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台绿化 垂直绿化 停车场绿化 小区园林建筑 增加乔木的种植量 绿地与水体 屋顶绿化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要素)和规律(从规划实施角度) 空间结构 (1×6): 以人为本;不同于传统、绝对化的“人类
中心”观,强调历史性和整体性,人类整体 为本位,对未来进行理性、长远发展的思 考和谋划
经济空间:
扬弃了片面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 度的传统,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减少经 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提高 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生态空间:
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是协调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条件。
资源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应在科学
分析各地资源特点与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合理、 有效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策略。
环境空间: 环境健康(质量)是要进行污染的控
制,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舒适主要是 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人口密度、完善 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城市文明;环境欣赏则主要 是要因地制宜,创造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
2012-12-20 Prof. Ph.D. Li Nianping 6
主要内容
1.环境与健康 2.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 3.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模式 4.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 5.Sick House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人居环境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模式
9.住宅与外部环境空间一体性 要创造完美的住区景观,应提倡单体、环 境和功能要素的综合设计。一个完整而有个性 的设计意图得以实现,是依靠由群体规划到单 体设计的连贯一致而得到的。在设计中,如果 将住宅区看作一个集中的“聚落”,整个聚落被 视为生活的场所,而住宅是生活领域由较私密、 隐蔽、更富保护性能的部分,从这样的角度入 手,设计意图便会更加完美的表达出来,住宅 景观从而得到连续而完整的展示。
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原则 1 居住生活的舒适性 1.1 住宅内居住生活想要获得舒适的效果,必须
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既有相互较好的联系,又有 相对的独立性,使它们各得其所。 住宅内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三类:
住宅内功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三类: a.家庭成员公共活动的空间, b.家庭成员个人活动的空间, c.家庭成员的生理卫生活动空间
1.人居模式的经济背景 2.农村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 3.中国人居环境的建构 4.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
1.各国的评价体系 2.理论基础 3.建构 4.原理与方法 5.应用
人居环境的特征
1.周围环境与气候 2.明亮 3.暖和 4.凉快 5.洁净的空气和清洁的室内环境 6.不潮湿 7.宁静 8安全
健康住宅
引起过敏病症的化学污染物少 极少使用人造板… 通风良好 具备局部排风装置(厨房…) 温度在17—27度间 湿度40---70% CO2在1000ppm以下 悬浮污染物0.15mg/m3以下 噪音<50dbA 日照--一天>3小时 室内采光与照明良好 抗震 一人有一间房,并具备老年人用的看护设施与结构
首先要选择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体系,目前在 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常用的大柱网的框架结构体系、 大开间少内纵横的板墙体系、大空间的板柱体系,而 较不发达的地区也有采用纵墙承重或筒形的小开间砌 体结构体系。可变性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方便拆装, 轻而经济的分隔墙体,如今可采用的轻质墙体较多, 如圆孔石膏条板、膨胀珍珠岩空心条板、水泥加强玻 璃纤维板等,这些轻板可在大楼板任意位置上布置, 形成多种分隔的空间布局,但不拆后在安装,住户无 法根据需要自己动手在创造适宜的套型,社会上也有 灵活可变的轻质隔墙,如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纸质 蜂窝夹心木隔断,但价格均较高。
5.居住技术的科学智能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住宅建设水 平,提高了住宅功能质量,也满足了居 民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住宅技术的科 学性反映在一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 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不断配套完善, 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成果转化为生产 力,三是小区管理形式智能化系统,以 适应现代居住生活的要求。
2.2 居住空间的可变性 住宅随人们生活的发展而改造或重 建呈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因此,除了 多品种多档次可供选择以外,还必须通 过结构的灵活可变性、可改性和扩展面 积的可能性,“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 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3.居住建设的经济性 居住建设的经济性主要反映在节约自 然资源。我国是人口多、资源少、土地 紧张的国家,要着重强调资源节约型经 济和资源节约型消费,并努力使资源利 用形成再生循环系统。在住宅建设中主 要应大力节约土地和资源。
2.精神的安全性主要是防止视线干扰 与噪声干扰。视线干扰产生与—设有过 度空间,使走在楼梯间的外人的视线能 长驱而入;点式住宅或高层塔楼的前后 套由于距离过近而开窗位置又未错开, 就会出现目光对视;外街住宅靠近外廊 房间常可透过窗被人窥视;还有楼层退 台后,下层住户在平台的活动有时会被 上层居民的目光监视等情况都应设法去 避免。住宅内环廊,外廊发出的噪声, 以及楼板,分户墙隔声效果不佳都会对 住户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与不舒适感。
6.居住形态的地方性 居住形态是指住宅建筑的造型、立 面、色彩及细部处理,它是居民直观感 受最多最强的部位,在创作时需要注意 密切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活习俗、文 化传统相结合。 6.1 欧陆形式 6.2 传统风貌 6.3 建筑色彩 6.4 坡屋顶
7.室内装修完好性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 过的,室内装修应体现宁静,温馨,舒 适,亲近,给人以美的享受。要体现个 性美,协调和协美,塑造整体美。
第1讲 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
中文名称:人居环境 英文名称:human settlement 定义: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 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 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2012-12-20
Prof. Ph.D. Li Nianping
2

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 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 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城市的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 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 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 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 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 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 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 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 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 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 综合系统。
5.1 应用四新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5.2 转化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保证住宅的适用性、安全 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支 撑,要尽快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5.3 推进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成套集成技术主要反映于:安全 防范子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及周边防越报警 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讲防盗门系统、 住户报警系统、保安巡更管理系统;信息管理 子系统,包括水电气热等表具远程抄收计量、 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主要设备监控管 理、车辆出入和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 景音乐、物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信息网络子 系统,主要为实现上述功能进行科学合理布 线,可采用电话、闭路电视或高速宽带数据网 或宽带光纤接入网。应当注意,在推进智能化 技术时要实事求是,密切与开发项目的经济性 接轨,达到实用、先进、经济、综合的效果。
1.2 在日照、通风、隔热、防潮、采暖、照明、空调、供 水等方面,舒适的标准要高。 1.3 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也是获得舒适度的必要条件。 1.4 在住宅楼栋内设置交往空间是促进邻里生活融洽,创 造舒适环境的重要手段。
2. 居住空间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2.1.1 居住空间的适应性 居住空间的适应性要求,一要能持续发 展,二要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三要适应家庭结 构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是全球性的问题。住 宅的可持续发展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的发 展。例如,高科技智能化和电视技术的广泛应 用,家庭将不仅是生活空间,同时又是工作的 场所,人们将使用电话、电视、电视复合终端 装置实现管理工作自动化,使住在有电子装置 的住宅里的人门可以使用信息设施直接参加工 厂生产和办公室工作。
3.1 节约土地
3.2 节约资源
4.居住行为的安全性
分为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两大方面 :
1.物质的安全性表现在结构的安全, 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有些设计 和施工单位认为住宅建设简单,不够重 视,致使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结构安全 主要应保证结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 的可靠性。防火疏散是高层住宅设计的 重点,按不同等级安全要求保证底屋疏 散口的数量,疏散楼电梯的数量,消防 电梯的设置,防烟前屋的布置,通风排 烟措施等。
10.外部景观的绿化配置 人类的聚居都与自然的生态条件有 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我们对人们希 望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希望居住在什么 地方,结合实况进行调查,可以说,居 民对生活环境的关心程度已超出住宅本 身和物价之上。绿地的存在提高了住宅 质量和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将逐渐成 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8. 居住环境的整体和持续性 8.1 居住环境的整体性 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在住宅内部包含设 备、设施、管线、家具、装饰等设计的 综合性和配套性。重点是厨房和卫生 间,因为人们在那里活动频率最高,设 备设施管线众多而复杂,必须采取配套、 综合、隐蔽等原则。
8.2 居住环境的持续性 “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的客观规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日益 提高,对环境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 求,“买房看环境”,已成为人们新的选择。
2012-12-20 Prof. Ph.D. Li Nianping 3
人居环境的特征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 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 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 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 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 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 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 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 环境。
2.1.2 当前住宅供需已从福利分配转变为 商品行为。
为适应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类型、 不同生活模式家庭的需要,应该向 社会提供不同类型的住宅,如老年 人、残疾人、多代人以及单身居住 的住宅。
2.1.3居住空间的适应性既能满足居民对平面布 局的不同要求,又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变化或 家庭居住模式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2-12-20 Prof. Ph.D. Li Nianping 4
发展 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 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 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 进行下去。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 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 城市群和城市带等。
2012-12-20
Prof. Ph.D. Li Nianping
5
评价 将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划分为近接居住 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 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其 中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又分为两个部分: 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 环境,其地域范围相当于一个居住区;城市环境相 当于整个城市系统环境。在地域层次划分的基础 上,以城市人居环境的住宅、邻里、社区绿化、社 区空间、社区服务、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服 务应急能力8个方面为评价对象,充分考虑到评价 指标选择的代表性、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选择 29项指标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