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导论教学大纲

文学导论教学大纲文学导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导论作为一门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以及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本教学大纲将介绍文学导论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和文学流派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思维和文学批评方法的掌握。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内容1. 文学的定义和分类- 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主要体裁和流派2.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3.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兴起和演变- 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4. 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文化传统的关系5.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和流派四、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文学导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通过案例分析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2.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3. 作业- 布置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 布置小组或个人项目,要求学生进行文学批评或研究。
五、评估1. 课堂表现-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和项目-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 学生对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3. 考试- 书面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导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口头考试,要求学生就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批评。
六、结语通过学习文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深入思考文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自己的审美和批判能力。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讲授
或者期中作业集中展示
期中作业PPT展示
十四
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意义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特点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五
文学接受的过程
1.文学接受的动机
*2.期待遇挫的概念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六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性质
*2.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
#3.各类文学批评的特征
XXXXXXX大学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文学概论
TheoryofLiterary
学时/学分
32/2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学现象,探索文学本质规律的人文科学,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论思维模式,为学习各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的课程作好理论准备。
2
讲授
案例分析
九
文学创作的原则
1.文学创作的原则
*2.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3.文学形象的典型化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1.文学创作主体是什么
*2.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作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
讲授
案例分析
[作业3]:
1.内容:作家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通过你自己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
讲授
案例分析
备注:在知识点一栏中,“*”、“#”分别为重点、难点标注,放置在知识点序号前。
文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传统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作品,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力,通过文学理论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究作品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通过学习文学理论与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a. 文学的定义与特点b. 文学理论的分类与流派c. 重要文学理论家与他们的主要观点2. 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a. 古希腊文艺理论b. 古印度文论c.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理论d. 俄罗斯形式主义与洛克言论e. 英美新批评与装置理论3. 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a. 结构主义与语言学派b. 重现主义与后现代主义c. 文化研究与后殖民主义d. 性别与女性主义批评e. 原生态与环境文学批评4. 文学与社会议题的探讨a. 文学与政治b. 文学与历史c. 文学与文化d. 文学与社会5.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a. 文学作品的理论解读b. 文学创作的背后与文学理论的启示c. 学生文学创作展示与讨论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a.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针对具体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文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b. 课堂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掌握文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c. 作业与课程设计,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并结合相关文学理论进行分析与写作。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要求“文学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的理论基础课,主要以美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其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准确而系统地掌握和理解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并提高其分析古今中外文学现象的能力和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培养兴趣,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原则(2)掌握原理,追根究底,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3)开拓视野,纵横打通,分析比较—对比综合的原则(4)师生共进,形质同重,多维沟通—互动交流的原则第二章文学的形象系统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定义(二)文学形象系统性表现的两个方面:1、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之;2、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之。
(三)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内在联系。
(四)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理论的发展及论争的过程(二)典型的定义(三)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四)典型环境的定义(五)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六)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论述对上述点要求理解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一)意境论的形成(二)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一)情景交融(二)虚实相生(三)生命律动(四)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一)刘熙载分类法(二)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一)意象的四种含义(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一)哲理性(二)象征性(三)荒诞性(四)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三)“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一)寓言式象征意象(二)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三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叙事理论各有其特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一)中文名称:文学原理(二)英文名称:Literary Theory二、学时、学分:总学时:90学时学分:5学分三、开课学期:开课学期:第2、3学期四、考核方式:课程考核要求:考试五、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六、课程概述《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文学的一般规律,包括探讨文学本质,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审美价值追求及作品构成和文学风格,接受美学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七、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1、了解文学理论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2、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建立关于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体系3、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包含西方文论中的各家学说,归纳为两大类:科学主义文论和人本主义文论(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论建设(4学时)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状况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3、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点的内含(三)文学作为活动(8学时)1、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意义2、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3、了解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形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学时)1、掌握文学的三种概念2、掌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了解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性(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6学时)1、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状态2、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3、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学时)1、了解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客体和主体的三种说法2、掌握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3、了解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七)文学创造过程(8学时)1、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想象和联想、理智与情感、陌生化2、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3、了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八)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8学时)1、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2、掌握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的基本内含的具体要求3、了解艺术创造中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九)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学时)1、了解文学类型的划分2、掌握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及差异,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3、了解根据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文学导论教学大纲

文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文学导论课程,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流派特点,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熟悉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理论。
2.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并产生自己的批评见解。
3.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高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文学史概述1.古代文学:屈原、诗经、楚辞、汉赋等;2.中世纪文学:西方文学、中国文学;3.文艺复兴文学:莎士比亚、但丁、何谓文艺复兴等;4.现代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
第二部分:文学流派和代表作1.古典主义文学:《哈姆雷特》、《唐诗》等;2.浪漫主义文学:《悲惨世界》、《塞拉利昂》等;3.现代主义文学:《Ulysses》、《异乡人》等;4.后现代主义文学:《小说的终结》、《猫与鼠》等。
第三部分:文学批评理论及方法1.传统批评理论:评点、议题、时代背景等;2.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结构与符号、二元对立等;3.后现代批评理论:文化多元、历史性和随机性等;4.跟踪研究法、接受史研究法、新批评方法等。
四、教学方法1.讲课、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2.课外阅读和书写书评等作业。
五、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考试;2.平时参与度和作业质量。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姜宏波.文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2.杜军.现代文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3.杨尚志.文学批评新诠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考试时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考试时间第一周课程介绍、文学史概述无第二周古代文学无第三周中世纪文学无第四周文艺复兴文学无第五周现代文学无第六周古典主义文学无第七周浪漫主义文学无第八周现代主义文学无第九周后现代主义文学无第十周传统批评理论无第十一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无第十二周后现代批评理论无第十三周跟踪研究法、接受史研究法无第十四周新批评方法无第十五周复习无第十六周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时间八、教学总结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主的课程。
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大纲《文学理论》教学大纲1、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文学理论是在总结人类文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将随着文学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完善。
它以文学的整体活动为其研究出发点,其基本任务一般规定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
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方法。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一切文学现象及其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对其作综合性的理论研究的人文科学。
文学理论作为高等院校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程,承担着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和提高的重要任务。
它不仅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文学理论教程要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论文作业、辅导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方法,并懂得运用这一原理、方法来分析和说明各种文学现象。
同时还使学生学会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地吸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提出自己的思考。
3.课程教学改革本教学大纲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一是增加了中国古代文论和外国古代、现当代文论的内容;二是增加了文学评论写作环节,使一门理论课更具有实践性特点,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归属于文艺学。
文艺学的涵义,文艺学通常流行的三分支及其关系,五分支新说的提出及逻辑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授课地点:6E3024节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所属院(系):师范学院联系电话:xx Email: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
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
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写作、现代汉语,后续课为美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2、课程英文名称:
3、课程类别:专业课
4、课程总学时:36 (其中:理论学时34;实践学时2 )
5、学分:2
6、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7、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中文和小教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从而在更加自觉的理论基础上,联系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实践,为繁荣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提供理论根据,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使中文和小教专业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发展线索和特点、了解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中国特色和当下现状、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了解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深入理解文学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什么、文学创造的基本过程和文学接受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三者的基本内涵、美学特征和区别联系等重要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理解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思潮,更全面深刻地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2、对重要的文学观点和理论问题,不执着于一家之言,在一般情况下应介绍多种不同见解;对于某些尚未形成定见或不够周全、但又有一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要予以简要的介绍。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分析和引导,鼓励学生比较分析、独立思考,不但要讲授知识,同时要分析不同理论见解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比较、思考和分析中学习知识、领会理论。
3、为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课程的讲授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逐步进入在理论上比较抽象、比较艰深的内容。
4、在教学中需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三个联系:第一、联系具体的文学作品和
文学现象来阐述理论问题;第二,联系现实的文学论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第三,联系新的理论成果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5、通过教学,引导和培养本科生掌握和运用文学理论分析、研究、阐释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文学的审美性和形象性;理解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了解文学是“人学”和艺术真实。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形象性;语言的艺术。
(2)重点内容:文学的审美性、形象性和虚构性。
(3)难点内容: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语象、形象和意象。
基本要求:
(1)了解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语象、形象和意象。
(2)理解语言的艺术。
(3)掌握文学的审美性、形象性和虚构性。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的特点;理解文学文本的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了解文学文本的结构。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文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2)重点内容: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的特点。
(3)难点内容:文学文本的结构。
基本要求:
(3)了解文学文本的结构。
(4)理解文学文本的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3)掌握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的特点。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及其特点;掌握文学流派;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及特点;了解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2)重点内容: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
(3)难点内容:现代主义文学。
基本要求:
(1)了解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
(2)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及特点。
(3)掌握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及其特点。
第四章文学创作(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艺术构思与想象的特点、文学风格及其特征;了解母题与原型、“陌生化”理论、文学批评的尺度和价值判断。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创作与作家;创作心理;形式和风格。
(2)重点内容: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艺术构思与想象;文学风格
(3)难点内容:母题与原型;“陌生化”理论;文学批评的尺度和价值判断。
基本要求:
(1)了解母题与原型、“陌生化”理论、文学批评的尺度和价值判断。
(2)理解文学创作与作家;创作心理;形式和风格。
(3)掌握动机、艺术触发与灵感;艺术构思与想象;文学风格。
第五章文学接受(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期待视野、文学欣赏的特点、欣赏的再创造;理解“召唤结构”和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阅读和欣赏;文学批评。
(2)重点内容:期待视野;文学欣赏的特点;欣赏的再创造。
(3)难点内容:“召唤结构”。
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2)理解“召唤结构”和文学批评的特点。
(3)掌握期待视野、文学欣赏的特点、欣赏的再创造。
第六章文学活动(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文学活动的特点;掌握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理解文学活动与人生,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文学活动的空间;文学活动的历史;文学活动的两极。
(2)重点内容:文学活动与人生;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3)难点内容: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基本要求:
(1)了解雅文学与俗文学。
(2)理解文学活动与人生,文学与道德、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3)掌握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五、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1.作业:平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作品鉴赏作业,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上台进行作
品分析。
2.考核:考试综合平时与期末成绩,平时占30%,期末占70%,平时成绩综合
提问、作业和考勤,期末以卷面考试为主。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文学作品联系紧密,要求学生课外对照阅读。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参考书: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八、其它说明
执笔人:审核人:院(系、部)教学主任:
制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