ACD4:[多选题]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考虑的区位因子有__.A:土地费B:运费C:劳动费=================================================================================================== D:原料费参考答案:BC5:[多选题]杜能圈出现过的圈层有__.A:休耕B:谷物C:谷草式农业D:三圃式农业参考答案:CD6:[多选题]杜能的假设条件包括__.A:交通工具是火车B:均质土地条件C:没有可以通航的河流D:经济人参考答案:BCD7:[多选题]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有__.A:交通网密度B:贝塔指数C:通达指数D:分散指数参考答案:BCD8:[多选题]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__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A:运费大小B:原材料的可运行C:原材料的可替代性=================================================================================================== D:原材料的形状参考答案:ABC9:[多选题]对一般工业经济活动区位影响比较大的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__A:土地承载力B:土地肥力C:土地形状D:土地区位参考答案:AD10:[多选题]胡佛认为运费主要由__组成.A:线路运行费B:运具购置费C:站场费D:流量参考答案:AC1:[多选题]企业增长的动因有――A:实现交易内部化B:来自竞争的压力C:大企业比小企业利润高D:消费者更相信大企业参考答案:AB2:[多选题]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有――A:比较集中系数B:比较输出率系数=================================================================================================== C:利润率D:内部收益率参考答案:AB3:[多选题]扩散机制的形成主要源于――A:寻求新的发展机会B:政府的政策作用C:避免集聚不经济D:和附近的企业发生矛盾参考答案:ABC4:[多选题]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A:资源禀赋B:区位条件C:产品生命周期D:资源配置能力参考答案:ABD5:[多选题]弗里德曼认为支持中心成长的机制有――A:主导效应B:信息效应C:心理效应D:生产效应参考答案:ABCD6:[多选题]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的效应有――A:支配效应B:乘数效应=================================================================================================== C:极化效应D:扩散效应参考答案:ABCD7:[多选题]下列属于经济地域综合体组成要素的有――A:专门化要素B:经营性要素C:关联性要素D:基础性要素参考答案:BCD8:[多选题]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有――A:资源禀赋B:要素结构C:开发历史D:地理环境参考答案:ABCD9:[多选题]下列属于经济区特征的有――A:综合性B:区域性C:组织上的层次性D: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参考答案:CD10:[多选题]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有――A:资源优势=================================================================================================== B:生产优势C:技术优势D:国内需求参考答案:BD1:[单选题]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称的是――A:葛茨B:罗蒙诺索夫C:杜能D:韦伯参考答案:B2:[单选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倒"U”形曲线论的是――A:奥肯B:胡鞍钢C:威廉逊D:陆大道参考答案:C3:[单选题]土地以劳动对象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的行业是――A:工业B:商业C:第三产业D:农业参考答案:D4:[单选题]在杜能圈中,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第2圈称为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C:林业圈D:谷草式农业圈参考答案:C5:[单选题]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没有考虑的因子有――A:运费B:原材料C:劳动费D:集聚因子参考答案:B6:[单选题]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交通原则的K值是――A:3B:4C:6D:7参考答案:B7:[单选题]下列属于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是――A:钢铁业B:造纸业C:水泥业D:啤酒酿造业参考答案:D8:[单选题]多部门企业在扩张中,最先扩张的一般是――=================================================================================================== A:生产机构B:研发机构C:销售机构D:仓储机构参考答案:C9:[单选题]霍夫曼定理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趋势A:上升B:下降C:稳定D:先升后降参考答案:B10:[单选题]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2阶段是――A:前工业阶段B:工业化阶段C:过渡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参考答案:C11:[单选题]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A:经济起飞阶段B:传统社会阶段C:高额消费阶段D:成熟阶段=================================================================================================== 参考答案:D12:[单选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导过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划分的理论是――A:中心-外围理论B:梯度推移学说C:极化-涓滴效应学说D:相互依赖理论参考答案:B13:[单选题]俄林提出的理论是――A:成本学说B:新贸易理论C:要素禀赋学说D:竞争优势理论参考答案:C1:[判断题]第1个论述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的学者是葛茨参考答案:正确2:[判断题]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段发生变化参考答案:正确3:[判断题]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越来越大,因此,向宏观方向发展应作为经济地理学的唯一方向。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B、生产资料C、自然资源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B、地理特性C、自然特性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B、所有权形式C、经济用途D、地貌特征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B、个人C、政府D、都不是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B、一个农场的规划C、一个农民的规划D、村庄的规划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B、固定性C、差异性D、可再生性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B、差异性C、可再生性D、稀缺性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分配制度C、土地经济制度D、土地使用制度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所有制度D、土地管理制度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B、土地使用制度C、土地管理制度D、土地分配制度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C、土地所有权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B、4种C、5种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C、封建土地所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自然就要求增加食物,进而要求增加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加。

总之,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很多,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

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计划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依据,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但缺乏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计划机制主要是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X=Xi+1-Xi,Y=TPPi+1-TPPi,i=1,2,…,n-1。
如果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

(1)报酬变化的第一阶段
当要素投入量X在OA范围之内时,即当生产要素X在从零增加到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由于在这段的投入量都不应停止在“0<X≤A”的范围内。
(2)报酬变化的第二阶段
当要素投入量X在AB范围之内时,即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A点继续增加至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当投入量增到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停止在“A<X<B”的范围之内一般也不是最佳选择。
(3)报酬变化的第三阶段
当要素投入量X在BC范围之内时,即当投入量从B点继续增加至C点时,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在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即APP>MPP。当投入量增至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
10
农业
60C+40V
40
4
5
1.根据图7-1可以把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图中TPP为总产量;APP为平均产量;MPP为边际产量;X为投入生产要素;Y为产量。(链接TPP,APP,MPP的定义)
1)平均产量(APP)=TPP/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2)边际产量(MPP)=TPP/X,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适度规模经莒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言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因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故农业规模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指士地规模经营。
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业规模经言的适应值不同,一定的规模经产生一定的規模效益。农业经莒规模的扩大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的,才能使农民经营种植业同经营其他行业获得相当的平均利润,从而稳定其务农积极性,オ能增加农产品生产总量,满足社会日增长的需要。许多国家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的条件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遍推广应用是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规模莒的重要保证条件
通过对土地报酬变化的四个阶段上午范围年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产出的关系看,可以发现报酬(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的递减和递增,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的比例关系)是否配合得当。
如果以土地利用和其他各项可变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作为投入要素的适合与否的尺度,则第一阶段由于投入的可变资源数量不足,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即土地)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不匹配,反映在报酬上虽然有利可图,但资源利用与生产潜力的发挥很不充分,因而报酬虽然递增但水平不高,所以不能作为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产阶段。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2019年09月
课程名称【编号】:土地经济学【0708】B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大作业题目(共5题,任意选做2题,共计100分)
1、试结合图形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变化阶段(要求图形及符号指代清楚,基本要点阐述明确,不得少于300字,50分。)
2、简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特点及确定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具体标志。(要求条理清晰,基本要点阐述明确,不得少于300字,50分。)
3

生产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
(元)
商品价值
(元)
利润率
(%)
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
(元)
绝对地租
(元)
工业
食品
70c-30v
30
纺织
80c+20v
20
机械
90c+10v
中国农村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农户承包的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等问题,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应通过经济和法律措施,促进士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扩大农业经言规模,发挥却模经济效益。
3.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上述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酬,那么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即要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最佳投资点,则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1)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y/x=Px/Py可找到最佳投入量。式中Px代表生产要素的单价,Py代表产出物的单价。
2)当该生产函数是连续性函数时,用dy/dx=Px/Py可求得最佳投入量。
反之,第四阶段投入的可变资源过多,超过了固定资源(即土地)的承受力,报酬出现负值或下降,因而该阶段也不是合理的资源利用与生产阶段。
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投入的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匹配较好,因此合理的利用土地和可变资源的适应范围必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
2.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在适当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亦即在土地面积能保证最佳经济效益要求的经营。在这里重点是土地的面积规模。土地适度规模经莒所要求的土地面积并非是固定的,它因地、因时而变化。土地适度却模经营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与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并不矛盾。
通过上述方法求得的X值肯定在(A<X<C)范围内。
(4)报酬变化的第四阶段
要素投入量X超过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超过C点。
(5)对土地报酬变化阶段的进一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