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投照规范

合集下载

X片照片操作规范

X片照片操作规范

放射科操作规程
1.工作人员上岗后首先检测电源.电压及机器是否正常.在安全范围内准备投照工作.
2.各种X线检查,应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会诊单,摄片时应根据临床医师诊断要求,决定摄片方法.位置.胶片规格.数量.计价金额等.原则上实行先交费(或计帐)后摄片.根据投照部位厚度.机器和片速选择取光条件,并记录于会诊申请单后,同时签名.努力提高甲级片率.
3.投照部位应尽量免去衣物.装饰品.药膏等.对夹板牵引物.敷料.石膏等,必要时须经临床医师同意拆除后再行投照.
4.防止铅字号码错乱和与诊断区域重叠.
5.投照完毕,因特殊情况不能保证照片质量,应嘱咐患者等候,立即冲洗胶片致能满意诊断后方嘱病人离去.
6.危重病人或做特殊检查造影病人,须经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以防意外,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并及时将湿片送入阅片室.(各种造影检查应事先预约登记,并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7.阅片室送来处理片,应予及时处理,不得无故拖延.
8.X片在未出诊断报告前或湿片,一般不得外借.临床医师需要参考时,可到阅片室阅片.急诊会诊或急症手术者需要用片时,必须完备借片手续,用后归还9.认真做好申请会诊单.片号,片袋的查对工作,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10.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电安全,下班要切断电源,并做好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定期健康体检,并安排休假.
11.投照人员应积极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投照质量和新的检查方法,避免浪费.
12.发现机器故障或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争取及时修理,并做好记录.。

X线摄影的原则

X线摄影的原则

X线摄影的原则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

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过15㎝或6 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骨骼部分)手正位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显示部位:此位置能将喙突清晰显示,不与其它骨骼重叠。
实用标准文档
肘关节轴位
位置: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处。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1)对准尺骨鹰嘴突上方2.5CM处,与暗盒垂直。(2)向肩部倾斜30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先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先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实用标准文档
拇指侧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或者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颤动。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台垂直,与暗盒成20度角。如不垫高暗盒,而将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其清晰。
尺桡骨先后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背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先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
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侧坐,肘部弯曲。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臂挪移。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尺桡骨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者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普通需加虑线板、虑线器。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者邻近一端的关节。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拍照技术操作规范X线机的使用原则:1.认识机器的性能、规格、特色和各零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习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恪守操作规则,正确娴熟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一定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够暂时调理各样技术按钮,免得破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聆听电器零件工作时的声音,如有异样实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激烈震动,挪动零件时,注意空间能否有阻碍物,挪动式 X 线机挪动前应将 X 线管及各样按钮固定。

7.X 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理电源调理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地点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 X 线片暗合中心能否在一条直线上。

4.依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依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理 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理仟伏值。

6.以上各零件调理完成,患者投照体位摆好,全部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拍照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 X 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纳小焦点拍照,以提升胶片的清楚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拍照时应尽量减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可以切近时,应适合增添增添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要点察看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刻,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获得相通成效。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5. 虑线设施的应用:肢体厚度超出15cm,或管电压超出60 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拍照时,一定包含上下两个关节或周边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入两个地点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拍照步骤:1.阅读会诊单:认真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纪,认识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X线摄影规范

X线摄影规范

X线摄影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X线摄影规范【摄影前准备】头颅、胸部、四肢等部位不需要特殊准备。

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摄影时,要事先进行肠道准备以清除肠道内容物,否则影响诊断。

【摄影步骤】1.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摄片部位。

2.确定摄片部位。

3.依据检查部位的实际大小选择适当的照射视野。

4.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和头颅等较厚的部位,需使用滤线栅。

5.除去衣物或身体部位上能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如发卡、金属饰物、膏药和辅料等。

6.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如焦点大小、千伏、毫安、时间、焦-片距等。

7.摆好体位、对准中心点、调整曝光视野、手动曝光。

【注意事项】1.骨关节系统⑴患者处于最舒适体位。

⑵摄影部位与数据采集板长轴平行,置于数据采集板中心。

⑶拍摄范围要全,要包括软组织。

四肢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腰椎要包括下部胸椎,胸椎要包括下部颈椎或上部腰椎。

⑷两侧对称的部位,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拍摄对侧。

⑸任何部位都要有正、侧两个摄影位置,必要时还要拍摄斜位、切线位和轴位。

⑹单侧摄影需在胶片显着位置标明方向。

2.胸部⑴常规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怀疑气胸或支气管异物时,可同时摄深呼气相以资对别。

⑵使用滤线栅。

摄影距离150~180cm。

短时间、高千伏曝光。

3.腹部⑴摄片前清除肠内容物。

⑵曝光时屏气,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100cm。

⑶必要时检查当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药物。

⑷摄片前可进行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其他影响诊断的影像(气影或对比剂影),如有需进行处理。

2。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从足侧向头侧倾斜角度称为向头侧倾斜; 反之则为向足倾斜。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4. 水平方向 X 线束(中心线)与地面平行呈水平 方向射入被检部位时,摄影方向称为 水平方向。
5. 轴方向 X 线束(中心线)与被检者的组织、 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摄影方向称 为轴方向。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许多体位利用此法投照,简单准确、快速 合理。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谢谢!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你的支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1 . 人类学的基准线(ABL) 眶下缘
与外耳孔上缘的连线,即听眶线。
2 . 听眦线(OMBL) 外耳孔中点与外眦
连线。
3 . 听鼻线 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连线。 4 . 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
或眉间连线。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5 . 耳垂直线(ARL) 通过外耳孔中点
的与听眶线垂直的线。
前倾斜紧贴板面或台面。左侧 远离板面或台面,冠状面与板 面或台面倾斜一定角度。如: 胸部第一斜位,倾斜45°角, 观察心脏影像。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⑵ 左前斜位 :被检者身体左侧朝
前倾斜紧贴板面或台面。右侧 远离板面或台面,冠状面与板 面或台面倾°斜一定角度。如: 胸部第二斜位,倾斜60°观察 心脏影像。
6 . 眼窝中央线(IPL) 从正面看左右眼 (眶间线)
窝中点的连线。
7 . 眼窝下缘线(IOL) 从正面看左右眼 (眶下线)
眶下缘连线。
X线摄影体位方向、 步骤和定位投照
(四)摄影体位 1. 立位 2. 坐位 3. 仰卧位 4. 俯卧位 5. 侧卧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放射科X光技术操作规范全

放射科X光技术操作规范全

第-节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上肢X线摄影(一)肘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

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170°(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质控要点】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二)肘关节—-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质控要点】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三)肩关节—-前后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颅,下线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在暗盒中心。

中心线; ①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

②向足侧倾斜15o~20o角,通过鼻根射入暗盒。

用途常规位置。

如观察前额和眼眶病变,应以中心线向足侧倾斜摄影。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下颌稍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左右两侧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线包括下颌骨。

中心线对准眉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适用于患者意识不清而不宜于俯卧位摄影者,或同时需要检查内耳等部位者。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测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级超出头顶,下级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与眉间的连线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Towne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下颌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为使患者较为舒适.可用一棉垫垫于枕骨处。

暗盒上缘与头顶相齐,下级低于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对暗盒中心上方约5cm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o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1cm处,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用途对检查枕骨和额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颅底颌下顶位(颅底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背部用沙袋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使腹部肌肉松弛。

头尽量后仰,使头顶与台面接触,听呲线尽量与胶片平行。

前额用棉垫和沙袋顶住,使头颅保持后仰姿势。

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线超出枕外隆凸。

中心线对准两侧下颌角联线中点,与听毗线垂直或向面侧倾斜5o角,射人暗盒中心。

用途常规位置。

蝶鞍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肘关节屈曲,双手放于胸前、踝部下方垫以沙袋。

将足稍抬高,使患者较为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或暗盒中线,并与之垂直.前额和鼻紧靠暗盒,使听毗线与暗盒垂直,将眉间上方4cm处置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头顶侧倾斜25o角,对准枕外隆凸下方,经鼻根上方约4cm处,射人暗盒中。

用途适用于检查鞍背及前床突的病变。

视神经孔后前位(Rhese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肘关节屈曲,两手放于胸旁。

踝关节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为舒适。

头转向对侧,将被检侧眼眶放于暗盒中心。

颧骨、鼻尖和下颌三点紧靠暗盒,使头颅矢状面与暗盒成53o角,听鼻线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对准被检侧眼眶中心,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颞骨乳突侧位——劳氏(Law)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将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

头摆成侧位,头稍抬高,用沙袋支撑。

外耳孔放于暗盒前方2cm处,使头颅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

对侧手握拳支撑下颌部,或用棉垫垫平,保持头部摆平不动。

中心线向足侧和面侧各倾斜15o角,对准对侧外耳孔的上方和后方各5cm处,穿过下方乳突,射人暗盒中心。

用途常规位置,应摄取左右两侧以资比较。

颞骨乳突伦氏(Runstrǒm)位摄影体位患者坐于摄影台的一侧或俯卧于摄影台上,暗盒放于向足侧倾斜35”角的角度盘上。

被检测紧靠暗盒,将头部矢状面与暗盒平行,患者的耳廓向前折叠,外耳孔放于胶片中心的前上方处,遮线器靠近头颅。

中心线对准暗盒中心,经健侧外耳孔上方,射人暗盒中心。

用途常规位置,应摄取两侧以资比较。

颞骨岩部轴位——梅氏(Mayer)位摄影体位①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垂于身旁,被检侧耳廓向前折叠。

将外耳孔放于暗盒1/3交界处的中心,面部转向被检测,使头颅矢状面与暗盒成45o角,下颌下倾,使听毗线与暗盒垂直。

②患者位置如上,但使暗盒用沙袋或角度盒垫高23o角.副鼻窦华氏(Waters)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手放于头侧,踝关节下方垫一沙袋,可使患者较为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暗盒中线,并与之垂直。

额部紧靠暗盒下缘,头稍向后仰,听毗线与暗盒成37o角。

鼻子离开暗盒0.5~1.5cm,使颞骨岩部投射于上颌窦的下方。

暗盒上缘包括前额,下缘包括颏部,或将鼻尖与上唇间的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经鼻中棘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副鼻窦柯氏(Caldwell)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肘屈曲,双手放于头侧,踝关节下方放一沙袋将足稍垫高,可使患者较为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暗盒中线,并与之垂直。

前额和鼻尖紧靠暗盒,使听毗线与暗盘垂直,将鼻根放于暗盒中心.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o角,对准枕外隆凸上方3Cm处,经鼻根射至暗盒中心。

用途适用于检查额窦和前组筛窦的病变,眼眶周围病变。

骶髂关节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剑突——耻骨联合线对台面中线。

头部和肩部用枕头垫高,两髋和两膝稍弯曲,并用沙袋稍垫高,使腰椎摆平。

暗盒上缘超出骼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o~25o角,对准耻骨联合上缘,射入暗盘中心。

中心线倾斜角度依腰骶椎弯曲度的大小而决定。

用途常规位置。

尾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前中线对台面中线。

头部和肩部用枕头垫高,两膝稍弯曲,并用沙袋垫高,以矫正尾骨的生理弯曲度。

暗盒上级包括骼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0o角,对准两侧骼前上棘联线中点,射人暗盒,使耻骨联合不与尾骨重叠。

用途常规位置。

腰骶关节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前中线对台面中线。

头部垫以枕头,双膝稍屈曲。

暗盒上线包括第3腰椎,下级包括耻骨联合上方5cm处。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o角(中心线的倾斜角度应依骨盆类型和性别而改变),对准双侧骼前上棘联线中点,通过腰骶关节,射入暗盒中心。

用途常规位置。

第1和第2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枕外隆凸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cm处,头向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部联线与暗盒垂直,两侧颈部可用头夹或沙袋固定。

然后嘱患者尽量张口或口内放一泡沫塑料块咬于上下牙齿之间.以作支撑。

如不用泡沫塑料块支撑,在曝光时嘱患者轻呼“啊……”声,这样可帮助张大口,使下颌不致抖动,同时使舌头向下,以免与上部颈椎重叠而影响显影。

中心线对准口腔中点与暗盒垂直。

如患者颈部强直而不能作后仰者,可将X射线管向头侧倾斜,使中心线与上颌门齿咬合面和乳突尖部的联线平行。

用途常规位置。

第3至第7颈椎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身体正中面或胸骨对台面中线。

头部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和乳突尖部连线与台面垂直,头可用头夹或沙袋固定。

暗盒上级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1胸椎,或将喉结(甲状软骨)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7o~10o角,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人暗盒中心,这样将下颌骨影像投向上方,避免与颈椎重叠过多。

同时可使X线与下部颈椎的椎间隙平行,使椎间隙显影更为清晰。

用途常规位置。

颈椎椎间孔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用棉垫或枕头垫高,下颌稍向下倾,使颈椎长轴与暗盒平行.然后将被检侧的肩部和助部抬起,用沙袋或枕头支撑,使颈部和躯干与台面成45o 角。

暗盒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或将暗金中心放于甲状软骨上方2~3cm 处,即第3颈椎对暗盒中心.此位置亦可用站立位摄影.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o角,对准第4颈椎,射入暗盒中心。

用途用作检查颈椎椎间孔和椎弓根病变,应摄取左右两侧,以作比较。

肺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紧靠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头稍向后仰,将下颌搁于暗盒上绿,暗盘上缘需超出两肩。

肘部弯曲,手背放于破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如此可使两侧肩肿骨拉出肺野,不与肺部重叠。

两肩尽量放平,使锁骨成水平位,以免肺尖部被锁骨影像所遮盖。

如患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势,可嘱其抱住摄影架,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女性患者如有发辫,应让其结于头上,以免发辫的阴影投射到胶片上形成伪影。

曝光前须请患者深吸气屏气。

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或第6胸椎高度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手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的成直角。

手掌紧贴暗盒。

将第3掌骨头放在暗合中心.各手指稍分开,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手侧位摄影体位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小指和第5掌骨紧靠暗盒,使手掌和暗盒垂直。

拇指前伸,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第2掌骨头(或第5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用途测定手部异物和观察骨折或脱位时的骨块移位情况。

手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旋,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o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这样利用斜射线将掌骨分开,不致有过多的重叠。

用途主要用作检查第2和第3掌骨的斜位,对手部轻度外伤和骨质病变的观察颇有价值。

手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

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旋,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o角,各手指均匀分开,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与暗盒垂直,这样可利用斜射线将掌骨分开,不致有过多的重叠。

用途主要用作检查第4和第5掌骨的斜位,与后前斜位价值相同。

腕关节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半握拳,使腕部掌面靠紧暗盒。

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腕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对检查腕骨、尺骨和桡骨下端骨折的骨块移位和关节脱位情况很有帮助,尤其对月骨脱位的诊断更有价值。

尺骨、桡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坐于摄影台前,前臂伸直,手掌向上,手背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级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手掌和上四处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前劳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尺骨、桡骨侧位摄影体位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成直角。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关节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行移动。

暗盒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手部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肘关节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手掌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