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合集下载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胸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肺部及支气管病变。

2.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3.纵隔和横膈病变。

4.胸膜和胸壁病变。

5.肋骨骨折及骨质改变。

6.常规体格检查。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7.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8.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9.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10清除病人胸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衣服和饰物。

11对病人进行吸气、屏气训练。

(一)胸部一后前立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取后前位,两足分开,站稳。

2.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下颌略仰,暗盒上缘超出两肩。

3.双肘屈曲,手背置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贴紧摄影架。

4.使用滤线器。

5.摄影距离为150s180cm。

6.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6胸椎垂直射入暗盒。

7.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8.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设备条件具备时,应采用高电压摄影,滤线栅比值不小于10:Io2.进行病人呼吸屏气的训练。

3.去除胸部一切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

4.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取半卧位或仰卧正位摄影。

(二)胸部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被检侧靠近胶片。

5.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

两足分开,以稳定身体。

6.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长轴中线。

7.胶片上缘应超出肩部,下缘包括前后肋膈角。

8.使用滤线器。

9.摄影距离为150-180cmo10中心线经腋中线第6胸椎水平高度,垂直射入暗盒。

11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2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进行病人呼吸屏气的训练。

13去除胸部一切可能产生伪影的衣、物。

14重症病人及婴幼儿可采取侧卧位或仰卧水平侧位摄影。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一、X线机的使用原则(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及其使用规格表。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外界电压不可超过额定电压的±10%,频率波动范围不可超过±1Hz。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件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旋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投入使用。

二、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盒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毫安值和曝光时间,再调节千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试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摄影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球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

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同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患者的呼吸动作对摄片质量有很大影响。

X线摄影技术经验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经验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经验操作规程1.介绍2.设备准备2.1首先,检查X线机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如电缆、电源是否正常连接。

2.2检查并确保曝光时间、电流和电压设置正确。

2.3预热X线源,通常需要2-3分钟。

2.4放置辐射防护屏,确保工作人员和附近人员的安全。

2.5确保试验物体正确放置在机器上,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位置和方向。

3.工作程序3.1先确定测试要求和检测目标,以确定适当的曝光参数和扫描设置。

3.2配置图像采集系统并启动机器,确保图像显示屏正常工作。

3.3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滤波器和增益设置。

3.4在设备准备好后,将试验物体移至机械台上并调整焦距,确保试验物体完全在X线束的范围内。

3.5在拍摄前,清除试验物体表面附着物,如尘土或污渍。

3.6确定曝光时间,启动曝光程序,并允许X线束通过试验物体。

注意观察曝光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异常。

3.7当曝光完成后,关闭X线源,除去试验物体并检查曝光结果。

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改变曝光参数或调整试验物体位置再次进行拍摄。

4.安全措施4.1所有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了解X线摄影的危险性,并熟悉操作规程。

4.2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铅背心、铅手套和头盔。

4.3尽量减少接触时间,远离X射线源和试验物体。

4.4禁止使用手指直接触碰X射线照片或触摸底片表面。

4.5操作人员离开工作区时,必须关闭X线源并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5.设备维护5.1定期检查和维护X射线机和相关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5.2准确记录并定期更换X射线源的使用寿命,以保证其可靠性。

5.3定期清洁设备和周围的工作区域,以确保无尘、干净的环境。

以上是X线摄影技术经验操作规程的一般要点。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细节和应用领域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操作人员必须始终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应定期更新和完善操作规程,并及时培训操作人员。

X线摄影规范

X线摄影规范

X线摄影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X线摄影规范【摄影前准备】头颅、胸部、四肢等部位不需要特殊准备。

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摄影时,要事先进行肠道准备以清除肠道内容物,否则影响诊断。

【摄影步骤】1.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摄片部位。

2.确定摄片部位。

3.依据检查部位的实际大小选择适当的照射视野。

4.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和头颅等较厚的部位,需使用滤线栅。

5.除去衣物或身体部位上能影响X线穿透力的物质,如发卡、金属饰物、膏药和辅料等。

6.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如焦点大小、千伏、毫安、时间、焦-片距等。

7.摆好体位、对准中心点、调整曝光视野、手动曝光。

【注意事项】1.骨关节系统⑴患者处于最舒适体位。

⑵摄影部位与数据采集板长轴平行,置于数据采集板中心。

⑶拍摄范围要全,要包括软组织。

四肢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腰椎要包括下部胸椎,胸椎要包括下部颈椎或上部腰椎。

⑷两侧对称的部位,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拍摄对侧。

⑸任何部位都要有正、侧两个摄影位置,必要时还要拍摄斜位、切线位和轴位。

⑹单侧摄影需在胶片显着位置标明方向。

2.胸部⑴常规采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怀疑气胸或支气管异物时,可同时摄深呼气相以资对别。

⑵使用滤线栅。

摄影距离150~180cm。

短时间、高千伏曝光。

3.腹部⑴摄片前清除肠内容物。

⑵曝光时屏气,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100cm。

⑶必要时检查当日禁食及禁服任何药物。

⑷摄片前可进行腹部透视,观察有无其他影响诊断的影像(气影或对比剂影),如有需进行处理。

2。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放射科腹部X线摄影检查技术操作规程一、成人全腹部(一)适应证1.胃肠道穿孔。

2.胃肠道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扭转、套叠及粘连。

3.误吞异物。

4. 腹部及腹腔内脏器创伤。

5.肠气囊肿症(小、大肠)。

6.腹腔内占位病变(肿瘤、炎症)等。

7.急性胃扩张。

(二)禁忌证1.妊娠早期。

2.休克者禁止取站立位摄片,可改摄仰卧水平侧位片。

(三)注意事项腹部摄片检查一般不需特殊准备,但摄片前应让患者排尿。

摄取腹部立位片时,应让患者坐或站立片刻再进行摄片,以使腹腔内游离气体自穿孔部位逸出到达膈下,游离液体沉降到下腹部,从而有利于病变显示。

对危重不能站立者,可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右侧向上),水平前后位投照。

(四)操作方法1.立卧位腹部摄片应在装有活动滤线器的检查台上进行。

如病情危重,必须在床旁进行摄片时,也须在片盒上放置固定滤线器,以免散射线影响照片质量。

2.如检查食管异物或疑有食管破裂时,须摄颈部和胸部正侧位。

胃肠道穿孔时须摄腹部立位平片。

疑有肠道梗阻须摄腹部立位和卧位平片。

急性胃扩张时摄片范围应包括下胸部。

3.为避免肠管蠕动引起图像模糊,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需要大容量 X线机)。

4.胃肠道平片摄取范围应包括全腹部,以便能观察腹部全貌,使两侧腹壁脂线(皮下脂肪层,腹膜外脂肪层)均能显示。

5.行仰卧前后位投照时,照射野下缘应包括耻骨联合。

行直立前后位投照时,照射野上缘应包括膈肌,投照中心线对准照射野中心。

二、小儿腹部(一)适应证1.先天性胃肠道狭窄或闭锁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和十二指肠或小肠闭锁等。

2.小儿肠套叠。

3.新生儿坏死性肠炎。

4.胎粪性腹膜炎。

5.先天性巨结肠。

6.原因不明的婴幼儿呕吐和腹痛等。

7.原因不明的新生儿排便障碍(腹泻、秘结)。

8.腹部(包括后腹膜)肿块。

9.出现腹部症状的某些胸内病变,如胸膜炎、肺炎等。

(二)禁忌证无。

(三)注意事项小儿行胃肠道(腹部)摄片检查前一般不需做准备,但为了减少X线对患儿的辐射剂量,应根据临床表现作出病变的大致部位(食管、胃至直肠)及病因(先天性闭锁畸形、炎症)的判断,以便选择恰当的检查方法(直立、倒立等)及检查部位(上、下或全腹部),并对躯体的非投照位做好放射防护。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脊柱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外伤。

2 .感染。

3 .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

5 .各类骨病。

【摄影前准备】1.认真核对X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对检查目的、摄影部位不清的申请单,成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6 .根据检查部位选择适宜尺寸的胶片与暗盒。

7 .X线照片标记(包括病人片号、日期、照片的序号、体位左右标记等),要齐全、核准无误。

8 .开机预热,拟定并调整摄影条件。

9 .清除病人欲检查范围内可造成伪影的物品。

10 准备好各种角度测量器具和固定用枕、垫等。

(一)第1、2颈椎一开口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使用滤线器。

4 .摄影距离为90-IOOcmo5 .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6 .曝光时,病人口尽量张大。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取出口内的活动假牙。

8 .外伤病人的检查应尽量减少头的搬动,必要时应有临床医生帮助,避免在检查时加重病人报伤。

(二)颈椎一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 .病人站立于立位摄影架前,或仰卧于摄影台上。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2 .头略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 .胶片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1胸椎。

4 .使用滤线器。

5 .摄影距离为IOOS1.50cm。

6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

通过甲状软骨下缘射入暗盒。

7 .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1.去除颈部及耳部金属饰物。

8 .根据颈椎的生理曲度调整中心线倾斜角度。

9 .第1肋弓及颈旁软组织均应包括在照片内。

(三)颈椎一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侧立于立位摄影架前,人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外耳孔与肩峰连线置于暗盒中线。

放射科颅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颅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颅骨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头颅先天性疾病。

2.颅骨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外伤。

4.钙化性颅内占位疾病。

5.颅内压增高症。

【禁忌证】临床疑有颅底骨折病人,不宜做颅底-顶位检查。

(一)颅骨一后前正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置于头部两旁。

6.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

7.两侧耳垂根部与台面等距,下颌稍内收,使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8.暗盒上缘超过头顶3cm,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9.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摄影距离为IOOCm。

10中心线经枕外隆凸,通过眉间垂直射入暗盒。

11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病人俯卧有困难,也可采用仰卧位摄影。

(二)颅骨一侧位【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床面。

对侧前胸抬起,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

12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下领略收。

13胶片上缘超出头顶,下缘包括部分下颌骨。

14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摄影距离为IOOCm。

15中心线经蝶鞍,即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射入。

16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注意事项】使用滤线器摄影。

(三)颅底——颁顶位【适应证】1.颅底先天性疾病。

2.颅底骨炎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颅内疾病所致颅底病变。

4.内听道、鼻旁窦、戳骨等病变。

【禁忌证】临床疑有颅底骨折病人,不宜做颅底•颁顶位检查。

【操作方法及程序】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背部用棉枕或沙袋垫高,魄关节和膝关节弯曲。

5.头顶部下垂,尽量后仰,使其与床面接触。

6.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暗盒中线重合,听毗线尽量与暗盒平行。

7.胶片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缘包括枕外隆突。

8.采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摄影距离为IOOCm。

9.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

-10°,经两侧下颌角连线中点射入暗盒中心。

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技术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技术规范

医学影像检查操作规范一:X线检查操作规范(1)X线检查操作基本原则1.检查前应去除相应检查部位影响X线穿透的衣、物,如发夹、金属饰物、钥匙、膏药和金属纽扣等,有条件者可换上专为受检者准备的衣服。

在腹部、下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X线摄影检查时,必要时应事先做好肠道准备。

(2)正确安放照片标记,标记应置于成像板的适当部位,避免与诊断范围内的信息重叠。

(3)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负荷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选用合适的焦点,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4)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应尽量缩小肢片距,如肢体与成像板不能贴近时,可适当增加焦-片距。

(5)呼吸的控制受检者的呼吸运动对摄片质量有较大影响,根据不同的部位,可采用如下几种屏气方式:1)平静呼吸下屏气:用于心脏、上臂、肩及颈部等部位的摄影。

2)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的摄影,可增加肺内含气量,提高对比度,同时使膈肌下降,肺野暴露更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用于腹部及膈下肋骨的摄影。

呼气后膈肌上升,使腹部体厚减薄,影像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曝光时慢而浅的呼吸动作,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而模糊,而被摄部位可较清楚地显示,如摄胸骨正位。

5)平静呼吸下不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部分躯干等部位(6)滤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kV时一般需加用滤线板或滤线器。

另外,骨肿瘤、慢性骨髓炎一般需加滤线板或滤线器。

(7)肢体摄影时,至少需包括邻近一端的关节。

(8)同时摄取肢体两个体位时,肢体同一端应置于成像板同一侧,以便比较。

(9)病骨摄影时,摄影视野适当加大,应包括病变的全部区域。

(10)骨关节摄影,必要时可两侧同时拍摄,以便于鉴别诊断。

(11)根据摄影部位、肢体厚度和设备条件,在满足临床和诊断的前提下,选择较低的曝光条件。

(12)床旁摄影只适用于不宜搬动的患者(如骨科牵引患者)和危重症抢救患者等。

二:x线摄影机操作流程(1)准备流程:为了保障系统操作的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顺利登录以及文字报告打印机和胶片打印机的正常运行,系统启动必须严格按以下顺序操作:1)接通配电柜电源总闸;2)接通接线板电源;3)接通X线机控制器电源;4)接通电脑主机电源;5)开启技术工作站及其医生工作站;6)开启胶片打印机或文字报告打印机;7)系统处于正常开始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线拍照技术操作规范X线机的使用原则:1.认识机器的性能、规格、特色和各零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习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恪守操作规则,正确娴熟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一定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够暂时调理各样技术按钮,免得破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聆听电器零件工作时的声音,如有异样实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激烈震动,挪动零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阻碍物,挪动式 X 线机挪动前应将 X 线管及各样按钮固定。

7.X 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理电源调理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地点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 X 线片暗合中心能否在一条直线上。

4.依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依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理mA 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零件调理完成,患者投照体位摆好,全部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

拍照原则: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 X 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纳小焦点拍照,以提升胶片的清楚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拍照时应尽量减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可以切近时,应适合增添增添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要点察看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刻,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获得相通成效。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5.虑线设施的应用:肢体厚度超出 15cm ,或管电压超出 60 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拍照时,一定包含上下两个关节或周边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入两个地点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拍照步骤:1.阅读会诊单:认真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纪,认识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立拍照地点:一般依据医嘱用惯例地点投照,如遇特别病例,可依据患者状况加照其余地点,如切线、轴位等。

3.拍照前的准备:去掉全部影响X 线穿透力的物质,有条件者换上专为患者准备的衣服,投照下腹部、脊柱应预先做好肠道准备。

4.选择胶片尺寸:依据投照方式,要求范围,胶片应搁置于适合地点。

5.安置照片标志:标志应放在暗合的适合部位,不行摆在诊疗范围以内。

6.摆地点对中心线:依据部位及检查目的,按标准地点摆好体位,尽量减少患者难过,依据要求将中心线瞄准被摄部位,并校订胶片地点,能否包含要求投照的肢体范围。

7.丈量肢体厚度:8.训练呼吸动作:摆地点前依据要求做好呼吸或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患者完整合作。

9.选择焦片距:按部位要求选择好球管与胶片的距离。

10.选择曝光条件:依据投照部位、体厚、生理和机器条件,选择最正确 KV,mA 实时间。

11.曝光:以上各步骤达成后,再校订控制台各曝光条件,能否有错,而后曝光。

在曝光过程中,亲密注意各仪表工作状况。

12.曝光结束后,操作者署名,特别检查部位应做好记录。

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合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 KV 拍照时也可用小焦点。

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尽量采纳小焦点,以提升照片锋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谅近暗盒,而且与胶片平行。

在肢体与胶片不可以凑近时,应尽量增添焦片距,可相同收到放大率小、锋利度高的成效。

不可以平行时,应依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

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获取相同成效。

4、滤线设施的应用:一般在拍照千伏超出滤过板,滤去软射线。

体厚超出 15 ㎝或70KV 以上均需使用60KV 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施的选择和使用。

5、X 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布置不单要使患者舒坦,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切合拍照要求。

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搁置拍照架上。

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瞄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耀量的选择:依据拍照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适合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耀时间,对不可以合作者尽量用高KV ,高mA, 短 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刻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

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挪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状况,即沉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迟缓连续呼吸及沉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丈量:第一要目测体厚丈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能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而后选择适合的丈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丈量。

骨骼部分)手正位地点:患者在拍照台旁边侧坐,肘部曲折。

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

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瞄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地点:患者在拍照台旁边侧坐,肘部曲折。

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凑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

而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

各手指平均分开稍曲折。

中心线:瞄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地点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二、三和四掌骨相互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

将小指和第五掌骨凑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

而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 45 度角。

各手指平均分开。

中心线:瞄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地点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

第三、四、五掌骨相互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地点:( 1)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肘部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反面紧靠暗盒。

(2 )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前用沙袋垫高。

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反面紧靠暗盒。

其余四指挺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防止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瞄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地点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四周构造也都能清楚显示。

( 2)此地点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掩盖,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

或侧坐于拍照台旁,肘部曲折。

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备颤动。

中心线:瞄准拇指,与暗盒垂直。

腕关节后前位地点:患者侧坐拍照台前,肘部曲折。

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瞄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桡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地点:患者侧坐拍照台前,肘部曲折。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

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瞄准桡骨茎突,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影像,但都相互重叠。

腕关节骨龄片地点 :左手掌面向下,五指自然分开,平放并贴紧暗盒;中指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拇指和食指约成30 度角。

X 线机球管焦点到胶片的垂线正对第三掌骨头。

焦片距 85cm 。

如左手有伤残应拍摄右手,方法同左手。

日期及编号铅字置于小指下方和尺骨外测的暗盒边沿处(以恰好照下为准),字头向外,字符由近侧向远侧挨次摆列,最后一个字符为汉字“左”或“右”。

显示:一次曝光拍包含左手掌、指骨、腕部至桡尺骨远侧端骨干3-4cm 的正位 X 线片。

腕关节轴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

将腕关节掌面放于暗盒的前 1/3 处,腕部垫高约 3cm 左右。

而后嘱患者将手掌极度后倾,并用对侧手扳住被检侧手指,使保持后倾姿势。

为了使腕豆骨和钩骨的影像不致相互重叠,可将手指稍倾向桡侧。

中心线:向肘侧倾斜 25~30 度,瞄准第三掌骨底部上约 2cm 处,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大多角骨掌面、舟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三角骨和腕豆骨等轴位影像。

舟骨后前位(尺偏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

暗盒放于20 度角度板上,或将暗盒前端用沙袋垫高 20 度。

腕部平放于暗盒上,这样可使舟骨与胶片平行。

而后将手掌尽量倾向尺侧,肘部也向外偏,使舟骨和它的毗邻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楚显示。

中心线:瞄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拍照台垂直,与暗盒成 20 度角。

如不垫高暗盒,而将 X 线球管向肘侧倾斜 20 度角,也能获取相同的成效。

显示部位:此地点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骨和它的毗邻面影像尤其清楚。

尺桡骨前后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手掌向上,反面紧靠暗盒,前臂长轴须与暗盒长轴平行。

暗盒上缘包含肘关节,下缘包含腕关节。

中心线:瞄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地点:患者者在拍照台边侧坐,肘部曲折。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暗盒,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防止前臂挪动。

暗盒上缘包含肘关节,下缘包含腕关节。

中心线:瞄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尺桡骨下1/3 相互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叠现象。

肘关节前后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手掌向上。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瞄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和桡骨上端的前后位影像。

肘关节侧位地点:患者者在拍照台边侧坐,肘部曲折,约成直角。

手掌面对患者,拇指向上,肩部放低,尽量与肘关节相平。

中心线:瞄准肘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肘关节、肱骨下端、尺桡骨上端的侧位影像。

肘关节尺骨喙突斜位地点:患者面对拍照台正坐,前臂挺直先将肘部放成前后位姿势。

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肘部背侧紧靠暗盒。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而后将手内转,手掌向下,上臂保持不动。

中心线:瞄准肘关节,并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地点能将喙突清楚显示,不与其余骨骼重叠。

肘关节轴位地点:患者面向拍照台正坐,上臂紧靠暗盒。

肘部极度曲折,使手指与肩部相接触。

将尺骨鹰嘴突放于暗盒中心上方2.5~3CM 处。

肩部放低,尽量与肘部相平。

中心线:( 1)瞄准尺骨鹰嘴突上方 2.5CM 处,与暗盒垂直。

(2)向肩部倾斜 30 度,与前臂垂直,摄入暗盒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位重叠影像,鹰嘴突显示尤其清楚。

肘关节:骨折或病态时投照地点(正位)遇有肘关节因外伤或痛苦不可以挺直的患者者,可用下述地点(或许采纳上臂正位或许下臂正位)投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