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
低渗透油田不同开发方式下采收率标定

辽河 油田 A 区块属于低孑 L 、低 渗透 、 低压 的砂岩油藏 ,油藏 边底水不活跃 , 天 然能 量弱。结合 A区块 的油藏特 征 、 生 产 特征, 对天 然能量开发【 I 】 和注水开发I 2 1 两种 不同开发方式下 的采收率进行了标定 。为 油 田开发方案 的编制 , 中长远规划 提供 了 理论依据 。 1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标定 1 . 1 理 论 公 式 法
・
9 4・
科技 论 坛
低 渗透油 田不 同开发 方式下采收率标 定
静 字
( 东北石 油大学石油工程 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 6 3 0 0 0 ) 摘 要: 针对辽河油田低渗 透油藏储量规模大 , 采收率标定方法繁 多, 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在 大量调研 国 内外采收率标定方法资料的 基 础上 , 针对辽 河油田 A区块 , 开展 了天然能量开发和注水开发 方式下采收率标定对比分析 , 用于指导开发规划方案的编制。 关键词 : 辽 河油田; 低渗透 ; 采收率标 定
率。 参 考 文献 【 1 ] 采收率与递减规律研 究【 J 】 . 延 长油田, 2 0 0 7 , 1 2 . 【 2 】 孙 玉凯, 高文君 . 常 用油藏工程 方法改进 与应用[ M】 . 北京: 石 油工
业 出版 社 . 2 0 0 7 .
盯 ×
2 注 水 开 发 采收 率 标 定 2 1 经验公式法 2 。 1 . 1根 据{ I { j 藏 特征 相似 的辽河 低 渗透 油 田水驱 砂岩 经验 公
表 1不同开发 方式下 A区块采收率标定结果
4 结论
辽河 油 田 A 区块 天 然能 量 开发 方式 下采 收 率综 合标 定 值为 1 0 . 3 %; 注水开发阶段采收率综合标定值为 2 0 . 4 %, 较天然能量 开发 采收率提高 1 0 . 1 %。所以 , 注水开发可提高整体开发效果 , 提高采 收 1 . 2 经 验公式法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1cbe3cee06eff9aef807e0.png)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摘要】石油开采时石油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面临石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我国,低渗透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其开采技术也相差甚大。
本文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论述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和分析了井网优化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周期注水井网调整1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及开采规律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如下:(1)油藏类型较单一。
我国低渗透油田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一般为弹性驱动油藏,弹性能量的大小依各油藏的地质特征和饱和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
(2)储层物性差。
低渗透油田储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低渗透油田的实际,形成低渗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一般说来,储层渗透率低,其孔隙度也低,所以这类油田也叫低孔低渗油田。
(3)孔喉细小、溶蚀孔发育。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25%)和次生粒间溶蚀孔(40%~70%)都有发育,但溶蚀孔要较发育,另外还有微孔隙(<35%)、晶间孔和裂隙孔。
由于低渗透储层一般孔喉半径很小,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相对大的孔道进油了,而毛管压力阻力大的小孔道,油进不去,所以造成了低渗透储层含油饱和度比较低。
(4)构造运动拉张、挤压形成油田的裂缝。
我国西部沉积盆地多为挤压型盆地,裂缝多伴随逆冲断层发育,裂缝发育很明显,发育规模大,延伸长度和密度大。
裂缝的空隙度很低,但渗透率比基质岩高得多,对流体流动影响很大,对石油储量影响较小。
2 低渗透油田开采特征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弱.在开采过程中表现出与一般中高渗透油田不同的开采特征。
(1)自然产能低,只有通过优化压裂改造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技术经济评价。
(2)天然能量不足,地层压力和油井产量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3)低含水期含水上升慢。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弹性产能和采收率计算方法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弹性产能和采收率计算方法郑凯;杜新军;贾继生;张恒伟;余峰【摘要】A new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calculating the recovery factor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eveloped by elastic drive is proposed by taking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pressure sensitivity and the decrease of fracture conductivity. The method has been validated by field data, allow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the productivity and recovery factor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eveloped by elastic drive.%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性和压裂缝导流能力衰减对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产能分析和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现场实际数据计算验证了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可实现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产能变化规律和弹性采收率的分析和预测.【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2(019)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性;弹性开发设计【作者】郑凯;杜新军;贾继生;张恒伟;余峰【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滨州256600;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2000;中石化济北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1400;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滨州25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8在中国近年来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渗透油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调整技术研究

尺 :
。
。
Q ・ 警
其 中 :K 径=K K +
(
尺( )1 )
() 3
A
当裂缝性油藏注水方式由反九点转为沿裂缝注水
向裂缝两侧驱油的线状注水后 ,渗流形式变为平面平
收 稿 日期 :20 -0 05 1一0
际 ,研 究 认为有 以下 认识 :
( )储层渗 透率越低 、裂缝越 发育 ,油水井 数 1
比应越 大 。
由式 ( )和式 ( )可 见,吸水指数与采液指 7 8 数均与储层渗透率和裂缝发育程度有关 。对于低渗透 油藏注水压力高,在注水井附近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 缝张开程度大 ,注水井吸水指数高,而油井由于井底
K —— 水相 相对渗 透率 ,无 因次 ; S ——含 水饱 和度 ,小 数 ;
m—一 油水 流度 比,无 因次 ;
— —
驱替 压 差 ,MP ; a
—
—
供 给半 径 。n; l 采 液指 数 ,i / MP ; n d・ a
井 半 径 。i。 n
—
—
—
—
根据上述计算油水井数比公式 ,结合矿场开采实
l ~ ——原 油粘 度 ,m a・ ; ——有 效厚 O m ; P s 度 ,m;R 、尺 ——供 给 半 径 和 井 径 ,m;P 、
p— — 注 水 井 、油 井 流 动 压 力 M a 平、A —— f P ;A 傩
启动压力 梯度,M am;卜 P/
长度 ,m。
注水波 及体积 。
2 裂缝性 低 渗 透 油藏 注 采 系统 调整 理 论探讨
2 1 反九点注水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 . 砂岩油藏反九点注水渗流形式为平面径向流 , 其 低渗透油藏油井产量公式为’
《2024年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范文

《裂缝性特低滲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篇一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焦点。
其中,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和渗流特性,对开发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理模拟实验作为研究此类油藏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实际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物理模拟实验以实际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对油藏储层结构和流体的特性进行简化与再现,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物理模拟方法模拟储层内部的多尺度孔隙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过程,揭示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
三、实验方法(一)实验设备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需要使用专门的物理模拟设备,包括模拟储层、流体注入系统、压力测量系统等。
其中,模拟储层应能够模拟实际储层的孔隙结构、裂缝分布等特性。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际储层条件制备相应的实验样品,如模拟岩心等。
2. 建立实验装置:搭建物理模拟设备,设置相关参数,如压力、温度等。
3. 注入流体:通过流体注入系统向模拟储层注入原油或其他流体。
4. 观测记录:通过压力测量系统等设备观测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应用实例以某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储层特性和流体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物理模拟设备建立与实际储层相似的物理模型;然后,向模型中注入原油,观测其渗流过程;最后,通过压力测量等手段收集数据,分析得出该油藏的渗流规律和开发策略。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了开采方案,提高了采收率。
五、结论与展望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为研究此类油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储层的特性和流体的流动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潜力及方向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2、流体性质
长庆低渗透油田由于储层的特殊性,一般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低比重、 低粘度、低含硫、较高含蜡和较高凝固点的特点
• 地面原油相对密度: 0.8364~0.8949
• 原油地下粘度: 2.2~69.0mPa.s,原油地面粘度: 4.3~82.7mPa.s
• 含蜡: 6.6~20.5%,含硫: 0.03~0.23% • 凝固点: -6.3~23℃,初馏点40~68℃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 潜力及方向
汇 报 提 纲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三、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方向
前
言
长庆油田是陆上典型的低渗透油藏,目前低渗透储量已 占80%以上,绝大多数是渗透率在1.0×10-3μm2左右的 特低渗储层,常规开发难度大、效益差、采收率低。近年
• 饱和压力0.77~7.22MPa,气油比为12.0~107m3/t
油田地层水水型多样,以CaCl2为主,其次为Na2SO4和 NaHCO3型, 总矿化度为9621~108000mg/L,对套管腐蚀、结垢较严重。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3、开发特点
① 油井普遍产能较低; ② 大多数油藏自然能量微弱,需要注水补充能量开发; ③ 由于油藏低渗低产,大部分可采储量在中高含水期采出; ④ 边底水油藏开采多年,继续保持高效开发; ⑤ 三迭系油藏天然微裂缝发育,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 ⑥ 油藏注水后见效见水差异大。
汇 报 提 纲
一、低渗透油田基本特征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三、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方向
二、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
1、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技术途径
(1)井网优化
针对长庆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产能低、储层具有裂缝等地质特征,充 分利用微裂缝增加储层渗流通道的特点,抑制裂缝水窜,提高最终采收率开 展了一系列井网优化试验。 通过采用古地磁、地层倾角测试、微地震声发射测试、野外露头观察等 方法,确定了三迭系主力油层天然微裂缝的主方位、人工缝方位,一般在北 东70°左右。
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中渗透率建模新方法

口井 的测井 渗透 率逐点 校 正到动 态渗 透率 上 , 后 然 利 用 Pt l 质建 模 软件 , 立 更 加符 合 油藏 实 际 er 地 e 建 的动态 渗透率 模 型 , 油藏 数值模 拟 和油藏 工程 研 为 究 提供 更加 准确 的油藏 渗 透率模 型 。
产 过程 中 , 常应用 平面径 向流产能公 式计算 油井 通
产 量 j 。反之 , 以利 用 该 产 能 公 式 定 量 求 解 油 可
藏 动态 渗透 率 , 计算 公式 如下
r e
:
般是 通过 “ 四性 ” 系分 析 , 用 “ 心刻 度测 井 关 利 岩
法 ” 通 过测井 资 料二 次 精 细解 释 , 到储 层 参 数 , , 得
渗透储 量 , 预计今 后发 现 的储 量仍 将 以低 渗 油藏为 主 , 渗 透 油 藏 如 何 高 效 开 发 正 日益 受 到 重 低 视¨ j 。低 渗透 油藏 动 态 特 征 研 究 决 定其 开 发 方 案 和 开发效果 , 透率 是表征 流体 渗流特 征 的关 键 渗
参数 , 对于微 裂缝 低渗 透油藏 的渗 透率评 价存 在很
和岩心 分析 渗透率关 系极 为复 杂 , 油藏数 值模 拟 在 中无法 使用 J 。直 接 应 用测 井 渗 透 率 建 立 低渗 透 油藏 渗透 率模 型 , 不能 准确 反映开发 过程 中的实 际渗流 条 件 , 无 法 开 展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 因 故 此 , 于低 渗 油藏必 须寻 找新 的渗透率 建模方 法 。 对
行 校 正的方 法显 得尤 为重要 。
使 用测井 渗 透率对 其 进 行 油藏 工 程评 价 和 数 值模
拟 计 算 , 会 出现严 重偏 差 , 致 结果 不 准确 。然 将 导 而 , 藏开 发 动 态 是 油 藏 实 际 渗 流 特 征 的客 观表 油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测井渗透率校正

bl y o a t r dl w- e e bl y s n e e v i n i i il. L gp a tc h wst a h e lg i t ff c u e i r o p r a it a d r s r ori Xi lol ed m i n f o r cies o h t eg o o — t i o e a e n t ep r e b l yc re t n i d p a l o t e ra e e v i e au to . cm d lb s d o h e m a i t o r ci a a tb et h e lr s r or v la in i o s
裂 缝 性 低 渗 透 砂 岩 油 藏 测 井 渗 透 率 校 正
薛 永超 , 程 林 松
( 国石 油 大 学 , 京 昌平 12 4 ) 中 北 0 2 9
摘 要 :针对裂缝性低 渗透砂岩油藏普遍存在的测井渗透率与油 田开发 实际渗透 率差异较 大的矛盾 , 研究 提 出了利用压 力恢 复试井 渗透率资料对测井渗透率的约束校正方法 , 建立 了测 井渗透率 动态校 正模型 。对吉林 新立 油 田裂缝 性低渗 透砂岩油藏进行 测井渗透率校正应用研究表 明, 应用测 井渗透率校正结果建立 的地 质模 型更加符合油 田开发实际状况 。 关键词 :测井解释 ;低渗透率 ; 砂岩油 藏 ; 校正 ; 应用
Ke r s l g i t r r t to y wo d : o n e p e a i n;l w- e e b l y a d t n e e v i ;c r e to o p r a i t ;s n s o e r s r o r o r c i n;a p ia i n m i p l t c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张晓亮;张金庆【摘要】The conventional depletion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Darcy equation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to fractur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due to the strong anisotropy caused by the natural micro-fracture and the threshold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matrix.A new depletion oil recovery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which can take both the reservoir anisotropy and the non-Darcy flow in matrix into consideration.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natural depletion oil recovery of fractured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thin the ultimate drainage radius is only one third of that calcul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The non-Darcy flow oil production decline and the field application are analyzed to verify the calculation rationality,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at of actual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结合非达西渗流理论,提出了能够同时考虑方向性非均质以及基质中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
结果表明,考虑非达西渗流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并从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下降以及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两方面阐述了1/3结果的合理性,同时证明与低渗透油藏开发实际相吻合。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3页(P409-411)【关键词】微裂缝;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启动压力梯度【作者】张晓亮;张金庆【作者单位】中海石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7;中海石油研究总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3.7由于低渗透岩石比较致密,强度和脆性比较大,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微裂缝,形成裂缝性低渗透储集层[1]。
此类储集层受裂缝的影响呈现方向性非均质,同时,受孔喉结构特征和流体特性的影响,低渗透储集层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2,3]。
准确地评价弹性采收率是此类油藏开发设计的关键,尤其是初期以弹性开发为主的异常高压低渗透储集层。
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1.1 各向渗透率计算方法设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基质岩心的渗透率为K m,微裂缝的渗透率为K f,微裂缝的线密度为C d,单一微裂缝的宽度为b f.根据等值渗流阻力法,可得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平行于微裂缝方向的渗透率为[4,5]垂直于微裂缝方向的等效渗透率为由于Kx≠Ky,因此,具有微裂缝介质相当于主渗透系数为Kx和Ky的各向异性介质,其主轴方向为沿微裂缝方向和与微裂缝垂直方向,储集层渗透率可表示为二阶张量的形式。
根据张量理论,某一方向渗透率与主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为[6](1)—(3)式说明,微裂缝发育的储集层各向渗透率存在差异,微裂缝与基质渗透率差异越大,各向渗透率差异越大。
1.2 各向启动压力梯度计算方法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低速渗流时不遵循达西定律,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启动压力梯度是孔隙结构、固液作用的综合体现[7]。
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约为-1[8],即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各向渗透率不同,所以各向启动压力梯度也不同,将(3)式代入(4)式可得各向启动压力梯度1.3 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假设无限大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有一口生产井,以定井底流压p wf(p wf≥p b)弹性开发直至结束。
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按以下思路求解:①由非线性渗流理论确定弹性开发结束后压力分布和极限泄油半径;②根据物质平衡方法计算累计产油量,进而得到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弹性开发结束后压力分布为[9]启动压力梯度是渗流的阻力,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在一定压差下,极限泄油半径就越小,根据非达西渗流理论,极限泄油半径为由物质平衡方程积分可得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油量而常规弹性采油量的计算公式为根据容积法计算泄油范围内的地质储量为由(5)—(10)式,完成积分并忽略油井半径的大小,可得极限泄油范围内弹性采收率为由(10)式可以看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极限泄油范围内的弹性采收率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2 新计算方法合理性分析(1)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下降。
对比(8)式和(9)式可以看出,与常规弹性采油量计算公式对比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计算公式存在两方面的差别:①压力降的差别,常规的弹性采油量计算压力降为p i-p wf,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计算压力降为(p i-p wf-Gr),公式多了一项(-Gr),使得泄油区内渗流阻力增大,将导致弹性采油量的下降;②泄油面积的差别,常规弹性采油量计算公式泄油边界为油藏边界,而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存在极限泄油面积,极限泄油面积之外油藏流体因启动压力的存在并不能参与流动,这将直接导致弹性采油量的下降。
弹性采油量的下降必然导致弹性采收率计算值的下降,这是1/3出现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由(9)式可以看出,常规的弹性采油量与井网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不合理的。
目前低渗透油藏开发表现出“注不进,采不出”的开发特征,加密井网能够增加动用面积,同时很多学者还提出了“有效动用”的概念,这表明启动压力的存在对开发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常规的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与上述观点明显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常规的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基于达西定律,地层中只要有压力降落,流体就能流动,这明显夸大了流体在低渗透储集层中的渗流能力,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不符。
因此,对低渗透油藏弹性开发采收率的预测如果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将存在很大的误差,甚至导致错误的决断。
笔者提出的弹性采收率计算新方法,考虑了非达西渗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与目前低渗透开发实践更加吻合。
3 实际开发井网弹性采收率上文指出,考虑非达西渗流后低渗透储集层存在着不能启动的区域,这就导致弹性采收率必然与井网有关。
实际开发井网的弹性采收率计算可按单井来进行,通过井网参数计算单井泄油半径,如果泄油半径大于极限泄油半径,则可按(11)式计算。
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为了获得好的开发效果,需要沿微裂缝方向布井,同时缩小井排距,采用密井网开发[10]。
因此,计算泄油半径小于极限泄油半径情况下的弹性采收率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7)式,定义等效压差Δp*,使泄油面积与由井网参数确定的泄油面积相等,即将(5)式代入(11)式,解得Δp*的计算可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特别地,当n为-1时:将(7)式中Δp替换为Δp*,重新计算(8)式和(9)式,可得泄油半径小于极限泄油半径时泄油范围内的弹性采收率式中M=(1-2Δp*/3Δp),定义为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系数。
根据Δp*的定义,Δp*≤Δp,且当Δp*=Δp 时,泄油半径等于极限泄油半径。
因此,按泄油半径与极限泄油半径间的关系,M的取值如下:实际井网弹性采收率的计算分以下2个步骤:①根据油藏参数和井网参数,由(13)式计算Δp*;②Δp*≥Δp时,弹性采收率由(11)式计算,否则则采用(15)式计算。
采用算例分析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的影响因素,所用基本数据如下:油藏综合压缩系数8×10-4(MPa-1),孔隙度0.15,初始含油饱和度0.65,原始地层压力35MPa,井底流压15MPa,原始地层压力下原油体积系数1.2,泡点压力下体积系数1.25,y方向渗透率为1×10-3μm2,α 为 0.5,n为-1,x 方向渗透率作为变量。
图1为Kx=10×10-3μm2时,弹性采收率随泄油面积(用井网密度来表示)的变化关系。
常规计算方法计算的弹性采收率为恒定的值17.23%.可以看出,和弹性采收率与井网密度无关的常规认识不同,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大(泄油面积减小),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收率大幅度提高,这主要是由于随井网密度的增大,储集层中未启动区减小,整体泄油面积增大。
但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收率值仍与常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启动压力增大了地层的渗流阻力造成的。
图中井网密度为5口/km2时,对应极限泄油半径,小于该井网密度,弹性采收率为定值。
生产实践亦表明,小井距开发是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方式,验证了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图1 弹性采收率随井网密度的变化4 结论(1)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受储集层各向异性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常规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难以适应,本文提出的方法适合计算该类油藏的弹性采收率。
(2)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极限泄油范围内的弹性采收率为常规方法计算值的1/3,并从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油量下降以及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实践两方面阐述了该结果的合理性。
(3)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大(泄油面积减小),考虑非达西渗流后弹性采收率大幅度提高。
加密井网可以提高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弹性采收率。
符号注释B ob——井底流压下的原油体积系数,f;B oi——原始地层压力下原油体积系数,f;c t——综合压缩系数,MPa-1;E t——弹性采收率,f;G——启动压力梯度,MPa/m;h——有效厚度,m;Kθ——任一点总渗透率,10-3μm2;Kx——平行于裂缝方向渗透率,10-3μm2;Ky——垂直于裂缝方向渗透率,10-3μm2;M——弹性采收率系数,f;N——地质储量,m3;ΔN p——弹性采油量,m3;p i,p wf——分别为原始地层压力和井底流压,MPa;Δp*——等效压差,MPa;r e——油藏边界,m;r lim——极限泄油半径,m;S——井网参数确定的泄油面积,m2;S wc——束缚水饱和度,f;α——实验数据回归系数;φ——孔隙度,f;θ——与K x方向的夹角,(°).参考文献:[1]周志军,宋洪才,孟令波,等.低渗透裂缝性油田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3):228-230.[2]姚约东,葛家理.低渗透油层非达西渗流规律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213-215.[3]陶军,姚军,范子菲,等.一种确定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8,29(5):626-628.[4]刘建军.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流-固耦合理论与数值模拟[J].力学学报,2002,34(5):779-783.[5]冯金德,程林松,李春兰,等.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单井渗流数学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1):78-81.[6]韩德金,张凤莲,周锡生,等.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J].石油学报,2007,28(1):83-86.[7]熊伟,雷群,刘先贵,等.低渗透油藏拟启动压力梯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2):232-235.[8]郝斐,程林松,李春兰,等.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6):29-32.[9]姜瑞忠,张晓亮.低渗透油藏弹性采收率计算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8,15(4):70-72.[10]邓明胜,汪福成,迟田立,等.朝阳沟裂缝性低渗透油田井网适应性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