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

人口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无锡市常住人口7462135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 8.81%。与2010年无锡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37439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87736人,增长17.06%,年平均增 长率为1.59%。分地区看,江阴市、宜兴市、梁溪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分别为23.85%、17.23%、13.21%。为全 市人口占比最大的三个区县(市)。与2010年无锡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8个市(县)、区人口均有增长。 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地区依次为惠山区、锡山区、江阴市、新吴区、经开区,分别增加202598人、200974人、 184377人、182520人、149597人。
无锡市地处太湖北部的梅梁湖区域,被称为“太湖明珠”。太湖内湖蠡湖呈“葫芦状”嵌入无锡市区,由北 向南逐渐变窄,其南部狭窄处被称为长广溪 。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太湖无锡市地表水较丰富,外来水源补给充足。市区储量为634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为6453万立方米。其 中,太湖总蓄水量为44.28亿立方米,年平均量约52亿立方米。
无锡市的地貌雏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约1.8亿年前)的华夏系构造,它使无锡市褶皱成陆。而燕山 运动(约1.5亿—7000万年前)因强烈的火山活动和新块褶皱构造的形成,使原来比较稳定的基底又生新复活升 高。喜马拉雅运动(约2500万年前)以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东西间褶皱和断裂, 使江阴市、宜兴市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 。
动物:无锡市鸟类有170多种;鱼类为90多种,太湖中的银鱼,白鱼,长江中的刀鱼、鲥鱼、河豚是名贵鱼 类;兽类有30多种,主要有华南兔、穿山甲、黄鼬等 。
无锡

承淡安(1899~1957),原名澹 盦,江苏江阴人,后迁居无锡。1931 年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翌年迁至 无锡,又设置通函科,广征社友,共 图振兴学术大业,指导从业人员提高 针灸技艺,并创办《针灸杂志》, 1934年东渡日本进行学术考察活动。 回国后即联合同道在无锡筹组中国针 灸医学专门学校及针灸疗养院,普译 述日本国针灸经络著作数种。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江苏省中医进修 学校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是中 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被推选为 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承氏主要著作 为《中国针灸治疗学》。
鼋头渚
梅园
雪浪山
灵山大佛
三国水浒影视城
升高行远,唯格物方能致知
出凡入圣,先修身然后治世
到无锡,感受江南文化的深远流长 到无锡,体验才子的灵秀淡雅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蝶山相 之伯传 处与, 。祝这 英里 台是 化梁
顾宪成
顾宪成(1550-1612),明末东林党领 袖,字叔时,别号泾阳,人称泾阳先生, 南直隶无锡县(今属江苏)人。万历八年 (1580年)进士。于万历三十二年修复宋 代杨时在无锡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 龙、钱一本、于孔兼等讲学和集会,讽 议朝政。
位置
无锡市,位于北纬31°07′至32°02′、东经119°33′至 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南部。东邻苏州,距 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 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地形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 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 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江阴和 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 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最高峰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之欧阳文创编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 气候背景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
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2.1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
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 5 m,局部为负地形。
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
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 气候背景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
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2。
1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
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
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2。
1。
1 地貌发展简史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
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2024无锡概况导游词

2024无锡概况导游词欢迎各位游客来到美丽的无锡!作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无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无锡的概况。
无锡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邻上海,南接杭州,地理位置优越。
作为中国四大水乡之一,无锡地处太湖之滨,境内河网纵横,水资源丰富,是一座拥有丰富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城市。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锡的历史文化。
无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是中国长江流域和太湖地区的重要文明发祥地之一。
无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这里孕育了众多名人才士,如文学家朱熹、画家郭熙、道教祖师张三丰等。
其次,无锡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闻名于世。
无锡的水乡风景是城市的一大特色,拥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湿地生态系统。
太湖是我市的重要水系,您可以选择乘船游览,欣赏美丽的太湖风景。
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景区和园林,如蠡园、太湖鼋头渚等,这些景点都展现了无锡的水乡风情。
无锡的园林建筑也是无可比拟的,园林的建造始于明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蠡园、锡惠园、拙政园等都是无锡城市园林的代表,拥有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布景,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传统园林文化的魅力。
在无锡,您还可以品味美食、购物休闲。
无锡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而闻名,豆腐干、无锡排骨、阳羡麻油鸭等都是无锡的特色美食。
无锡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值得一看,如无锡的太湖石、斑竹编、无锡剪纸等。
当然,您还可以在无锡的商业街区尽情购物,无锡的购物中心和商铺为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品牌。
无锡还是一座文化艺术之城,拥有许多艺术表演和展览。
无锡剧是无锡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美丽的音乐而闻名。
此外,无锡还有许多艺术馆和博物馆,如无锡博物院、无锡美术馆等,这些场所向人们展示了无锡丰富的艺术文化。
最后,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无锡的近况。
近年来,无锡以其良好的城市环境、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024无锡概况导游词

2024无锡概况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无锡!作为中国江苏省的一座文化名城,无锡坐落于太湖之滨,素有“鱼米之乡”、“鱼米深耕”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城市。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无锡的概况,让大家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无锡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代,无锡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随后,无锡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更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无锡成为了江南的商业中心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为无锡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锡的自然环境也让人流连忘返。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
太湖、大运河和新曲阳河等水道交汇于此,构成了无锡独特的水上景观。
无锡的美景不仅仅局限于水,还包括山、林、洞、泉等,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无锡的太湖三山(即锡山、山寺和灵山),这三座山各具特色,被誉为“太湖明珠”。
无锡还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众多的古迹和文物。
比如,无锡的灵山大佛是中国最高的青铜佛像,高达88.88米,它庄严肃穆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无锡还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如无锡博物院、惠山古镇和南长街等,都是了解无锡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无锡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
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无锡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无锡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尤以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特色。
无锡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然,无锡的美食也不容错过。
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产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最有名的当属无锡的阳羡肉鸭、太湖银鱼、无锡排骨汤等美食,它们口味鲜美,很受游客的喜爱。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锡是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
城市的发展是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的,无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
这里拥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活便利而舒适。
无锡概况

无锡城市概况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中国东部最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部,东边与上海相距127千米,西边与南京相距183千米,北面是长江,南面是太湖,一向有“太湖明珠”的美称。
无锡市境内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同时也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
无锡市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梁溪区、新吴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五个市辖区,总面积4788平方千米,全市常住人口650多万。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泰伯奔吴开创了千年文明,民族工商打造了百年繁华,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则引领了苏南模式,形成了“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独特城市精神。
30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让天下”,南奔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镇),筑城立国,自号句吴。
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由此,吴文化便在无锡生生不息,成为无锡文脉之开篇。
无锡地名是如何而来的呢?明代冯梦龙所撰的《东周列国志》记载:在周平王时,无锡锡山盛产锡矿,前后400多年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大将王翦路经此地,得碣石一块,其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王翦说:此碑露出,天下看来从此就太平了,无锡的地名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归隐无锡蠡湖边,号陶朱公,著《养鱼经》,抟泥制陶,货丝贸鱼,堪称无锡工商文化之开山鼻祖。
明末清初,既为江南漕粮集中之地,又桑麻遍植的无锡,纺纱织布民间作坊一时兴起,由此成为全国的“米市”和“布码头”。
20世纪20年代,无锡民族工商业更是一枝独秀,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先驱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本着“以善济世,造福桑梓”的宗旨,创办实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国人皆知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1928—1937年,无锡生产总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名列全国第三,有“小上海”之称。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 气候背景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就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与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与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就是:四季分明,气候温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
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与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2、1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
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与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
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与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与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与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
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与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地质背景概况1 气候背景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北依长江,南靠浙皖,中抱太湖,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工作区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2个县级市和崇安区、北塘区、南长区、滨湖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区7个区,地理坐标北纬31°07′—32°02′、东径119°33′—120°38′,总面积4627.46 km2。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1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7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
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 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可达1738mm以上,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雨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阴雨。
2 地质环境背景2.1地形地貌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无锡市以平原为主,低山、残丘为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势总体呈西南、北高,中间低的形态展布。
宜兴南部基岩广泛裸露,崇山峻岭与冲沟谷地相依分布,最高峰茗岭黄塔顶海拔高度611.5m,为全区群峰之冠;市区西南部和江阴市北部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 m;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均为地势低平的沉积平原,高程一般低于5 m,局部为负地形。
后经城市建设、兴修水利、设闸排水、整修圩堤,已成为建设用地和良田。
2.1.1 地貌发展简史区内地貌形态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形成,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隆起和坳陷,奠定了本区地形外貌的基础。
燕山期升降差异运动控制了中生代以后的沉积,区内大多数古盆和古凹陷都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地层。
在安阳山等地还发生了火山喷发堆积作用,填平了一部分古盆和古凹陷,形成了安阳山、狮子山等地的古火山喷发堆积地貌。
早第三纪,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继承了老构造运动性质,宜兴南部低山丘陵区持续上升,受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表现为剥蚀夷平;北部平原区以缓慢沉降为主,并接受下第三系碎屑岩沉积。
晚第三纪时期,内动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对早期形成的地貌进行剥蚀和改造逐渐衰减。
第四纪地质时期,地壳仍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但外动力作用加强,在冷暖气候的作用下,出现了2-3次的海陆变迁,北部长江也以不同形式影响至本区,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冲湖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和茗岭、惠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形态。
2.1.2 地貌分区及特征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类型的差异,全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区、太湖冲湖积平原区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
依据次一级地貌形态、成因和高程等特征,又可分为七个亚区。
2.1.2.1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根据山体形态和出露位置分为低山丘陵、残丘、孤岛三个地貌亚区。
⑴低山丘陵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市区西南部以及江阴北部。
宜兴南部一带山体多呈脉状,山脉连绵不断,走向明显,九里湾山、龙池山一带山体多呈东西向和北东向展布,铜官山、离墨山一带山体则多呈南北向和南东向排列。
受褶皱断裂控制,组成物主要为志留系、泥盆系砂岩以及三叠系灰岩,海拔高度100-611.5m不等。
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山势较陡,坡度一般20-35°,少数山坡大于35°,局部达50-60°。
张渚、湖父盆地岩溶地貌发育,多见石芽、溶沟、溶槽、溶洞、落水洞等。
市区低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马山—山军嶂山、摩天岭—舜柯山、惠山、雪浪山—龙王山以及充山等地,山体组成一个北东、北北东向的“Y”型环抱太湖,是本区主要构造剥蚀丘陵山区。
山体大部分由泥盆纪石英砂岩构成,多为地层产状比较和缓的单斜断块山体,海拔一般200m,惠山三茅峰可达328.98m,其次山军嶂山231m。
山体走向多数为北东、北北东向,其间连续性差,似断非断,隐约相连。
山顶多呈尖浑或馒头状,一般沿湖岸边缘的山坡较陡,坡角20-35°,湖蚀港湾发育;北坡比较平缓,坡度一般15-20°。
江阴境内低山主要分布在月城、云亭、华士一带,山体多呈北东或近东西向展布。
基岩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砂岩组成,抗风化能力较强。
山顶多呈尖浑圆状,山坡坡度多大于25°。
⑵残丘主要为分布于宜兴城南、丁蜀、市区东部以及江阴西部、东北部平原之上的孤丘,呈零星分布。
山体一般呈北东向展布,山脊连线不明显,山顶多为浑圆状或馒头状,其组成物多为泥盆系砂岩,次为灰岩及火山岩等。
以剥蚀作用为主,在山麓地带多形成了0.2-3m不等的残坡积层,植被发育。
⑶孤岛主要分布于太湖水域中的孤山小岛,如三山岛、拖山、龟山等。
岛上基岩裸露,山顶大多为馒头状,海拔高程20-50m。
2.1.2.2太湖冲湖积平原区根据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类型和地形特征又可分为高亢平原、冲湖平原、湖沼平原三个地貌亚区。
⑴高亢平原地势平坦,分布于低山、残丘的山前地带以及江阴大部地区,毗邻于冲湖平原区,地面相对高程5-10m左右,其组成物大多为晚更新世冲积成因的棕黄、黄褐色粉质粘土,含铁锰结核。
由于面状冲刷作用,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⑵冲湖平原分布于市区广大平原带以及宜兴东北部和西北部。
区内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一般2.5-5m。
地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冲湖积成因的黄色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砂土为主。
⑶湖沼积平原主要分布于玉祁—石塘湾一带、马山人工堆积区、鹅湖以及宜兴徐舍、新庄、官林等地,地面高程一般在1-2.5 m,局部为负地形。
河流密布,纵横交错,形成网格状水系,渍害较重。
组成物为全新统,深黑色、灰黑色淤泥质土和淤泥层较发育。
2.1.2.3 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江阴北部沿江一带。
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6m 不等,地势向长江微倾,地表土层主要为全新世长江漫滩相沉积的粉质粘土、粉质砂土。
2.2 基岩地质2.2.1 地层本区地层隶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及江南地层分区,中志留系至晚白垩系地层发育。
地层出露残缺不全,地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志留系茅山组及泥盆系观山组的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常组成区内褶皱构造背斜的核部,构成低山残丘的景观。
主要见于江阴的秦皇山—花山—崎山—定山一线、沿江—君山—黄山—长山一线及中部的毗山、砂山、乌龟山,无锡市区的陆区—阳山、惠山及太湖沿岸,宜兴市的南部山区等,余之地段的基岩多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区内基岩地层主要分布有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表1)。
2.2.2岩浆活动及火成岩区内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该时期既有岩浆的侵入,又有火山的喷发作用,喜马拉雅山期仅有小规模的火山喷发,其活动在空间上受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控制。
燕山期火成岩主要分布在区内的西南部,即宜兴市的烟山一带,主要岩性为侏罗系龙王山组的安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大王山组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市区中部的安阳山、狮子山以及南部山区的百脚山—屏风山一带亦有发育分布;隐伏岩体则主要分布在北塘、安镇、张泾和严家桥等地带,形成于燕山期的第二次侵入。
喜马拉雅山期火成岩仅在宜兴市的都山有小范围的分布,出露面积约0.4 km2,岩性为橄榄玄武岩,具柱状节理。
2.2.3断裂构造与地震2.2.3.1断裂构造根据断裂的规模和波及深度,大致可划分为区域性(深)断裂,大断裂和一般断裂。
区域性断裂:切穿下地壳(硅铝层)深达上地幔(硅镁层)、控制地体的边界断裂,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莫霍面有起伏变化,重磁物理场特征明显,遥感影像上亦有显示。
大断裂:切穿上地壳深达康氏(conr)面,是区域性断裂的派生与配套断裂,或控制地体内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
地球物理场和遥感影像均有一定显示,地史上某一阶段对沉积作用和岩浆作用有控制作用。
一般性断裂:规模较小,常常是横切隆起,凹陷的断裂组,遥感影像特征仍比较明显。
推覆(逆、冲)断裂:这是工作区内较典型的断裂,深不足1km,延展较大,可能与旋卷构造或伸展构造有关。
⑴区域性断裂特征苏锡(黄姑)断裂:北西向展布,斜切工作区,重力场为一明显梯度带。
区内长大于190km,主断面倾向北东,具张扭性,左旋(如图1)。
图1苏锡(黄姑)断裂剖面图该断裂可能属金山—川沙断裂带匹配的转换断裂,产生在中晚元古代(?)。
加里东期东升西降;印支期东段平静,西段(吴江以西,苏锡段)与湖苏断裂共轭,其结点处深达上地幔,产生无锡、苏州西部岩浆房;燕山期东段控制火山岩活动,西段为侵入活动。
张渚—洛社断裂(江南断裂北段):从宜兴张渚、徐舍(前黄盆地北东缘)至无锡洛社,经苏锡断裂左形平移,从常州龙虎塘至江阴利港过江进靖江境内。
区内长90km。
HQ—13线断裂面显示倾向北西,大地电磁测深-20~-30km,东侧高阻板状块体向北西斜插至下地壳。
⑵大断裂特征:江阴沿江断裂:大致呈东西向展布,长约100km,航磁呈正常场,江阴长江大桥勘探孔岩芯破碎,推断系张性断裂,向北倾。
东北塘—长泾断裂:主要构造形迹见于无锡北东部,东北塘镇至江阴长泾镇,北东向,全长大于22km,为祝塘凹陷南侧的边界断裂,据HQ—13线资料,断裂属于湖苏断裂有关的伸展构造,切割深度7-8km,沿结晶基底走滑推覆长度约80km。
查桥—严家桥断裂:属东北塘—长泾断裂的组合断裂,分布在东北塘—长泾断裂的南侧,相距8km,北东向可见长度大于10km,东北端见严家桥石英二长岩侵位,切割深度7-8km,沿结晶基底走滑,推覆长度约60km。
离墨山—螺蛳山断裂: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长15km,宽5km左右。
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及岩脉群组成。
北侧断层及岩脉都向北倾,南侧断层及岩脉都向南倾,倾角较大,构成“地垒”构造。
⑶一般断裂:除上述大断裂,区域断裂外,一般性断裂密度较大,主要有两组,北西向一组(横向断裂)更为发育,切割隆凹、切割新近系前所有地层,以张扭为主,且控制新近系沉积盆地及新近纪玄武岩局部喷发,苏锡断裂北东侧的北西断裂(湖塘里—姚家巷断裂、八士—荡口断裂、堰桥—鸿声断裂)切割深度可能断至下地壳。
钱桥—冠嶂山断裂:位于梅园背斜之轴部,自钱桥至徐巷长约7km,向南西延入太湖。
据太湖水上地震物探结果,可能过太湖至冠嶂山。
该断裂具有宽达400—500m的断层破碎带,带内观山组石英砂岩产状凌乱,岩石破碎,破裂岩、糜棱岩等构造岩,砾石磨园度好,多为次园状。
断裂属背斜纵张断裂,但在后期左行压挤作用下,破裂面多呈舒缓波状,局部具片理化和硅化。
阳山—藕塘断裂:东西向展布,长约9km,被北西向断裂平移,由藕塘、新渎、阳山和牛郎山四条断裂组成,向南倾,以逆冲为主,破碎带数米,可能系张渚—洛社断裂的派生断裂,控制了上侏罗统的火山岩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