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
河南一分钟介绍演讲稿

河南一分钟介绍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河南这个美丽的省份。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
国历史文化名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郑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洛阳龙门石窟、郑州大观音寺、开封大相国寺等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河南还是中国少林寺所在地,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也是世界著名的武术宝库,吸引着众多武术爱好者前来朝拜和学习。
其次,河南是中国的粮仓。
河南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
黄河流经河南,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黄土,使得河南成为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
河南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原粮仓”。
最后,河南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河南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
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
每年的春节,人们会举行灯会、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河南的豫剧、河南民歌、舞狮子等民间艺术形式也是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总的来说,河南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农业资源和独特民俗文化
的省份。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前往河南,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谢谢!。
郑州中原之都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郑州中原之都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名人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郑州中原之都的历史文化和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
一、历史文化郑州拥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郑州,您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承。
1. 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郑州则被誉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地区就有人类聚居活动。
而在商代,商王封于亳(郑州的古名),这里成为商文化繁衍的重要中心。
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与郑州密不可分。
2. 千年古都的韵味作为一座千年古都,郑州曾先后是东周、东晋和北魏等朝代的都城。
这些历史,使郑州充满了古都的韵味。
在郑州的城区,您可以欣赏到众多古建筑,如郑州古城墙、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郑州作为古都的辉煌历史。
3. 文化名人的活动地郑州历史悠久的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
宋人周敦颐在这里撰写了《爱莲说》,被誉为爱莲之父;明代文学家杨慎修提倡矫邪归正之说,影响深远。
这些名人的活动地就是郑州,为郑州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名人故事郑州不仅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出产了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成就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几位代表性的名人。
1.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也是郑州人。
赵匡胤平定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宋朝,开创了北宋的盛世。
他的事业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黄河三女儿:郑州出产的三位著名女作家,她们分别是钱钟书夫人杨绛、钱锺书的学生张幼仪和施蛰存。
她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 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官、军人和文学家,他的名篇《岳阳楼记》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范仲淹是文武全才,同时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他的家风家训深深影响了后世。
4. 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蜀汉开国皇帝。
河南文化观后感

河南文化观后感河南,这片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河南文化的纪录片,深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观后感。
一、河南文化的历史底蕴河南文化的历史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河南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
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河南的众多历史遗迹,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安阳的殷墟、登封的嵩岳寺塔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也让我们看到了先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信仰的执着。
二、河南文化的多元性河南文化的多元性是其另一个显著的特点。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河南各地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元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河南丰富多元的文化风貌。
例如,豫剧是河南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如泥人张、剪纸、糖人等,它们都展现了河南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三、河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感受河南文化深厚底蕴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河南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许多古老的技艺和习俗在河南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河南人民也在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例如,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的豫剧演员,她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戏曲,为豫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样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河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让我们看到了河南文化的未来和希望。
四、我的感受和思考观看河南文化的纪录片,我深感其历史底蕴的深厚和多元文化的丰富。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代表着河南的历史和文化,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追求。
同时,我也看到了河南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艺保护和传承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希望河南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大河之南文化摇篮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10)班孙建闯滚滚黄河水,巍巍太行山,哺育出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仓颉造字到大禹治水,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平原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择水而居”是文明发祥的前提,在水一方的河南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河南成了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河之南,华夏中原;大河之南,文化摇篮。
一、龙兴中原神龙文化炎黄儿女号称是“龙的传人”,而河南则是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炎黄故里史前文化当整个世界仍处于孤寂而缓慢发展的状态时,在河南这方沃土上已经孕育并诞生了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绚烂的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晚期的繁荣,让中原大地显得更加神秘。
远古时期那号称“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就在这里诞生;能够先后吸引20多个朝代建都、迁都的地方也是您——河南;而你竟能集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三个——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于一身。
关于对河南文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河南文化的研究报告
河南是中国的七大古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对河南文化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如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殷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周庄遗址等。
这些遗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和社会形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2.艺术文化:河南在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是豫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起源于河南,以唱、做、念、打表演,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另外,河南的雕塑、绘画、陶瓷等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值得深入研究。
3.宗教文化:河南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寺庙和道观。
研究河南的宗教文化可以了解佛教、道教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以及它们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流和融合。
4.民俗文化:河南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形式、传统民居建筑等。
研究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民间艺术传承等情况。
例如,河南的春节庙会是当地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研究其历史演变和内涵可以揭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轨迹。
总之,对河南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重要的参考。
河南人文概况介绍1000字

河南人文概况介绍河南,简称“豫”,位于中国中部偏东。
它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中心。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以下是对河南人文的简要介绍。
一、历史文化河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化重心地带,被誉为“九州之首”。
夏朝时期,河南曾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原文明的诞生地之一。
商代时期,河南更是成为商王朝的都城所在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到了汉代,河南成为了全国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这个时期的河南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代以后,河南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仍然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
明清两代,河南逐渐成为了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著名的瓷器、丝绸等商品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二、传统艺术河南的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面塑、木雕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为河南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不少光彩。
三、名人文化河南还是中国名人辈出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来自河南,比如孔子、墨子、庄子、老子等等。
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有文学巨匠鲁迅、作家莫言等人也曾在河南生活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对河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饮食文化河南的饮食文化也十分独特,有着悠久的历史。
河南菜以炖、煮、炸为主要烹饪方式,其口味浓郁、鲜美可口。
著名的河南名菜有“烩面”、“锅盔”、“牛肉汤”等。
此外,河南还出产着许多有名的特产,如红薯、花生、红枣等,这些食品也成为了河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河南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还是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河南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
河南郑州中原古都文化瑰宝

河南郑州中原古都文化瑰宝河南省郑州市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作为中原地区的古都,郑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魅力,被誉为中原古都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郑州的历史渊源、著名文化景点、传统艺术和美食等方面进行论述,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历史渊源郑州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商代时期,郑州已经成为商文化的中心,商代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春秋战国时期,郑州成为齐晋两国争夺的焦点,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秦汉时期,郑州是洛阳城的前身,成为中央政权的重要所在地。
隋唐时期,郑州成为了繁荣的都城,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如今,这些历史渊源成为了郑州独特的文化底蕴。
2. 著名文化景点郑州拥有众多的著名文化景点,这些景点体现了中原古都的独特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河风情带。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郑州附近的黄河边,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登封、嵩山、少林寺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批游客,成为郑州的标志性景点。
此外,郑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宫殿建筑郑王府、宋代古建筑庙会街等,这些古迹见证着郑州作为中原古都的重要地位。
3. 传统艺术郑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以曲艺和民间音乐为特色。
郑州的曲艺流派繁多,其中以“黄鹤楼声”和“阳城腔”最为有名。
黄鹤楼声是一种以幽默诙谐为特色的曲艺表演形式,阳城腔则以其激情四溢的歌唱方式而闻名。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郑州本地广为流传,也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重视和推崇。
4. 美食文化郑州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垂涎欲滴。
作为中原地区的古都,郑州汇聚了中原地区各种美食的特色。
例如,郑州的烩面是当地的传统特色面食,以其口感鲜美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烩面以烩汤和面条为主要食材,加入各种配料,煮熟后香气四溢。
此外,郑州的烤鸭、豫菜、河南小吃等也各具特色,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口味享受。
调研报告河南文化

调研报告河南文化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这次调研中,我对河南文化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河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中原文化区,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二里头遗址等,都证明了河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古代建筑群,如登封的嵩阳书院、郑州的清明上河园等,这些古代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艺术水平。
其次,河南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河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都保持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比如河南的郑州、洛阳、安阳等地,都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太平歌唱等。
这些民俗活动通常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进行,是人们表达喜庆之情和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第三,河南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之一。
河南有1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豫剧、太行书法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河南的传统文化,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独特标志。
最后,河南的传统工艺也非常丰富多样。
河南有着悠久的工艺传统,如唐卡、剪纸、火铜器等。
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河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河南的地域特色。
总的来说,河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河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河南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河南历史文化建设,推动河南教育发展
论文摘要:河南历史悠久,资源丰厚,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
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河南,该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本身的历史文化资源,迈向文化强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教育。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河南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各种深刻而独特文化风貌的资源。
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
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中,河南作为源头,并且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河南省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文化,也认同河南的教育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
在徐光春同志代表七届省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在出席省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金秋十月是收获季节,河南也正在收获着文化发展的硕果。
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05年,全国仅有九个省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跻身其间。
代表们一致认为,我省文化发展势头良好,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的目标可谓正逢其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动力,坚定了信念。
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濮阳团代表贾璐认为,我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名人灿若星河。
我们应该大力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体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营方式创新,用全新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开发、利用,打造一大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文化品牌,使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鹤壁团代表姚菊泉说,近年来,我省出现了《木兰诗篇》、《风中少林》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剧目,成为宣传河南、树立河南形象的知名品牌,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将文化资源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争取推出一大批名家、名人,名剧、名篇,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商丘团代表张新说,河南文化资源如何包装、如何用现代人喜欢的形式向外推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最近,由著名导演唐季礼执导的电影《花木兰》即将在文化部确认的花木兰故里——虞城开拍。
这将是我们向世人推介木兰文化的很好时机,对发展木兰文化产业,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平顶山团的严寄音代表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要挖掘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宝丰自古就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底蕴丰厚。
我们就是抓住了“曲艺之乡”、“魔术之乡”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民间演艺业,才形成了叫响全国的“宝丰文化现象”。
截至2005年底,全县有民间演艺团体1400多个,从业人员55000多人,加上演员培训,演出道具、服装加工业的崛起,每年带来的直接演出收入和相关产业收入达3亿多元。
周口团的刘金志代表说,通过近几年举办老子国际文化节,老子文化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
目前,我们加大了对太清宫、明道宫等两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老子文化做文章,围绕老子文化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依托古都开封的文化底蕴,开封团的李公涛代表是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翰园碑林不断扩大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李公涛说,“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下一步,我
还准备建一所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吸引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艺术家到此创作、交流、交易。
”
二、人人享有平等文化权利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
省直二团的代表认为,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构筑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实现市、县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文化进基层、文化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让农村群众平均每月看上一场电影。
洛阳团代表王绣说,政府还应加大对公共文化单位的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对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文化场所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文博单位也应该创新展览方式,以人为本,加快与社会各界的对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三、着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开封团代表杜复平说,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人是关键因素。
大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道德素质,就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
要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
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
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军事家姜子
牙、苏秦、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
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河南省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文化应用于教育发展,让每一个河南人都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能够充分的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并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河南,知道我们悠久的历史,知道我们的教育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省市。
杜复平代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
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应从孩子抓起。
应该认真整合、挖掘河南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一套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相关教材,在中小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让孩子从心底里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