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政治和国家治理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分析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看法。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或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内容】1. 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解释道德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为政以德”的具体运用。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后作业】1. 深入学习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六、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历史上和当代的领导人或政治家的案例,分析他们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时如何体现了“为政以德”的原则,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了他们所领导的国家或组织。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分析案例中领导人的道德行为是如何体现的,以及这些行为对国家或组织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课堂讨论】七、教学内容:【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或现代的政治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如国家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公民等,通过模拟对话或情境,展示他们在不同政治决策中如何应用“为政以德”的原则。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道德修养的方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道德情感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讨论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道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第一章:为政以德的理念1.1 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解释“为政以德”的概念,强调政治领导者应具备道德品质。
探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德治的重要性。
1.2 案例分析:德治的成功案例分析古代圣君如尧、舜、禹等以德治国的成功案例。
讨论现代国家中政治领导者以德治国的实践,如新加坡的李光耀。
第二章:领导者的道德品质2.1 领导者的品德要求探讨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公正、宽容、勤勉等。
分析领导者品德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2.2 案例分析:领导者品德对国家的影响分析领导者品德高尚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讨论领导者品德败坏对国家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培养道德品质的途径3.1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个人修养对领导者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学习、修身养性等途径提升个人修养。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领导者品德培养的影响。
第四章:道德在政治决策中的应用4.1 道德原则在政治决策中的指导作用强调政治决策应遵循道德原则,如公平、公正、透明等。
讨论道德原则在政治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4.2 道德风险与道德困境分析政治决策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
探讨如何应对道德风险和道德困境,以保证政治决策的道德性。
第五章: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5.1 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的关系探讨道德领导对民众信任的重要性。
分析道德领导如何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5.2 案例分析:道德领导与民众信任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案例中道德领导如何通过以德治国赢得民众信任。
讨论道德领导在维护民众信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六章:道德领导与政策制定6.1 道德原则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强调政策制定应遵循道德原则,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讨论道德原则如何指导政策制定过程,避免不公正和有害政策的出现。
6.2 案例分析:道德领导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中道德领导如何将道德原则应用于政策制定过程。
讨论这些道德领导如何通过道德原则指导政策制定,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利益。
为政以德-复习PPT学习教案

(四)2010年浙江高考卷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 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
第13页/共24页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
第21页/共24页
(四)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 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 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 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 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80字)
第22页/共24页
(五)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 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 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 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 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 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 述之。(不超过80字)
第5页/共24页
三、本课的孔子形象
一位追求道德文明,追求道德至上 的“尚德”旗手,“德治”的卫道士, 努力推行着“德治”的理念。
第6页/共24页
试题举例
(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 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 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14页/共24页
(五)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说明参考试卷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 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 么?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 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教案摘要: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为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
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何为为政以德,探讨为政以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1.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2.掌握《为政以德》的核心观点和道德准则。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政以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2.掌握《为政以德》的核心观点和道德准则。
3.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政以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政以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2.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兴趣:为什么人们强调为政以德?二、阅读与理解(10分钟)1.分发《为政以德》的文章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
2.学生阅读完毕后,与同桌分享个人理解。
3.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为政以德》的核心观点和道德准则。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为政以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开全班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位善良的政治家对人民和国家可以做出哪些贡献?四、案例分析(15分钟)1.选择一位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如孔子等,分组讨论其为政以德的做法和贡献。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汇报,并与全班分享。
五、道德修养(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个人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小议论文。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采访,了解当今政治人物对于为政以德的追求和实践。
2.学生可以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推动为政以德的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与理解、讨论与思考、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教案: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

《论语》教案:诸葛亮如何运用“为政以德”?”?一、“为政以德”的内涵“为政以德”,是指在政治事务中以德治理国家。
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治理方式是利用仁爱、正义和道德,这些原则可以统治人民的内心,使他们自发地遵守法规和行为准则。
这种理念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学者们通常将它归功于一位中国思想家孔子。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在有道德的领导者的治理下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和幸福。
这种治理方式的核心是培养人民的品德和教化他们,让他们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二、诸亮的实践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充分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并实际运用于统治蜀汉。
他重视道德,注重各种纪律的制定和实施,使蜀汉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诸葛亮强调道德教化。
他心灵手巧,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在蜀汉政治稳定之后,他就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人民的品德。
他教育民众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文化观念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
他特别注重青少年的培养,教育青年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社会。
在他的带领下,蜀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彰显品德教化的历史。
诸葛亮注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的政治哲学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只有制定了公平合理的法律,才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诸葛亮明白这一点,他注重制定清晰明了的法律和规章,让人民清楚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自觉地遵守它们。
他实际执行的是“知法守法”原则,与人民共同治理蜀汉。
诸葛亮讲究节约和财政管理。
他企业经济价值观,实行合理税收和赋税政策,鼓励人民经商、发展经济。
在他的治理下,国家财政收益逐渐恢复了平衡,并且国家的工商业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三、结论“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和管理理念,它的实践通常是体现一个领导者的智慧和才干水平。
诸葛亮的治理统领史于蜀,是一段源于传统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
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社会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巩固,经济、文化等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古代圣贤思想中的地位。
理解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政治智慧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第二章:孔子的为政以德2.1 课程内容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孔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2 教学目标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三章:孟子的为政以德3.1 课程内容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孟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3.2 教学目标掌握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四章:荀子的为政以德4.1 课程内容介绍荀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荀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掌握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荀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课程内容总结孔、孟、荀三位思想家的“为政以德”思想,分析它们的异同。
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为政以德教案(用)

为政以德教案(用)第一章:为政以德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以德行为基础来治理国家或组织。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领导力。
1.2 教学内容讲解“为政以德”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历史上以德治国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领导者以德行为基础的决策过程。
第二章:领导者的道德品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对国家或组织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2 教学内容讲解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公正、仁爱等。
分析领导者道德品质对国家或组织的影响。
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领导者道德品质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领导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在决策中的作用。
让学生进行道德品质自我评估,制定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计划。
第三章:道德决策与公共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决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以道德原则为基础来制定公共政策。
培养学生具备道德决策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决策的含义和原则。
分析道德决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和挑战。
探讨如何制定符合道德原则的公共政策。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决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评估公共政策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让学生参与模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运用道德决策的原则。
第四章:道德领导与组织文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德领导对组织文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以道德行为来塑造组织文化。
培养学生具备道德领导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领导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道德领导对组织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领导与组织文化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教案为政以德第一、二课时“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2.1 为政以德1.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
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2.无耻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
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
古义较今义宽泛。
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
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
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
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
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1.庶:人多。
2.又何加焉3.富:使动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shàn):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篇》12.7 富民1.足:使动用法,使……充足2.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
民无信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3.分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富民、正己思想。
4.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这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
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它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
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
既富矣,当教之。
”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
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
此亦一义命之辨。
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
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李泽厚《论语今读》)11.171.鸣鼓而攻之敲起鼓来声讨他。
后这个词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2.分析这与当时的田赋制度有关。
孔子反对对贵族有利、对百姓有害的新财政制度,所以大发脾气。
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点,还因为“季氏富于周公”本身就与礼相违,还要“聚敛”,这就更不合理了。
此处孔子说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反映了“为政以德”的一个方面,即举贤去恶。
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12.9 富民1.如之何2.君孰与不足3.分析:《朱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来看,讲得都是富民问题。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当以人为本,而有若的这一番高论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怪不得西方社会亦主张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的民本思想。
思考:有若与哀公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儒家与统治者的分裂。
“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之不足,此岂君道哉?”(李光地《论误札记》)小结思考:1、13.9 12.7 11.17 12.9 这些章节的关键词是什么?富足2、儒家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3、“藏富于民”是否意味着“民富于君”或“与君同富”?(结合16.1回答这个问题)均无贫16.11.古今异义:(1)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2)以为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3)既来之,则安之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
意为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代只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句子成了主动句,“之”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填被音节的作用。
2.成语(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季孙之忧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在外部。
(5)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
就列:担任职位或官职。
谓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官职。
(6)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7)大动干戈干戈:古代两种兵器。
原指进行战争。
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均寡二字“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
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
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言。
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句言。
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
《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
”可据以订正。
”(俞樾《群经平议》)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
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
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再次小结孔子的“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均无贫6、“藏富于民”思想的作用?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庶之富之”),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它对政府过头的财政搜刮、苛征重赋,有时可起某种缓冲、制衡的作用。
尽管“百代皆沿秦制”(毛泽东),政制和政策基本上的中央集仅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系,以强制性的剥削、强迫为特征,但儒学的温情脉脉,强调“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总是作为这一体系的补充、制衡、解毒而起着某种平衡作用。
(三)12.7章节中提到“民无信不立”,那么除了“富民”,怎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1.5这一部分,孔子谈的是为政者正己的问题。
此处的正己包括三个方面:1.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守信用。
2.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3.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性,不妨其生业。
13.61.虽:即使2.分析这一章讲的是正己。
言教不如身教,自古而然。
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
司马迁为李广父子作《李将军传》,描写李广这个人,嘴很笨,好像乡巴佬,但身先士卒,忠勇可感,其中就引用了这段话。
李广带兵,与程不识不同,靠的不是军法军令,严加管束,而是身先士卒,有个人魅力。
12.191.无道,有道:形容词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2.就:靠拢,接近。
3.风,草:名词作动词,好比风,好比草。
4.成语: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5.分析这一章,孔子强调的仍然是正己、教民的问题,这里他指出政治责任在上而不在下。
不主张“杀”,而主张端正自己,从而教化百姓,“子欲善而民善矣”。
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秦始皇,外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千古骂名。
2.201.劝:努力2.忠以劝:以,而,并且3.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4.善、不能:形容词作名词。
优秀的人,能力差的人。
这一章谈到的是正己、教民、举贤的问题。
要使百姓敬、忠并且劝,即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为政者应该“临之以庄”,即用庄重的态度面对百姓,作为统治者能恭庄严肃地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也会敬其上,这是人心美德相互间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