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七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全文及翻译

《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
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期玉门关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古诗翻译:
首联: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颔联: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颈联: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尾联: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
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
导语:这首诗描写了玉门关地形的险要和军事地位的举足轻重。
玉门关位于层峦叠嶂的祁连山北麓,无论山南山北,烽燧连绵,逶迤相接,形象地反映出其关防壁垒森严的守备形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欢迎借鉴!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从军行》王昌龄诗意,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篇1《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以及注释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篇《从军行七首》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从军行七首,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习诗作《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从军行七首⑴作者:唐·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从军行其七 导语: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组诗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 王昌 龄从军行其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其一】 这是一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 事与抒情 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 手法,创 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 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 力。
“烽火城西”, 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 瞭望台上。
荒寂 原野, 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 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 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 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这样 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 亲人。
而此时 此刻,久戍不归 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 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 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 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 , 都是通过视觉 所看到 环境, 没有声音, 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 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 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 叹 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 思亲感情,再也控 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 最后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意思
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重点介绍第七首的内容,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第七首。
一、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译文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三、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