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3.1春望
《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

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创作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诗题赏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中心思想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艺术表现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
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
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
《春望》古诗赏析

《春望》古诗赏析春望,作者杜甫,是一首以对春望景色的赞美为主题的古诗。
诗中通过对大地春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具有豪迈激昂、情感真挚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诗的前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直接点出了诗人所关注的背景,以及春景融入其中的方式。
作者通过“国破山河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战乱蹂躏的现实,隐喻了国家的破败和动荡。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现了春天依旧来临的现象,城市中的景色依然美丽。
这样的对比,强调了春天和国家繁荣的反差。
接着,诗中出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句。
这是对人们由于战乱而感到悲伤的真实反映。
人们在对比春天的美景和国家的不幸时,情感化为泪水。
而“恨别鸟惊心”则是形容人们被战争惊扰所感到的心痛。
随后的两句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继续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苦和痛苦。
烽火连绵数月不断,说明战乱不愿结束,人们的生活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而家书的价值被赋予了无法估量的万金,显示了无法与财富等价的情感。
接下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两句描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痛苦,使人顿感衰老、心力交瘁。
白发搔短,形容人们年老的头发未能生长,衰颓明显。
而“浑欲不胜簪”则体现了忧虑之情,人们心灰意冷,勉强将希望寄托。
最后,“小儿呼冠乐,班姬应难竝”以冯唐事简述冯唐知道自己儿子离得越远越能说成文了,所以他哈哈一笑,并和朝班宫管理们来了个应住难出式意除了难不出的人,其他人都能走让政事堂位保持在党内。
是诗中的疑问,增强了整首诗的深情和危机感。
总的来说,《春望》这首古诗揭示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折射出了作者对朝政动荡感到担忧和悲痛的心情。
同时,诗中的用词精准,形象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春望》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杜甫的才华横溢,还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大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春望赏析 (2)

春望赏析一、背景介绍《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登高远望,看到了辽阔的原野,然而却感叹着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的现实。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切关注。
下面将从诗歌形式、描写手法以及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春望》进行赏析。
二、诗歌形式《春望》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共四首,每首句子都能独立成篇。
这种诗体适合表达短小精悍的思想,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描写手法1. 对比描写诗中通过对高山、原野、日落等景物的描述,体现出作者的远望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例如,首句“国破山河在”,以简明的语言表达了国家动荡的现实。
同时,黄昏时分的景象与春天的盎然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沉重和苍凉。
2. 抒情描写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例如,第二句“城春草木深”的“草木深”一词,不仅指代着春天的景象,也暗示了人心的微妙变化。
这种抒情描写使得诗歌更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四、主题思想《春望》折射出了杜甫对于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的深切关注。
尽管作者远望之处环境景色美好,然而他不禁感叹:“百年多磨难,今日更漂零”,显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悲悯之情。
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统治者的失职有所讽刺揭露。
除了对时代的反思和批判,杜甫还展示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
尽管面临着困境和不安,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在其中找到一线希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和改变现实的决心和信念。
五、文学价值《春望》不仅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歌作品,也是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短短几句的表达,杜甫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读者。
诗中对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的触及,反映出杜甫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此外,诗中运用的对比描写和抒情描写手法也展示了杜甫高超的写作技巧。
他巧妙地运用简练的词汇和至情至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

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整理的春望古诗词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五言律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2)品读赏析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杜甫的⼀⾸五⾔律诗。
这⾸诗的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中惊悸。
战⽕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家书珍贵,⾜抵得上万两黄⾦。
痛苦中我的⽩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 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飞溅。
鸟惊⼼:听到鸟的叫声使⼈⼼惊。
烽⽕:这⾥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根簪别住。
【现代⽂译⽂】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凄凉,到处草⽊丛⽣。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离散鸟鸣惊⼼,反增离恨。
三个⽉战⽕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信难得,⾜矣抵得上万两黄⾦。
愁⽩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少得连簪⼦都插不上了。
【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这⼀句历来有两种解释⼀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见了反⽽堕泪惊⼼。
另⼀种解释为,以花鸟拟⼈,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则触景⽣情,⼀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个“溅"字,运⽤了拟⼈的巧妙⼿法,把作者当时⾯对国家衰亡的⽆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起兵反唐,由于唐⽞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初中素材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

杜甫《春望》注释及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
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
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
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春望词四首·其三唐代:薛涛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译文: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约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不能与心中的如意郎君结合在一起,岂不白白结下相爱的同心草。
注释: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miǎo)渺。
渺渺:形容悠远、久远。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赏析:这首诗仍然是写无穷无尽的相思。
有人类就有爱情,有爱情就有相思。
其意是,花儿随着春风的吹拂,一天天地衰败下去,结婚的佳期也是渺茫无期。
结识不到如意的郎君,编结再多的相思草,也只能是空欢喜一场更使人愁上加愁,让人心碎这里的“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是作者在佳期渺渺,没有同心人的情况下,对自己以草结同心的行动表现出自怨自艾的无比痛苦心情。
这首诗与第二首诗一样,都是刻意伤春之词,春望,在这里意味着春天里的盼望,其中包含首着一个妙龄少女渴求自己爱情而最终归于失望的故事。
女主人公兴致勃勃地揽摘芳草来打同心结,要将它赠给自已的“知音”。
打同心结,是表达爱情的方式,把全部希望放在“同心结”上,然而,春鸟发出哀吟,昔日的同心结,今日成了断肠草。
人世间留下了一颗破碎的心,情天恨海平添了几行血泪。
女主人公仍在编结“同心草”,不过此时是“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不是不愿结同心人,而是无法结同心人,故而,也只有“空结”同心草了。
一个“空”字,写尽了她伤心欲绝的情味,与尽了她无法诉说失恋和绝望的痛苦……也只好木讷地用双手编结“同心草”来打发失去了人生意义的时光。
用结同心草的细节,写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可见,薛涛是写爱情诗的高手,这恐怕也与她自己的命运有关吧女诗人写爱情诗,自然有她得天独厚的条件:真切深刻细腻,易于感人至深。
这正如胡云翼先生所说:“婉约而温柔的文学,总得女性来做才能更像样…无论文人怎样肆力去体会女子的心情,总不如妇女自己所了解得真切;无论文人怎样描写阔怨的传神,总不如妇女自己表现自已的恰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赏析:
1、主题: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感时花溅泪”中的“溅”字用得特好,请结合全诗对这个字作简要赏析。
“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
7、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
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3、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战乱时期家书珍贵的句子是,。
4、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
(用一个细节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答案:(一)1、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2、望山河草木花鸟 3、考虑到这首诗的主旨是忧乱伤春,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己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我们选择第一种说法: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玩赏,反而落泪惊心。
4、①这两句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珍贵,可以胜过万金。
②这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5、①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②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溅”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国破家亡、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面对花木潸然泪下,泪流满面的情态,充分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
(其中写出何种情态得1分,写出表达的情怀得1分,共2分) 7、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8、C
(二)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