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共164页文档
《护理学导论》护理理论与模式 ppt课件

(三)环境 能力的所有因素。
(四)护理 是预防自理缺陷的发生和发展, 并为有自理缺陷的人提供 治疗性自理的活动,是一种 服务、一种助人的方式。 三 奥瑞姆自理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二)设计恰当的护理系统 (三)实施护理并评价护理结果 第二节 罗伊与适应模式 一、罗伊适应模式基本内
容
五个基本要素:人、护理目标、护理活动、健康和 环境。 (一)人 人既是个体,也是群体,人是一
(二)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 表6-6 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 过程
阶段 婴儿期 (口感期)
年龄
发展问 题
特点
护理干预 不信任,退缩或疏 远别人
出 生 信 任 对 学会相信别人 - 1 . 5 不信任 岁
自主对 常出现过度自我约 幼儿期 学会自控而不失 束或依从别人的行 1 . 5 - 羞愧 自尊,能与人共 为 3岁 (肛-肌期) 处
肛门期
性蕾期
生 殖 器 成 为 孩子对异性父母的认识有助于日后建 快 感 来 源 的 立起自己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两性 中心 关系。因此应鼓励他对性别的认同
阶段
年龄
特点
护理干预
潜 伏 6-12岁 期
精 力 主 要 放 在 智 力 活 鼓励小孩子追求知识,认 动和身体活动上 真学习并积极参与锻炼
生 殖 能 量 和 精 力 逐 步 转 向 鼓励自立、自强和自己做 1 2 岁 以 建 立 成 熟 的 异 性 关 系 决定 期 后 上
3.效应器 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相 互依赖。
4.输出 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
(二)护理目标
促进人在四个适应层面上的适应性反应,减少无效反 应。
(三)护理活动
控制刺激,促进适应反应,扩展适应范围,提高对刺 激的耐受性。
护理学导论知识精要

护理学导论复习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1.南丁格尔对护理专业的贡献(1)为护理向正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基础(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4) 创立了一整套护理管理制度(5)强调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2.现代护理的发展历程(1)建立了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2)护理向专业化发展(3)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4)临床护理分科3.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4.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于189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
1899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5.南丁格尔的代表作: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6.护理学:护理学是健康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发展规律。
7.护理概念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以病人为中心(20世纪40年代-70年代)以健康为中心(20世纪70年-至今)8专业的特征:(1)以提供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为目的(2)有完善的教育体制(3)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4)有良好的科研体系(5)有专业自主性9.按照护理的功能来分,护理可分为:独立性护理功能,合作性护理功能,依赖性护理功能。
独立性护理功能是指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来决定的护理措施及服务按照工作的专业性质来分:专业性,类专业性,非专业性。
按照工作场所的不同来划分:医院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科研及管理。
10.护理学基本概念包括;环境、健康、护理、人第二章:健康与疾病1.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亚健康状态: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一些功能发生改变的状态,主观上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力降低3.影响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个体生物学体征)心理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生物因素是主要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是重要因素。
护理学导论-第四章PPT课件

.
20
(二)特征 1. 生长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成长与发展持续于人的整个生命周 期,具有顺序性、规律性,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 律。 2. 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性和 发展任务,每个人体只有在完成或基本完成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后, 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 3. 成长和发展有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体的发展阶段都是按照自己独 特的方式和速度进行的,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4. 成长和发展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发展是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 积累经验而逐步成熟才获得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
23
(三)影响成长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个体因素
(四)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特点 1.胎儿期 从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到新生儿出生的时期,约40周 2.新生儿期 是从胎儿娩出,到28天的时期 3.婴儿期 自出生29天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4.幼儿期 1岁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5.学龄前期 3周岁至7周岁为学龄前期 6.学龄期 7周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7.青春期 女孩为11岁至18岁,男孩12岁~20岁 8.成年期 约从20岁至65岁 9.老年期 按照WHO的定义,65岁以上的为老人
(二)适应的概念 适应(adaptation)是指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
生存能力及过程
.
13
二、压力与适应理论的内容
(一)压力与适应理论
汉斯·塞利的压力与适应学说 压力源是引起全身系统反应的各种刺激。 压力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紧张性、
非特异性的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又称一般适应综合征,它是按照一定的阶段性过程进
(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一般系统理论与护理
护理学导论1

1.护理教育 1)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1950年在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级专业教育之一。 1952取消高等护理教育 1984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医学院中增设 护理专业及专修科,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 1984年,天津医学院招收了首届学士学位的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到2015 年中国本科护理院系有200多所。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开始招收护理硕士研究生。 1994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卫生部八所院校与泰国清迈大 学联合举办护理研究生班 200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开始招收护理学专业的博 士研究生
主要的护理刊物
早期: 《美国护理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
《 国际护士报》 现在:《国际护理研究杂志》 、《高级护理杂志》 《护理学新进展》 、 《护理展望杂志》
中国1922年中华护士会加入了国际护士会。 2013年5月8日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
University LOGO
母系氏族社会:家庭护理 (伤口包扎、冷、热泥敷)
19世纪以后护理学向正规化发展
University LOGO
一、国外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一)早期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后的护理
发展历程
公元初期的护理 中世纪的护理 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一)国外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
1.公元前后
特点:治疗积于经验、自我的家庭式护理;医、药、护不分。
二、中国护理的发展概况
1.古代:“扶正袪邪”、“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中国名医:扁鹊(秦越人)
张仲景《伤寒论》 华佗(麻沸散) 皇莆谧《针灸甲乙经》 孙思邈 “药王”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叶天士《温热论》 朱丹溪”养阴派鼻祖” 古代医术:《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
护理学导论—重点(一)

护理学导论—重点(一)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及其基本概念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公元前后的护理:人们从迷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认为疾病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致,并采用巫术或其他迷信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当时医、药、护不分。
2.公元初期的护理:这个时期的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
3.中世纪的护理: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一般的医疗机构及以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式医疗机构两种。
4.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被士兵们称颂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5.南丁格尔在1858年及1859年分别写了《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
护理学的概念1.护理学概念:通过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并为个人、家庭、社区或人群代言的方式,达到保护、促进及最大程度提高人的健康及能力,预防疾病及损伤,减轻痛苦的目的。
二、护理学的知识体系1.西方对护理学知识体系的认知伦理学知识美学知识个人知识科学知识社会政治文化知识2.中国对护理学知识体系的认知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三、护理专业1.护理专业的特征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为目的有完善的教育体制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有良好的科研体系有专业自主性2.专业护士的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及管理者及协调者促进康复者教育者及咨询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及著作者权威者3.护理学的发展趋势护理教育护理实践护理管理护理科研4.基于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敏锐的洞察及感知能力精确的记忆力良好的分析及评判性的思维能力稳定的情绪状态及积极的情感感染力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第二章:健康与疾病一、健康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称“第三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个体生物学特征)2.心理因素(积极和消极)3.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行为与生活方式5.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二)健康的测量指标1.生存质量测定的六个方面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二、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护理学导论--第7章-健康教育

传播学
(三)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
个体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 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以维持并促进 自己的健康的能力。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广泛协调社会 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 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素 强化因素 行为生活 方式 健康 促成因素 环境 生活质量
政策
组织 法规
第6阶段 实施 过程评价
第7阶段 近期效果评价
第8阶段 中期效果评价
第9阶段 远期效果评价
PROCEED
格林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指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或规划的制定、实 施及评估。模式从结果入手,在制定计划或规划前, 需明确“为什么要制定该计划”,并对影响健康的因素
2.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通过人们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 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 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3.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之间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健康教育
是健康促进的必要条件,没有健康教育也就没有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是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高 阶段。
4.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和模式是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南,可 帮助理解、分析行为变化的过程,是评估健康需求、实 施健康教育计划、评价健康教育结果的理论框架。
行为信念 行为态度 行为后果 评价
行为意向
规范信念 主观规范 遵从动机
行为
计划行为模式(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阿耶兹将合理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 论,以期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有适当性。
护理学导论7-9章 - 副本

形成诊断的过程P165
组织和整理资料
按需将资料分类
与标准比较
分析资料
综合归类初步诊断 对有疑问资料核实
分析问题
根据诊断依据确定 确定相关因素
形成诊断的描述
2)心理方面—与心理状况有关,如“活动无耐力” 可能是由疾病后服务对象处于较严重抑郁状态引 起
4.相关因素:P165
3)治疗方面—与治疗措施有关(用药、手术创伤等). 如“语言沟通障碍”的相关因素可能是使用呼吸 机时行气管插管.
4)情境方面—环境、情景等(环境陌生、压力刺激) 如“睡眠型态紊乱”可能与住院后环境改变有关.
关系、价值、选择、移动、感知、认识、 感觉. 按此种方式进行资料分类可直接作出 护理诊断. 4.按戈登的11种功能性健康型态分类:
资料收集的途径 P161
1. 护理对象 2. 护理对象家属及与护理对象关系密
切者 3. 其他健康保健人员 4. 病历记录及各种检查报告 5. 医疗护理文献资料
护理评估的步骤 P161
其他
• 人类需要、应激适应、沟通交流等
护理评估 P158-162
• 概念: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 • 是护理程序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它贯穿在护理程序的每个阶段,是确立护 理诊断和提供有效护理措施的基础,也是 评价护理效果的参考。
护理评估--内容: P159
作解决的问题,护士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主要承担的是监测职责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的区别P166
护理诊断
护理学导论——精选推荐

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导论》(供护理专业本科学⽣使⽤)四川⼤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护理学导论》教研组(2005年9⽉)护理学导论教学⼤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护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Nursing)课程号(代码):5020171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学分:1.5学分学时:27学时⼆、教学⽬的及要求:见后三、教学内容见后四、教材使⽤教材:《护理学基础》(第三版).殷磊主编.⼈民卫⽣出版社.2002.辅助教材:《护理学导论》(第⼀版),潘孟昭,北京:⼈民卫⽣出版社;1998年《护理学导论》(第⼆版),冯先琼,北京:⼈民卫⽣出版社;2006年五、主要参考资料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第⼀版),北京:⼈民卫⽣出版社;1998年 2(冯先琼,《护理学导论》(第⼆版),北京:⼈民卫⽣出版社;2006年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胡⽉娟等,《基础护理—护理原理与技术》,台湾台湾华杏出版 1991 5(李继平,《⼈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北京:⼈民卫⽣出版社;2002 7(⽩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学联合出版社;19978(李⼩妹,《护理学导论》,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9(Fundamental of Nursing,Kozier,etl. Mosby 10(Health and Physical Assessment, Barkauskas et. Mosby六、成绩评定理论考核占100%.《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教研室2005年2⽉附:教学⽬的、要求及内容:第⼀章绪论【⽬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能够:1(了解护理学的形成、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2(熟悉南丁格尔的事迹与贡献。
3(熟悉护理学基础的基本任务及护理学基础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一个过程,是应对行为的最终目标,是 生物的特征。
二、适应的层次
1.生理适应 (1)代偿性适应:指当外界对人体的需求
增加或改变时,人体所作出的反应。 (2)感觉适应:即人体对某种固定情况的
连续刺激而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减弱。
2.心理适应 指人们感到有心理压力时, 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认识压力源,摆脱或消 除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可通过心 理防卫机制来适应。
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系统理论是护理程序的基本框架
护理程序包括:评估、诊断、计划、实 施和评价。
护理程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系统理论是护理理论发展的依据 4.系统理论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支持
压力与适应理论
目标: 1.理解压力的定义 2.理解汉斯的压力与适应理论 3.理解压力的适应及压力的防卫 4.理解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学导论
人的基本需要
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是指个体为 了维持身心平衡并求得生存、成长与发展, 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最低限度的需要。
这些需要虽不会因为种族、文化、宗教、 性别或年龄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性质 及重要性的优先顺序上,可能会因人而异。
基本需要的特性
生理方面的需要(physiologicalneeds ) 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所 需的基本条件。 如呼吸、进食、排泄、活动、睡眠
3.按组成系统的内容
(1)物质系统:指以物体实体构成的系统 如:生物、仪器。
(2)概念系统:指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系 统如:科学理论系统。
4.按系统运动的状态
(1)动态系统:即系统的状态会随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
(2)静态系统: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
三、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整体指按一定方式、目的有秩 序排列的各个个体的有机集合体。 表现为第一,组成整体的各要素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二是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 系统各要素功能之和。如:人
等。
2.生理病理性的
(1)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青春期、妊 娠期、更年期等,或基本需要未满足,如 饥渴、活动等。
(2)病理性改变:如缺氧、脱水、电解 质紊乱、疼痛或手术、外伤等。
3.心理社会性的 (1)一般性社会因素:如丧失亲人 (2)灾难性社会事件:如地震 (3)心理社会因素:如参加考试
(三)压力反应
与他人沟通,并能自己的需要与感受;
根据个人信仰参加宗教活动,并遵从自己 的价值观;
从事有成就感的工作;
参与各种形式的娱乐消遣活动;
学习、发现并满足有益于健康与正常发展 的好奇心。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护理程序
一. 评估各项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 二. 确定未获满足的需要及优先顺序。 三. 计划护理措施。 四. 评价护理活动执行的结果。
基本需要的特性
社会方面的需要(social needs ) 指个人与其他人或集体互动的需要.
如与人沟通、交友、被肯定、被认同
基本需要的特性
情感方面的需要(emotional needs ) 指有关人所体验的各种情感与感觉.
如:喜、怒、哀、乐
基本需要的特性
认知方面的需要(cognitive needs ) 着重在思考及理解层面的需求.
2.相关性:指各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3.动态性:指系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指系统是按复杂程度依次排列 组织的。较简单、低层次的系统称次系统; 较复杂、高层次的系统称超系统。
5.目的性:每个系统均有明确的目的。
四、一般系统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1.系统理论促进了整体护理思想的产生和 发展 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第三线防卫---专业辅助
当强烈的压力源导致心身疾病时,须寻求专业 人员的帮助。
五、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病人面临的压力及护理 1.病人常面对的压力源 (1)环境陌生 (2)疾病威胁 (3)与外界隔离 (4)缺少信息 (5)丧失自尊
2.协助病人适应压力 (1)协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 (2)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3)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 (4)协助病人适应其角色 (5)协助病人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6)协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潜抑
(2)压抑
(3)退化
(4)否认
(5)转移 (6)合理化 (7)仿同化 (8)反向作用 (9)补偿 (10)升华
3.社会文化适应 (1)社会适应
(2)文化适应
4.技术适应
三、适应的特征
1.适应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技 术等多层次的、全身性的反应。
2.适应是有限度的。 3.适应与个人的应对资源、时间等有关。 4.适应反应通常是对人们有利的,但有时
二、汉斯塞利的压力与适应理论
汉斯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 非特异性反应。 汉斯认为压力的生理反应有三个阶段: 1.警觉期 以交感神经兴奋期 由于压力源过强或过长时间侵
袭机体,使机体的适应性资源被耗尽.
三、对压力的适应
绪论
欣克尔所说“人只要活着就有压力” 席尔所强调“完全没有压力就是死亡”
一、压力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stress)意为“紧紧拉住”的意
思。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一种特殊的情绪,
可以用焦虑等反应来描述。 生理学家则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
理现象来描述。 现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
内外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产生的 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立的系统,如质量控制系统。 (3)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综
合,称复合系统,如教育系统、卫生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1)开放系统(open system):指与周 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 系统,如人体系统、医院系统。
开放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包容:此系统的界限必须稳固,而且通透具 有选择性,以维持其独立性,并预防环境 中不受欢迎与不相关的事物能量或讯息, 进入此系统。
压力分为负向的压力即不好的压力和正向的压 力即好的压力。
好的压力是指一些令人愉快、以及对健康或 个人有好处的经验,如:结婚、度假、事业有 成、功课进步等。
不好的压力又称为苦恼或窘迫感,如:工 作环境不佳、考试不及格、丧偶等。
不好的压力可再分为:急性压力(acute stress)和慢性压力(chronic stress)。
一般系统论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系 李娟
目标
理解理解系统的概念 理解系统的分类 理解系统的基本属性和一般系统论在护理
中的应用
一、系统论的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1)每系统由一系列的数个次系统所组成;
(2)次系统之间会相互影响;
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感和对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感受到“自己是一个 有价值的个体”,此外,他也要能感受自 己是被家庭及同伴所认同的有尊严的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 指个人的潜能等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在工 作及生活上的愿望,并能从中得到满足。 它是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
(3)系统与次系统之间会相互影响;
(4)不同层次的各单一系统均被其独特的 环境所包围;
(5)每一个系统之间,经由输入(input)、 输出(output)及回馈(feed-back)过 程而不停地运行。
二、系统的分类
1.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 (1)自然系统: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系
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 (2)人造系统: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人为建
自我实 现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最 优先被满足的需要.因它是人类求生存最 基本的需要,又被称为最低层次的需要.
包括氧气、水分、营养、排泄、合宜的体 温、蔽护所、休息、性等方面。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 ): 生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便愈 发强烈.
结论:
(1)多种压力源可以引起同一种压力反应。
(2)人们对同一压力源的反应可以是各种 各样的
(3)大多数人都能设法避免外伤、疼痛、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等一般性的压力源。
(4)对极端的压力源,如灾难性事件,大 部分人的反应方式是类似的。
(5)压力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以 下因素:既往的经历、社会交往、该情景 对个体的意义等。
安全的需要指需要被保护、庇护,以避免 发生身体上的伤害,心理的焦虑、害怕及 忧郁等感觉.
包括生理的安全和心理的安全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 ) 是指个人需要去爱和接纳别人,同时也需要 被别人爱,被集体接纳,以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自尊的需要(self-esteem needs )
如不断学习,想探究事物真相等
基本需要的特性
精神方面的需要(spiritual needs ) 是有关人的精神信仰、精神依托与精神支持。
如祈祷、信仰、配戴吉祥物
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生理因素: 如疼痛、疾病、疲劳、无力 等。
情绪因素:如焦虑、兴奋、害怕、忧虑。 知识与智力因素:缺乏资讯、相关知识及
了解。 社会因素:紧张的人际关系、害怕某人、
受到威胁、不适当的社交圈。
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及不良的环境(如 严重污染的环境)可造成机体的不适而影 响需要的满足。
个人因素:个人的信仰、价值观、生活习 惯与生活经验等。
文化因素:社会的风俗与群体的习惯。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