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村级发展需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了丰富村级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村委会决定建设一个集文化、体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该活动场所的建设将优化村级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在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一、活动场所选择活动场所选址于村委会所辖范围内,便于村民到达和使用,场地宜宽敞、周围环境宜优美。
二、场所功能规划1.文化活动区:设立图书阅览室、文艺演出厅、文化展览室等,丰富村级文化生活,组织举办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2.体育健身区:设立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满足居民的健身休闲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活动。
3.娱乐休闲区:设立棋牌室、多媒体娱乐室等,提供娱乐休闲场所,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建设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选址、规划设计、立项立项等工作,预计耗时1个月。
2.建设施工:包括场地平整、建筑施工、装修装饰等,预计耗时3个月。
3.设备采购安装:包括文化设备、体育设备、娱乐设备等,预计耗时1个月。
4.场所试运营:开展试运营,收集居民意见,进行调整优化,预计耗时1个月。
四、资金来源和使用活动场所建设资金来源于村级财政补助和上级扶持资金,并设立专项专款进行使用。
建设费用主要用于选址与规划、建设施工、设备采购、管理运营等方面。
经过活动场所的建设,将为村民提供一个空间广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丰富村级文化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促进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活动场所管理细则为了有效管理和维护活动场所,村委会将制定相关管理细则,明确场所使用规定和管理责任。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制定详细的活动场所使用规定,明确各区域的使用时间、使用对象及使用方式等,合理安排场地资源的利用。
2. 设立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场所日常管理和维护,保持场所的整洁和安全。
3. 设立预约制度,充分利用场所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冲突。
4. 组织志愿者和居民代表参与场所管理,加强居民自觉性和参与性。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篇一:XX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XXXXX村委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XXXXXXX二○一一年八月XXXXXX村委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XXX位于玉龙县西南部,政府所在地离县城27公里。
全乡幅员面积294.3平方公里,海拔2700米至3200米之间,山地面积占90%以上。
下辖太安、海西、吉子、XXX、汝南、红麦六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总户数为2191户,9276人,其中农业人口9062人,以纳西族为主。
全乡耕地面积54733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芸豆、秋油菜等作物,其中又以马铃薯占大头,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万亩左右,故有“马铃薯之乡”的美称。
由于气候寒冷、农业科技含量低,加之水资源紧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地位,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仅2622元,属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
XXX村委会位于XXX中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
境内高山与河谷相间,平均海拔2950米,山地面积占90%以上。
2010年末有农户441户,1896人,以纳西族为主。
下辖14个村民小组,3个党支部,党员73名。
农作物以洋芋、芸豆为主,由于气候寒冷,农业科技含量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地位,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仅2200元,属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
XXX村委会办公场所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房屋破损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条件差,加之由于气候等原 1 因,房屋木料虫蛀现象十分严重,房屋结构严重受损,现已无法满足正常办公、集体活动等需求,需尽快新建。
二、目的意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村级各个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等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场所。
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对于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组织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方案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方案1.前言活动场所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流、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
为了满足村民对活动场所的需求,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本方案旨在全面规划和建设村级活动场所。
2.目标与意义目标:建设一个多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村级活动场所,满足村民的需求,促进乡村社区的社交和发展。
意义:通过建设活动场所,可以增强村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优化乡村社区环境,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规划内容(1)选址根据村级活动场所的功能需求,应选择距离村民居住区较近的地点,便于村民的出行。
同时,选址应尽量避开噪音和污染源,确保村民在活动场所中享受到安静、清新的环境。
(2)设计与建筑活动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到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体现乡村特色;- 功能区划:根据需求,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娱乐区、学习区、展示区等;- 空间规划:合理划分室内和室外空间,设置休息区、网络区等;- 设施设备:提供先进的音响、投影设备,满足演讲、讲座、培训等多种活动需要;- 环保建设:应采用环保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提供多样化服务活动场所不仅是一个场地,更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村民的需求。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演唱会、电影放映、舞蹈展示等;- 提供社区教育课程,如成人教育、亲子教育等;- 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技能提升机会,促进就业创业;- 搭建展示平台,展示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促进产销对接;- 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如便民服务中心、图书馆等。
(4)运营管理针对村级活动场所的运营管理,需建立健全的机制,包括设置团队、制定规章制度、做好财务管理等。
具体措施如下:- 组建村级活动场所管理团队,负责场所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场地使用规则、活动申请流程等;- 做好财务管理,确保运营收支的透明和合理性;- 加强与相关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通讯不便、社会服务不完善等多种因素,活动场所建设成为了提高农村组织活动效率、加强群众互动交流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于农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的完善和改进,也就成为了当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建设原则1、服务为本,以满足农民需要为中心:活动场所的建设主要涉及到村级组织的公共性服务,必须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本,具体建设方案需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需求,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社会历史及会员兴趣等信息来进行合理的设计。
2、确定分类目标和建设要求:目标和建设要求是围绕着建设主题展开的重要一步。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不同建设的目的和步骤来满足农民的不同现实需求。
3、资源整合优化,确保建设可持续发展:活动场所建设应充分调动和整合当地的资源,具备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投资等吸引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资源,增强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充分条件。
二、建设条件1、占地面积:活动场所的面积要充分满足会员交流、活动开展、储物、设备摆放等要求,场所环境宜宽敞明亮,有利于会员的自由交流和发挥。
2、场所环境:活动场所的环境必须安全卫生,通风、采光较好,无噪音及异味等妨碍其正常工作和生存。
同时还能推崇绿色、环保等高质量的育人理念,让其体会到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3、硬件设施: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应用各种先进设备,如通讯、信息、影音、防身、娱乐等设备和各类办公用品、报纸、图书、刊物等,同时也应配备活动桌、椅、活动床等。
4、网络设备:活动场所的网络环境要保证能够满足会员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任务,网络接受性要高并保证够稳定,应满足成员在线阅读、听课、学习等资料的需求。
三、建设流程1、前期工作:确立目标和建设思路,明确活动场所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并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理性考量,并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
2、规划设计:确定场所的位置和建设条件,考察有关环境和地形要求,并搜集充分的资料和数据,提供有关方案的参考依据。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范文(四篇)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范文一、背景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仍然滞后,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因此,为了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有必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
二、建设目标1. 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场所,满足农村居民的文体需求;2. 加强农村社区内文化交流,促进社区居民的互动与融合;3. 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参与能力;4. 增加农村社区内文化活动的举办频率和质量。
三、建设内容1. 建设综合文化示范中心:在农村社区内建设综合文化示范中心,包括室内剧场、展览馆、图书馆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场地。
同时,配备音响、灯光等专业设备,提升文化演出的效果和观赏体验。
2. 建设体育运动场所:在农村社区内建设开放式体育运动场所,包括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提供给农村居民进行各类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的场地。
此外,还可以设置健身器材和健身路径,促进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3. 建设农村书屋:在农村社区内建设农村书屋,提供环境舒适、设施完善的阅读场所。
书屋内可设置多功能阅览区、图书借阅区、自习区等,配备计算机、互联网,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图书借阅和网络资源。
4. 建设农村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参与能力,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建设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提供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文化艺术培训课程,吸引农村居民参与,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教学。
5. 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了满足农村青少年的文体需求,可以在农村社区内建设农村青少年活动中心。
中心设有青少年交流区、学习区、娱乐区等,提供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四、建设步骤1. 调研和规划:对农村社区进行调研,了解居民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需求和意愿。
同时,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场地选择、功能规划和建设预算等。
2024年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范文(2篇)

2024年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范文____年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一、背景分析村级活动阵地是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村民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学习的场所。
村级活动阵地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级活动阵地的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在____年,我们将制定一系列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推动村级活动阵地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二、目标规划1. 建设一批现代化、功能全面的村级活动阵地,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
2. 加强村级活动阵地与乡村文化的融合,提升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3. 促进村级活动阵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旅游和体验产业新亮点。
4. 提升村级活动阵地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村民。
5. 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建设措施1. 完善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根据村级活动阵地的实际需求和村民的意见建议,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建设规模、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2. 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为村级活动阵地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3. 提高村级活动阵地的建设标准和品质,注重环境美学和功能实用。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设计、施工和监管,确保村级活动阵地的建设质量。
4. 优化村级活动阵地的功能设置,满足村民的不同需求。
包括建设多功能厅、文化展示区、休闲区、图书馆等,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
5. 注重村级活动阵地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
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知识讲座等形式,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6. 加强村级活动阵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旅游和体验产业新亮点。
通过布置村庄景观、引入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民宿等方式,提升村级活动阵地的经济效益。
2024年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范本

2024年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规划方案范本:
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了促进农村社区自治和文化建设,在2024年,我村制定了以下建设规划方案:
1. 阵地选址及规模确定:按照“离群众最近、服务最及时”的原则,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域选址建设活动阵地。
阵地规模要考虑到村级文化、体育、教育等主题活动的需求,力求建设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2. 建设内容和功能设置:活动阵地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活动室、阅览室、体育设施、文化展示区等,功能设计要符合村民需求和村级文化活动主题。
3. 建设标准和要求:活动阵地建设要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包括建筑设计、设备配置、环境卫生等方面,力求打造一批符合文化特色的建筑。
4. 建设进度和投资计划:建设过程要按照规划进度推进,保证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投资计划要合理分配资金,优先保障活动阵地建设需求。
5. 维护和管理机制建立:建成后要建立健全的维护和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确保活动阵地长期有效运营。
通过以上规划方案,我们将积极推动村级活动阵地建设,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3篇)

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方案村级___活动场所是农村基层___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各个___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及其他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为村民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服务的重要场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省、___关于切实做好村级活动场所的工作要求,全面完成我县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以___理论和“___”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整合力量、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水平,努力把村级___活动场所建成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全面推进___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___保障。
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要全面贯彻___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整合资源、务求实效;合理选址、保证标准的原则。
经过多方努力,力争在___年___月底前完成全县___个村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任务。
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分类实施,因地制宜。
注重分类指导,按照村子规模大小,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将村级___活动场所分别按《___省村级___建设(陕北)方案》(五)标准进行建设,面积分为119.3平方米和___平方米两个类型。
达到有党员活动室、两委会办公室、图书阅览室和计生服务室以及文化广场,做到设施互补、一室多用。
2、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将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纳入___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各乡镇党委要制定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县、乡分别设立“村级___活动场所建设资金管理专户”,所有资金统一经县村级___活动场所专户划拨到乡镇专户后,按照进度表实行报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概述 (1)一、项目概况 (1)二、项目背景 (1)三、编制依据 (2)四、主要研究范围 (5)五、内容摘要和主要技术指标 (5)第二章基本情况 (6)一、概况 (6)二、历史沿革 (7)三、自然条件 (7)四、资源条件 (8)二、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状 (11)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第四章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13)一、项目选址 (13)循化县道帷乡、文都乡、查汗都斯乡、白庄镇、积石镇、三乡两镇14 个定点村。
项目具体建设地点位于各村村委会所在地。
(13)二、地形地貌 (13)三、气象、水文 (15)四、地层岩性 (17)五、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19)三、土地利用条件 (21)四、外部建设条件 (21)第五章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 (22)一、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22)第六章建设方案 (23)一、编制依据 (23)二、工程设计理念 (24)三、指导思想 (25)四、总体规划布局 (25)五、总平面布置 (25)六、建筑设计 (26)七、结构设计 (28)八、外部配套建设条件 (33)九、室外文体活动场 (39)十、安全 (39)第七章节能、节水及消防、卫生 (40)一、执行标准与规定 (40)二、节能措施 (40)三、节水措施 (41)四、电气节能 (42)五、消防 (43)六、卫生措施 (43)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45)一、环境影响评价依据 (45)二、项目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45)三、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45)四、环境保护措施 (46)五、评价结论 (47)第九章绿色建筑专篇 (48)第十章项目组织管理 (52)一、组织机构 (52)二、项目管理 (52)三、工程招投标 (53)四、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5)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57)一、投资估算依据 (57)二、投资估算 (58)三、资金筹措 (59)第十二章社会效益分析 (60)第十三章结论 (61)第一章概述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循化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二)项目主管部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住房和规划建设局(三)项目性质:新建、扩建(四)项目地点:循化县道帷乡、文都乡、查汗都斯乡、白庄镇、积石镇、三乡两镇14 个定点村。
项目具体建设地点位于各村村委会所在地。
(五)项目建设内容:新建14 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每村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0 〃,其中积石镇西街村原有180川,扩建120 川,文都乡旦麻村原有110川,扩建190 〃,其余为新建。
二、项目背景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 1 5)74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足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
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改革任务。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由于缺少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难以发挥出整体效益。
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强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搞大拆大建,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
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重在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
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同时,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相配套,加强文体广场建设。
《指导意见》明确了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定位。
中心应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城乡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
本项目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
三、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3、《国家节能技术大纲》4、《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5、《青海省消防安全管理办法》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二)标准、规范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4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 年版)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7、《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63/T1340-2015)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 年版)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111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16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7、《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1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0820、《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2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 年版》22、《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23、《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 —2010)24、《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28-2004)2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2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 年版)2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3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0、《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3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2、《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3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3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3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36、工程建设相关的其他规范标准三)其他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3、海东市委《关于上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案》的通知。
四、主要研究范围本项目依据《青海省循化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和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规定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建设环境影响和投资估算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论证,在对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内容摘要和主要技术指标(一)建设地点本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各村村委会所在地。
(二)建设内容新建14 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每村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0 〃,其中积石镇西街村原有180川,扩建120川,文都乡旦麻村原有110川,扩建190 〃,其余为新建。
(二)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建设期计划为12个月,即2017年10月〜2018年10月。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根据项目建设方案,估算工程总投资为980万元。
其中:每村的建设工程费用70 万元,配套费用5万元,总计14 个村。
投资汇总表项目总投资980万元,其中在省委组织部党费补助资金的支持下,给予每村资金30万元,共计420万元,剩余560万元建设资金可由县级镇府协调相关部门,提出整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三基” 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发改部门相关涉农项目整合资金。
该项目建设资金无整合渠道的,由县级镇府负责解决。
第二章基本情况一、概况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黄河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北部。
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02° 01'〜102° 49', 北纬35° 25'〜35° 56'之间。
东西长90多公里,南北宽40余公里,总面积1815.21平方公里。
与西宁相距164公里,与兰州相距175公里。
循化县辖三镇六乡,即积石镇、街子镇、白庄镇、清水乡、查汗都斯乡、文都乡、道帏乡、尕楞乡、岗察乡。
境内居住着撒拉、藏、回、汉、土、保安等十五个民族,其中撒拉族占62.17%,藏族占23.36 %。
2010年底,循化县总人口13.11万人。
二、历史沿革循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不同的部落、部族、民族。
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羌人在这里声息活动,先秦、西汉至明末时期,循化地区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独立行政区域,秦以前,循化为雍州地,春秋时期“秦穆公,辟地千里,遂霸西戎”这里的西戎系指羌人。
公元前112 年,汉朝派兵消灭来犯的羌人,至此,循化正式被汉朝管辖。
到了公元前60 年,始设河关县,循化属金城郡河关县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几番换主,但循化仍归中央王朝统治。
唐贞观五年,废除河津县,置米川县,循化归米川县管辖。
后又被吐蕃经营,至866 年,吐蕃力量势微,循化重归唐朝。
三、自然条件循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端,四面环山,山谷相间,南高北低,海拔1780 米(清水乡关门黄河岸边)~4635 米(达利加山),相对高差2855 米,县境地貌系中海拔山地。
北部为黄河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