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平面的临
脊髓损伤的分级方法

• ASIA92标准其特点在于,对精心筛选出来 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基本的神经系统检 查目标,即感觉的28个关键点,运动的10 条关键肌,一一进行检查和评分。感觉评 分的总合即代表患者的感觉功能状况;运 动评分的总合即代表患者的运动功能状况。 • 该标准 先后进行了数次修改,现在使用的 是2006年第六版。
脊柱疾病的几种分型及评分
• 胸腰椎骨折分类历史进程
• 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 • 脊髓损伤的分级方法
28个皮区关键点
• • • • • • • • • • • • • • 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的顶部 C5--肘前窝的外侧面 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 T1--肘前窝的尺侧 T2--腋窝 T3--第3肋间锁骨中线 T4--第4肋间锁骨中线 T5--第5肋间锁骨中线 T6--剑突水平 T7--第7肋间锁骨中线 • • • • • • • • • • • • • • T8--第8肋间锁骨中线 T9--第9肋间锁骨中线 T10--脐 T11--第11肋间锁骨中线 T12--腹股沟韧带中点 L1--T12~L2之间上1/2处 L2--大腿前中部 L3--股骨内髁 L4--内踝 L5--足背第五柘趾关节 S1--足跟外侧面 S2--国窝中点 S3--坐骨结节 S4-5--肛门周围
• Frankel法对脊髓损伤的程度进行了粗略的 分级,对脊髓损伤的评定有较大的实用价 值,但对脊髓圆椎和马尾损伤的评定有一 定的缺陷,缺乏反射和括约肌功能判断, 尤其是对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状况表达 不够清楚。
ASIA分级法
•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也在Frankel法的基础上进行修 订。这分级法与Frankel法大同小异。 • 等级 感觉、运动功能状况 • A: 完全性损伤在骶段(S4~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 能存留。 • B: 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 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 C: 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但大 部分肌的肌力小于3级 • D: 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且大 部分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 • 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脊髓损伤平面图水平图(修订版)

脊髓损伤平面图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C2—枕骨粗隆C3—锁骨上窝C4—肩锁关节的顶部C5—肘前窝的外侧面C6—拇指C7—中指C8—小指T1—肘前窝的尺侧面T2—腋窝T3—第三肋间T4—第四肋间(乳线)T5—第五肋间(在T4与T6之间)T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T7—第七肋间(T6与T8之间)T8—第八肋间(T7与T9之间)T9—第九肋间(T8与T10之间)T10—第十肋间(肚脐水平)T11—第十一肋间(T10与T12之间)T12—腹股沟韧带中部L1—T12与L2之间上1/3处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上髁L4—内踝L5—足背第三柘关节S1—足跟外侧S2—掴窝中点S3—坐骨结节S4—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感觉检查:选择项目—位置觉和深压痛觉,只查左右侧的食指和拇指。
3、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解剖基础—与脊髓节段相关的骨骼肌。
C1—C3:颈肌C4:膈肌和斜方肌C5:三角肌、肱二头肌C6:桡侧腕伸肌C7三头肌和指总伸肌C8:指总屈肌T1:手内动肌(指手的小肌群)T2至T12:肋间肌T7—L1:腹肌L2:髂腰肌、股内收肌L3:股四头肌L4:内侧帼绳肌、胫前肌L5:外侧帼绳肌、胫后肌、腓骨肌S1:趾总伸肌、足拇伸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S2:趾总屈肌、足拇屈肌S2,3,4:膀胱与直肠下段确定运动平面主要检查下列肌肉: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L2—屈髋肌(髂腰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L4—踝背伸肌(胫前肌)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S1—踝柘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运动检查:选择项目—(1)膈肌(2)三角肌(3)外侧掴绳肌。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 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 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 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在中医学属外伤瘀血所致“腰痛”、“痿证”、“癃闭”等病证范畴。
脊髓损伤可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与继发性脊髓损伤。
前者是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髓所造成的损伤。
后者是指外力所造成的脊髓水肿、椎管内小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缩性骨折以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等形成脊髓压迫所造成的脊髓的进一步损害。
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明,原发性脊髓损伤常常是局部的、不完全性的,而损伤后在局部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释放和蓄积,使脊髓局部微血管痉挛、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静脉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
这种脊髓损伤后脊髓中心部分大面积出血性坏死的自毁现象简称为出血性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重要病理过程。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胸腰段损伤使下肢的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称为截瘫,而颈段脊髓损伤后,双上肢也有神经功能障碍,为四肢瘫痪,简称“四瘫”。
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1.2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病变时,早期其生理功能处于完全抑制状态,即脊髓休克,故在早期与脊髓完全性损伤很难区分。
慢性病变无脊髓休克表现,脊髓半侧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伤侧肢体本体觉和运动丧失,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中央型脊髓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明显重于下肢;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自主运动、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本体感觉存在;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出现深感觉障碍,很少有锥体束征。
1.3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完全障碍。
但在损伤急性期伴有脊髓休克,脊髓损伤程度难以辨明,脊髓休克的存在,可能是脊髓功能永久丧失,也可能是脊髓功能暂时丧失。
脊髓损伤

1、脊髓损伤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丧失,有感觉丧失平面及大小便不能口头,2-4周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
脊髓半切综合征:又名Brown-Sequard征。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躯干及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痛觉和温觉消失。
脊髓前综合症:颈脊髓前方受压严重,有时可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闭塞,出现四肢瘫痪,下肢瘫痪重于上肢瘫痪,但下肢和会阴部仍保持位臵觉和深感觉,有时甚至还保留有浅感觉。
脊髓中央管周围综合症多数发生于颈椎过伸性损伤。
颈椎管因颈椎过伸而发生急剧溶剂变化,脊髓受皱褶黄韧带、椎间盘或骨刺的前后挤压,使脊髓中央管周围的传导束受到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四肢瘫,上肢于下肢,没有感觉分离,预后差。
2、脊髓圆锥损伤正常人脊髓终止于第1腰椎体的下缘,因此第1腰椎骨折可发生脊髓圆锥损伤,表现为会阴部皮肤鞍状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丧失致大小便不能控制和性功能障碍,两下肢的感觉和运动仍保留正常。
3、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神经起自第2腰椎的骶脊髓,一般终止于第1骶椎下缘,马尾神经损伤很少为完全性的。
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没有病理性椎体束征。
4、脊髓损伤后各种功能丧失的程度可以用截瘫指数来表现‚0‛代表功能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
‚1‛代表功能部分丧失。
‚2‛代表功能完全丧失或接近完全丧失。
一般记录肢体自主运动、感觉及两便的功能情况。
相加后即为该病人的截瘫指数,如某病人自主运动完全丧失,而其他两项为部分丧失,则该病人的截瘫指数为2+1+1=4,三种功能完全正常的截瘫指数为0,三种功能完全丧失则截瘫指数为6。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损伤平面确定(1)

损伤平面 C1-3 C4 C5 C6 C7 C8 T1 L2 L3 L4 L5 S1
运动损伤平面评定
关键肌 头运动肌 膈肌 肱二头肌 桡侧腕伸肌 肱三头肌 中指末节屈肌 小指外展肌 髂腰肌 股四头肌 胫前肌 趾长伸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
运动 头部运动 呼吸 屈肘 伸腕 中指屈指 小指外展
屈髋 伸膝 踝背伸 伸趾 踝跖屈
左侧运动平面来区分。
28对感觉关键点+10对关键肌
• 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 据
• T2-L1损伤无法评定运动平面,所以主要依 赖感觉平面来确定
• C4损伤可以采用膈肌作为运动平面的主要 参考依据
运动损伤平面评定
• 是指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在身体的两侧可以不同。 • 以肌力至少为3级的关键肌来确定运动损伤平面,该平面以上阶段支配的关
其他评定
• ROM • Ashworth • Barthe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FIM • 心理功能测定 • 生活质量评定
键肌肌力必须是≥4级。同时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对肌节的关键肌,采用 MMT肌力评分法,肌力分0~5级,将两侧个关键肌的分值相加,肌力评定分 的总和即运动功能评分,正常人两侧平面运动分值为100分。 • 运动功能评分是全身残存运动功能计量评定的指标,在确定运动损伤平面的 同时,用这一评分来表示运动功能的变化。 • 采用积分方式使不同损伤平面患者的严重程度可以横向比较。
脊髓损伤患者运动损伤平面确定
神经损伤平面的评定
• 脊髓损伤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主要以运动平面为依据,但T2-L1阶 段运动平面难以确定,所以主要以感觉平面来确定。C4损伤可以 采用膈肌作为运动平面的主要参考依据。
•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和国际脊髓学会(ISCOS)根据神经支 配的特点,选一些关键肌(确定运动平面的标志性肌肉)和关键
解读脊髓损伤平面的评定

解读脊髓损伤平面的评定脊髓损伤平面的评定脊髓损伤指各类因素导致脊柱结构的完整性被损害或破坏,包括椎骨、椎间盘、稳定脊柱的韧带及椎旁肌肉的损伤导致椎管内神经结构(包括脊髓和神经根)及其功能的损害,出现损伤水平及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等)障碍。
01感觉的评定(1)关键感觉点:ASIA和国际脊髓学会(ISCoS)的感觉评分来评定感觉功能。
每侧每点每种感觉最高为2分,每种感觉一侧最高为56分,左右两侧为112分,两种感觉得分之和最高可达224分。
分数越高表示感觉越接近正常。
针刺觉和轻触觉评分是临床康复评定感觉功能的常用方法。
(2)肛门深压觉(DAP):如发现肛门处任何可以重复感知的压觉即意味着患者为感觉功能不完全损伤。
(3)感觉平面确定:由一个2分(正常或完整)皮节确定,即通过轻触觉或针刺觉受损或缺失的第一个皮节之上的正常皮节来定。
(4)脊髓损伤感觉评分:0=消失,1=改变,2=正常,NT=无法检查。
(5)非脊髓损伤因素下的感觉异常评分:0*=消失,1=异常,NT=无法检查。
02运动的评定(1)关键肌肌力检查:明确脊髓损伤运动检查的关键肌及其所代表的神经节段。
(2)肛门自主收缩(VAC):若VAC存在,则视为脊髓不完全损伤。
(3)非关键肌肌力的评定:可以利用膈肌、三角肌、髋内肌及腘绳肌等肌肉来确定运动不完全损伤状态。
(4)运动评分:评定时分左、右两侧进行。
评定标准: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MMT)测定肌力,肌力为l级则评1分,5级则评5分,10块关键肌肌力评定后最高分左侧50分,右侧50分,共100分。
也可将上肢、下肢分开计分,上肢双侧最高50分,下肢双侧最高50分,共100分。
(5)运动平面确定:运动平面通过身体一侧10块关键肌的检查确定,肌力为3级及以上的最低关键肌即代表运动平面,前提是代表其上节段的关键肌功能正常。
身体左右两侧可以不同,两侧中的最高者为单个运动平面。
(6)脊髓损伤因素下的运动评分分为:0、1、2、3、4、5和NT。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得早期表现-—-李治伟1、第1至第2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甲状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功能受限。
(2)、感觉改变:耳部或枕部痛觉过敏或减退.2、第3颈脊髓节段损伤:C3支配膈肌与肋间肌,伤后不能自主呼吸而死亡。
3、第4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伤后四肢、躯干所有得自主活动一概消失。
创伤性反应波及到第3颈神经,可引起自主呼吸丧失,严重时会很快死亡。
(2)、感觉改变:锁骨平面以下得感觉消失。
另外,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咳嗽不能等症状,严重因缺氧而死亡。
4、第5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患者由于支配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挠肌得神经节段受损,双上肢完全无自主运动。
肩部因有肩胛提肌、斜方肌得牵拉而能耸起.(2)、感觉改变:患者除颈部及上臂前方一个三角区以外,所有感觉全部消失。
(3)反射改变:患者除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外,余反射全部消失.5、第6颈脊髓节段损伤: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1)、运动改变: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肱三头肌瘫痪,肩部失去下垂功能,肘部失去伸展功能,提肩胛肌、斜方肌、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可收缩,因而患者得肩部可抬高,上臂可外展90度,前臂屈曲,手放在头部附近.桡侧伸腕长肌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第6颈脊髓节段以下得神经所支配得手指、躯干及下肢肌肉均呈瘫痪状态。
(2)、感觉改变:除上肢得外侧、前臂背外侧得一部分以外,上肢其余部分均有感觉缺失现象.(3)、反射改变: 肱二头肌、肱挠肌反射均正常,肱三头肌反射消失.6、第7颈脊髓节段损伤:(1)、运动改变:肱二头肌肌力正常,伸指总肌肌力减弱,旋前园肌、桡侧屈腕肌、屈指深、浅肌、屈拇长肌均力弱,故手呈半卧状态。
(2)、感觉改变:躯干、下肢、上臂、前臂内侧、手得尺侧3个手指感觉障碍.(3)、反射改变: 肱三头肌反射消失。
7、第8颈脊髓节段损伤:可见单侧或双侧得Horner征,由卧位改为坐位时,可出现位置性低血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相应的椎体
推算举例
C1-4
与相同序数椎体同高 C3对应C3椎体
C5-T4 T5-8
比同序数椎体高一个椎 T2对应T1椎体 体
比同序数椎体高两个椎 T7对应T5椎体 体
T9-12
比同序数椎体高三个椎 T10对应T7椎体 体
L1-5
平对第10-12胸椎体
S1-5
平对第一腰椎
关键肌
运动
髂腰肌
屈髋
股四头肌
伸膝
胫前肌
踝背伸
趾长伸肌
伸趾
腓肠肌、比目鱼 踝跖屈 肌
感觉损伤平面的确定
关键点指标志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 感觉检查包括身体两侧28对皮区关键点。每个关 键点要检查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三个等级分别 评定打分。0=缺失;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 变,包括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正常者两侧感觉总积分为112分。
感觉、心理、ADL、功能恢复预测评定
感觉:采用ASIA的感觉指数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SIS)来评定感觉功能 。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康复的认 知程度、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程度。
ADL:截瘫患者可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四肢 瘫患者可用四肢瘫功能指数(QIF)来评定
脊髓损伤的残损指数(impairment score,IS):
脊柱稳定性的评定:
概念 脊柱稳定性
生理负荷范围内,脊柱功能单位不发生 异常的变形、移位和异常的过度活动, 也不出现脊髓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
脊柱不稳定
由于脊柱功能单位和辅助结构的损害,造成在正常生 理负荷范围内,脊柱功能单位失去维持正常结构关系 的能力,发生异常活动、移位和引起进行性加重的畸 形,和引起脊髓功能结构损害
脊髓损伤平面的临床 应用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苏国栋
脊柱具体图
概述
定义: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gury SCI)是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 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的障碍,是一种可 以导致终身残疾的损伤。
病因:脊髓损伤的致病因素有两大类
⑴ 外伤性:最常见,可以由高处坠落、车祸、 暴力打击、体育运动及刀枪伤所引起,X线可 见脊椎骨折、脱位等表现
• 肌张力改变:表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 的增强或降低,影响运动功能。
• 反射功能的改变:表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反 射消失、减弱或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感觉障碍
不完全性损伤
损伤部位在前,表现为痛、温觉障碍 损伤部位在后,表现为触觉及本体觉障碍 损伤部位在一侧,表现为对侧浅感觉障碍、同侧触
觉及深部感觉障碍。
损伤的记录因身体两侧的损伤水平可能不一致,评定时要 检查两侧运动和感觉损伤平面,并分别记录
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
损伤平面
关键肌
运动
C1-3
头运动肌
头部运动
C4
膈肌
呼吸
C5
肱二头肌
屈肘
C6
桡侧腕伸肌
伸腕
C7
肱三头肌
伸肘
C8
中指末节屈肌 中指屈指
T1
小指外展肌
小指外展
损伤平面 L2 L3 L4 L5 S1
抢救最佳时间:6小时内
以上我们学习了脊髓损伤 的概述,那么考虑一下, 它会引起那些功能障碍呢?
我想会出现…..出 现….. ???
主要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并发症 :压疮、深静 脉血栓形成、疼痛、关 节挛缩等
运动障碍
• 肌力改变:表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减退 或消失。如自主运动功能障碍、四肢瘫、截 瘫。
骶反射的检查
反射
检查方法
阳性结果
球海棉体肌反射 肛粘膜皮肤反射 肛指诊反射 耻骨上轻扣反射
捏阴茎龟头或阴 蒂
针刺肛门皮肤与 粘膜交界处
将手在肛门内提 插
轻扣耻骨上区
肛门外括约肌收 缩 同上
同上
同上
SCI损伤类型评估
损伤完全程度的评估(修改后的Frankel标准) A:完全性损伤:无感觉、运动功能,无骶残留。 B: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保留感觉功能,肛 粘膜皮肤反射存在。 C: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保留运动功能,肛 指诊反射存在,但其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保留运动功能,肛 指诊反射存在,但其关键肌肌力大于3级。 E:正常,运动与感觉功能正常。
损伤的评定
脊髓休克的评定
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是球
海绵体反射,反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再出
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但应注意正常人中有
15﹪~30﹪不出现该反射,圆锥损伤时也不
出现该反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
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运动功能的评定
运动评分 ASIA采用运动评分法(motor score,MS), 所选的 10块肌肉和评分法见下表。
肩锁关节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
面
C6
拇指
C7
中指
损伤平面 C8 T1
T2 T3
感觉关键点 小指
肘前窝的尺侧 面
腋窝 第三肋间
T4
第四肋间 (乳
线)
T5
第五肋间
损伤平面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L1
感觉关键
损伤平面
第六肋间(剑 L2 突水平)
第七肋间
L3
第八肋间
L4
第九肋间
L5
主要是通过检查关键性肌肉的徒手肌力和关键性感觉点的 痛觉和触觉来判定
确定损伤平面时,该平面关键性肌肉的肌力必须≥3级,该 平面以上的关键性肌肉的肌力必须≥4级,这是由于每一个节 段的神经根都支配一块以上的肌肉
运动积分是将肌力(0-5)级作为分值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 加。正常者两侧运动平面总积分为100
小结
脊髓损伤平面的临床诊断,康复治疗原则及 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平面与预后关系。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估
复习题
❖ 脊髓损伤平面与预后关系,一个C7损伤的的 SCI患者可达到怎样的康复目标?
C4损伤的康复
❖ 颈4完全性损伤 这类患者除了头部做自由活动外,四肢和躯干均
不能活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依靠他人服侍。由 于这类患者头、口仍有一定的功能,应训练他们用 嘴咬住一根小棍(口棍)来操作一些仪器。由于呼 吸肌大部分损,故呼吸功能差,应加强呼吸功能的 训练,可通过做深呼吸、大声唱歌和说话来达到这 一目的。每天应通过各种方法使患者有一定的站立 时间,以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预防泌尿系感染及 有利于排便。每天都应由他人活动四肢关节,以预 防四肢关节僵硬,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范 围应足够。
⑵非外伤性:主要因脊柱或脊髓的病变,如脊 髓炎、肿瘤、结核、畸形所引起,约占脊髓损 伤的30%
病理生理
脊髓震荡 脊髓挫伤与出血 脊髓断裂 脊髓受压 马尾神经损伤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伤的一般表现 ⑴感觉障碍 神经平面以下感觉消失或减退,完 全性损伤会阴区消失 ⑵运动障碍 脊髓平面以下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肌 力降低甚至随意运动完全消失,伤后早期发生的 是弛缓性瘫痪,部分患者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⑶反射障碍 脊髓休克期损伤部位以下反射消 失,圆锥以上平面可以出现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 ⑷大小便功能失常 可以出现尿失禁、大便失禁 或排便困难 ⑸其他 呼吸困难、血压控制异常、疼痛、幻痛
康复治疗
四、用起立床站立训练 优点: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牵伸易缩短的软组织 防止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 防止泌尿道感染 预防肺部感
五.肌肉代偿模式 六.手功能训练 七.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八.轮椅的使用 注意每坐15分钟就应抬起臀部,以免压疮产生。
康复治疗
九、功能性运动 十、行走的训练 十一、生物反馈的应用 十二、功能性电刺激 十三、理疗因子的应用 十四、心理和社会问题
评估
损伤的评定
损伤水平评定 损伤程度评定 脊髓休克的评定
运动功能的评定:运动评分和痉挛评定 感觉功能的评定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 ADL评估 功能恢复的预测
SCI的康复评定
损伤水平的评定:
神经平面是指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脊 髓节段,如C6损伤意味着C6及C6以上仍然完好,C7以下即 有功能障碍。
⑴脊髓节段 共分为31个节段,其中颈髓有8个节 段,胸髓12个,腰髓5个,尾髓一个节段,每个节 段有2对神经根,在出生后由于脊柱生长快,脊髓 生长慢,各椎体的神经根只有在脊髓脊髓上部是平 行的,从胸髓开始,神经根便向下斜行,例如: T10损伤,脊髓的损伤节段就不是T10,而是T9或 T8,定位诊断时必须考虑到
康复治疗
一、早期的功能干预
康复治疗
二、防止关节挛缩,腕关节功能位,髋关节定期俯 卧位或伸髖、踝关节背屈90度
三、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选择性牵伸特定肌群:腘绳肌—仰卧位 直腿抬 高接近120度 鼓励一定肌群紧张提高功能和代偿瘫痪: 例如:指屈肌缩短通过腱固定术机制可 完成主动腕背伸,手指抓握; 下背部脊柱伸肌紧张,有利于稳定躯干和坐位的 稳定
❖ 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 侧运动丧失、深感觉消失;对侧痛、温觉消失。
❖ 圆椎综合症(conus medullaris syndrome) :双下 肢瘫合并无反射性大肠和膀胱,预后较好。
❖ 马尾综合症(cauda equina syndrome) :下肢不对 称性损伤明显,预后较好
完全性损伤
损伤平面以上可有痛觉过敏 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完全丧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膀胱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和排便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表现为排汗功能和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出现 高热,心动过缓,直立性低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