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萧珊的传奇婚恋

合集下载

关于名人巴金的故事

关于名人巴金的故事

关于名人巴金的故事名人巴金的故事1大宅门里的叛逆公子清光绪三十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巴金从小天资聪颖,深受父母的喜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说起巴金的家族,那时也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家族。

巴金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

曾祖李王番,着有《醉墨山房仅存稿》。

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他本人也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

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5岁的.时候,巴金的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他也就随父母前往。

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教读巴金他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并且要求他们背诵《古文观止》。

晚间的时候,巴金跟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中的词。

那时候的巴金是个十足的“小少爷”,他在书房由六十岁的老书童贾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杨嫂照料,平时由十二三岁的姑娘香儿陪伴玩耍。

又过了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为庆祝祖父生日全家敬神,生性顽皮叛逆的巴金因讨厌旧礼节不肯磕头,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

他虽然内心十分不服气,但也不敢顶撞严厉的母亲。

大家族的繁文缛节、伪善的礼教一点点在巴金的面前掀开了面纱。

也就在那一年,巴金的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还连连叩头谢恩。

这一幕被巴金看见了,他非常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面对这样的人生。

不久,巴金的奶妈在厨房偷吃黄瓜。

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妈。

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后,心中突然涌起莫名的不快。

“初步感觉到世上许多事情的不合理。

”也许,当时的巴金还不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更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道路,但是“不合理”的印象,却从童年时代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与仆人结下深厚友谊虽然对封建大家庭深恶痛绝,虽然家族式的牢笼锁住了许许多多自由的青春梦想,但是,浓浓的亲情依旧是让巴金最难忘的。

巴金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巴金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巴金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一众所周知,巴金的晚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少有的。

他32岁时才谈恋爱,40岁才结婚,终其一生的爱人只有萧珊。

其原因有二:其一,巴金视写作为生命,自从他开始写作以来,“他整天价地,日也写,夜也写,忘记了饮食,忘记了苦痛,忘记了自由。

”(1)他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把时间抓得很紧,担心恋爱婚姻会影响到写作。

他在步入老年时还对李黎说过:“工作就是写作。

我过去不是写就是翻译,不是翻译就是编,所以时间很要紧,我四十多岁才结婚,怕家庭妨碍工作;每年写上八个月,再到处看看朋友啊,住两三个月。

”(2)其二,他认为“爱情不过是生活里的一个小小点缀。

它是火,玩火,是危险的”。

(3)从巴金的自述中我们知道,他在年经的时候的确无暇顾及个人的感情,为了倾诉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生存的压力,他几乎废寝忘食地写作和翻译。

他的写作虽然都非他个人的自叙传,但几乎都是有感于朋友和家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写作的目的都是基于能给人以帮助。

或许是朋友们的爱情悲剧触动了他,使他未曾经历过爱情就如此理性,认识到“当一个人被爱情迷住了眼睛的时候,连世界的毁灭、人类的灭亡也不会得到他的注意了。

”(4)巴金视写作为重恋爱婚姻为轻,担心盲目的爱犹如玩火的恋爱观,在他早期的一些爱情小说中就有明显的表现。

如取材朋友桂君的爱情悲剧而写成的《初恋》,讲述了一个名叫唐君的留法学生,一见钟情于法国少女曼丽。

正当他们两情相悦时,曼丽却被她冷漠无情的父亲带走,从此音讯杳无,给唐君留下无限的怅惘,十多年了也未能淡忘。

朋友们身上接连发生的恋爱悲剧,深深地触动了巴金,使他有意识地关闭起了自己感情的闸门。

所以,在他日后的不少作品里,凡是写到爱情时,无不呈现出与事业的矛盾;写到个人时,难以逃脱与家庭的冲突。

书信体小说《爱的十字架》,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爱只会成为背负不动的十字架。

小说写“我”的一个友人,昔日朝气蓬勃。

六年前与有“中人之姿”的宝珠结了婚。

妻子温淑而善良,岳父母一家待他很好。

中国名人爱情故事简短素材

中国名人爱情故事简短素材

以下是一些中国名人爱情故事的简短素材:
1. 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林徽因则是著名的建筑师和作家。

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才子佳人”的典范。

2. 巴金与萧珊:巴金是著名的作家,萧珊则是他的妻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温馨的长篇故事,展现了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历程。

3. 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是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杨绛则是他的妻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温馨的长篇故事,展现了夫妻俩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历程。

4. 周恩来与邓颖超:周恩来和邓颖超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领导人。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充满革命色彩的长篇故事,展现了夫妻俩在革命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历程。

5. 鲁迅与许广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许广平则是他的学生和妻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充满曲折的长篇故事,展现了夫妻俩在追求真理和自由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历程。

这些名人爱情故事不仅具有浪漫色彩和历史价值,还可以作为教育和启示年轻人的优秀素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怀念萧珊》是巴金出生于孝义,长於太原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创笔于一九二
四年的夏天。

巴金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伴随他一路走过的那段看似平静但实际沉重的岁月,他亲身述说了童年的无忧,及以后的漂流和艰难。

在此篇小说中,特别介绍的是巴金的婆婆萧珊。

老人已经逝世十几年,作者仍
深深地怀念她,将自己昔日侍奉萧珊一家充满真情,也是她家庭环境最明显的痕迹,叙写得淋漓尽致。

萧珊去世了,巴金很悲痛,但他仍然忍受着萧珊去世时所遭遇的悲惨,他将自
己说说小时候被萧珊呵护教化的永恒地爱意,以及萧珊逝世后留下的赤子之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怀念的也不单是萧珊的爱,而是他与家人经历的日夜和磨难,他感激
家人给予他的爱,这些爱贯穿了他的成长,在他记忆里深深地烙印着,慰籍着他的心灵。

《怀念萧珊》勾起了巴金的心绪,一同形成心灵的独白,而用一句犹如泪滴血
般的末班话喻去,仿佛情绪内心流露后若有所思,令人动容:“此恨绵绵无绝期”。

通过文字,巴金传递出他唏嘘萧珊眷念,不留情之思,陪同着他的心灵历经一
切的恩爱大涌,包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极具感染力。

它是一种深沉而又细腻的关于世纪叛逆的回忆,也称作巴金的回忆性文学系列中温柔而回首深思的一首吟咏.。

《怀念萧珊》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

《怀念萧珊》读后感《怀念萧珊》读后感(精选5篇)《怀念萧珊》读后感1打开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革”题材相关的作品扑面而来。

“文革”时期不是一个属于文艺生存的时代,是文艺遭受践踏的时代,是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噩梦年代,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

然而,“文革”结束之后。

关于“文革”题材的文学作品却像雨后春笋一般的现出勃勃的生机,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纵观这些作品,它们的格调都是比较沉重的,阴暗的,悲观的,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尽是血和泪,以及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反思和诅咒!这充分体现了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政治斗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巴金纪念自己亡妻的散文《怀念萧珊》便是这类题材文章的优秀篇章之一。

在这篇悼文中,作者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饱蘸对爱妻的无尽思念的笔墨,追忆了自己与萧珊在“文革”期间的不幸遭遇,以及对萧珊在临终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情景的叙述。

文章最后以简练的语言追述了作者与萧珊的恋爱和生活历程。

这是一篇吊念亡妻的动人诗篇,同时也是对“文革”期间残酷的政治斗争的血泪控诉书。

作为一名著名的现代作家,巴金理应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他的生活应该是优于常人的,他的才智理当充分施展,为新生的共和国而贡献力量。

但是,那帮无知可耻的政治狂徒居然也要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惨遭迫害!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斗私,无端地关进“牛棚”,这已经足够彰显了这个时代的荒诞和政治的混乱。

但这些还不够,作者本人或因为“十四卷‘邪书’”而被“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但是萧珊也同样难逃厄运,被无知小孩任意辱骂,被罚扫大街,“遭受人们的白眼,人们的冷嘲热骂”,甚至在患上癌症之后都难以得到治疗,连住院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她有什么错?难得仅仅是因为“他是巴金的臭婆娘”!巴金对亡妻的爱情刻骨铭心,跨越生死,这篇文章以巴金特有的朴素语言向读者倾诉着那些难以回首的往事,内心难以抑制的悲愤和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在作者看来,萧珊不仅是厮守了三十多年的妻子,更是“最亲爱的朋友”,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怀念萧珊》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作者信笔所至,感人肺腑。

文章主要写了巴金的妻子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作为反革命分子的妻子,她在“文革”中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牌子,被罚扫马路。

有病的时候得不到治疗,直到去世前三个星期才住进医院,但是已经晚了,肠癌变成了肝癌。

文章写到了萧珊在“文革”对于自己精神上的坚强的支持。

在上海作协,巴金被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每当巴金诉苦般的说:“日子难过啊!”萧珊也会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她总会加上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人相濡以沫的深情就在这一呼一应中自然地体现了出来。

和许多中国女性一样,她们的坚韧成为自己伴侣艰难岁月中最有力量的支撑。

甚至她们会克服女性所特有的胆小害羞的特点,而变得格外勇敢。

巴金就提到,萧珊曾经为了他而挨过打,北京来的红卫兵深夜闯入巴金家里,萧珊担心他被揪走,就偷偷跑到家对面的派出所去请民警出面干涉,但民警只身一人,不敢管。

闻风而来的红卫兵,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打了她,留在左眼上的黑圈好多天以后才褪尽。

在替丈夫承受肉体虐待的同时,还要承受精神的折磨,但在萧珊,她觉得自己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巴金的压力,她也愿意承受,于是她的生命的火一天天地逐渐熄灭了。

《怀念萧珊》可以说是为萧珊立传,虽然她的一生并没有在文章中得到完全体现,但最重要的人格已经在忧患岁月中闪耀了它的光辉的底色。

但巴金没有把萧珊写成英雄,而是写了一个凡人在非凡岁月中的坚持和顽强。

这是一篇真挚、深情而又自然朴实的散文,作者是怀念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善良的人——自己的妻子,追忆了“文化大革命”中萧珊为了自己所受的苦,以及在精神上给予自己强有力的支持,也写到了她有病不能治,被延误的痛苦和悲哀,以及最后一段时间在医院的“厮守”。

作者从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为起点来写,追忆了已逝者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而这又是一个丈夫写妻子,一个男性写女性的文章,也透露出常年埋在作者心里的遗憾和歉疚。

人物简介:人民作家——巴金

人物简介:人民作家——巴金

成名作《灭亡》
巴金在法国巴黎留学 期间,写下了反抗黑 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灭亡》,1929 年第一次以“巴金” 的笔名在《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内外 的普遍关注。
关于《灭亡》的写作
巴金后来写道:“每晚回到旅馆里,我稍微休息一下疲倦 的身子,就点燃煤气炉,煮茶来喝。于是巴黎圣母院的钟 声响了,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去的回 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 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心就像 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火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 了安慰这颗寂寞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 一点东西写下来。每晚上一面听着圣母院的钟声,我一面 在练习簿上写一点类似小说的东西,就这样在三个月里我 写成了《灭亡》前四章。”1928年8月,他在法国的沙多吉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并第一次在这部作 品上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灭亡》带着该市的邮封 寄往了上海。
中国现代文学馆
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 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 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荣誉
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 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 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 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 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 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 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 代文坛的巨匠。

巴 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 金怀念萧珊读后感

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巴金怀念萧珊>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爱与痛的世界。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以最朴实的语言,最深沉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巴金先生对妻子萧珊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

巴金先生在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与萧珊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濡以沫到生死相隔,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眼前展现。

萧珊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定陪伴,她的善良、勇敢和坚韧,都让我深深感动。

特别是文中描述萧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那些细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当时的社会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遭受着各种不公和磨难。

但萧珊总是用她那温暖的笑容和积极的态度,给巴金先生带来力量和安慰。

哪怕生活拮据,哪怕面临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萧珊总是默默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有一次,家里已经几乎没有食物了,萧珊为了让巴金先生能够安心写作,自己悄悄出门去想办法找吃的。

她跑了好几条街,跟熟识的或者不熟识的人低声下气地请求,只为了能给家里带回一点点能充饥的东西。

当她终于带着一小袋粗粮回到家时,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欣慰。

她顾不上休息,立刻就开始动手做饭,还笑着对巴金先生说:“咱们总能挺过去的。

”还有一次,巴金先生生病卧床,萧珊不仅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要承受外界的风言风语。

但她没有丝毫的抱怨,夜里,巴金先生因为病痛难以入眠,萧珊就坐在床边,轻轻握着他的手,给他讲一些以前快乐的事情,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痛苦。

那温柔的声音,那关切的眼神,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巴金先生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而当萧珊自己生病时,她却总是瞒着巴金先生,生怕他担心。

她强忍着病痛,依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直到病情已经无法隐瞒,她躺在病床上,还在牵挂着巴金先生,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

巴金先生在文中写道:“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这句话让我泪目,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无尽的悔恨,让人心痛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中期,在同巴金通信的读者中,有一位在上海爱国女校读书的浙江姑娘,名叫陈蕴珍。

她爱读巴金的作品,崇敬和信任巴金。

1935年,18岁的陈蕴珍给巴金写信,求他指教生活道路上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

1936年8月两人第一次见面。

此后,随着接触日益增多,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从1938年起,两人像朋友一样,在广州、梧州、柳州、桂林等地一起度过了许多颠沛流离的日子。

1939年,陈蕴珍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同室女友和同学都亲切地叫她“小三子”。

后来,她发表翻译作品时就用“小三”的谐音“萧珊”为笔名。

巴金与萧珊从通信、认识,到熟悉、相恋,心愈来愈近,感情愈来愈深。

1944年5月8日,这对相恋8年的情侣,在贵阳南郊花溪镇一家名为“小憩”的旅馆结婚。

5月初,巴金委托小弟李济生印了一份“旅行结婚”的通知送给亲朋好友,然后偕萧珊离开桂林去贵阳。

在艰苦的环境中,巴金度过了平生最浪漫温馨的时光:“我们结婚的那天晚上,在镇上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我们两个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碰杯。

吃完晚饭,散着步回到宾馆。

宾馆里,我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

……我们谈着,谈着,感到宁静的幸福。

四周没有一声人语,但是溪水流得很急,整夜都是水声,声音大而且单调。

”这就是名作家巴金的婚礼。

1972年8月13日,巴金的妻子萧珊病逝。

文革开始后,萧珊因巴金成为反革命分子而饱尝羞辱,患肠癌后得不到及时治疗。

爱妻的死使他遭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创伤。

妻子去世后,巴金获淮留在市内,每天上午到作家协会参加“学习”,下午在家。

他以坚强意志活着,在家中的阁楼上重译《处女地》,并开始翻译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借译书来发泄对黑暗专制的不满。

1977年巴金恢复自由以后,先后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等文章,情深意切地忆念妻子。

他说:“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