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涯与陈赓大将的婚恋传奇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报告文学]在一个关于流行文化的座谈会中,一位90后女大学生说什么也不明白,喜儿为什么不嫁黄世仁?她们语出惊人:嫁人就嫁黄世仁,黄世仁有钱;如果喜欢大春,就让大春做情人好了。
爱情失效了吗?原来爱情只是一个传说?当今中国的爱情怎么了?本期推出杨立平的报告文学《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些陈旧但却动人的爱情故事,两位相爱的北大荒青年,虽然历经沧桑却相爱依旧,平凡的人生闪现出伟大的爱情光芒,和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端。
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杨立平两年前,《北京文学》的总编辑杨晓升对我说,能不能采访一下王亚文和刘行军,他们的爱情故事特别感人。
晓升是我尊重的师长,应他之约,给《北京文学》写报告文学很是荣幸;晓升又是尽职尽责的主编,从采访过刘行军夫妇的央视主持人张越那里要来王亚文家里的电话,于是这篇稿子我不得不写了。
我先上网查得了他们的资料:上海知青刘行军去北大荒插队,与当地女孩二丫相爱。
几年后,刘行军回上海读大学,临行前承诺二丫,毕业后与她成婚。
二丫苦等3年,等到的是一封分手信。
二丫放不下心中的那份感情,没再谈恋爱。
18年后,刘行军惊闻二丫仍然单身,并且身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他重返北大荒,将二丫背回上海成婚。
他们住在30多平方米的蜗居。
二丫因哮喘失去右肺,刘行军因肝癌做了肝脏整体移植手术。
这对生活艰难,恩爱如初的夫妇被评为“2004年感动上海十大人物”。
我在《家庭》当了十几年特稿编辑。
特稿是一种注重题材新鲜性、人情味、可读性和卖点的文体。
我觉得知青这种题材太老了,生死恋早已过时,这种题材还会有读者么?二丫在恋人背弃誓言后仍坚守那份感情,这一爱情观和价值观能否被人理解?有报道,在流行文化的座谈中,90后女大学生说什么也弄不明白,喜儿为什么不嫁黄世仁?她们语出惊人:“嫁人就嫁黄世仁,黄世仁有钱,如果喜欢大春,就让大春做情人好了。
”共青团上海市委日前进行的一项针对上海青年的大型调研显示,很多当代青年不再信奉“爱情至上”,对于爱情的力量不再那么有信心。
陈赓的故事:陈赓求婚的故事

陈赓的故事:陈赓求婚的故事陈赓的故事:陈赓求婚的故事陈赓,这位身经百战叫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却有一段有趣的求婚故事。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有个姑娘去听中央首长的报告,恰巧坐在陈赓的身边,她正聚精会神地做笔记。
陈赓在本子上刚劲地写上“我爱你:陈赓”5个大字,然后撕下来,悄悄递到她手上。
姑娘听报告正入迷,没看清写的是什么,把纸条装进了口袋。
陈赓看没引起姑娘的反应,又写了一张“我爱你!陈赓”的条子递给她,姑娘再次没理会。
后来,陈赓在听报告过程中,间隔一会就写一张同样内容的纸条递给姑娘。
姑娘有点恼了,不愉快地瞪了陈赓一眼。
中央首长的报告,引经据典,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逗得与会同志哈哈大笑,陈赓和这位姑娘也笑得前合后仰。
报告结束,姑娘把笔记本装进衣袋,陈赓还惦记着纸条,用眼注意观察姑娘的反应,但姑娘像没事似地唱着抗日歌曲,像只百灵鸟,蹦跳着走出了会场。
陈赓一直用深情的目光追送着她…… 回到宿舍,姑娘兴致勃勃地向战友们讲述报告的内容。
她从衣袋掏出本子,竟带出了那些条子,撒落在地上,“我爱你!陈赓”几个大字,极其醒目地映入姑娘眼帘。
慌乱中,她迅速把纸条拾起,夹在笔记本中,她用极大的毅力抑制自己。
但是口齿不再伶俐,思路再难通畅,额上冒出了冷汗。
她匆匆结束了报告的传达。
合上笔记本,急急走出窑洞,直奔后山上一棵大槐树下,把笔记本里的纸条拿出来,反复看了几遍,她惊呆了!没错。
“我爱你!陈赓”。
她早就听说陈赓的事迹,“这么赫赫有名的战将真会爱上我吗?”姑娘思绪万千,高兴、激动夹杂着生气:你陈赓是个大干部,怎么能这样向我求爱呢?……对,找领导去,找管干部婚姻大事的陈部长去!把你这旅长干的好事汇报上去,叫你……叫你狠狠地挨顿批评!看你还敢不敢爱……把条子递到我手上!陈云部长听着姑娘激烈的“状词”,看着手中的“证据”,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告的是“恋爱状”。
陈部长细心地分析、解释、开导,终于使姑娘心里的冰河解冻了。
古代爱情故事的大全_爱情故事

古代爱情故事的大全爱情需要启蒙教育,对中学生实行爱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爱情教育能让学生成为有责任心和审美力的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爱情故事的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爱情故事的大全篇一:雪域奇缘传说飞将军李广在守卫边疆的军旅生涯中,曾有过一段奇缘——那天,李广和手下骑马狩猎,忽然看见一只白狐狸在辽阔的雪域上奔跑,这只狐狸太可爱了,浑身上下雪白雪白的,不见一根杂毛。
李广当即下令不准放箭……可就在众人散开队形,正准备围过去的时候,突然有两只苍鹰从空中俯冲下来,用钢钩似的利爪,抓起那只白狐狸就升上了天空……李广一看不好,急忙抽出两支利箭,弯弓搭箭,一用力就把两支箭同时射了出去,两支箭正好分别射中两只苍鹰,那两只苍鹰和那只白狐狸立刻就从空中掉到了雪地上。
在一阵欢呼声中,李广旋风般和手下军士来到近前。
可等他上前仔细一看就被惊呆了,那哪是一只白狐狸啊!那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穿着一身的白色衣裙,显得纯洁素雅。
难道是自己刚才看错了眼不成?要说也怪,这女孩从那么高的空中掉下来竟然安然无恙!李广正心中纳闷,突然就有一位老夫人来到面前施礼说:“谢谢将军救了小女白雪,救命之恩,定当后报……”李广正要细问,可那老夫人根本不给他机会,赶紧拉起白雪姑娘就走。
等大家再看,母女俩转瞬已经没了踪影……20xx年后,李广病逝,他的干儿子李飞接替他来到了边关。
可李飞初出茅庐,哪有他父亲飞将军李广的名声响亮?胡人知道李广病逝换了小将军李飞后,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屡犯边关。
一次,李飞和胡人开战失利,后来就被胡人逼到了绝顶。
小将军李飞一看没了退路,就纵身跳下了悬崖……不知过了多久,李飞慢慢醒了过来。
可他睁眼一看,自己竟躺在一个年轻姑娘的怀中。
姑娘见他醒来,这才把他松开。
李飞站起身一看,眼前这姑娘明眸皓齿,面如桃花,身如柔柳,再加上那一身如雪般洁白的装束,真好比仙女下凡。
两人年龄相仿,当时竟一见钟情。
姑娘哭着告诉李飞,她叫白雪,父母双亡,已无家可归……白雪这一哭,更似梨花带雨,差点没把李飞心疼死,上前就把白雪姑娘紧紧搂进了怀里。
抗日战争历史故事-陈赓在太行抗日的经典传奇故事

抗⽇战争历史故事-陈赓在太⾏抗⽇的经典传奇故事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27⽇⽣于湖南湘乡。
出⾝将门,其祖⽗为湘军将领。
中国⽆产阶级⾰命家、军事家,中国⼈民解放军⼤将,国家和中国⼈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
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
下⾯⼩编给⼤家讲⼀讲抗⽇战争历史故事-陈赓在太⾏抗⽇的经典传奇故事。
陈赓在太⾏抗⽇的经典传奇故事 1937年8⽉,红四⽅⾯军三⼗⼀军在陕西省富平县改编为国民⾰命军第⼋路军⼀⼆九师三⼋六旅,陈赓任旅长,全旅约5700⼈。
9⽉30⽇,三⼋六旅在师的编成内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前线,10⽉18⽇挺进到⼭西打击西进的⽇军,先后取得长⽣⼝、七亘村、黄崖底等战⽃的胜利。
接着,派出⼩分队和⼯作组深⼊太⾏⼭区的⼴⼤地区,创建根据地。
1938年3⽉5⽇,⼀⼆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平亲⾃来到三⼋六旅,与陈赓商议,准备在邯(郸)长(治)公路的黎城、东阳关、涉县之间寻找敌⼈的弱点,伺机予以伏击。
陈赓与刘邓⾸长商议后,制定了袭击黎城,吸引潞城的敌⼈来援,在潞河村地区埋伏歼灭援敌的作战⽅案。
作战⽅案确定后,全旅就开始投⼊紧张的战备⼯作。
刘邓⾸长⾛后,整整⼀天陈赓都在思考着,注视着地图,⼼⾥反复斟酌,究竟把伏击战场设在哪⾥⽐较有利。
第⼆天上午,陈赓召开了团以上⼲部参加战前准备会。
陈赓传达了师⾸长批准的作战⽅案,⼜介绍了战场的形势和敌我双⽅的情况,最后他说:“现在的中⼼问题是要选择⼀个最佳的伏击场地。
” ⼤家听后都很兴奋,不约⽽同地围到地图前,你⼀⾔,我⼀语,议论纷纷。
最后,⽬光都集中到了神头岭。
从地图上看,神头岭确实是⼀个设伏的好地⽅。
地图标⽰出那⾥有⼀条深沟,公路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势陡险,既便于隐蔽,也便于出击。
整个邯长线上,这⾥是理想的设伏地。
⼤家都同意把伏击地点设在神头岭,然后⽬光都集中在陈赓⾝上,等待他决定。
不料,陈赓并没有说出⼤家期待的话,却反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实地看过?”⼤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句话,因为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
陈庚

•有“黄埔三杰”美誉的陈赓其实是个“开心果”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
而毛泽东与陈赓更是有缘,两人是两县相邻的老乡。
陈赓曾进入毛泽东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多次聆听毛泽东的讲演,并与革命团体开始有了密切的接触。
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
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晓。
凭着练过武功,他“统率”着前村后巷许许多多的“娃娃兵”,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
陈赓刚满13岁,就偷偷跑出家门投奔湘军,开始了闯荡江湖的生活,一杆比他高出半头的大枪一扛就是4年。
在旧军阀部队的4年中,陈赓只落下一身疥疮和满腹失望。
但他的阅历却丰富起来,直爽而不甘寂寞的性情令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1921年,陈赓来到长沙。
他徘徊在何叔衡的书店中,阅读进步书籍,后由何叔衡介绍,接触到毛泽东。
受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的熏陶和影响,1922年12月,陈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1924年5月,陈赓与其他300多名学员一道,步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那时,谁也不会料想这300多名进步青年将在今后左右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入学不久,陈赓很快就在同学中崭露头角。
这是因为陈赓在湘军当过兵,又在长沙当过铁路小职员,丰富的阅历和乐观幽默的性格使他成为学员视线的焦点。
一天,刚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正要迈步进入学员宿舍进行视察时,看到这个宿舍的全部学员正围观着一个学员,而且还有笑声从里面传出来。
周恩来便好奇地凑了过去。
原来大家正聚精会神地看一个学员表演小品“饥不择食的矮子吃长面”。
只见他顽皮的脸上做着各种表情,一会儿饿得愁眉苦脸,一会儿看见面条又喜上眉梢,伸长脖子直咽口水,接着他用双手比划着,端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大碗,先是站在地上,哧溜哧溜地吸着面条,那面条越吸越长,越长越吸得带劲,整个身子随着面条不住地向上延伸。
延安时期的一场婚姻悲剧

延安时期的一场婚姻悲剧作者:韩三洲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01期一陈辛仁(1915——2005),广东普宁县人,北平中国大学学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的左翼作家,笔名辛人。
1938年夏在新四军任职,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二师(淮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新四军(兼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4年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9月被委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芬兰大使。
1959年回国后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外交部党委委员、北京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陈辛仁身后,曾出版43万字的《陈辛仁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除去革命历程外,内中有一段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婚姻悲剧。
1935年,陈辛仁与妻子房纪在东京结婚,一年后生一女婴。
此时陈辛仁20岁,房纪17岁。
抗战爆发后,陈辛仁到新四军军部工作,房纪则到西北大后方宝鸡担任地下党的工作。
组织上曾承诺,等房纪的工作一脱手,可立即到新四军军部工作。
分别几个月后,陈辛仁曾接到薛暮桥夫妇从大后方带来的一封陌生人写的短信,说房纪很快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工作了。
之后,由于战事倥偬,上面几次说尽快发电报将房纪调到军部来工作,但前前后后有三四年时间,都没有兑现。
其间,陈辛仁还收到过房纪的四五封来信,等到皖南事变后,就再也得不到她的消息了。
二书中回忆,就在陈辛仁为妻子焦虑不安的时刻,让他更为丧魂失魄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军政委饶漱石见到他,谈话中突然明确地劝他“另外结婚”,并支支吾吾地说可以批准他“另外结婚”。
陈辛仁当时觉得很可笑,自己是已有妻室的人了,组织不是已经承诺要调房纪来军部工作了吗,为什么还提什么“另外结婚”?直到这时,饶漱石才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你要知道,现在改名王茜的房纪,早就被人家调到他的办公室担任秘书职务了,与此同时,也兼私人秘书。
福建省厦门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厦门市2024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共10页。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幔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月老“月老”陈赓巧促周希汉与周璇的欢喜姻缘 2

“月老”陈赓巧促周希汉与周璇的欢喜姻缘2014年06月03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编者按:近日,《世纪风采》发表文章《周希汉与周璇的欢喜姻缘》。
1937年,国共开始合作抗日,周希汉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作战股股长。
到1939年升任三八六旅参谋长。
年近30的他婚姻问题引起众人的关注,旅长陈赓、副旅长李成芳等都放在心上,想着合适的时候遇上个适合的姑娘就撮合一番。
摘编如下。
给许多人做过月下老的陈赓自称是这方面的专家,决心近期好好解决一下周希汉的终身大事。
经过仔细盘问和征集大家对周希汉在这方面的表现特征后,陈赓发现是周希汉“主观能动性有问题”。
于是,他煞有介事地闭目打坐掐指一阵后一拍大腿:“周希汉,不对呀!”“什么不对?”周希汉被吓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家请的那位算命先生讲得不对。
”“哪个还去管他讲得对不对。
”周希汉觉着陈赓把问题扯远了,不满地白了他一眼。
陈赓却毫不介意,一本正经地说:“不,不,你不晓得,本司令对易经八卦那一套蛮在行呢。
”众人都聚精会神地想听个究竟,他便越发来了情绪:“我这里算的你周希汉命中是要娶十七岁的姑娘为妻呢……”这通东拉西扯,惹得众人大笑起来。
周希汉也被逗笑了。
陈赓却没有一丝笑容,依旧正色道:“我讲,你们不要笑嘛。
周希汉这个家伙为什么这样子倔?他这个倔同别个不一样呢,因为他属牛,癸丑年的那个牛。
这个‘癸’字可有分教。
哪个都晓得天是在我们头顶上的,你们看他,他岔开双腿把天都骑在下面。
他是个天王老子都敢惹的家伙呢。
这么大的脾气哪个能管得了他?你们再看周璇同志,今年也是十七岁吧?年龄正对。
算来她是生在甲子年。
你们看这个‘甲’字像什么?蝇子拍嘛!这个蝇子拍一天到晚在他身上打,把苍蝇啊、牛虻啊、缺点啊,都赶跑了。
这叫做一物降一物嘛。
周希汉,没有这个蝇子拍,你那个‘王侯之相’也是白长的,没用!告诉你,你不要犹豫不决,拿不下这个阵地,日本鬼子讲话,你损失‘大大的有’!”大家又是一阵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涯与陈赓大将的婚恋传奇
2006年7月14日,笔者如约来到北京西单灵镜胡同的一个四合院,专程探望我们上虞籍的一位老同志――共和国开国大将陈赓的夫人傅涯同志。
夏日的骄阳照得满院的植物漾着明晃晃的绿色,透出阵阵清凉,分外幽静。
穿过绿意葱郁果滕架下的石板小径,进入一楼的客厅,便有浓浓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客厅四周的墙上,悬挂着齐白石、徐悲鸿、黄胄、何香凝等诸多名家为主人而作的书画,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大家与主人间那段朴实而深沉的友谊,让简单而素雅的客厅显得熠熠生辉,更显示主人与众不同。
老人已过89岁,今天她穿着蓝花格衬衣,戴着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素朴而高雅,满头银丝留下岁月的痕迹。
“家乡来人,喜出望外,欣慰万分,感激之至。
”老人看到我们的到来,显得十分高兴,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和对家乡人民深沉的爱,特别有一种久别遇亲人般的感觉。
“我是上虞沥海城里人,我在沥海住的时间不长,但老家给我的印象很深。
”老人沉浸于当年的回忆之中。
当笔者讲到自己的外婆家也在沥海城里,自己从小也在沥海中学读过书时,老人便亲切地问起我家里的情况,并关心家乡的建设,
询问沥海那边要造的一座跨海大桥,现在动工了没有?等等。
近2个小时的采访很快便过去了,然而我们与傅涯老人的谈话却意犹未尽。
应我们的请求,老人亲笔在由她整理并已正式出版的《陈赓年表》、《陈赓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册》、《百年追思――陈赓大将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文集》、《陈赓日记》等书籍上签名,分赠给我们留念。
看着这一册册装帧精美的图书,能够感受到其字里行间凝聚着老人对陈赓深情的爱和无尽的追思,每幅照片都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而傅涯与陈赓的婚恋就极富于传奇色彩。
一、巧遇陈旅长
傅涯,1918年出生在浙江上虞沥海城里的一个大户人家。
父亲是绍兴师爷,母亲是苏州的大家闺秀。
傅涯兄弟姐妹10人,大哥傅森在林伯渠的影响下,早年参加革命。
在傅森的感召下,1938年4月,傅涯和弟弟傅希、妹妹傅英,千里迢迢奔赴中国抗战时期的革命摇篮――延安。
到延安不久,傅涯就进入抗日军政大学4期学习,毕业后进了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工作。
傅涯灵巧白净,训练、演出的行军途中休息时,她总要跑到溪边喝够不说,还总要寻个隐蔽的地方,洗去满身征尘。
大家都说她是水仙子转世,
跑到哪里都水灵灵的。
由于她学习刻苦,工作积极努力,第二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的太岳山麓,绿肥红瘦,燕语呢喃。
抗大总校文工团去山西武乡潘龙镇演出。
一大早,傅涯和另外两位剧团的女伴,说说笑笑地来到团长王智涛家取道具,不巧在这里遇到了赫赫有名的129师386旅旅长陈赓,他是养伤路过此地。
姑娘们早就听说过陈赓许多传奇的故事。
此刻便围住他,叫他讲战斗故事。
“我有啥好讲的!”陈赓低头看着伤痛发作的腿,冒出一句:“会昌受伤的时候,我当时真想开枪自杀,想想自己还年轻,活着还能为共产主义奋斗,我就装死了……”听着陈旅长没有丝毫掩饰,既直爽又沉稳的话语,傅涯第一次见面就对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其实,这次见面是王团长有意安排的。
等三位姑娘走后,他眯着眼睛问陈赓:“老首长,你喜欢哪一个?”陈赓一下领悟了王智涛的点子,指着他说:“好哇,你在当媒婆!”他又是个很直率的人,说道:“中间那个”。
而中间那个不是别人,正是傅涯。
不久,剧团下部队演出,陈赓与傅涯有了一次单独的见面机会。
陈赓对傅涯说:“我这个人顶喜欢交朋友,我有许多朋友,也有许多女朋友,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女朋友?”
聪颖的傅涯当然明白这做女朋友的含义。
但她犹豫了,
在参加革命前,她有过一个“男朋友”,她已经去过几封信,可他只痴迷于他的研究课题,不肯到延安来。
傅涯想等他们的关系结束,再与陈赓交朋友。
想到这里,她坦率地声明:“陈旅长,我是有未婚夫的”。
这个“男朋友”就是她的表哥。
傅涯的母亲从小失去父母,只有一个亲妹妹相依为命。
傅涯从小和姨妈的儿子一块读书,两小无猜,长大订了婚。
两人虽都向往中国富强,后来却走了不同的道路。
傅涯到延安后,非常希望在重庆的表哥能一起来延安,可信寄出去半年多了,却没有一点回音。
陈赓听完傅涯有关表哥的叙述,非常平静地说:“你这个表哥还是位很有志气的青年。
现在是战争环境,通信不畅嘛。
”其实依陈赓判断,傅涯这个表哥即使接到信也不见得会放弃研究到延安来。
但陈赓不愿扫傅涯的兴,又讲了几句原则的话:“选择对象这个事,政治方向、所走的道路很重要的。
”他很自然讲起自己和妻子王根英志同道合的美好婚姻。
谁料在1939年3月8日的一次反扫荡中,王根英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
他说他惟有打仗,消灭鬼子时才能解脱失去爱妻的痛苦……
二、节外生枝受牵连
陈赓无意的一番话,却深深打动了傅涯。
她回到剧团,
几乎一字不漏向好友讲述了陈赓夫妻的爱情经历,讲到最后,她抑制不住流泪,感慨地说:“王根英同志多幸福,她有一个感情真挚专一的好丈夫!若她九泉有知,一定非常欣慰了,我真羡慕她!”
不久,傅涯收到表哥的回信。
不出陈赓所料,表哥在信中说,延安科学太落后,无法搞科研,他不准备去。
他认定科学家不必过问政治,也不必管当政的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看完信,傅涯伤心地哭了。
她想:“看来陈旅长的话是对的,政治方向很重要,既然如此,大家就各奔前程吧!”
得到这个消息,陈赓自然兴奋无比。
他一面安慰傅涯,一面向刘邓首长打报告。
他知道,自己的婚姻需要中央审批。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一般的“手续”却真的卡住了他。
中央组织部这样答复:不能与傅涯建立恋爱关系,她有“特嫌”。
真是晴天霹雳!这怎么可能呢?陈赓从抗大调来了傅涯的档案,一页页仔细阅读。
姑娘短短的经历没有任何污点。
而且从江南投奔延安抗大,不久入了党,一直没有脱离过组织,哪来的“特嫌”?有人透给他消息:不是傅涯本人的问题,是她大哥傅森的问题。
陈赓仿佛坠入九霄云雾之中,难以接受。
傅涯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朝不思食,夜不成眠,但她努力从沉闷的低谷中走出来,在艰苦的工作中寻找寄托。
百团大战后,趁部队休整,八路军129师开了个全师运
动会。
这一天,正巧刘伯承师长过生日,运动会总指挥陈赓便给抗大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挂了个电话,把抗大文工团请到师部来演戏,助助兴。
台上演的是《孔雀东南飞》。
傅涯扮演小姑,她同情新嫂嫂,怨恨母亲拆散人间的恩爱夫妻,完全进入角色。
演到伤心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滚滚而下,泣不成声,凄楚动人。
陈赓坐在台下看戏,瞅着泪人般的傅涯,他不禁触景生情:傅涯,你在戏中如此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可谁又同情我们呢?我的好姑娘,我深深地爱着你,也相信你,但现在只能接受时间的考验。
没有组织批准,我只能等待……
陈赓越想越酸楚,终于按捺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这情景被坐在陈赓近旁的邓小平政委发现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邓小平深深地了解陈赓,知道他为真情所动。
戏散后,邓小平一面还沉浸在剧中的悲情之中,而更为现实中陈赓和傅涯之间的事牵肠挂肚。
他找来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说:“今天演戏时看见没有,一个在台上哭,一个在台下哭。
给中央发个报,即使她哥哥是特务,傅涯本人是共产党员嘛!让延安成全他们吧!”
三、姗姗来迟的婚礼
围绕陈赓和傅涯的婚事,又有许多好心人为他们操劳奔
波。
而此间,抗大文工团则南征北战,到各部队进行演出。
1943年2月,组织上终于批准了陈赓和傅涯的婚事。
这一天,文工团刚到太行三分区住下,129师师部就打来了找傅涯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