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练习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练习答案)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和协议等组成,并遵循一定的体系结构。
2. 因特网的发展与组成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由大量的自治系统(AS)组成,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协议,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第二章:物理层1. 传输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输媒体是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媒体等,根据传输方式分类可分为有线传输媒体和无线传输媒体。
2. 信道复用与调制信道复用是指多路复用技术,用于将多个通信信道中的数据通过一个物理通道传输。
调制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常用的调制方式有ASK、FSK、PSK等。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之上,提供有点到点的数据传输服务,主要功能包括帧的封装与解封装、错误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
2. 介质访问控制介质访问控制是指多个计算机节点在共享传输媒体时的竞争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载波侦听、轮询、令牌传递和CSMA等。
第四章:网络层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功能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层,负责将分组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主要功能包括寻址与路由、分组的转发与接收、拥塞控制和互联互通等。
2. 网际协议(IP)IP协议是因特网中最主要的协议之一,它定义了数据报的格式和传输规则,实现了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功能,是因特网的核心协议之一。
第五章:运输层1. 运输层的基本概念与功能运输层负责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可靠或无需可靠地传输,主要功能包括端到端的连接建立与释放、数据的分段与重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2. 传输控制协议(TCP)TCP是因特网中最重要的运输层协议之一,它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通过确认应答和超时重传等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三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题答案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B2.B3.B4.B5.B6.B7.C8.D 9.B 10.D 11.C 12.A 13.B 14.D二、填空题1、1946 美国ENIAC2、4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3、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4、专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5、信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6、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7、7445 682 3755 30088、0292 1717 A2FC B1B1 B7D9 E4AE9、500010、72 128三、问答题1、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运行能力可靠性高2、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服务器工作站3、数据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通信与网络电子商务家庭生活娱乐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就是执行程序的过程,而执行程序又归结为逐条执行指令:(1)取出指令:从存储器中取出要执行的指令送到CPU内部的指令寄存器暂存;(2)分析指令:把保存在指令寄存器中的指令送到指令译码器,译出该指令对应的操作;(3)执行指令:根据指令译码器向各个部件发出相应控制信号,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4)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程序计数器加1或将转移地址码送入程序计数器,然后回到(1)。
为执行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即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5、计算机自身电器的特性,电子元件一般有两个稳定状态,且二进制规则简单,运算方便。
四、操作题1、(111011)2=(59)10=(73)8=(3B)16(11001011)2=(203)10=(313)8=(CB)16(11010.1101)2=(26.8125)10=(32.64)16=(1A.D)162、(176)8=(1111110)2(51.32)8=(101001.011010)2(0.23)8=(0.010011)23、(85E)16=(100001011110)2(387.15)16=(001110000111.00010101)24、(79)=(01001111)原码=(01001111)反码=(01001111)补码(-43)=(10101011)原码=(11010100)反码=(11010101)补码第2章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一、选择题1.A2.D3.D4.C5.B6.C7.C8.A9.D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A 17.C 18.D 19.D 20.D二、填空题1、系统应用2、运算控制单元存储器输出/输入设备3、数据库管理系统4、1000赫兹5、ROM RAM Cache6.、RAM 数据丢失7、U盘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密码8、同一部件内部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各个部件主机与外设9、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10、32 6411、图形加速接口12、CPU与内存内存13、控制器运算器14、CPU与内存15、指令数据16、CPU与内存及显存间数据的交换第3章操作系统基础一、选择题1.C2.B3.A4.D5.A6.D7.B8.B 9.B 10.A 11.B 12.B 13.A 14.B二、填充题1、文件管理2、并发性3、EXIT4、Am*.wav5、开始6、Alt+PrintScreen7、PrintScreen8、Ctrl+Z9、全选10、添加/删除程序11、输入法三、问答题1、管理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资源分配与运行,它是计算机所有硬件的大管家,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第6章-路由选择与网络拥塞控制

了解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路由; 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网络的拥塞控制.
2
2014-12-02
概述
6.1.1 网络层的任务
(1)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2)路由选择方法 (3)流量和拥塞控制 (4)网络互连
OSI标准集中于网络层提供给传输层的功能和服务, 以及网络层与传输层及数据链路层的接口。
1
9 5 6
2
8
3
3
2
11
4
3
6
5
7
如从5出发到4: 数据包从51,2;23,6;36,4;63,7;74 要解决的问题:数据包重复到达某一节点,如3,6
2014-12-02 25
扩散法(续)
解决方法
在数据包头设一计数器初值,每经过一个节 点自动减1,计数值为0 时,丢弃该数据包 在每个节点上建立登记表,则数据包再次经 过时丢弃
传送失败概率
连接恢复力 拆连时延 拆连失败概率 连接保护能力 连接优先权 最大开销
2014-12-02
传送失败数占传送尝试总数的比例
在网络连接过程中,服务提供者激活释放和复位的概率 从发起连接拆除请求至成功释放所需要的时间 未成功拆除连接次数与尝试次数之比 网络服务提供者试图防止对用户数据的未授权操作的程度 考虑网络连接及其数据的相对重要性 网络服务的开销范围
2014-12-02
22
6.2.2 简单路由选择算法
1. 随机路由选择 2. 洪泛式路由选择 3. 固定式路由选择
绝对固定式路由选择 迂回式路由选择
2014-12-02
23
静态路由算法
随机路由选择:是由收到分组的节点随机地选择一 个出口转发出去。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可能造 成某些分组长期在通信子网中转,到达不了目的 节点。 洪泛算法(Flooding):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第二章:网络通信基础2.1 信号与信道2.2 数据传输方式2.3 编码与调制2.4 数字化通信系统2.5 模拟化与数字化通信系统的对比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 OSI参考模型3.1.1 物理层3.1.2 数据链路层3.1.3 网络层3.1.4 传输层3.1.5 会话层3.1.6 表示层3.1.7 应用层3.2 TCP/IP参考模型3.2.1 网络接口层 3.2.2 网际层3.2.3 传输层3.2.4 应用层第四章:物理层4.1 数据通信4.2 传输介质4.3 基带与宽带传输4.4 信道复用技术4.5 传输介质的调制解调第五章:数据链路层5.1 帧与帧同步5.2 解决信道错误与丢失5.3 链路管理与控制5.4 介质访问控制5.5 局域网与广域网第六章:网络层6.1 数据包的传输与交换6.2 路由选择与转发6.3 网络互联与互联网6.4 IPv4与IPv66.5 网络地质转换(NAT)与端口地质转换(PAT)第七章:传输层7.1 传输层的任务与功能7.2 TCP协议7.3 UDP协议7.4 可靠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7.5 拥塞控制8.1 常见应用协议8.1.1 HTTP协议8.1.2 FTP协议8.1.3 SMTP协议8.1.4 DNS协议8.2 网络安全与应用层协议 8.2.1 SSL/TLS协议8.2.2 SSH协议8.2.3 IPsec协议第九章:网络管理与安全9.1 网络管理概述9.2 管理协议9.3 网络故障诊断与管理 9.4 网络性能优化9.5 网络安全基础9.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10.1 附录A: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10.2 附录B:常用网络工具介绍10.3 附录C: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A: 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附件B: 常用网络工具介绍附件C: 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 -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网络架构,用于指导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网络》第6章课后习题

1.与广域网相比,局域网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1)较小的地域范围。
2)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
3)通常为一个单位所建,并自行管理和使用。
4)可使用的传输介质较丰富。
5)较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6)有限的站点数量。
2. 局域网的3个关键技术是什么?试分析10BASE-T以太网所采用的技术。
参考答案:局域网的三个关键技术是拓扑结构、数据传输形式及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10BASE-T以太网的物理拓扑结构为星型(逻辑拓扑结构为总线型),采用基带传输,使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3.以太网与总线网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总线网是指拓扑结构为总线的网络,而以太网是指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局域网,早期以太网的物理拓扑结构采用了总线型拓扑,也属于总线型网络,但现在的以太网大多为星型拓扑。
4.以太网与IEEE802.3网络的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参考答案:二者都采用了总线型拓扑结构和基带传输方法,并且都使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不同之处主要有:1)帧结构有些细微的差别:帧首部的第13-14位的定义不同,IEEE802.3定义为数据字段的长度,而DIX Ethernet II定义为网络层协议类型;2)介质稍有不同,IEEE802.3标准定义了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三种介质,而DIX Ethernet II只使用同轴电缆。
5.IEEE 802标准规定了哪些层次?参考答案:IEEE 802标准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层次。
其中又把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功能子层。
6.试分析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
参考答案: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以太网中。
CSMA/CD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个站点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介质:①如果介质是空闲的,则发送;②如果介质是忙的,则继续监听,一旦发现介质空闲,就立即发送;③站点在发送帧的同时需要继续监听是否发生冲突(碰撞),若在帧发送期间检测到冲突,就立即停止发送,并向介质发送一串阻塞信号以强化冲突,保证让总线上的其他站点都知道已发生了冲突;④发送了阻塞信号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返回步骤①重试。
移动通信技术——第6章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6.3 UTRAN接口协议模型
1.UMTS分层结构
从功能方面考虑,UMTS分为接入层(AS) 和非接入层(NAS)两大部分,两者之间的接口 称为业务接入点(SAP),如图6-9所示,图中各 业务接入点(SAP)用椭圆来表示。
图6-9 UMTS分层结构
2.UTRAN接口协议模型
UTRAN接口通用协议模型如图6-10 所示。 接口协议分为两层二平面。
R4核心网电路域变化的实体功能介绍如下。 ① MSC服务器(MSC Server)。MSC Server用 来处理信令,独立于承载协议。它主要由MSC的 呼叫控制和移动控制单元组成,负责完成CS域的 呼叫、媒体网关管理、移动性管理、认证、资源 分配、计费等功能,还包括R4版本核心网电路域 提供的其他业务。
7.同步方式
WCDMA不同基站间可选择同步和 异步两种方式。
8.可变数据速率
WCDMA系统支持各种可变的用户 数据速率,适应多种速率的传输,可灵 活地提供多种业务,并根据不同的业务 质量和业务速率分配不同的资源。
在每个10ms期间,用户数据速率是 恒定的,然而这些用户之间的数据容量 帧与帧之间是可变的。
(4)UTRAN接口与协议
UTRAN接口均为开放的、标准接口,不 同厂家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地互连互通。 UTRAN接口和协议如表6-1所示。
表6-1
接口名称 Iu Iur
UTRAN接口和协议
接口位置 CN-UTRAN RNC-RNC 协 议 RANAP RNSAP
Iub
Uu
RNC-Node B
Node B-UE
WCDMA网络架构是在GSM/GPRS网 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GSM核心网家族中,GSM系统提供 语音和基本的数据服务,GPRS或EDGE可 以提供更高速率的数据服务。 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看,下一代就是 WCDMA。 图6-1所示为从GSM到WCDMA的演 进示意图。
计算机网络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局域网补充习题一.选择题1. IEEE 802系统协议中描述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功能、特性和协议的是(C)。
A. IEEE802.5B. IEEE802.4C. IEEE802.2D. IEEE802.32. 对于基带CSMA/CD而言,为了确保发送站点在传输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等于信号传播时延的( B )。
A. 1倍B. 2倍C. 4倍D. 2.5倍3. 关于冲突域和广播域说法正确的是(C)。
A. 集线器和中继器连接不同的冲突域B. 网桥和二层交换机可以划分冲突域,也可以划分广播域C. 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可以划分冲突域,也可以划分广播域D. 通常来说一个局域网就是一个冲突域4. 在10Base5的以太网中,最大的网段长度是(B)。
A. 2000mB. 500mC. 185mD. 100m5. 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块常被称为(C)。
A. 信息B. 分组C. 帧D. 比特流6. 在以下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D )。
A. 双绞线B. 无线信道C. 同轴电缆D. 光纤7. 在虚电路方式中( B )。
A. 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但分组的顺序发生了变化B. 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且分组的顺序与原来的一样C. 不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分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D. 不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封达,而且有的分组会丢失8. 在数据报方式中,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数据报( C )。
A. 不需要建立虚电路,也不必为每份数据报进行路由选择B. 需要建立虚电路,但不必为每份数据报进行路由选择C. 不需要建立虚电路,但要为每份数据报进行路由选择D. 要建立虚电路,也要为每份数据报进行路由选择9. 下列关于局域网的叙述中,正确的叙述是(D)。
A. 地理分布范围大B. 数据传输率低C. 误码率高D. 不包含OSI参考模型的所有层10.下面哪个不是广域网(C)。
A. PSTNB. X.25C. VLAND. A TM11.下面属于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的是(C)。
网络工程师教程学习笔记-第6章 网络互连与互联网

第6章 网络互连与互联网6.1 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reapter、HUB工作于物理层;网桥bridge和交换机switch工作于数据链路层;路由器router工作于网络层;网关gateway工作于网络层以上的高层协议。
1、中继器传输的信号:比特流,bit,位,0、1信号工作于物理层,只是起到扩展传输距离的作用。
功能:对信号进行再生和发送。
以太网中限制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即最多由5个网段组成——5-4-3规则:5个网段、4个中继器、3个网段接PC。
集线器HUB就是一个多端口中继器。
2、网桥工作于数据链路层。
分析的地址:MAC功能:分析帧地址字段,决定是否把收到的帧转发到另一个网段上。
交换机是一种多端口网桥。
3、路由器工作于网络层。
处理的地址:IP。
功能:导航,找路,根据路由表进行分组转发。
4、网关功能:连接网络层之上的执行不同协议的子网,组成异构型因特网,对对互不兼容的高层协议进行转换(翻译和变换)。
5、由于人们习惯用语有些模糊不清,有时并不区分路由器和网关,而把在网络层及其以上进行协议的互连设备统称为网关,即:路由器就是一种网关。
6.2 广域网互连1、面向连接:打电话2、无连接:广播6.3 IP协议1、IP地址VLSM (Vareiable Length Subnetwork Mask)可变长子网掩码,在IP地址的后面加上“/位数”表示子网掩码中“1”的个数。
D类地址是组播地址。
实现组播需要:①能识别组播地址的路由器,叫组播网关;②主机能够发送组播数据报;③主机能够接收组播报文。
E类地址保留作为科研之用,IPV6就是在此基础上扩展的。
2、IP协议的操作1)数据报生存期 TTL功能:避免回路,无休止地巡回。
办法:规定数据报有一定的生存期。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计数器加1,计数器超过一定的计数值,数据报就被丢弃。
2)分段和重装配IP协议使用4个字段处理分段和重装配问题>报文ID、数据长度、段偏移值、M标志报文ID:唯一标识,由源站和目标站地址、产生数据的协议层标识符、该协议层提供的顺序号组成;数据长度:字节数;段偏移值:分段在原来数据报中的位置;M标志:表示是否为最后一个分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DLC帧格式
在帧的首部和尾部都有标志字段,标志 字段为8个比特,值固定为01111110, 用来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 HDLC采用了零比特填充法,保证接收方 所收到帧的数据部分不会出现01111110 这样的比特组合。
HDLC帧格式
在非平衡方式下,如果主站发出一个帧, 地址字段为从站的地址;如果从站发出 一个帧,地址字段为从站的地址。在平 衡方式下,地址字段总是存放接收方的 地址。
BSC的透明传输
在传输报文时,所有的控制字符前面都要添加转义字 符DLE(SYN除外),如果在数据中出现了DLE,那 么就用DLE DLE来表示。 在接收方如果发现单个的DLE字符,则可知其后为传 输控制字符;若发现连续两个DLE字符,则知道传输 的是单个的数据字符DLE,删除一个DLE即可。
HDLC协议
发送窗口的大小
如果帧以模n进行编号,那么发送窗口 WT最大为n-1。即n等于8时,WT的最大 值为7。当WT的值大于7时,就可能会产 生错误。
确认帧
当收到正确的帧后,要给对方发送确认。 确认帧用ACK表示,如果收到了0号帧,那么 确认是ACK 1,这里确认表达的是一种期望, 期望收到的下一帧编号为1,隐含的意思是0号 帧已经收到了。 依次类推,当数据帧以模8编号时,对1号帧的 确认为ACK 2,2号帧的确认为ACK 3,7号帧的 确认为ACK 0。
数据链路管理 成帧 流量控制 差错控制
成帧
收到网络层的数据后,数据链路层要数据前面 填加一个首部,通常还会在数据后面填加一个 尾部,将数据封装起来,形成帧。 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
帧同步
接收方的数据链路层要能从收到的一长串0、1 比特中要能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区分出一个 一个的帧,这称为帧同步。 帧同步的方法
HDLC中的基本概念
链路结构
平衡型
HDLC中的基本概念
链路结构
非平衡型
HDLC中的基本概念
通信模式
正常响应模式(Normal Response Mode, NRM) 异步响应模式(Asynchronous Response Mode,ARM) 异步平衡方式(Asynchronous Balanced Mode,ABM)
HDLC帧格式
控制字段占8个比特,不同类型的帧(信 息帧、监督帧和无编号帧)控制字段的 内容也不同。
信息帧
在信息帧的控制字段中,第一个比特固 定是0,N(S)字段占3比特,表示要发送 的这一帧的编号。N(R)字段也占3比特, 表示期望收到的对方的下一个帧的编号。
字节计数法 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标记法 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记法 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记 法和物理层编码违例法。
流量控制
为了避免发生接收方缓存溢出,要控制 发送方的发送速度,避免其发送速度过 快,造成接收方来不及处理而丢失数据 的情况发生,这就是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的两种基本方法:停止等待和 滑动窗口 。
CRC校验
使用位数足够的P,能够使检测不到的差错的 概率非常小。目前CRC校验中常用的生成多项 式有CRC-16,CRC-CCITT和CRC-32 。 CRC校验值通常作为帧的尾部添加在数据后面, 在数据后面添加上的冗余码称为帧检验序列 (Frame Check Sequence,FCS)。CRC校验 值是最常用的FCS。
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检测差 错,二是要采取措施补救错误。 在数据帧的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类 错误:一是帧损坏,二是帧丢失 。 : ,
帧损坏
数据帧通过通信链路到达接收方的过程 中,可能会受到干扰,造成接收到数据 帧同发送时的数据帧不一样,这种情况 称为帧损坏。 数据链路层广泛地采用了CRC冗余校验 技术,当CRC检测出错时,就认为该帧 已损坏。 CRC检测通常用硬件实现。
停止等待
发送方每发完一帧后要等待接收方的确认,收 到确认后才能发下一帧,如果没有收到确认, 发送方必须一直等待。
停止等待
停止等待的方法很简单,但是效率低 。 在任何一个时刻,线路上只有一个帧, 线路利用率不高,通信链路越长,等待 的时间就会越长 。
滑动窗口
在滑动窗口方法中,发送方发送一帧后, 可以不必等待接收方确认而继续发送后 面的帧,从而提高了链路的利用率。 在滑动窗口机制中,需要对帧以模n的方 n 式进行编号,如n=8,则帧的编号为: 0,1,2,3,4,5,6,7,0,1,2,3……..。
BSC的帧格式
S Y N
S Y N
ACK0
S Y N
S Y N
NAK
S Y N
S Y N
EOT
(a)选择或查询的肯定应答
(b)选择或查询的否定应答
(c)轮询的否定应答
数据帧
带有首部的数据帧
BSC的帧格式
多数据帧传输
多块组成的数据帧
BSC的帧格式
肯定确认和否定确认帧
BSC的透明传输
BSC协议最初是用来传输普通的文本数据,数 据都是由字母表中的字符组成,不会出现控制 字符。 当使用BSC协议来传递程序或图形等非文本的 二进制数据时,在数据中就有可能出现控制字 符,例如当数据中间出现二进制串03H时,接 收方就会认为是控制字符ETX,误认为数据结 束了,从而造成错误。
滑动窗口
发送方和接收方都要创建一定的缓存区, 用来存放数据帧,称为窗口。 发送方的窗口称为发送窗口,存放要发送 的数据帧 ,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 发送数据前,发送方要选定发送窗口的大 小 WT,落在发送窗口内的帧才能发送。
发送窗口
落在发送窗口内的帧都可以直接发送而不必等 待确认。 当发送窗口内的帧都发送完毕后,如果确认还 没有到,此时发送方必须等待。 当收到确认时,发送窗口整体向右移,将原先 窗口右侧的帧纳入窗口中,从而可以将这些帧 再发送出去。 当确认不断到来,发送窗口就不断地向右移动, 将新的帧不断地发送出去,实现了流水式的发 送。
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中是接收方当前期望接收到的帧。如果收到 帧的编号落入接收窗口内,就接收这个帧,并发送确 认,否则将其丢弃。
接收窗口
只有在接收窗口向前滑动时(与此同时 也发送了确认),发送窗口才有可能向 前滑动,发送后面的数据帧。 发送方是受接收方控制的。收发两端的 窗口按照以上规律不断地向前滑动,实 现了数据的流水发送。
面向比特的协议
面向比特的协议是以比特单位的,不依赖特定 的字符集,每一帧是由若干个比特组成。一个 帧分为若干个字段,每个字段在帧中都有固定 的位置,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含义,同时使用一 些特殊的比特组合来代表特殊的含义(如帧的 开始和结束)。 目前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是面向比特的协议 代表协议是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和点对点协议(PPP)。
帧丢失
在传输中一个帧被噪声破坏,造成接收 方不将其视为一个帧,就发生了帧丢失。 丢失的有可能是数据帧,也有可能是确 认帧。
检测帧丢失
首先在发送方要对帧进行编号,在接收 方每收到一个帧,就向发送方发送一个 确认帧。 发送方每发送一个帧,就为该帧启动一 个定时器。如果定时器时间到了,但确 认帧仍未收到,就认为该帧丢失了。
差错处理
当检测到错误,不论是帧损坏或帧丢失,数据 链路层通常不去修正错误,而是简单地重新传 输对应的帧,这个过程称为自动重复请求。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停 止等待常以停等ARQ来实现,而滑动窗口常以 连续ARQ和选择重传AR64年开发的 面向字符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在点 到点或点到多点的链路上使用,采用停 等ARQ协议作为流量控制,因此只支持 半双工通信。
BSC协议的控制字符
BSC协议定义了一些特殊的字符来表示 特殊的含义,如帧的开始、帧的结束、 数据的开始,数据的结束等。 如SOH(01H)表示报文开始,ETX SOH 01H ETX (03H)表示正文结束。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协议是面向比特协议中代表性的一个协 议。
HDLC中的基本概念
站点类型 :
主站:发送命令帧(也可以包括数据信息),接收 从站的响应帧,并对整个链路进行控制。 从站:在主站的控制之下运行,收到主站的命令帧 后,从站要回应响应帧,并且要配合主站参与差错 恢复等链路控制。 复合站:进行通信的两个站都具有主站和从站双方 的功能。复合站之间完全对等地进行通信,它既能 发送命令帧,又能接收响帧,并负责整个链路控制。
概述
链路和数据链路
链路指的是一条无源的点对点的物理路线,中 间没有任何结点,链路也称数据电路、物理链 路。物理链路是数据传递的物理基础,数据要 转换成电磁信号在链路上传递 。 物理链路和它上面运行的链路层协议一起组成 了数据链路。 链路可以分为两大类:点对点链路和共享链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CRC校验举例
通信前双方要首先商定一个二进制串P,例如 11101。 设要发送的信息M=110 将M左移4位(比P的位数少1),得到 1100000,然后用P去模2除1100000,得到余 数R=1001
CRC校验举例
发送方要将R添加到M后面发送过去,即 发送的实际数据为1101001 。 如果发送过程中没有错误,接收方用P对 收到的1101001进行模2除,结果应该是 1101001 2 0。 如果得到的结果不是0,就表明数据传输 错误。
控制字符 SOH(Start of Head) STX(Start of Text) ETX(End of Text) ETB(End of Transmission Block) SYN(Synchronous Idle) EOT(End of Transmission) ENQ(Enquiry) ACK(Acknowledge) NAK(Negative Acknowledge) ITB(Intermediate Transmisstion Block) DLE(Data Link Escape) ACK 0 AC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