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德国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德国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德国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德国购物中心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随着德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中心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了德国人们购物、休闲、娱乐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

本文就德国购物中心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

1. 发展历史德国购物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

那时,德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们需要更舒适、更方便的购物场所。

因此,购物中心开始在德国各地兴起。

最早的购物中心是在城市中心建立的,通过大规模购物场所的集中,吸引顾客购物,并改变德国城市的商业环境,使得商业活动不再只局限于街道两旁。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德国迎来了购物中心建设的高峰期,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购物需求也越来越多。

在这一时期,德国许多城市兴建了大型的购物中心,并在城市的卫星城镇建立了新兴的购物中心,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 现状当前,德国有超过600个购物中心,面积总计超过1500万平方米。

仅柏林这个城市就有100个购物中心,其中最大的购物中心在“波茨坦广场”。

购物中心的类型和规模各异,从小型社区购物中心到大型的综合购物中心都有。

当前,德国的购物中心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与传统意义上的购物中心有所不同。

现在的购物中心不仅仅提供购物场所,还包括餐饮、娱乐、文化、医疗等多种服务,更注重让顾客得到全方位的卡是体验。

3. 趋势未来的德国购物中心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 体验式购物中心:未来购物中心将更加注重体验,提供更多的娱乐、休闲等服务。

购物中心也将成为未来的“城市中心”,与城市、人文历史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

(2) 智能化购物中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购物中心将采用更多更智能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感应芯片、无人机等,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用户体验。

(3) 环保可持续发展购物中心:德国对环保的重视度一直比较高,未来的购物中心也将更加注重环保,采用更加环保的建筑材料、可持续的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商业体演变历史简述

商业体演变历史简述

商业体演变历史第一代商业体是供销社和小百货。

就是小时候买零七八碎的东西的地方。

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除了较小县城能看到一些。

第二代商业体是百货大楼。

所谓“一条街道两座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就是那个年代一座小城市的写照,“两座大楼”其中一座一定是百货大楼。

那时每个城市都有引以为豪的百货大楼,这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第三代商业体是购物中心。

也就是欧美最先兴起的SHOPPINGMALL; (音译“摩尔”或“销品茂”),意为超级购物中心,指在一个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型建筑物中,由一个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和规划,把一系列的零售商店、服务机构组织在一起,提供购物、休闲、娱乐、饮食等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消费中心。

MALL不仅规模巨大,集合了百货店、超市、大卖场、专卖店、大型专业店等各种零售业态,而且有各式快餐店、小吃店和特色餐馆,电影院、儿童乐园、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设施。

Mall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零售业态,销售额已占据其社会消费品总额的一半左右。

Mall全称ShoppingMall,音译“摩尔”或“销品贸”,意为超大型购物中心,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

作为现今国际上风行的商业业态,它伴随汽车家庭化和住宅郊区化而诞生,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型商业业态。

这种购物中心在世界各国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真正的Mall有三大特征,一是大,占地面积大,建筑面积大,停车面积大。

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

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

在零售业中,ShoppingMall是一种高级的商业业态形式,译成中文为"超级购物中心"。

在西方国家,ShoppingMall与百货店一超市一样是一种常见的业态形式,属于一种新兴的复合商业零售业态,具有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特征,ShoppingMall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于一体,是包括全力百货店、大卖场以及众多专卖店、娱乐中心、连锁店、餐厅在内的超级商业中心。

大润发发展史

大润发发展史

大润发发展史一、历史沿革1996年8月,润泰集团成立「大润发流通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大润发第一家门市「平镇店」于桃园县平镇市开幕,该店原址为润泰纺织平镇厂的旧厂房。

1997年4月,大润发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设立「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及「济南大润发有限公司」等公司,分别在中国大陆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的重点城市设立量贩店。

1997年12月,中阳集团旗下两大量贩店品牌大买家、金银岛购物中心,与大润发策略联盟,成立联合采购中心。

1998年9月,大润发并购原来台塑集团旗下的亚太量贩三家店,这年展店规模首次超越万客隆,同年7月份在上海开幕中国大陆第一家分店。

1999年,大润发创下240亿元的营收成绩,硬生生将万客隆挤下前三名宝座。

2000年,大润发台湾与内地已有15家店,会员人数高达150万人,经常性消费人口达500万人。

2001年,润泰集团将释出67%大润发股权,总共80亿新台币,使大润发变成外商合资公司。

2001年2月底,欧尚集团和润泰集团在香港注册成立「sun-holding」公司(简称「香港太阳控股公司」),它将50%的股份分别投入到新组建的欧尚中国公司和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分别持有两家公司35%的股份。

2003年为止,大润发在中国大陆的总店数已扩增至近40家,并拟以每年20家的速度增设新店面,以积极介入中国大陆的零售市场;大润发在台湾的三个品牌(大润发、大买家及亚太量贩)共24家分店,仅次于家乐福的47家分店。

成为台湾第二大品牌的量贩系统。

2005年,在大陆市场对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政策全面放开后,大润发陆续买回分店股权,改为外商独资企业,所有分店统一更名为“大润发”。

2006年,大润发在内地的苏州的“百润发”、南京的“金润发”、无锡、镇江、湖州的“天润发”、上海的“春申购物中心”等由于早期的部分政策等因素限制未统一名称的门店逐渐统一成“大润发”商标。

2009年,大润发以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内地布局。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史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史

第三章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的发展史一、建筑综合体的历史起源——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最早的体现城市功能混合的例子可上溯到古希腊城市的市俗中心——阿索斯广场(ASSOS),这个广场平面为梯形,在较宽的一底边建有神庙,两侧有大尺度、高两层的敞廊可以做商业活动之用。

有的敞廊墙面饰以壁画或铭文,记录战争胜利、帝皇的授赏、城市法律条文或哲学家的格言。

人们从各地聚集在这里,一边进行买卖一边还可以谈论各地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举行诗歌朗诵、演说活动等。

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在当时也是规模极为宏大的建筑综合体。

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都是将诸如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交谊室、商场等组织在浴场里形成一个多用途的建筑群。

二、现代建筑综合体的雏形——马赛公寓这种综合体在空间上一个重要的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公寓街区水平向的汇集形成一个长长的、连续的,两边有人行道的,带玻璃顶的商业街。

这种商业街与城市道路网格编织在一起,并很好地与现存建筑结合,使那些既窄又深的街道得到了综合的利用。

马赛公寓是勒?柯布西耶在1946年为马赛市郊区设计的一座可容纳337户,共1600人的综合性建筑。

该建筑的地面层是按“底层独立柱”原则而设计的敞开式开放空间,上面有17层,主要是居住用途。

大部分户型采用跃层的布局,每三层设一条公共通道,节约了交通面积。

马赛公寓的7、8层的商店和公用设施,在屋顶上设有幼儿园和游戏场。

这座大楼在解决三百多户人家的住房的同时,还满足了他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勒·柯布西耶把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称为“居住单位”。

虽然,马赛公寓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还缺乏在人的社会方面的联系,没能充分地发挥综合体的城市环境方面的潜力,是孤独的、自我完善的综合体,但是,它却建立了现代建筑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三、现代建筑综合体的发展1、建筑综合体的停滞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针对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状况讨论通过了《雅典宪章》,宪章将城市划分定义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并强调功能间的独立性。

盘点:中国百货业100年的发展史和发展特征

盘点:中国百货业100年的发展史和发展特征

盘点:中国百货业100年的发展史与发展特征百年前,俄国人在哈尔滨开设“秋林洋行”,翻开中国百货第一页;百年后,百货店作为一种成熟的业态在中国遍地开花。

这期间,中国百货业的乐章虽然起伏跌宕,但亦精彩纷呈。

第一幕:百货业的滥觞出场人物:马应彪、郭乐、郭琳爽夫妻店对决兄弟兵(1917年)1917年10月20日清晨,一辆高级轿车停在了上海南京路上,这是当时远东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

澳大利亚华侨马应彪从车里钻了出来,今天是他投资创建的公司——先施百货开业的日子,他知道,今天注定会创造一段历史。

先施公司的开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争相观摩这个集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于一体的洋商店。

南京路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其中,数日不归。

马应彪的贤内助、元配夫人霍庆棠也前来助阵,当起了营业员。

在那个保守年代,剪着短发的霍庆棠自然成了店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开业第二年,先施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439万元,整整是投资额的两倍。

但马应彪没有时间庆祝,因为他的对手已经来了。

广东人郭乐、郭泉兄弟在香港创建永安百货(拓展选址信息)后,便把目光投向了上海南京路。

永安的开业深深刺激了先施公司的董事们,他们一致认为不能让对方在高度上超过自己,便把5层楼改为6层;永安也不甘示弱,在自己的楼顶上加盖“绮云阁”,与先施平起平坐;先施咽不下这口气,又硬是在自己的楼顶上加了一个3层的“摩星楼”。

员工有了新身份(1956年)几十年后,永安百货后来者居上,取代先施百货成为上海第一大百货公司。

而此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

永安百货创始人郭乐也把公司总经理的位子传给了侄子郭琳爽,自己则回香港当寓公去了。

1952年,我国逐步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一些传统的老百货企业,将面临“公私合营”的改造,上海的永安百货也不例外。

第二幕:国家导向经营出场人物:彭城、张秉贵、毛冬声、胡子敬“新中国第一楼”平地起(1955年)解放后,我国百废待兴。

新光天地购物中心

新光天地购物中心

新光天地购物中心新光天地购物中心是一座位于中国台北市中山区的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

作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光天地购物中心以其独特的设计、丰富的购物选择和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吸引着大量的顾客和游客。

下面将对新光天地购物中心的历史、设施、购物及娱乐体验进行详细介绍。

新光天地购物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是由台湾知名的商业地产公司新光集团开设的。

这座购物中心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拥有超过200个商铺,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和产品。

购物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现代艺术和当地传统文化,因此在外观和内部布局上都充满了独特的风格。

进入新光天地购物中心,顾客将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中。

购物中心内部的空间设计旨在提供舒适的购物体验。

宽敞的购物大厅中配备有舒适的座位和休息区,供顾客休息和放松。

购物中心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电梯和扶梯系统,方便顾客在不同楼层之间移动。

在购物的同时,顾客可以尽情享受各种美食。

新光天地购物中心拥有各种不同风味的餐厅和咖啡馆,提供从当地美食到国际美食的多种选择。

顾客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包括中式、西式、日式和韩式菜肴。

无论您喜欢什么口味,这里一定能满足您的需求。

购物中心还设有一家大型超市,提供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

顾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新鲜的食材、家居用品和其他必需品。

超市还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方便顾客购物。

除了购物,新光天地购物中心还提供丰富的娱乐体验。

购物中心内设有一家现代化的电影院,定期放映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

购物中心还设有一家儿童游乐区,提供各种儿童游戏设施和娱乐项目,为家庭提供了一个愉快的休闲场所。

此外,购物中心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

这些活动包括时装表演、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为顾客提供了一个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共享乐趣的场所。

总之,新光天地购物中心是一个兼具购物、餐饮和娱乐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无论您是来购物、品尝美食还是寻找娱乐,这里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百货”是指什么?

“百货”是指什么?

“百货”是指什么?一、什么是百货?百货,顾名思义,即包罗万象的商品。

它是商场的一种经营形式,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集合。

以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商店为例,其主营商品范围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涵盖了衣着、饮食、家居、化妆品、电子器械等多个品类。

百货商店不仅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更是人们追求时尚、品质生活的首选之地。

二、百货的历史演变百货商业起源于欧洲,在十九世纪末传入亚洲地区。

早期的百货商店以小型集市的形式存在,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家们开始将商品进行分类、标价,并维持长期的经营。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百货商店开始出现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加的现象。

到了现代,百货商店逐渐成为了购物中心,带动了整个商业业态的发展,成为城市的标志之一。

三、百货商店的特点1. 多元化的商品选择。

百货商店在商品品类上的特点是多元化,不同的品类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

2. 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

百货商店作为高端购物场所,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品质。

因此,百货商店中所销售的商品往往都是经过认证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3. 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百货商店在布局和服务上都力求让消费者有良好的购物体验。

店内通常设置了休息区、试衣间、换货服务等,为顾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四、百货商店的未来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和线上购物的普及,百货商店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百货商店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自身的经营模式。

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品牌厂商合作,推出独有的限量版商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仅仅依靠传统的百货商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起来,“百货”是指包罗万象的商品,其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演变发展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集合。

大连的商场发展史

大连的商场发展史

大连的商场发展史
大连商场是大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大连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以下是大连商场的发展史:
大连商场创建于1937年,是中国首个城市历史主题百货商店。

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连商场也在不断变化。

从欧罗巴市场开门纳客,到如今大连商场的门庭若市,大连商场已经走过了82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积淀中,大连商场日新月异。

它延续了老百货的繁荣,开启了新百货、新零售时代。

大连商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城市的发展繁荣,抒写了城市商业的华丽篇章。

大连商场不仅是一个购物中心,更是一个城市的微型“历史馆”。

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发展,透过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和一件件珍藏的老物件,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变迁。

大连商场承载了老大连人对大连的城市记忆,是大连人自己的商场。

它见证了大连的发展和繁荣,书写了大连商业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物中心的发展历史(上世纪,下同)20s 二十年代某种形式的购物中心实际上已存在了1000多年,如古时候的广场市场、集市和海港商贸区。

包括各种形式的现代购物中心,小到郊外小的条状的购物中心,大到百万平方英尺的超级地区摩尔,其起源均在二十世纪20年代。

跨出市中心开发商店的理念通常认为是属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州市的。

他的“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开业于1922年。

它作为商业区建造以适应大规模居民区的发展。

它的特点是统一的建筑;很多铺位和露天停车位;作为一个单元统一管理和经营。

二十世纪下叶,汽车开始阻塞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小的条状的购物中心建在郊外。

购物中心通常以超级市场和药店作为锚店,其它便利型商店作为补充。

典型的设计是门前有停车场空间的商店排成直线形。

1928年开业,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Grandview大道购物中心”包括有30个商店和400个车位的停车场。

30s-40s 三十——四十年代但是很多专家认为由休.帕拉沙1931年开发的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Highland Pa rk Shopping Village”是第一个经规划的购物中心。

它像“乡村俱乐部购物广场”一样,是在单一业主的控制下,建成的商店具有统一的形象和统一的管理。

而且,“Highland Pa rk Shopping Village”位于一个孤僻的位置,没有被公共街道切割。

它向内的店面远离街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设计。

在三十到四十年代,西尔斯.鲁白克公司和蒙哥马利.沃德设立大型独立式的商店。

它们有紧靠德停车场,远离大城市的中心。

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Town & Country Shopping Center”开辟了夜间购物。

开发商唐.卡斯妥海德.格莱特玛.卡佛(Don Castohired Gran dma Carver)在露天停车场展示她的表演,将购物中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个女人从一个90英尺的高台跳入4英尺深灼热的水池中潜水)50s 五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市场出现第一个由两个市区全线百货商店分店锚定两端的购物中心。

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Northgate”(两排面对面商店条状的购物中心中间是步行走道)开业于1950年。

马萨诸塞州Framingham市的“购物者世界”(Shoppers World)购物中心在下一年也登场。

(这是第一个两层楼的购物中心)。

1954年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Northland Center”购物中心(第一个用中央空调取暖的中心)的概念作了改进,使用“集束形布局”即中央是单一的百货店,周围一圈商店环绕着它。

停车场环满购物中心的四周。

1956年,明尼苏达州Edina市的“Southdale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外边)具有两层楼面设计的,作为第一个全封闭摩尔开业。

它有中央空调及采暖,一个舒适的共享区,很多进口商品,两个相互竞争的百货店作为锚店。

大多数行业内专家认为“Southdale Cen ter”是第一个现代地区摩尔。

60s 六十年代到1964年美国已有7600个购物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郊区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商业需求和更多的便利零售业态。

建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购物中心大多数是条状的,是新的房产开发的配套服务。

70s 七十年代至1972年,购物中心的数量几乎增长一倍,有13,174个。

地区性摩尔像“Southdal”和在德克萨斯州Houston市的“The Galleria”在众多的大商场中已有稳固的地位。

美国人开始享受摩尔购物的便利与快乐。

七十年间,新形态购物中心的数量和类型有了发展。

1976年,The Rouse Co.在马萨诸塞州Boston市开发了”Faneuil Hall Marketplace”,它是建在美国的第一个“节日市场”。

这个项目给杂乱的市镇市场赋予了新的活力。

市场居中销售食品和零售专卖。

类似的项目建在马里兰州Baltimore市、纽约州纽约市和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

购物中心的数量在市区已经领先。

“The Bicentennial year”标志着乡村第一个城市型垂直结构的摩尔的开始。

业内许多专家认为:伊利诺斯州Chicago市密歇根大道的“Water Tower Place”有高档的商店、宾馆、办公楼、公寓和车库,是一个保持多功能的卓越的项目。

“Water Tower Place”和“ Faneuil Hall”的开业显示购物中心行业又回归城市作为根基。

80s 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出购物中心发展的黄金时代。

1980——1990年建的购物中心超过16,000个。

这一时期超级地区中心(摩尔面积大于800,000平方英尺)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

199 0年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发现人们购物最频繁的是去超级地区艘物中心和邻里中心;美国人平均每意个月光顾摩尔四次。

1989-1993年间新的够物中心的发展几乎下降了70%,新开工的购物中心从1989年151 0个下降到1993年的451个。

新开工数的急剧下降归因于储蓄和信贷危机引发信用危机。

当时在美国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建造过多小的购物中心的现象,因为在这困难时期,在房地产领域中,购物中心最吸引人并且又最好的业绩表现。

90s 九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工厂直销中心是购物中心行业中成长最快的板块之一。

1990年有183个工厂直销中心,而今天在美国的直销中心超过230个。

直销摩尔由制造商承租以折扣价格销售他们自己的产品。

有些大的项目,像Marshalls,将直销商店和传统的平价商店结合起来。

其中在佛罗里达州Sunrise的“Sawgrass Mills”,面积大于200百万平方英尺,以直销店、折扣店、清仓零售店为经营特色。

到1992年,购物中心行业的主要趋势变成对现有项目的改造和扩张。

1992年更新改造已超过新建,据报告增加面积和改造的有571家。

较多聚焦在专业管理和营销,这成为购物中心行业的特点。

1993年以通过几宗私人持有产权的转换,家族购物中心发展成公司(如Simon,Taubma n等)进而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开交易为标志。

使用华尔街资金对一个仍未完全从信用危机中恢复过来的行业无异于提供了一个财务风险。

在九十年代,一种日益受欢迎的零售业态是能量中心。

这是一种定义较宽松的购物中心。

它的面积在25万——60万平方英尺之间,大约有75%——90%的空间由“品类杀手”或特色锚店所占用。

能量中心常位于地区中心摩尔或超级地区中心摩尔附近。

有超前概念的旧金山Terranomics为加利福尼亚州Colma的280 Metro Center增光添彩。

1993年美国有16个能量中心开业,而超级地区摩尔仅4家。

1995年,出现明尼苏达州Bloomington的“美国摩尔”(The Mall of America),因为科技进步,娱乐项目很快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使购物中心发展成能陪育不可思议的体念,这种体念像去迪斯尼乐园那样,是一次参观民族表演的主题公园。

“美国摩尔是现在美国最大的摩尔。

它包括一个占地七英亩的游乐公园、夜总会、餐饮业。

面积420万平方英尺(其中约一半用于零售)。

中心被称为创造性地揉合娱乐业和零售业的“领头羊”。

领先于“美国摩尔”的是北美最大的摩尔,位于加拿大Alberta的“West Edmonton Mall”,它的面积是550万平方英尺。

自从掀起娱乐冲击波,零售商表现令人振奋的业绩,购物中心的业主则尽力通过混合出租获得吸引最大范围的顾客的可能性。

在一个屋顶下或在一个户外的零售业态,消费者总喜欢游儿童游乐、虚拟实景游戏、生活秀、多功能影院、多样化食品或美食苑或主题餐馆、游艺机、令人眩目的商品推销技术、机器动物、展示和表演。

很多购物中心专注于增加以服务导向的承租商,他们给今天繁忙的顾客提供一个完成一周琐事的机会或开展其它各种活动。

现代摩尔中有教堂、学校、邮电支局、市政厅、图书馆和博物馆。

九十年代几乎停滞不。

国际零售业一个关于未来的冲击波威胁购物中心行业的稳定性。

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销品茂将消亡!《时代》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忠告它的读者:”吻别你的摩尔: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

”封面非常动人,语气清晰。

购物中心行业再一次受到来自于一个可供选择的零售业态的攻击。

早几年类似的主张产生于家庭电视购物行业的冲击。

实际上,早在1993年7月《商业周刊》杂志的封面说:“零售从不雷同,家庭购物的革命。

”不像家庭电视购物,因特网上购物很快受到公众、媒体和华尔街的注意,那些公司匆忙地发展网站,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幸好事件很短暂,很多因特网公司很小或缺乏零售经验。

开始时实体零售商担心商店的零售额会滑坡,对利用因特网直接将商品销售给公众显得犹豫不决。

尽管,他们比因特网零售的优势在某些方面是显而易见的(如:品牌认知度、配送设施、供应关系、商店接受退货的能力等),实体零售商还是开办了他们自己的网站。

这些有利条件很快使他们获得成功。

实体零售商发现他们的客户在网上除了购物外,利用因特网作为搜索的工具。

顾客登陆零售商的网站寻找商品和服务并利用产品信息到商店采购商品。

于是因特网有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成为“多通道”零售商,他们具有所有的销售通道(商店、网站和邮购),有助于零售商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理解了因特网与实体商店的重要的协同,购物中心的业主们创建了他们自己的网站,并利用他们的零售承租商去开辟对消费者不管去购物中心的商店、上网或是两者均是安全的配送通道。

2000s 二十一世纪购物中心继续显示出其体量的适应性。

发展商为保持他们物业的新鲜感不断的改造它们的大小、设计和招商组合以便赢得顾客。

设计概念的一种是“生活方式中心”的创立。

它有100多个现存普通购物中心那么大。

大多数“生活方式中心” 迎合了零售和商区内顾客追求生活方式的需要。

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心”大多数定位于富裕居民区并有大规模的招商组合。

不管怎样用的术语来描述中心的在今天市场中的地位,购物中心的发展商正努力创建能吸引分布在各处购物者的零售项目,并继续改进,为他们的社区服务,满足需求。

具有时尚商品、食品、娱乐和各种服务的综合性购物中心现在和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它的社会功能。

fg05172009-06-12 09:35:43购物中心的出现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出现的物业形态。

我们知道索马里绝对不会出现购物中心,它只有海盗。

这张图可以看出来,购物中心从美国起源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欧洲、日本、然后传递到东南亚,再传入中国。

每个地区它的城市发展的模式、人口分布模式以及消费习惯,决定了这几个地区或国家的购物中心产品的主要形态。

购物中心的产品形态,特别是大型的购物中心,成为它们产品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