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

合集下载

最新时评文精选20篇

最新时评文精选20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最新时评文精选20篇1. 寒门多出贤张保振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

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

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

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

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

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

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

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

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

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

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

这,就离不开学习。

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

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更新时间:2011-4-19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由卫留成同志亲自“主编”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汇编的人民论坛10篇文章分别是:《说境界》、《说共事》、《下苦功》、《干出特色来》、《说“胆”论“识”》、《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少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工作抓上去,干部沉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能耐”说起》。

小册子编好后,卫留成同志亲自为这本小册子写了编者按,全文如下:编者按:这几篇短文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送给各位领导,供大家参阅。

文章均不长,但都切中时弊,说理透切、清晰,读起来很有味道,很有教育意义。

不但对干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思想修养方面有教育意义,在工作上也有指导作用,很值得一读。

“人民论坛”专栏我几乎每篇都看,颇受启发。

我们很多干部工作都很忙,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思想修养。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领导,首先要先做好人,要有好的思想修养,好的人品,好的工作思路和好的工作方法。

希望这些短文对我们有所裨益。

卫留成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说境界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县委书记谷文昌“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或高或低,因人而异。

对共产党人来说衡量境界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利他性,是为公众着想之心。

公心是境界的支柱,公心多少决定境界高低。

私心太重必然心胸狭窄、锱铢必较;即便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虽然权力很大,但胸怀很小。

对他人的成功,眼红心妒;对自己的挫折,怨天尤人。

在利益面前,手伸得像讨饭棍;在荣誉面前,眼瞪得像鼓环。

像谷文昌那样的党员,心中装着一个“公”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甘当公仆、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他们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领略着人生的风光。

作文素材:人民时评精选10篇:家国天下,圆梦时代(篇篇精彩,有思路点评)

作文素材:人民时评精选10篇:家国天下,圆梦时代(篇篇精彩,有思路点评)

作文素材:人民时评精选10篇:家国天下,圆梦时代(篇篇精彩,有思路点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表达。

往大了说,今天我们讲的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这种情怀一脉相承。

往小了说,我们现在努力学习、为上岸不懈奋斗,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

湘语文今天推送精选10篇时评,这些时评不仅架构规范,思路清晰,而且文采斐然,表达生动。

2020届高三学子可印发其中若干篇,好好读记,并融会贯通,从“家国情怀”迁移到“立志”“奋斗”“修身”“家风”“时代”“胸怀”等主题。

关键词:家国情怀、圆梦时代、修身立志、立德树人观点集锦:1、青少年成长的方向:要正“三观”、守初心、有责任、知担当。

应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志存高远,心怀天下。

2、新时代的需求:呼唤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呼唤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呼唤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青年,呼唤饮水思源、感恩回馈的青年。

3、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既听从内心的召唤,也聆听时代的号角,突破现实的羁绊,走出拘囿的天地,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4、在“发光的瞬间”“闪亮的日子”“无悔的青春”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

5、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语)。

6、“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语)1. 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来源:人民日报点评:湘语文【点评:标题以“灯塔”为喻,生动贴切】热播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50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
(最新版)
目录
1.人民日报时评的背景和意义
2.50 组精彩文段的内容概述
3.精彩文段的具体分析和解读
4.对时评写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正文
【人民日报时评的背景和意义】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官方媒体,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声音的传达者,承担着宣传国家政策、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职责。

时评作为《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栏目,以敏锐的视角、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热点、时事政策进行解读,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50 组精彩文段的内容概述】
这里列举的 50 组《人民日报》时评精彩文段,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它们既有对国家政策的深刻解读,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这些文段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精彩文段的具体分析和解读】
这里选取其中几组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

例如,有一篇时评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为题,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了问题导向在改革中的重要性。

另一篇时评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对于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案。

这些文段以其深入的分析、独特的见解和精炼的语
言,使得读者对于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对时评写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对于从事知识类写作的人来说,这 50 组《人民日报》时评的精彩文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对象。

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选题、立意、结构、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人民日报时评经典申论

人民日报时评经典申论

人民日报时评经典申论
人民日报的时评文章通常具有深刻的见解、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表达,对于学习申论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人民日报时评文章,供你参考:
1. 《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篇文章探讨了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更多人受益于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机遇。

2. 《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文章强调了中国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鼓励人们积极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3.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本文关注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倡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在开放中实现发展进步》:文章强调了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

5.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这篇时评呼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文章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展示了人民日报时评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政策导向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你的申论写作能力。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1.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发展方向。

2.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讨论了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介绍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4.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本文探讨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强调了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5.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本文介绍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强调了培养优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6.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文讨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区域发展均衡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7.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本文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方法和途径。

8.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意义,呼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9.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本文介绍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强调了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意义。

10.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11.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创新驱动发展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性。

12. 《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探讨了推进法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构建和谐网络空间》: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29-32篇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29-32篇

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1330涵养几分静气1331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1432以“拙诚”赢“百巧”14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陈思炳鲁迅一生谦虚谨慎。

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

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

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

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

《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十大话题,热点时评摘抄!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十大话题,热点时评摘抄!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十大话题,热点时评摘抄!作为官媒中的官媒,《报日人民》当然不会错过每一个时代热点,而且它一出手往往就意味着权威和经典。

今天我们整理了一批《报日人民》的精彩时评,从中选出了最出彩的语段,现在分享给大家。

这些时评写的都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而这些话题进入高考作文的可能性非常大。

大家抽空读一读、背一背,当你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或许会有惊喜。

话题一:文化自信文化,可喻之为河。

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

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文化,可喻之为山。

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

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

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

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

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摘自《“文化自信”三喻》话题二:英雄普通人眼中的英雄,不一定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也不一定要如“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那般灿烂夺目。

可能只是一个略显萧索却顶天立地的背影,可能只是一句略显简单但正义凛然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段略显寻常却执着坚定的守候,可能只是一次危急关头时挺身而出的果敢,都赋予普通人英雄的高贵,让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散发出英雄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论坛》十篇时文,值得收藏1.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

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

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

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

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

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

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

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

我们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

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

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

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激励着奔跑在追梦路上的亿万人民。

不忘昨天的初心、奋进今天的征程、奔向明天的憧憬,把团圆亲情化为奋斗激情,新的辉煌正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2.找到自己的“燃”点“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

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

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

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

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

“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

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

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

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3.让自己燃烧起来有位企业家将人分为三类: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燃型”。

这样的譬喻,刻画出职场众生相,令人深思。

同样是工作、同样在干事,但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不难窥见个体之间的差异。

有的人志存高远、激情四溢,善于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眼中处处有事,不用点火即能自燃,无需清风也会盛开;有的人相对被动,但只要被激起热情,也能顺势而为、发光发热;有的人则甘当“顽石”,冷漠坚硬、浑浑噩噩,消极应付、麻木不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还会给别人泼冷水。

可以想见,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将塑造相异的职业人生。

面对工作,究竟该选择怎样的心态与姿态,其实一目了然。

然而在现实中,缺少“自燃型”特质的人却并不鲜见。

他们总体上欠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这样的员工,往往跟工作的要求相去甚远。

无论处于何种岗位,如果缺少必要的热情、应有的勤奋和较强的责任意识,都难言做好本职工作。

争做一名不需他人督促、勤于主动创造的“自燃型”职员,才能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赢得更大优势,收获更多成长。

一位企业家曾说:“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去做,否则绝不主动做事的人;另一种则是即使别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

对个体来说,一生碌碌无为还是成就充盈丰满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事的精神状态。

飞鸟和白云都在天上飞,鸟儿飞得自由自在,云却始终无法把握行进的方向。

差别何在?就是因为鸟儿自己在飞,而云一直被风吹着走。

“我要干”与“要我干”,体现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状态,其所对应的结果也自然对比鲜明。

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不待扬鞭自奋蹄”,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照见一种精神与境界。

哲人有言:“你要追求工作,别让工作追求你。

”每一个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都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

牢记自身职责、点燃工作激情,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我们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造更丰厚的价值,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这是话剧《立秋》中,丰德票号自上而下、永世谨记的祖训。

“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也应成为所有人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4.守望传承,涵养向新而行的春节文化自信如果从汉武帝时期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开始算起,正月初一过春节的习俗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经过一代代人的塑造和传承,春节已经成为一个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于一体的重磅节日。

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敬天拜地祭祖先,显示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怀念;又如,尊老爱幼、团圆和睦,表达着血浓于水的温馨甜蜜;再如,迎禧接福、祈祷未来,见证人性的温暖与奋发的热情。

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就是我们可感可触的现实生活。

春节里所谓的“年味”,大抵就蕴藏在这些文化传统中。

春节“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屡被提及。

泛滥的红包犹如“春劫”,羁绊住血脉里喷涌的亲情;就业结婚生娃之类的过度关心,让团聚变成尴尬的“堂审”;“吃顿年夜饭,就算过节”,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四处拜年,奔波酒桌”,体现出人心的浮躁与无奈……如果轻视了春节的文化意味,把过节矮化为“吃、玩、睡”“玩、买、游”,那么无论再多的消遣和吃喝,也弥补不了精神的空虚。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乡愁”。

消除这种乡愁,关键就在于重新认识和整合春节里的文化资源,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时代文化中找到属于当代人的春节文化坐标。

前不久,一套为2019年春节量身打造的2枚《己亥年》生肖邮票,获得集邮迷的热情追捧。

“肥猪旺福”的邮票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奔跑出灵动生风的喜感,象征奔向美好生活;另一张“五福齐聚”的邮票,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其乐融融,寄托着新春时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

从“屋下有猪”寓意“家”的汉字演变,到十二生肖中“猪”压轴出场寓意和顺,传统文化里有许多美好文化意象值得发掘。

这充分提醒我们,与其眼高手低排斥传统文化,莫如仔细钻研和体味一下传统文化。

短暂一次回眸,收获的可能是惊艳灵魂的美丽。

正如人们在春节里穿新衣、添新岁、纳新福,期待万象更新、辞旧迎新一样,春节其实也是常维新的。

特别是在今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的形势下,春节文化也在经历着创新蝶变。

过去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年夜大餐,如今人们忙着在群里抢红包、在网络上看春晚、在微信圈里发祝福。

过去城市务工者返乡过春节,如今“反向春运”昭示城市化新动向。

怎样过年,形式一直在变化,但价值内核却经久不变,那就是我们内心中对亲情团聚的依依眷恋,对生活幸福的热切向往,对未来光景的无比期待。

而这些价值,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因为不断汇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远大。

春节里有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不变的文化信仰,也有我们走向未来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

我们共同依偎在春节这盏民族文化的明灯下,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5.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