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奉贤区三、写作(70 分)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30.作文(70分)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9分)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病句。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3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崇明区三、写作(70分)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评分标准一类卷 (63-70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现代文二)

2018年上海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静安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教授与烟斗(吴小如)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
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
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
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
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
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
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
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
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
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
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
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
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
不虚夸,不苛责。
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
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
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
黄浦区 二模 作文

黄浦区二模作文前阵子,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了趟黄浦区。
这一趟,可真是让我有了不少新奇的观察和体验。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从家里出发,坐着地铁就直奔黄浦区。
刚出地铁站,我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
那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各式各样的店铺,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我沿着街道慢慢地走着,看到了一家老上海风格的点心店。
店面不大,但门口排着的队伍那叫一个长。
我这人吧,好奇心重,一看这么多人排队,就非得凑个热闹去瞧瞧。
这一瞧可不得了,原来大家都是冲着他家的招牌生煎包去的。
我站在队伍里,一边等着,一边观察着周围的人。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大妈,她手里拎着个菜篮子,还不停地跟旁边的人唠嗑,说这生煎包啊,她家老头子就好这口,每周都得来买一次。
我后面呢,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戴着耳机,嘴里还念念有词,估计是在背单词。
等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
我走进店里,那股子香气直接就把我给包围了。
店里的师傅们忙得热火朝天,揉面的、包馅的、煎包子的,分工明确,动作娴熟。
我看着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生煎包在锅里滋滋作响,心里别提多期待了。
终于,我买到了心心念念的生煎包。
我找了个街边的小凳子坐下,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哇,那酥脆的外皮,鲜香的肉馅,还有满满的汤汁,瞬间在嘴里爆开。
我吃得那叫一个满足,脸上不自觉地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吃完生煎包,我继续往前走。
路过一个小公园,里面有好多老人在晒太阳、下棋、聊天。
我走进去,找了个长椅坐下,静静地看着他们。
有两个老爷子在下象棋,那表情严肃得好像在指挥一场大战役。
旁边围了一圈人,有的支招,有的叫好,好不热闹。
还有几个老奶奶坐在一起,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唠着家常。
她们说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什么谁家的孩子结婚啦,谁家的孙子考上好学校啦,听着特别亲切。
在公园里坐了一会儿,我起身离开。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弄堂。
弄堂里的房子有些老旧,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看到有户人家的窗户开着,里面传来阵阵炒菜的声音。
2018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浦东二模作文精选精析

2018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浦东二模作文精选精析文章讨论了创新者在成功之前,总是被批评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者的现象。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惯于逻辑与理性,产生思维定式,对于逻辑外的方法采取本能的否定。
为了给予新事物、新点子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逻辑分析与理性推导的局限性,从根子上打破思维定势,避免将创新视为异想天开。
历史上,新办法总是面临着旧观念与旧思想的对立,而旧观念作为根深蒂固的事物,对新办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是导致人们对新办法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被人们指摘为异想天开的新办法,最终得以展现出其高瞻远瞩的真容。
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事的惯性倾向和思考的惯性倾向。
这些行为是效率的保证,但同时也会导致对于逻辑外的方法采取本能的否定。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逻辑分析与理性推导的局限性,从而打破思维定势,避免将创新视为异想天开。
总之,要给予新事物、新点子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摒弃固有的思维定式,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而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章已经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并对每段话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如何正确地对待和接受,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提出新办法者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并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不断完善方案,坚定施行使人信服。
而作为接受者,则需要宽容地对待与多数相异的少数,给予其发声、实践的空间,激发起众多新兴力量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宽容异己,坚持实践,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的前行力量源泉。
在过去,每当新事物出现时,人们总是用刀削平它们,但现在这种情况好像已经不再存在了。
然而,当一个新的想法或方法开始出现时,人们又会将其称为“异想天开”,并将其排除在门外。
这种定论并不能完全抹杀新事物和新方法,但它清晰地反映了人们的局限性。
我们惯于旧方法,但惯是最大的敌人,阻碍了我们破旧立新,以追求更大的发展。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作文)

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作文【徐汇区】26.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奉贤区】30.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青浦区】26.根据以下材料写作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新的开始与旧的结束。
恋旧、怀旧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 怀念不如忘却”。
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新的开始与恋旧怀旧的关系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看了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崇明区】27.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杨浦区】26.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惟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
⑵不要写成诗歌。
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普陀区】26.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长宁、嘉定区】26.作文。
(70分)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宝山区】26.依据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明确的信仰,并不能证明有精神追求的勇气;有精神追求的勇气,却能证明有明确的信仰。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选登(3篇)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优秀(yōuxiù)范文选登(3篇)人永远(yǒngyuǎn)活在自身之外现代社会,自荐已成为大众现象,上大学需要自荐,找工作也需要自荐。
然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那便是人们渴望(kěwàng)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现象已然普遍于世。
既然(jìrán)时代主流如此,那我们应当见贤思齐,因此,我认为人立于世应当心系他人,这不仅指渴望被他人需要,更指主动“迎合”他人需要。
著名法国思想家萨特有言:“人永远活在自身之外。
”的确,人不仅为自己而活,也为亲人,社会乃至民族而活着。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因如此。
试想,若一个民族人人只考虑自己的需求,那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所以,对于被他人(tārén)需要的渴望显得十分关键,这不仅使人们摆脱小我,关注大我,也促使个人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并且,這种被需要的态度也是个人进步发展以及价值提升的一大推动力量。
中国古代千万士人缘何寒窗苦读,诚心修炼?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今之众生又为何发奋图强,学习上进?因为渴望被社会需要。
试想,若没有这种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他们之中依然能坚持努力的又有几人?如是,今后又该由谁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正是渴望被需要的心态促使人民大众发展自身能力,增强自身价值。
可是,仅仅拥有被需要的渴望就足够了么?若人人都翘首仰视,希望社会对自己伸出橄榄枝,那无异于守株待兔,必将造成社会进步缓慢、文明衰败落后的后果。
因为,在心系他人渴望被需要的同时,也要心系他人的需要并主动出击满足需要。
盖茨在电脑行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领域对他的召唤?利玛窦的功成名就仅仅来自于洋人对中华文化好奇的需要?绝不!盖茨之所以成为微软之父,是因为他辍学创业,主动抓住机会迎合需要。
利玛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主动下乡学习传统文化,研读四书五经。
因此,唯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迎合需要才能在被需要时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
2018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浦东二模作文精选精析

2018上海高考模拟考之浦东二模作文精选精析题目: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成功以前,人们总是说他异想天开。
针对这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一、审题:简单来说,这个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创新者在成功之前,总是被批评为不切实际的幻想者。
对此,原因是什么呢?危害又有哪些?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二、参考示例: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事的习惯性倾向和思考的习惯性倾向。
举个例子来说,吃饭用筷子,喝水用杯子,这个算是做事的习惯性倾向;而回答哲学上的分析题要运用哲学原理,做数学题前要先考虑用什么公式,这个叫做思考的习惯性倾向。
无疑,这些行为是效率的保证,但是与此同时,当我们习惯于这些逻辑之后,就会导致对于逻辑外的方法采取本能的否定。
比如我告诉你做数学题不能用公式,用公式会阻碍你探究性学习,你就会觉得我是一个不靠谱的老师,总是喜欢异想天开。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偏偏意识不到产生思维定式的根源恰恰是逻辑与理性。
往往习惯于迷信逻辑与理性的力量。
诚然,逻辑是一种最有效率的认知,它能够让我们依靠过去的经验,并运用推理解决新问题。
但是,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凡事过犹不及,一味迷信逻辑也同样会带来问题——让人们陷入思维定式的泥潭:面对逻辑之外的事物,就会产生本能的抗拒。
因此,我们要想给予新事物、新点子更多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逻辑分析与理性推导的局限性,从而从根子上打破思维定势,避免将创新视为异想天开。
三、例文精析前行力量之源67时光荏苒,从农耕文明起步的泱泱华夏,如今已成为在崛起之路上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大国。
五千年的岁月流转中,无数的变革推动着时代巨轮的滚动,那些在前行道路上曾遭受过众人指摘的新办法、新观念终究在时间的验证下,得以展现出其作为前沿之处高瞻远瞩的真容。
回顾历史,想出新办法的人在其成功之前,人们总说他异想天开。
就好比洋务运动势必对应保守派,而维新主义势必处于守旧主义的对立面。
新办法的存在始终对应着旧观念与旧思想,而旧观念作为在大多数中根深蒂固的事物,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二模作文题(精选5篇)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二模作文题(精选5篇)第一篇: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二模作文题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二模作文题汇编1.松江区、闵行区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2.虹口区网络流行词“佛系”,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指一种怎么都行、无须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一切随缘。
该词一出迅速流行,更有不少人自称佛系,有佛系追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佛系员工、佛系学生等种种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
3.崇明区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道理都懂,为什么不按照道理去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4.奉贤区冲突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互相对抗。
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论》中认为,冲突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5.黄浦区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为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6.金山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关注中。
这些眼光中有鼓励,有肯定,但也有质疑甚至否定,然而,掌控人生的往往是你自己。
7.浦东新区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成功以前,人们总是说他异想天开。
针对这种现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8.普陀区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和他人进行各种比较。
有人认为这是人性的劣根、烦恼的根源,应该努力避免。
9.青浦区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新的开始和旧的结束。
恋旧、怀旧是人之常情,但也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忘却”。
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新的开始与恋旧怀旧的关系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10.徐汇区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11.杨浦区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作文范文
材料:
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为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学生优秀作文:
(共3篇)
不惧阻力,敢于说“不
有人说,人生的麻烦大多是因太快说“是”,而太慢说“不”造成的。
诚然,对于这个表述中所用的“大多”一词,我们难以考证。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更多地坚定说“不”的态度,也需要更多敢于说“不”的人。
四顾社会,回望历史,只会说“是”而将“不”字含在口中犹疑不决带来的苦果,比比皆是。
面对网络暴力,大多数人选择加入其中,“同仇敌忾”地谴责自以为的坏人,却无人能站出来否定这种往往虚假的正义。
那么,格斗孤儿的悲剧结局也只能一次次重演。
中国千年历史中更是不乏这样的例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若能有人不再盲目对这种错误风潮说“是”,想必这个故事也就不会成为令后人啼笑皆非的典故。
仅以此一者为例,不能坚定说“不”的恶果,已可见一一斑。
然而即使是这样,人们却仍愿意一次次承受太快说“是”带来的麻烦,而太慢说“不”。
原因在何处?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说“是”太容易,说“不”却需要面对重重阻碍。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曾指出群体的盲从行为,断言、重复、传染三环节使任何观点都极易被群体中的人认同。
因此面对他人之言,不论正确与否,人们总倾向于最轻松的同意。
正是因此,不知者信口开河,随意说“是”;而明白真相的人却闭口不言,或无奈说“是”。
智者并非不想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可有几人能如苏格拉底一样坚定的饮下毒酒?代价往往很沉重。
因此有了从尘世返回山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有了中国古代那些缄口不言的隐士们。
心向正义的热血者大声疾呼有知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却不懂他们深重的无奈之情:我不自然不会随意说“是”,但此时说“不”,更会给我带来同等的麻烦。
即便如此,我们却更需要能够说“不”的人敢于发出声音,更需要人们不再太快对一切说“是”敢于说“不”。
一个社会总需要“牛虻”,他们深深刺痛世人,使人们免于陷入盲目说“是”带来的麻烦。
我们要的是让我们反思城市化生活的刘亮程,是如但丁一般敢于以《地域图》反对压迫的人,也是老庄一样向功利说“不”的人。
万仞之渊,吾往矣。
当然,我们更该做的是为有知者创造一番能容人说“不”的环境,避免因说“不”可能带来的无谓麻烦。
说“不”一定不可能不遇到阻力,但我们却可以尽力减少阻碍,使更多的人不惧阻力,敢于说“不”。
下一次面对“是”与“不”的选择时,愿你我都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不做承诺的奴隶
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面对不了解的事情夸下海口,结果发现自己做不到,于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里外不是人;又或许在被要求做事时不知怎样说“不”,于是不得不担下无法完成的任务,背负各种各样的麻烦。
这样的情形,便是所谓的“太快说‘是’与“太慢说‘不”。
太快说“是”,是人缺乏自我认识,急于证明自己,而无视客观条件的体现。
太慢说“不”,则是人面对他人的,抑或自我的过高要求,害怕拒绝后会受到他人的指摘和自我的谴责,“拿得起放不下”的表现。
这都是不理性的行为,却常常是人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难题。
这二者一旦形成自我膨胀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人就成了自己承诺的奴隶,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麻烦也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避免成为自己言语的奴隶,翻身主宰自己的言行,令自己的能力与承诺达成统一,我们应该在说“是”前谨慎思考,分析自己的能力与客观条件,在力所能及,或稍做努力就能化不能为可能的情况下,勇敢说“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旦发现自己的预计有差,无论怎么计划都无法达成任务时,那就应该果断说“不”——毕竟,再进行下去恐怕也是于事无补,不如另寻他路,求得柳暗花明。
身不由己的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人不可能完全地了解自己,因此就更应该谨言慎行,勤三思,慢说“是”,该说“不”时果断说“不”。
然而从反面论,若一个人盲目地慢“是”而快“不”,那也会造成另一种极端的问题,那就是错失良机、处世消极,乃至自我价值丧失。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做起来有难度,就马上放弃。
有时候,作出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承诺,也可以是对自己的挑战,使自己的眼界被拓宽、能力被锤炼。
但这绝不是人被承诺奴役的体现。
相反,这是人在利用一言既出的驱动力,鞭策自己向前进。
太快说“是”,太慢说“不”,人就成了承诺的奴隶,背上无法完成的重任,对自己的心理、他人的信任,以至社会的资源都是非常可惜的耗损。
用理性打破枷锁,用智慧攻破桎梏,我们便可在完美完成委任的同时,发展自我、肯定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言行的主人。
人生有解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大多人因为太快说“是”,太慢说“不”而陷入困境。
那人生这道命题在“是”与“不”之间是否有唯一答案?
我们总是太快说“是”。
你喜欢现在的工作吗?你喜欢现居的城市吗?你喜欢现在的生活吗?出于自我保护与面子维护,你总是毫不犹豫地点头“是啊”,并附上一堆难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然后?你背负着“是”的答案下沉重的生活,一面应付“不期而遇”的悔意,一面穿上假装快乐的外衣。
人们究竟为什么急于说“是”呢?因为“不”让人迷茫,迷茫并不好受。
你也许这样回答。
的确,肯定当前的、已拥有的,就是最想要的、真正热爱的,似乎可以为人生省去不少麻烦:你不必再找寻,也不必再追求真正热爱的;不必质疑,也不必饱受未知的煎熬。
因为“是”后的肯定是结局的落笔,但你一定不知,它亦是可能性的封闭。
所以,我以为,我们也要快些说“不”。
对于已经拥有的,说“不”是勇于抛弃,勇于打破,是不惰于现状的安逸,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去挖掘真正的热爱。
在爱丁堡对医学失去兴趣的达尔文,果断对现状说“不”,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随后又登上比格尔号考察船,于是才有了《论物种起源》。
而对于尚未确定的事物,面对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内心,我们也不能太快说“是”。
有一一种说法叫“生活在别处”,意指我们不必焦急地,仅根据当下情况作出重大快择。
探寻真正所爱可能需要倾尽一生,甚至都未必能得到答案,其他亦是如此。
我们不必快速地作出选择,快速地给出答案,快速地说是,因为答案的碎片也许藏在漫漫人生路的不同角落,而前行就是缓慢的过程。
前行本身又是答案的一种。
慢慢地对选择,对现状说“是”,果断地对不满意的,不热爱的说“不”。
不然,你将面临人生真正的麻烦:囿于因不追求而不完美的现实,苦于因放弃而无法企及的未来,那人生的答案是否就在以上:“是”与“不”之间?我以为,也不是。
勇于反思当下,奋不顾身追求未来只是答案的一部分。
人生很复杂,就像再精确的地图也有盲点与灰色地带。
那人生是否无解?错,人生有解,关于“是”与“不”的思索便是我给出的解之一种。
人生路上,山海漫漫,翻山渡海,只要前行,人生便有解。
而要前行,则必须对固守与安逸说“不”,对未知与挑战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