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PPT

• 作者:冯友兰 • 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我的联系方式
• xjnie@ • /xjnie • /xjni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许慎《说文解字》序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 “化,教行也。” •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 “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
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 在汉唐时代的含义
+
= 文化!
• “化”的“教行”作用被“文”限定了范围, 可以被理解为“以文来化”。即着重在精神 层面对民族进行教化。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 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 别。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的结构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2019月9日星期四
无处不在的文化
• from googl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聂晓晶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我的联系方式
• xjnie@ • /xjnie • /xjni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许慎《说文解字》序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 “化,教行也。” •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 “贾生曰:此五学者既成于上,
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 在汉唐时代的含义
+
= 文化!
• “化”的“教行”作用被“文”限定了范围, 可以被理解为“以文来化”。即着重在精神 层面对民族进行教化。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
侄子、外甥、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 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 别。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文化的结构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2019月9日星期四
无处不在的文化
• from google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教师: 聂晓晶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ppt课件

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农场视察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莱布尼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 经济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 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不开的。
在中国,这种自然经济则一直延续 到20世纪。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长达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 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 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 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 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 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
商代不但农业有了大发展,手工业和畜牧饲 养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王武丁征讨卜辞
周代经济
周代初期实行了土地分封制。与商代不 同的是,周人有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 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周代贵族耕种土地。
周人的全部生产所得就是为了供养贵族和 维持自己的生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有官府手工业和农奴家庭手工业, 但都是为了自给自足而生产。官府手工业作坊 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周王室及诸侯、卿大夫等贵 族享用,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自用, 而不是为了交换。
《尚书·禹贡》载: “ (大禹) 导河自积石之龙门,入于沧海。”《史 记 ·夏 本 纪 》 亦 云 : “ 道 河 积 石 至 于 龙 门……入沧海。”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莱布尼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 经济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也 是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不开的。
在中国,这种自然经济则一直延续 到20世纪。毛泽东曾指出:在中国长达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 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 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 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 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 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 。
商代不但农业有了大发展,手工业和畜牧饲 养业也得到了发展。
商王武丁征讨卜辞
周代经济
周代初期实行了土地分封制。与商代不 同的是,周人有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 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周代贵族耕种土地。
周人的全部生产所得就是为了供养贵族和 维持自己的生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有官府手工业和农奴家庭手工业, 但都是为了自给自足而生产。官府手工业作坊 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周王室及诸侯、卿大夫等贵 族享用,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自用, 而不是为了交换。
《尚书·禹贡》载: “ (大禹) 导河自积石之龙门,入于沧海。”《史 记 ·夏 本 纪 》 亦 云 : “ 道 河 积 石 至 于 龙 门……入沧海。”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课件

3
绪论
❖ 一、关于“文化”
❖ 1、什么是“文”? ❖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系辞下》
4
引申为:文字、文章; 礼乐制度; 精神修养; 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
彬彬”。
❖ 2、什么是“化”?
❖ 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
生”——《易.系辞下》
❖ 引申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 移默化”
5
❖ 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易 .贲.》 ❖ 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 前途的。”
❖
----李政道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 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 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 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 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 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
•果,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
13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
14
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15
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
绪论
❖ 一、关于“文化”
❖ 1、什么是“文”? ❖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系辞下》
4
引申为:文字、文章; 礼乐制度; 精神修养; 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
彬彬”。
❖ 2、什么是“化”?
❖ 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
生”——《易.系辞下》
❖ 引申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 移默化”
5
❖ 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易 .贲.》 ❖ 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 前途的。”
❖
----李政道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 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 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 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 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 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
•果,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
13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
14
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15
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6
❖ 今天所用的“文化”概念,culture。
❖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 念。
❖ 王夫之:“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 “植立 之兽”。
10
三 、风俗习惯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 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 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行动之中,具有鲜 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 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 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礼记·王制篇》:“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 移。”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总和。使文化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所以又被称作 “大文化”。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8
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共业”包括了诸多领域: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 器用的、社会的等等。 文化结构—— 1、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3、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4、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 符号、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概论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绪论
一、“文化”界说
文——本义:指各种颜色交错起来的纹理。《易·系 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因此,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文化 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 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
14
的总和。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 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 次扩展的过程。
❖ 3、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 四、思想与价值文化层
❖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 1、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 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 心态。
12
2、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 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 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以著作、艺 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引申义:1、各种象征符号,包括文字在内、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3
《尚书·序》: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 是文籍生焉。”
孔子: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
“质”、“实”对称。 《尚书》:“经天纬地曰文。” 《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美、善、德行之义。 《尚书》:“文命敷于四海。”
4
化——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
曰鹏。” 《皇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
违。”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易·象传》:“……观手天文,以察时变;观
手人文,以化成天下。”
5
❖ 表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 ❖ 西汉时期“文化”合成一个词 ❖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
13
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 被称之为“小文化”。
英国文化学者泰勒《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 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 体。”这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古时代的华夏族(古汉族自称)建国于黄河流域, 自认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央,所以就称之为中国。而将 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四夷)。
《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俗。”
钟敬文《民俗学》讲到这种文化的特点:
1、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11
❖ 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 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的履行,才能成 为民俗。
❖ 2、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 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6
❖ 今天所用的“文化”概念,culture。
❖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 念。
❖ 王夫之:“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 “植立 之兽”。
10
三 、风俗习惯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 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是一类以民 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行动之中,具有鲜 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民族的、时代的文 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 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礼记·王制篇》:“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 移。”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总和。使文化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所以又被称作 “大文化”。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8
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共业”包括了诸多领域: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 器用的、社会的等等。 文化结构—— 1、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3、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4、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 符号、风俗习惯。
中国文化概论
1
整体概况
+ 概况1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2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概况3
+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 2
绪论
一、“文化”界说
文——本义:指各种颜色交错起来的纹理。《易·系 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因此,从观念形态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文化 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 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
14
的总和。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 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渐 次扩展的过程。
❖ 3、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 四、思想与价值文化层
❖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 1、社会心理指的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 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 心态。
12
2、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 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 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以著作、艺 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引申义:1、各种象征符号,包括文字在内、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3
《尚书·序》: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 是文籍生焉。”
孔子: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
“质”、“实”对称。 《尚书》:“经天纬地曰文。” 《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美、善、德行之义。 《尚书》:“文命敷于四海。”
4
化——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
曰鹏。” 《皇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
违。”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易·象传》:“……观手天文,以察时变;观
手人文,以化成天下。”
5
❖ 表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 ❖ 西汉时期“文化”合成一个词 ❖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
13
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 被称之为“小文化”。
英国文化学者泰勒《原始文化》:文化“乃是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 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 体。”这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上古时代的华夏族(古汉族自称)建国于黄河流域, 自认为自己居于天下之中央,所以就称之为中国。而将 周边地区称为四方(四夷)。
《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俗。”
钟敬文《民俗学》讲到这种文化的特点:
1、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11
❖ 即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 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的履行,才能成 为民俗。
❖ 2、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 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