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9、谈生命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谈论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美文,语言优美,比喻恰当,描绘生动,议论精辟,哲理深刻,很值得学习、借鉴,很有启发意义。
全文虽然仅一段,但思路清晰,行文层次分明。
在理清层次基础上,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生命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
它有时很脆弱,突如其来的困难和疾病常常会让生命不堪一击;霎那间的意外和不幸更会让生命愚钝,惨淡,甚至堕落。
因而生命需要滋润和呵护,生命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
珍爱我们的生命,把握好我们的生命,生命之花才会绚烂多彩,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仙逝前写的一篇哲理散文《谈生命》。
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并用笔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需要注意的字音: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ì) 枭(xiāo)鸟荫(yìn)庇3.学生自由读课文,先读全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读。
4.学生举手表演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然后再由学生评点。
在评点中明确朗读本文的要求: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读得激昂;感情平静处声调要舒缓,读得深沉;读最后议论部分,要情调高昂,字字蕴含力量。
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二)理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
1.粗略划分文章层次,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全文思路的起点。
提出话题,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这段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独立成段,以示这句话的重要性。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谈生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谈生命》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命”是一个司空见惯而亘古常新的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有过精彩的阐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谈生命》,聆听冰心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目标:(学生齐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感受和借鉴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冰心图片及简介4、字词梳理二、整体感知1、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前半段。
(多媒体配乐《寂静山林》)要求几位学生参与完成后半段朗读。
2、小组讨论: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2、作者用什么来比喻人的一生?春水和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3、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什么?宣示怎样的人生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答案,由一名学生回答。
4、师小结: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三、品读赏析1、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多媒体显示问题: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为同学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提示:可从生动性、形象性、哲理性、情感性方面选取语句)学生快速阅读后回答、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生答:如“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刷了这危崖,它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我觉得这段话表现了春水充满激情,充满力量,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艰难险阻的气概。
它告诉我们:人生会有挫折、磨难,我们要不悲哀、不退缩,勇敢顽强地克服困难。
师:说得很好。
你解读了语句较深刻的内涵。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最形象、生动?生答:“奔腾”“怒吼”“回旋”“起伏催逼”“冲刷”“一泻千里”师: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生齐答:都是动词。
师:最富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动词:最精炼、传神、形象,这是我们赏析语言美的一个角度。
同学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一江春水”的气概、情怀。
生答:我喜欢“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谈生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谈生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作者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背景资料】《谈生命》发表于1947年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上,《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
其时作者正值中年。
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识者找出来,如同发现了一颗隔世重见天日的瑰丽明珠。
大家知道,冰心散文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早年,一是晚年,中年散文业绩平平。
可不知何故,本文独放异彩。
它用语不似早年那样清丽淡雅,富有书卷气,但平和的文字中间蕴藏着一种浩递宏大的思想感情,可以说风格变得更加厚重深沉了,倒更像是老年人的文笔和风格。
冰心老人最后在世纪末平静地幸福地"消融了,归化了",她的魂魄归于地狱和天堂,归于书籍和读者,"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她早有所料,晚年时就已悟出这一玄妙之道。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谈生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谈生命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4.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第一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云翳.()巉.()岩羞怯.()惊骇.()休憩.()骄奢.()枭.()鸟荫.( )庇2、在下面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①他起许多细流,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他曲折地了悬崖峭壁,了层沙积土,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②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了,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③他便伸出嫩叶来空气,日光,在雨中,在风中,他也许受着大树的,也许受着大树的,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了出来!④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出来。
3、作者链接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橘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课文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
2、本文的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二)文本探究1、“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2、“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3、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三)主旨探究1、“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2、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比做水?3、最能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句子有哪几句?宣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第二课时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你觉得课文美在何处?2、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还可以把生命和人生比作什么?写出两个形象的比喻句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9谈生命导 精品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9 谈生命【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4.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骄奢(shē) 荫庇(yìn bì) 枭鸟(xiāo)芳馨(xīn) 怡(yí)悦云翳(yì)休憩(qì) 屏(bǐnɡ)息丛莽(mǎnɡ)惊骇(hài) 清吟(yín) 朔风(shuò)(2)词义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恣肆,一泻千里....。
) 惊骇:惊慌恐惧。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
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本乡。
骄奢:骄横奢侈。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云翳:阴暗的云,文中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
怡悦:愉快。
芳馨:芳香。
2.作者名片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她的诗歌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
在旅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感知课文,把握大意(1)听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谈生命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谈生命【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1、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3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伴相生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走近作者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3、相关资料(1)《谈生命》发表于1947年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上,《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
其时作者时值中年。
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识者找出来,如同发现了一颗隔世重见天日的瑰丽明珠。
大家知道,冰心散文创作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早年,一是晚年,中年散文业绩平平。
可不知何故,本文独放异彩。
它用语不似早年那样清丽淡雅,富有书卷气,但平和的文字中间蕴蔷着一种浩递宏大的思想感情,可以说风格变得更加厚重深沉了,倒更像是老年人的文笔和风格。
冰心老人最后在世纪末平静地幸福地“消融了,归化了”,她的魂魄归于大地和海洋,归于书籍和读者,“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她早有所料,中年时就已悟出这一玄妙之道。
九年级语文下册 9《谈生命》学案(2)(无答案) 新人教版

《谈生命》【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本文以“生命”为主题,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了生命进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的规律,语言清丽典雅、深刻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文,疏通文中的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赏析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然后背读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正确地对待生命。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2.初读课文,积累词语①给加粗的字注音。
惊骇( ) 枭鸟 ( ) 羞怯( ) 绯红( ) 怡( )悦荫庇( ) 芳馨(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岩( ) 云yì( ) 休qì( ) 骄shē( ) 穿枝fú叶( )③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A、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B、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D、世界、国家和个人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3.再读课文,试着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
4.在文中标划出揭示生命本质的句子并摘抄在下面。
二、课堂研讨1.在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出批注。
组内交流批注并进行朗读比赛,推荐成员展示合作成果。
示例:【原句】他聚集起许多生力,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品析】这个句子描写了春水一路聚集生力不停流动的昂扬姿态,其中加点的动词更强调了这种力度和气势,“快乐勇敢”、“享受”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春水享受生命、积极乐观的情绪。
3.感悟创新三、拓展延伸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9《谈生命》学案(1)(无答案) 新人教版

《谈生命》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词语并学会运用。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重点难点: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注音:荫庇()()枭()鸟云翳()羞怯()休憩()心魂惊骇()骄奢()()挟( )卷怡()悦二、导入: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三、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交流预习成果。
2、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
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3、分别指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四、合作探究;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3、鉴赏语言——摘句交流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五、当堂检测:1、仿句练习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另写两个句子。
2、联系实际,体验反思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
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六、拓展阅读:阅读赵丽宏的《生命》,与本文比较一下,看看作者对生命各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假如生命是花。
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假如生命是草。
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
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假如生命是树。
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
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
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谈生命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文章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渡和一般的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加强诵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领悟文中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其次,要注意品味文章中的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三)审美鉴赏
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这一篇短小的散文,是一篇文质兼备的美文。
文章表现了丰富多彩而有复杂多变的感情,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重的启发、教益。
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一开始写它“愤激”“怒吼”“奔腾”,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小树则有所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了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清吟.yín枭.鸟xiāo
B、荫.庇yìn芳馨.xīn
C、怡.悦yí杜鹃啼.血tí
D、惊骇.hái休憩.qì
2、对“不是每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3、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4、冰心将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表现你对生命的理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