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21-25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最后的终极大招给大家带来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到第25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第22课《月光曲》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银光”。

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天空出现的“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强音乐骤然响起。

月光照耀,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3、小练笔: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示例:静静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21-25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21-25课】

精心整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21-25课】21鞋匠的儿子感激 1.态度很傲慢羞辱林肯并不以自己出身贫寒为耻,反而十分尊重自己的父亲2.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美国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林肯不以总统自居,凭借自己的智慧、仁爱、正义,在不经意间化解敌意,以愿意为傲慢的参议员修鞋子为例,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是多么重要。

22问那方方的小池塘呀,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因为有永不干涸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保留。

才。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3.浅薄。

亲自。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三、零五网提示同学们自己朗诵诗歌。

232.问观察思考3.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哥白尼“问”的重要性沈括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24根股阵片轮块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搬到穿过爬带着2.头顶的天空脚下的土地星星云朵石头辨别方向观察天气了解地质面貌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民一、阅读短文,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示例:化石——生命进化的证据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肠气五八层不霄外天动心意师友色色事,值得一读。

二、读报给你带来哪些益处?举例说一说。

我喜欢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同时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海淀区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6.06.21

海淀区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6.06.21

五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部分积累•运用一、选择并填空,完成第1—15题。

(共4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4分)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1)上面文字中加点的两个多音字,读音都正确..的是第(③)项。

(2分)① shù xiào ②shǔ xiāo ③ shǔ xiào ④ shù xiāo(2)上面文字中的“态”字,第6笔正确..的是第(④)项。

(2分)①ノ②丿③丶④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是第(④)组。

(2分)①束.缚(shù)勉强.(qiǎnɡ)②挣.脱(zhènɡ)寻觅.(mì)③惭愧.(kuì)滋润.(rùn)④吮.吸(yǔn)浑浊.(zhuó)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第(②)项。

(2分)①侮辱②威协③懊悔④荣誉4.下列词语中的“华”只有一个与“质朴无华”中的“华”意思相同....,是第(③)项。

(2分)①精华②年华③华而不实④华夏儿女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是第(③)项。

(2分)①沁.人心脾沁:渗入,浸润②面面相觑.觑:看,窥探③卓.尔不群卓:高而直④气度不凡.凡:平常,普通6.“这个案件证据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查后再作处理。

”这句话中“不足”的意思是第(①)项。

(2分)①不充足②不满(某个数目)③不值得④不可以,不能【评分标准】1—6小题,每题2分。

7.选择正确..的字填写在横线上。

(2分)绕饶映应小岛美丽富(饶)。

清晨,云雾缭(绕),树木葱茏。

鸟儿们亮出清脆的歌喉,与轻风流水( 应 )和着。

湖水清澈见底,倒( 映 )着小鹿美丽的身影。

【评分标准】每字0.5分。

8. 照样子,把“鞠躬”两个字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1分)【评分标准】写好每字0.5分。

9.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

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

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

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

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

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

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

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

【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

【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

【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

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

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

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有删减)[注] 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焉B.也C.哉D.矣23.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分)2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

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

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

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

2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

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本店铺整理了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2),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着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敞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敞:通蔽。

⑤九重:深宫之内。

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饿其体肤饿: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3)犹割股以咦腹股: ▲ (4)若耽嗜滋昧嗜: ▲2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划2处,2分)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3.翻译下面句子。

(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24. [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

[甲]文强调润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其次是___▲,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河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1-25词语

河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1-25词语

21、论l ún 语 不亦说yu â乎 愠y ùn 罔w ǎng 殆d ài 诲hu ì女r ǔ 是知zh ì也 默而识zh ì之 哉z üi 焉y ün 好h ào 之 逝sh ì者如斯夫f ú 不舍sh þ昼zh îu 夜 寝q ǐn22、为w ãi 学 彭p ãng 端du ün 淑sh ū 逮d ài 庸y ōng 怠d ài迄q ì 屏b ǐng 弃 卒z ú 蜀sh ǔ 鄙b ǐ 语y ù 恃sh ì 钵b ō23、消遣qi ǎn 装饰sh ì 高谈阔论 运筹ch ïu弛ch í惰du î 装潢hu áng 浅泛f àn 狡ji ǎo 诈zh à轻鄙b ǐ 愚y ú鲁 羡xi àn 慕m ù 挑ti üo 剔t ÿ 吹嘘x ū炫xu àn 耀 启迪 吞咽y àn 咀j ǔ嚼ju ã 梗g þng 概粗劣li â 蒸馏li ú 狡黠xi á 烦琐su ǒ 辩证 24、流光溢y ì彩 书籍j í 过瘾y ǐn 痴ch ÿ迷 囫h ú囵l ún 吞枣 不求甚解 驳b ï杂 不言而喻y ù 黯àn 然 掠l ûâ过 沉甸di àn 甸 省x ǐng 悟 馈ku ì赠 别出心裁 如r ú痴ch ÿ如醉 禁j ÿn 不住 酵ji ào 母 皎ji ǎo 洁 借鉴ji àn 模m ï仿f ǎng 呕ǒu 心沥l ì血xu â 25、严谨j ǐn 清晰x ÿ 滚瓜烂熟 循x ún 规为圆 依距j ǔ成方 遗憾h àn 失之东隅y ú 贮zh ù存 葛g ã藤t ãng 蒙络lu î摇缀zhu ì 参c ýn 差c ÿ披拂f ú 融会贯通 胃囊n áng 反刍ch ú 搪t áng 塞s â 雁横h ãng 烟渚zh ǔ 半晌sh ǎng 孤鹜w ù 庾y ǔ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八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21课《古诗三首》2、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

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思想感情: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放大脸脸可扫2018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一【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梁仲用默斋说王守仁[注]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

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

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口!”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 名庵,过予而请其方。

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

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

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骷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

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故诚知耻,而后知默。

又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

仁者言也讱. 非以为默而默存焉。

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

故善默者莫如颜子。

“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

“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而默之道至矣。

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

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

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人.也 B.者仁乎口.矣22.对第②段中“四伪”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无知而又自我欺骗,是默之愚。

B.用不言来讨好他人,是默之狡。

C.借沉默来窥视他人,是默之诬。

D.外表沉默内心狠毒,是默之贼。

2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1放大可扫放大脸脸可扫A.仁者言语迟缓,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沉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庐山云雾预习反馈1.qūxiétuǒ缭埃蜿蜒2.(1)jiàn (2)jiān3.翡翠斐然扰动犹豫驱散崎岖引擎真挚4.(1)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

(2)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3)(山势)高而险。

(4)历历在目(5)变幻莫测5.(1)凝固(2)凝结6.引出说明对象云雾的种类雾的成因庐山多雾的原因消除云雾的原因和方法7.不能。

使庐山多雾的因素有很多。

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是庐山多雾的主要因素。

如去掉“主要”一词,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1)影响人体健康;(2)严重地影响交通安全。

课堂验收1.A 提示:B项“撒播”的“撒”应读sǎ;C项“引擎”的“擎”应读qíng;D项“鄱阳”的“鄱”应读pó。

2.D 提示:“漂渺”应为“缥缈”。

3.(1)列数字(2)下定义(3)作诠释4.(1)比喻(2)拟人(3)设问5.诗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景观:锦绣谷、花径、庐山秀峰、五老峰、庐山碧龙潭瀑布、三宝树、芦林湖、庐山口大瀑布、乌龙潭、黄龙潭等。

6.(1)国庆七天长假期间,各大山的游客估计接待量中庐山是最高的。

(2)庐山是唯一一个游客估计接待量高出实际接待量的大山。

(3)实际游客接待量庐山与普陀山并列最低。

7.介绍雾的形成。

8.(1)由低层大气里的水汽凝结而成。

(2)空气中容纳的水汽达到饱和以后,多余的水汽便在尘埃上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水滴或冰晶漂浮在空中,靠近地面就形成雾。

9.暖雾、冷雾、冰雾;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晰,更易于读者理解。

10.山区云雾多的原因11.相同点:都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不同点:云彩漂浮在空中,雾靠近地面。

课后作业1.夏季。

“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

”“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2.仿佛。

3.“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4.“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

”5.“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6.作者被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设想若在春季,庐山将更具神韵,赞颂了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缥缈的神秘景色。

第22课黄陵柏预习反馈1.shūyúnián 虔稚倩2.(1)bǎi (2)bó3.黄陵凌晨重载裁剪堆砌沏茶秃顶地壳4.(1)这么大,那么大。

(2)很快地,忽然。

(3)袅袅(4)窸窣(5)步步为营5.(1)遗失(2)遗弃6.绿肃穆十五各不相同的生长环境形态7.写各种类型的柏。

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

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8.示例:山下柏:象征着身负重荷力争向上的精神,它们暂时未能征服命运,但精神之火却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坡坎柏:象征着身处险恶之中却仍能以昂扬的姿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精神。

平地柏:写出了一种身处安逸环境,不思进取,只求雍容浮华的生存状态。

屈柏:象征着一种苟且偷生、卑躬屈膝的生存状态。

这种精神为人不齿。

夹石柏:象征着在灾难压力之下仍然顽强生存,直到冲破压力反败为胜的精神。

课堂验收1.A 提示:B项“枝头累累”的“累”应读léi;C项“疙瘩”的“疙”应读gē;D项“偌大”的“偌”应读ruò。

2.C 提示:“安祥”应为“安详”。

3.(1)山下柏(2)平地柏(3)挤柏(4)孤柏4.(1)拟人(2)拟人比喻5.松柏牡丹丹顶鹤梅花6.自以为是的姿态。

7.“小小的”“一小点儿绿”突出了柏子的瘦弱,但就是这弱小的种子却产生了最强大的分裂头骨的力量。

8.指作者在揣摩黄帝陵、参悟黄帝陵的过程中,自己不觉也融人其中,把自己也想象成了其中的一种柏树。

9.示例:我最喜欢芽柏了,因为它瘦弱的身躯里蕴涵着无穷的力量。

课后作业1.(1)J 一(2)应一映遵一蹲2.①轩辕柏是黄土高原血脉的象征。

②轩辕柏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炎黄子孙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繁衍。

3.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

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充实密集而又雄大的历史,又有虚空疏朗而又渺小的历史。

4.“南方”表面上是指历史上统治者在外族入侵时,软弱无能,偏安江南,以求自保。

实际上是指丧失民族自尊,缺乏傲气、骨气的精神状态。

它与北方高原的粗犷、裸着青筋和露着傲骨的风貌形成对比。

“西方”既代表先进、发展,与近代中国的落后、停滞形成对比,又扮演着侵略者、强盗,面对着它的恣意妄为,丧失了民族气节的国民显得如此懦弱。

5.BD 提示:B项与破坏植被无关,作者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物内心的荒凉冷漠;D 项概括不全面,还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懦弱昏庸,苟且偷安。

第23课雨的四季预习反馈1.mìmiǎo lì苞灌睫2.(1)都好(2)扑棱3.绿茵茵细菌晒干洒水燥热洗澡衣裳欣赏诱惑刺绣海绵棉花4.(1)安静。

(2)高而远。

(3)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4)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5)争先恐后5.(1)掩饰(2)掩盖6.娇媚与生机热烈而粗犷端庄而又沉静空灵蜜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7.把雨水珠同少女掉的眼泪相比,写出了春雨的娇媚之态,情趣横生。

8.作者笔下的南国冬雨及雪的特征:透明、空灵、干净利落、柔软蜜情。

南国冬雨与雪之间的关系:雪是雨的“精灵”。

课堂验收1.C 提示:A项“铃铛”的“铛”应读dāng;B项“粗犷”的“犷”应读guǎng;D项“吝啬”的“吝”应读lìn,“彩棱镜”的“棱”应读léng。

2.(1)①蒙萌②扶伏(2)采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柳树抽条的状态。

3.(1)比喻(2)排比(3)拟人4,CE 提示:C项“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E项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

5.(1)①雨②贵阳③大雨倾盆(2)示例:成语: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未雨绸缪俗语:雷声大,雨点小。

听风就是雨。

屋漏偏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春雨贵如油。

(3)示例:选正方。

世上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人的生存更离不开水。

尽管雨有时会给人带来灾难,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会把雨造成的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6.秋天不经常下雨7.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

8.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净化人的灵魂。

9.示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课后作业1.炎热渴盼2.银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雨的形态,写出它闪亮、快速的特点。

疾射: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快。

3.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夏雨来的急:大。

4.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

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

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

5.借夏雨的来去匆匆感叹人生的易逝,暗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心里要少装一些物欲的要求,这样才能享受诗意的人生。

第24课大自然的语言预习反馈1.méng yàn yùn sùnìróng cùpiān2.zǎi 三年两载zài载重yīng应该yìng应答3.融化隔阂翩然编制连翘翅膀衰退衷心4.(1)一个挨一个的。

(2)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3)动作轻快的样子。

(4)销声匿迹(5)周而复始5.(1)特别(2)特殊6.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空间时间7.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两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8.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课堂验收1.D 提示:A项“萌发”的“萌”应读méng,“销声溺迹”应为“销声匿迹”;B项“草长莺飞”的“长”应读zhǎng;C项“济南”的“济”应读jǐ“衰草连天”的“衰”应读shuāi。

2.(1)次第(2)接连3.C 提示:A项语序混乱,应将“簌簌地”放到“秋风中”后面;B项语意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将“即使”改为“但”或“因为”。

4.(1)打比方(2)作比较列数字(3)举例子下定义(4)作诠释5.(1)二三月份,暖湿气流迅速反攻,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冰冷的物体表面遇暖湿气流,产生水珠。

(2)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或:到处湿漉漉),能见度低(或:浓雾弥漫)。

6.示例:(1)郭沫若和竺可桢都具有严谨求实的做学问态度,这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

(2)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应当注意人文修养,而学习人文科学的人也应当具有自然科学素养。

7.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8.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或: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课后作业1.(1)当前全国器官捐献者仍然较少,国家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平民百姓也在参与。

(2)示例l:生命的另一种延续——真正的人间大爱!示例2: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捐赠器官,共享生命。

2.举例子危害(破坏性)作比较冬天不容易下冰雹的原因(夏天容易下冰雹的原因)3.小水滴(水滴)小冰晶(冰晶)冰粒(小冰粒)4.“一件”不能准确说明冰粒在空中不停翻腾,与低温小水滴不断碰撞后形成冰雹的过程。

(“一件又一件”准确说明冰粒在空中不停翻腾,与低温小水滴不断碰撞后形成冰雹的过程。

)第25课三峡预习反馈1.quēxītuān zhǔyǎn cháng2.遮蔽弊端湍急揣摩3.(1)毫无。

(2)正午,中午。

(3)延长。

(4)回旋着清波。

(5)极高的山峰。

4.(1)在,从,由。

如果。

(2)消失。

极,最。

5.(1)有时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即使虽然(3)快疾病(4)确实,实在良好6.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急猛清幽凄凉7.之所以先写“夏水”,是因为三峡的夏水暴涨,而水流快疾、奔放是三峡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这样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一开始便给人一幅险峻壮奇的画面。

课堂验收1.A 提示:B项中“素湍绿潭”的“湍”读tuān;c项中“沿溯阻绝”的“溯”读s ù;D项中“属引凄异”的“属”读zh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