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过程以及沉积后应力的变化而变得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接性也因此而各异,同时由于基岩的存在并向裂缝和/或井筒供液,造成了相同位置基岩

和裂缝压力和饱和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应也就导致了渗吸、渗流、重力驱替以及再渗透等的发生,使得两种介质之间的窜流机理异常的复杂;所以目前对于天然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最小的费用真实的对裂缝进行描述和对介质间窜流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的模拟。

1 连续性模型数值模拟

1.1 双重介质模型

对于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问题,1976年Kazemi开发了一套可以用于对天然裂缝性油藏进行单相或两相流动进行模拟的三维数值模拟器;该模型是从Warren-Root的单相模型扩展到两相的,模拟器中考虑了因此而引起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重力作用、渗吸作用以及油藏性质的变化;可以对均匀分布的或者不均匀分布的甚至是没有裂缝的情况进行模拟,并可以进行裂缝性油藏中油水驱替过程的模拟和非稳态测试的计算。

在该模型中,Kazemi将裂缝作为连续介质,而将基岩作为被裂缝切割的不连续的岩块,同时裂缝也就成为了基岩的边界;流动方程是通过有限差分的方法进行差分的,一个典型的差分网格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岩岩块,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在该差分网格中的基岩岩块都具有相同的压力和饱和度;对单个基岩岩块内的重力分异作用没有进行考虑,但对一个计算网格到另一个计算网格的整体的重力分异进行了计算;为了对非均质性进行考虑,对局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重新的定义,可以对局部裂缝或非裂缝的情况进行模拟,在对非裂缝部分进行处理的过程中,Kazemi给出的方法是这样的,即先把非裂缝区域的各种基岩介质的性质都设置为零,然后再将裂缝的性质设置为基岩的性质。

Kazemi的天然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打开了这方面的先河,随后有很多的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几乎在和Kazemi同一时期,Rossen提出了一个方法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不像其他的常规模拟其只对裂缝进行模拟,在Rossen的方法中,将基岩岩块作为了一种源或汇来进行处理,该源或汇项是基岩岩块和流体性质的函数,同时像Kazemi方法中一样,其将裂缝中的压力和饱和度作为了基岩的边界条件,这些源/汇项方程或者通过历史拟合模拟、或者通过单独的实验室实验或者通过单基岩岩块的模拟得出。

该方法在裂缝性油藏模拟中的应用相对于目前存在的模拟方法存在着很多的优点,首先第一点是在对裂缝进行模的压力和饱和度的计算过程中,源/汇项都是采用半隐式进行处理的,这就避免了在随后的裂缝-基岩求解的过程中所固有的不稳定的问题,同时也将基岩和裂缝之间的动态联系的更加紧密了;为了对一个大的模拟网格中流体的接触面的运动进行模拟和对油气和油水接触面的后退进行处理,文章中给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

在Rossen 的方法中,其将出入基岩中的流体的交换的处理和常规模拟器中对注入和生产的处理类似;流体向裂缝的流动由“源”来代表,而由裂缝向基岩的流动的流动则用“汇”来代表。

同时在该方法中,基岩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具有低孔隙度和高含水饱和度的称之为“湿岩块”,这类基岩为油藏提供压力支持,但只能和裂缝交换水;第二类是高孔隙度和具有较高含油率的基岩,称之为“有效基岩”,其可以通过重力驱动、毛细管压力效应和流体膨胀的作用等和裂缝之间进行原油的窜流;每一个计算网格都包括一个“湿岩块”和一个“有效岩块”,可以代表流入和流出这些基岩的“源”和“汇”。

“源”或“汇”项的符号和大小取决于基岩岩块的类型、基岩中流体的饱和度和周围裂缝中流体的环境。

例如对于“有效基岩”处于裂缝中为原油的环境下,其窜流量可以用简单的物质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1111

++++-=n o

n m n om n m n o n om n o B PV S PV B S Q (1) 由于未知数是1+n o P ,所以可以采用半隐式的方法对上式进行处理:

()

n o n o o om n om n om P P P Q Q Q -??+=++11 (2) (1)式表示的是基岩中排出的油量,(2)式近似表示了进入裂缝中的油量,二者并不相等,为了保持物质平衡,可采用下式进行校正:

()()

n o n o o n om n o n o o n om n

om n om P P P Q P P P Q Q Q -??+-??-=++-+1111

(3) 当“有效岩块”处于水或天然气的环境下,不但存在着流体的膨胀,同时还

存在着渗吸和重力驱替等作用,所以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要分别进行考虑;同时在对水和天然气环境的处理过程中采用了采收率曲线,该曲线将基岩岩块在一定的压力水平下水或天然气的饱和度和无因次时间关联了起来,该采收率曲线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或者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

随后在1983年,Thomas等人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于对裂缝性油藏进行三维、油气水三相的流动进行模拟的模型,采用了双重介质系统,即流体的流动主要发生在裂缝中,同时在局部存在着基岩和裂缝之间流体的交换,基岩和裂缝之间的流体交换函数是由Warren-Root方法延伸所得到的,但考虑了毛细管压力、重力和粘滞力的影响。

裂缝的流动方程和基岩/裂缝之间的流动方程都对压力、水饱和度、气饱和度和饱和压力进行了隐式的求解,考虑了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的滞后效应。

但是其仍然对每一个计算网格中基岩岩块都认为是相同的来处理;但在考虑基岩和裂缝的窜流时,从流体的饱和度的角度对相对渗透率参数进行了修正。

同样是在1983年,A.M.Saidi认识到了基岩和裂缝之间拟稳态窜流函数的局限性,开发了一个三维三相模拟器,可以对全部或部分发育裂缝的油藏进行研究;当裂缝性油藏中的压力以较大的速度下降或者是由较大的区块所组成时,相对于不稳态方程,拟稳态的计算将会导致较大的误差;同时,当重力驱替和渗吸过程等这些裂缝性油藏中最重要的机理仅用一个“集成参数”来代替时,在对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量的计算中会出现更大的误差。

由于以上的原因,Saidi在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数值模拟的过程中,对基岩网格进行了再次的划分,同时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也采用了不稳态压力和扩散方程进行了计算;在这种计算方法中,重力驱替也得到了准确的描述。由于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函数取决于其相对于裂缝中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的位置,所以对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进行了推导。

在众多的因素中,基岩的几何形态是对裂缝性油藏的采收率进行评估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对一个给定油藏其中的基岩岩块尺寸的规模进行估计是十分重要的,或者最少应该知道随着深度的不同基岩的平均尺寸。

在确定了基岩周围流体性质之后,Saidi对基岩和裂缝的压力进行了分别的计算,进而对于基岩处于不同的液体环境中时的窜流量、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

以及相对渗透率导数等的计算都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从而得到了基岩在不同边界条件(裂缝中的压力和流体分布)的窜流量。

以上这些模型都是基于双重介质的天然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对裂缝系统进行网格划分,通常为一组基岩岩块对应于每一个裂缝网格,用窜流函数来表示由于重力驱替或者其他过程所引起的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

2、其他方面和上面类似,只是采用拟稳态的概念来描述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

1.2 有效渗透率方法

关于连续性介质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模拟,Michael F.Lough ,Seong H.Lee 和Jairam Kamath 等人提出了一个计算有效渗透率的新方法,该有效渗透率可以用于常规的数值模拟器;其基础在于其结合了离散裂缝网络所代表的裂缝的真实性和连续性模型所能够提供的对计算的复杂性;最终提出来了一个基于边界元方法的高效的数值计算代码;该代码允许裂缝系统非常的复杂并且连接性较差的情况,同时还包括了基岩中流体流动的贡献;对于流体在基岩中的流动,裂缝系统将其处理为一个面源分布;采用了周期性边界条件来计算单个网格的有限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的计算可以简单的用一下几个式子进行表示:

P ?-= (4)

其中:

???=?G G dv pdv P

=

文中首先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其方法进行了检验,然后将其应用到了一个实际的油藏中,如下几图很好的说明了该方的应用;图1中上图是一个假设的裂缝网络,下图则是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来的每个网格的有效渗透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效渗透率很好的表示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图2~5则是对一个真实油藏的有效渗透率的计算、流动的数值模拟以及模拟结果和裂缝方位等的对

比,同样可以看出其有着很好的符合性。

图1 一个简单模型的计算示例

图2 某油藏实际的裂缝部分图

图3 该油藏一部分经过理想化后的裂缝分布图

图4 基于以上裂缝模型计算出来的有效渗透率场中的流动模拟图

2 离散性模型数值模拟

2.1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在关于离散性模型中,又可以大致上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为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另一类为PNM(管网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对裂缝进行了显式的处理,但随着目前各种地质、地震、测井和油藏描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油藏中裂缝的描述也越来越精细,所得到的裂缝的数据惊人;所以在对裂缝介质进行离散时,一是要尽可能准确的对裂缝的性质进行刻画,同时还要考虑到计算代价的问题。在对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量进行考虑时,采用了拟稳态的概念,但是由于基岩的体积和形状取决于其周围的裂缝的几何形状,所以即使是使用了拟稳态的概念,油藏全区域的基岩和裂缝之间的窜流也不是均质的;同时在对窜流量进

行计算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点流量的近似方法。

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技术-2

碳酸盐岩油藏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油藏。碳酸盐储层通常为低孔隙度,而且可能含有裂缝。碳酸盐岩储集层都是具天然裂缝的地层,具有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均匀分布的特性。在碳酸盐岩(尤其是岩石基质中)处于低渗透率和低孔隙度的状态时,储层中流体的流动很可能完全取决于裂缝系统的状况;而岩石基质仅仅起一个油源的作用(类似于敏密砂岩层和天然气流)。如果是孔隙型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可能造成注入流体对储层的不均匀波及,从而使其过早突破进入生产井,结果是采收率下降。众多的研究者把碳酸盐储层的含油丰度作为研究目标,试图刻画其非均匀性,将不同类型的裂缝性储层分门别类,并确定哪些岩石特性和流体性能对最终采收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衰竭式开采主要是利用油藏的边水、底水,以及油气藏自身、储层岩石和束缚水的弹性能采出原油。衰竭式开采有以下三个优点,①充分利用天然能量②可以节省投资③地层适应性强。由于衰竭式开采是以压力的大幅度下降为代价进行开采的,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 自然衰竭式方式开采依靠地层能量衰竭开发油田的方式往往发生在无气顶时水压驱动的油田开发初期,在该阶段没有压力补给系统,或者少数区块用来增压的注入井布局不适用,亦或是不合理。除此之外,当采液速度比较大,甚至含有边水、底水或者是气顶的储层能量发生衰竭,而水或者气体又不足以弥补由于采出原油而造成的地层亏空体积时,该开采方式也会产生作用。自然衰竭式开采分为两个阶段:①弹性封闭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由原始压力下降至泡点压力的时期;②溶解气驱开采阶段,该阶段发生在地层压力低于泡点压力的时期 衰竭式开采可以充分利用天然能量,节省投资,而且地层适应性强。因此,只要油藏的应力敏感性不是太强,都可以采用衰竭方式开采原油。下面主要对采油速度、油水粘度比、水平和垂向渗透率、水油密度差、地层水粘度、夹层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于衰竭式开采,不像补充能量开采,在一次采油后可通过二次采油甚至三次采油来提高最终采收率。如果低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能够有效保持地层压力,但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利的,而且地层天然能量就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果高于合理速度开采,虽然短期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利的。一是因为底水锥进,油水界面上升不均匀,从而使边底水的波及系数降低;二是岩块被水包围时,油相渗透率会下降,位于岩块中部较小孔隙中的油很难排出来,甚至产生水锁,降低了驱油效率,导致最终采收率降低。尤其在开发早期,如果采油速度没有控制好,引起水淹,造成油水关系复杂,为中后期的生产和治理增加了难度。

油藏数值模拟

名词解释 油藏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数学模拟物理模型数值模型质量守恒定律适定问题初始条件黑油模型组分模型网格节点块中心网格点中心网格离散化有限差分法显示差分 隐式差分前差分后差分中心差分点交替排列格式交替对角排列格式标准排列格式 对角排列格式隐式差分格式差分方程稳定性截断误差松弛法IMPES方法历史拟合 动态预测灵敏度实验 选择题 由于油藏各点的渗透率不同,束缚水饱和度不同,因而需要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 以X方向为例,传导系数为 块中心网格是用()来表示小块坐标的 A网格块中心B节点C网格块边缘D网格块夹角 下述表达式表示定产量内边界条件的是 认识油田的主要方法有直接观察法和模拟法 相对渗透率取值一般取上游权的处理方法 IMPES方法是()的求解方法 A隐式压力B隐式饱和度C全隐式 历史拟合在含水拟合时主要是对()的修改 A孔隙度B相对渗透率曲线C渗透率D地层厚度 在隐式差分格式中,有多个未知数,当已知第n时刻的值P i n时,为了求出第n+1时刻的P i n+1,需要() A解n个方程B解一个线性代数方程组C直接求解D解一个方程 根据每一组分的质量守恒建立的渗流数学模型称为()模型 A热采B化学驱C黑油D组分 一维径向模拟时r=10cm,r=40cm,那么可以推断r s的大小是 A120 B200 C400D 640 下列哪一种方法不属于迭代求解方法 A雅克比法B超松弛法CLU分解法D交替方向隐式法 对于二位6*4网络系统,如果按行标准排列,气半带宽W= A6 B4 C12 D8 克兰克?尼克森差分格式的截断误差为() 块中心网格和点中心网格的差分方程相比较,结果() A一样的B有半个网格的误差C相差流动项系数D维数不同 三.判断题2分*10 1.黑油模型中水相与其他两相不发生质量转移,气可以从油中出入,但不能汽化液相 2.离散化的核心是把整体分为若干单元来处理,它是油藏对象的空间离散 3.显式差分格式是有条件收敛的 4.差分方程组的直接解法的特点是计算工作量小,精确度较高,计算程序简单 5.差分方程组的迭代解法主要用于处理系数矩阵阶数较高的问题 6.相对渗透率取值一般取上游权的处理方法 7.油藏模拟的基础在于油藏描述和生产动态,若油层参数和生产数据不准确,通过数值模 拟的算法也可以消除 8.显示差分格式的稳定条件是△t/△x2≤0.5 9.有限差分法就是用差商来代替微商

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

收稿日期:2007 07 21 基金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编号:2002CCA 00700)作者简介:王锐(1981 ),男,博士,主要从事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及其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1673 064X(2007)06 0056 04 裂缝性低渗油藏周期注水与渗吸效应实验 Cyclic waterf looding and imbibition experiments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王锐1,岳湘安,尤源1,梁继文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高采收率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2.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结合长岩心周期注水实验与不同压降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得出了渗吸效应在周期注水中所起 的作用,进行了不同周期下的周期注水实验、无压降条件下的静态渗吸实验、不同压力及压降幅度下的动态渗吸实验,并将三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开采中效果明显;低渗透基质油藏中毛管力具有较强作用;压力波动幅度对渗吸效应的影响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综合低渗透油藏中较强的压敏性,得出周期间歇性注水实验过程中,压力波动幅度较低才能获得较高采收率. 关键词:周期注水;渗吸;压降幅度;压敏性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进行,目前新探明的储量近30.9%属于低渗透油藏,其中,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低渗透油藏一般存在着大量的裂缝.基质作为主要的储油空间,裂缝作为主要的渗流通道,常规注水开发由于渗透率存在巨大差异,注入水一般沿着高渗透裂缝窜流,水驱后期高含水饱和度的裂缝系统与高含油饱和度的基质系统交织共存,基质岩块中大量剩余油不能被采出,水驱开发效果很差[1].周期注水是该类油藏开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亦称间歇注水、脉冲注水等,其驱油机理是周期性地改变注入量和采出量,在地层中造成不稳定的压力场,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重新分布,从而使注入水在层间压力差的作用下发生层间渗流,促进毛管吸渗作用,增大注水波及体积系数及洗油效率,提高采收率.其实质是发挥低渗透率基质系统的毛管力作用及压力周期涨落时基质与裂缝间流体的质量交换作用,使原油从致密的基质系统排入裂缝系统,即影响周期 注水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渗吸毛管力作用和压力周期涨落时基质与裂缝之间的压差.前人对于周期注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改变注入端注水量以及设定不同的注采周期形成一定的压力波动,并观察和分析该压力波动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进而结合数值模拟研 究了周期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得出了影响周期注水驱油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毛管力和压力波动引起的压差[2 5].本文从渗吸实验的角度,通过设定不同的压降幅度和降压速度,来观察其对渗吸作用的影响,从而对周期注水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 1 长岩心周期注水实验 本文选用80cm 45cm 45cm 的自制长岩心进行周期注水实验.岩心基质渗透率5 10 -6 m 2 , 孔隙度24%,为强亲水性岩心.选用长庆原油与煤油1 4配比的模拟油饱和岩心,初始含油饱和度为 2007年11月第22卷第6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 an Shiy ou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ition)Nov.2007V ol.22No.6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第一章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 油藏数值模拟 油藏数值模拟简述 油藏数值模拟是根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描述油气藏中流体渗流规律 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求得数值解来研究其运动变化规律。其实质就是利用数学、地质、物理、计算机等理论方法技术对实际油藏的复制。其基础理论是基于达西渗流定律。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利用建立起的数学模型来展现真实油藏动态,同时采用流体力学来模 拟实际的油田开采的一个过程。基本原理是把生产或注人动态作为确定值,通过调整模型的不确定因素使计算的确定值(生产动态)与实际吻合。其数学模型,是通过一组方程组,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描述油藏真实的物理过程。充分考虑了油藏构造形态、断层位置、油砂体分布、油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流体PVT性质的变化等因素。这组流动方程组由运动方程、状态方程和连续方程所组成。油藏数值模拟是以应用数学模型为基础的用来再现油田实际生产动态的过程。具体是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油藏工程、测井等方法,通过渗流力学,借助大型计算机为介质条件建立三维底层模型参数场中,对数学方程求解重现油田生产历史,解决实际问题。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从50年代的提出到90年代间历经40年的发展,日益成熟。现在进入另外一个发展周期。近十年油藏数值模拟为油田开发研究和解决实际决策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油田开发好坏的衡量、投资预测及油田开发方案的优选、评价采收指标等应用 非常广泛。 油藏数值模拟功能包括两大部分:①复杂渗流力学研究,②实际油气藏开发过程整体模 拟研究,且可重复、周期短、费用低。

图1油藏数值模拟流程图 油藏数值模拟的类型 油藏数值模拟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多种, 划分时最常用的标准是油藏类型、 需要模拟的油 藏流体类型和目标油藏中发生的开采过程, 也可以根据油气藏特性及开发时需要处理的各种 各样的复杂问题而设定, 油气藏特性和油气性质不同, 选择的模型也不同, 还可以根据油藏 数值模拟模型所使用的坐标系、空间维数和相态数来划分。 以油藏和流体类型来划分,其模型有:气体模型、黑油模型和组分模型; 以开采过程来 划分,其模型包括:常规油藏、化学驱、热采和混合驱模型。 以油藏和流体描述为基础的油藏模型分为两类:黑油模型和组分模型。 (1) 黑油模型,是常规油田开发应用的油藏数值模型,用于开采过程中,对油藏 流体组分变化不敏感的情况, 是最完善、最成熟的。黑油模型假设质量转移完全取决于 压力变化,适应于油质比较重的油藏类型,在这些模型中,流体性质 E O 、B g 、R S 决定PVT 的 变化,如普通稠油及中质油的油气藏。 (2) 组分模型,应用于开采过程中对组分变化敏感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挥发性油 藏和凝析气藏的一次衰竭采油阶段, 用组分模型进行模拟。在组分模型中,适用于油质比较轻、气体组分比较高的油气藏, 使用 数据化 流体的PVT 数据、相 渗曲线、岩石数据 建立地质模型 建立网格 参数场 表格数据 油水井产量、井史 数据 T 动态模拟 含油边界拟合 非井点地质静态参数拟合 区块、单井压力拟合 生产指数拟合 以及压力保持阶段。同时,多次接触混相过程通常也采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裂缝性油藏单井渗流规律研究 冯金德1,2,程林松1,2,李春兰1,2 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 2.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昌平(102249) E-mail: kind.f@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46177.html, 摘 要:在进行裂缝性油藏渗流理论研究时,用常规方法难以对随机分布在储层中的不与油水井相连通的天然裂缝进行处理。针对这个难题,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田开发研究中,考虑天然裂缝表征参数对渗流特征的影响,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单井稳态渗流的理论模型。用实际油藏参数进行了实例计算,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开度、裂缝数目、裂缝线密度及裂缝与油井的相对距离等参数对压力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距井约10m范围内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大,超过10m范围,天然裂缝对压力产量的作用减小;裂缝开度、数量和线密度超过一定值后天然裂缝对压力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减小。实现油水井、井网与裂缝参数的合理匹配,是有效利用天然裂缝,提高裂缝性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渗流;等值渗流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12 文献[1]认为天然裂缝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地层的渗透率和造成了储层的各向异性,根据等值渗流阻力原理[2]对天然裂缝进行处理,建立了研究裂缝性油藏的产能及压力分布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天然裂缝的渗透率、开度、长度、数量及裂缝与井的相对位置等参数。但模型中裂缝的数量为常数,裂缝密度是沿径向变化的,不能用来研究裂缝线密度为常数时的压力和产量变化规律。针对该问题,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模型中考虑了裂缝密度。 1 地质模型 天然裂缝与流线方向平行时增产作用最显著,因此模型中只考虑天然裂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情况,即认为天然裂缝发育方向平行流线方向。基本假设如下:①圆形供给边界的地层中央一有口生产井;②油层中存在天然裂缝,天然裂缝都为垂直缝,方向沿径向;③天然裂缝中的流体流动符合达西渗流规律;④油层水平均质等厚;⑤油层中流体为原油;⑥忽略流体及油层的弹性作用。 油层供液半径为R e,外边界压力为p e,油层渗透率为K1,生产井半径为R w,井底流压为p w,天然裂缝数量为n,天然裂缝长度为l,天然裂缝渗透率为K f,裂缝开度为b f。示意图如图1中左图所示。存在天然裂缝的油藏的简化地质模型如图1中右图所示。认为天然裂缝对油层的主要贡献是增加了油层的渗透率。因此,在天然裂缝发育处形成一个较油层渗透率高的区域(如图1中区域2),区域2的渗透率为K2,外边界压力为p1,内边界压力为p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深层变形介质复杂油气非线性渗流模型”(90210019)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模型”(20060425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与开发对策研究”(NCET-05-0108)

油藏数值模拟目的

数值模拟的目的 (一)、为什么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工作 研究和开发一个油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科技问题,高精度的地震资料的处理解释提供研究区域的构造、断层、边界及其走向,但地震纵向分辨率受到限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个同相轴(地震道) 中沉积砂体的物性变化特征;测井可较好的反映到小于1米以下沉积砂体的物性特征,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结果。但作为新老油田开发方案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是地震、地质、测井理论方法都无法做到的。地质上仅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测井用于生产监测不能以点带面。惟独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可再现生产历史,定量分析剩余油潜力;并做到室内研究投入少、时间短,还可进行开发方案优选及经济评价工作。所以总公司强调开发方案的部署一定要开展数值模拟工作。值得强调的是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提倡一体化,注重前期的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即油藏描述工作。 (二)、油藏数值模拟的目的 在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前,首先应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及意义,即最终所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什么?一般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可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1. 初期开发方案的模拟 1) .评价开发方式;如:枯竭开采、注水开发等。 2) .选择合理井网、开发层系、确定井位; 3) .选择合理的注采方式、注采比; 4) .对油藏和流体性质敏感性研究。 2. 对已开发油田历史模拟 1) . 核实地质储量,确定基本的驱替机理(如:是天然驱,还是注水开发。); 2) .确定产液量和生产周期; 3) .确定油藏和流体特性; 4) .提出问题、潜力所在区域。 3. 动态预测 1) .开发指标预测及经济评价 2) .评价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如:一次采油、注水、注气、化学驱等) 3) .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规律的研究,再现生产历史动态诸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范围和类型; ?单井调整:改变液流方向、注采井别、注水层位; ?扩大水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 4) .潜力评价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诸如: ? 确定井位、加密井的位置;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近20年来,在低渗透砂岩、海相碳酸盐岩、火山岩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发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开发配套技术。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成熟技术有注水、压裂、注气等,储层精细描述和保护油气层是开发关键。多分支井技术、地震裂缝成像和裂缝诊断技术、新型压裂技术、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本文主要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发展趋势 1 前 言 在中国特有的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中,普遍具有储层物性较差的特点,相应发育了丰富的低渗透油气资源。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中国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通过持续不断的开发技术攻关和创新,中国的低渗透资源实现了规模有效开发,形成了国际一流的低渗透开发配套技术系列。在中国油气产量构成中低渗透产量的比例逐步上升,地位越来越重要。 低渗透油藏通常具有低丰度、低压、低产“三低”特点,其有效开发难度很大。低渗储层中油气富集区,特别是裂缝发育带和相对高产区带的识别评价、开发方案优化、钻采工艺、储层改造、油井产量、开采成本、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等技术经济问题,制约着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和高效开发。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低渗透油气藏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国外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有注水保持地层能量、压裂改造油层和注气等,储层地质研究和保护油层措施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小井眼技术、水平井、多分支井技术和CO2泡沫酸化压裂新技术应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井产量,实现了低渗透油田少井高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2 低渗透油藏的特点 2.1 低渗透的概念 严格来讲,低渗透是针对储层的概念,一般是指渗透性能低的储层,国外一般将低渗透储层称之为致密储层。而进一步延伸和概念拓展,低渗透一词又包含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现在讲到低渗透一词,其普遍的含义是指低渗透油气藏。具体来说低渗透油气田是指油层孔隙度低、喉道小、流体渗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过程以及沉积后应力的变化而变得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接性也因此而各异,同时由于基岩的存在并向裂缝和/或井筒供液,造成了相同位置基岩

油藏数值模拟入门指南

[转]【推荐】油藏数值模拟入门指南 尝试写一写油藏数值模拟入门指南,希望对那些刚刚开始进入油藏数值模拟领域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第一:从掌握一套商业软件入手。 我给所有预从事油藏数值模拟领域工作的人员第一个建议是先从学一套商业数值模拟软件开始。起点越高越好,也就是说软件功能越强越庞大越好。现在在市场上流通的ECLIPSE,VIP 和CMG都可以。如果先学小软件容易走弯路。有时候掌握一套小软件后再学商业软件会有心里障碍。 对于软件的学习,当然如果能参加软件培训最好。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时候你就需要从软件安装时附带的练习做起。油藏数值模拟软件通常分为主模型,数模前处理和数模后处理。主模型是数模的模拟器,即计算部分。这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它可以细分为黑油模拟器,组分模拟气,热采模拟器,流线法模拟器等。数模前处理是一些为主模拟器做数据准备的模块。比如准备油田的构造模型,属性模型,流体的PVT参数,岩石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参数,油田的生产数据等。数模后处理是显示模拟计算结果以及进行结果分析。 以ECLIPSE软件为例,ECLIPSE100,ECLIPSE300和FrontSim是主模拟器。ECLISPE100是对黑油模型进行计算,ECLISPE300是对组分模型和热采模拟进行计算,FrontSim是流线法模拟器。前处理模块有Flogrid,PVTi,SCAL,Schedule,VFPi等。Flogrid用于为数值模拟建立模拟模型,包括油田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PVTi用于为模拟准备流体的PVT参数,对于黑油模型,主要是流体的属性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表,对于组分模型是状态方程;SCAL为模型准备岩石的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输入参数;Schedule处理油田的生产数据,输出ECLIPSE 需要的数据格式(关键字);VFPi是生成井的垂直管流曲线表,用于模拟井筒管流。ECLIPSE OFFICE和FLOVIZ是后处理模块,进行计算曲线和三维场数据显示和分析,ECLIPSE OFFICE同时也是ECLIPSE的集成平台。 对于初学者,不但要学主模型,也需要学前后处理。对于ECLISPE的初学者,应该先从ECLISPE OFFICE学起,把ECLISPE OFFICE的安装练习做完。然后再去学Flogrid,Schedule 和SCAL。PVTi主要用于组分模型,做黑油模型可以不用。 第二:做油藏数值模拟都需要准备什么参数 在照着软件提供的安装例子做练习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虽然一步一步按照手册的说明做,但做的时候不明白每一步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时候的重点在于你要知道你一开始做的工作都是为数值模拟计算提供满足软件格式要求的基础参数。有了这些基础参数你才能开始进行模拟计算。这些基础参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模拟工作的基本信息:设定是进行黑油模拟,还是热采或组分模拟;模拟采用的单位制(米制或英制);模拟模型大小(你的模型在X,Y,Z三方向的网格数);模拟模型网格类型(角点网格,矩形网格,径向网格或非结构性网格);模拟油藏的流体信息(是油,气,水三相还是油水或气水两相,还可以是油或气或水单相,有没有溶解气和挥发油等);模拟油田投入开发的时间;模拟有没有应用到一些特殊功能(局部网格加密,三次采油,端点标定,多段井等);模拟计算的解法(全隐式,隐压显饱或自适应)。 2。油藏模型:模型在X,Y,Z三方向的网格尺寸大小,每个网格的顶面深度,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净厚度(或净毛比)。网格是死网格还是活网格。断层走向和断层传导率。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正文)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 257061)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第19卷第1期断块油气田 FAUU:BUOCKOIL&GASmU)2012年1月 文章编号:1005.8907(2012)01.0092-03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 陈莹莹1,孙雷1,田同辉2,潘毅1,董卫军1,刘彦子1(1.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复杂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渗流机理物理模拟研究”(2008ZX05014.004) 摘要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油时,驱替速度与采出程度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岩石表面润湿性、裂缝连通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裂缝地层倾斜角度有关,地层倾斜角度越小,采出程度越高。裂缝性油层较厚时,水驱后油层顶部可能会有大量剩余油。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可视化模型;剩余油分布;水驱油机理;临界驱替速度 中图分类号:TE344文献标志码:A ExperimentOHwater-oildisplacingforvisiblemodeloffracturedcarbonatereservoir ChenYingyingl,Suntel',TiunTongh.i2,PanYP,Dungweuun;LiuYan五1 (1SmteKeyLaboratoryofOH&GasReservoirGeologyandExploitation,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610500, China;2.ShengliOilfieldCompany,SINOPEC,Dengylng257000,China) 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researchofflowmechanisminthefracturedcarbonatereservoir.Basedontheactualgeologiccharacteristicsandcore,itdesignsavisiblenetworkfracturemodeltosimulatethewaterfloodingmechanismandanalyzestheinfluenceofdifferentinjectionvelocitiesandinclinationanglesofmodelonthewaterfloodingeffect.Theoilandwaterdistributioninprocessofwaterfloodingisundemtood.Becauseofreservoirheterogeneity,residualoilismainlyintheformofisolateddroplet,cantandmembrane,etc.Theformationmechanismofresidualoilisdifferent.Theexperimentresultsindicatethatwhenwater-oildisplacing,thedisplacingvelocityisnotproportionaltorecoverydegree,butthereisanoptimumdisplacingvelocityinwaterflooding,thatisthecriticaldisplacingvelocity.Theformationanddistributionofremainingoilismainlyaffectedbywettabilityofrock,connectivityoffractureanddifferentiationofgravity.Thewater-oildisplacingefficiencyisrelatedtotheinclinationangleoffracturedreservoir.Thesmallerthefracturedlayerdipis,thehigherthedegreeofrecoveryis.Iftheoil-bearinglayeristhick,thereisagreatpotentialfordevelopmentonthetopofoil—bearinglayer. Keywords:fracturedreservoir,visiblemodekremainingoildistribution;water-oildisplacingmechanism;criticaldisplacingvelocity 模拟水驱油实验研究主要采用仿真模型或真实储层模型。真实岩样具有原始储层岩石本身的结构特征和表面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较仿真模型更可信,并且可实现流体的渗流动态可视化,应用比较广泛[1圳。笔者在实验模型和参数满足相似准数的基础上。开展了裂缝体可视化模型水驱油相关实验。研究微观水驱油速度对低渗透裂缝性油层水驱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以期有助于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工作。1实验准备 采用二维可视化人工裂缝模型进行测试。模型制作及实验设备准备程序为:1)采用SL油田CG201井 收稿日期:2011.05.11;改回日期:201I-11.25。 作者简介:陈莹莹,女,1986年生,在读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E.mail:chenyingyin90393@yahoo.com.cn。 引用格式:陈莹莹,孙雷,田同辉,等.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1):92。94. ChenYingying,SunLei,TianTonghui,eta1.Experimentonwater?oildisplacingforvisiblemodeloffracturedcarbonatereservoir[J】.Fault. BlockOil&GasField。2012.19(1):92-94. 0 万方数据

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第一章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分析 令狐采学 1.1油藏数值模拟 1.1.1油藏数值模拟简述 油藏数值模拟是根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描述油气藏中流体渗流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求得数值解来研究其运动变化规律。其实质就是利用数学、地质、物理、计算机等理论方法技术对实际油藏的复制。其基础理论是基于达西渗流定律。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利用建立起的数学模型来展现真实油藏动态,同时采用流体力学来模拟实际的油田开采的一个过程。基本原理是把生产或注人动态作为确定值,通过调整模型的不确定因素使计算的确定值(生产动态)与实际吻合。其数学模型,是通过一组方程组,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描述油藏真实的物理过程。充分考虑了油藏构造形态、断层位置、油砂体分布、油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和流体PVT性质的变化等因素。这组流动方程组由运动方程、状态方程和连续方程所组成。油藏数值模拟是以应用数学模型为基础的用来再现油田实际生产动态的过程。具体是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油藏工程、测井等方法,通过渗流力学,借助大型计算机为介质条件建立三维底层

模型参数场中,对数学方程求解重现油田生产历史,解决实际问题。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从50 年代的提出到90 年代间历经40 年的发展,日益成熟。现在进入另外一个发展周期。近十年油藏数值模拟为油田开发研究和解决实际决策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油田开发好坏的衡量、投资预测及油田开发方案的优选、评价采收指标等应用非常广泛。 油藏数值模拟功能包括两大部分:①复杂渗流力学研究,②实际油气藏开发过程整体模拟研究,且可重复、周期短、费用低。 图1 油藏数值模拟流程图 1.1.2油藏数值模拟的类型 油藏数值模拟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划分时最常用的标准是油藏类型、需要模拟的油藏流体类型和目标油藏中发生的开采过程,也可以根据油气藏特性及开发时需要处理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而设定,油气藏特性和油气性质不同,选择的模型也不同,还可以根据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所使用的坐标系、空间维数和相态数来划分。 以油藏和流体类型来划分,其模型有:气体模型、黑油模型和组分模型;以开采过程来划分,其模型包括:常规油藏、化学驱、热采和混合驱模型。 以油藏和流体描述为基础的油藏模型分为两类:黑油模型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油气藏工程?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边界元求解方法 姚 军,李亚军,黄朝琴,王子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等效渗透率张量是裂缝性油藏渗流分析的重要参数,应用边界元算法可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根据流量等效原理,考虑每条裂缝的空间分布和属性参数对流动的影响,建立了求解裂缝性多孔介质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数学模型的边界元求解方法。实例研究表明,边界元法数值计算结果与解析结果较为一致;裂缝对介质的渗透能力有重要影响,忽略渗透率张量的非对角线元素将产生较大误差;等效渗透率张量能够反映裂缝性多孔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连续介质;边界元方法;周期边界条件;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E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9)06-0080-04 裂缝性油藏在中国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1],由于裂缝性油藏内在的复杂性、模型基本假 设、裂缝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等因素的限制[2-3], 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4-5]和近年出现的离散裂缝网 络模型[6-7]都有其局限性。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则结 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等效渗透 率张量用来表征裂缝性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 性,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重要参数。 渗透率张量理论由Snow [8]提出,以解决裂缝含 水介质渗透各向异性的问题,这种基于优势节理组 统计特征的渗透率张量计算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 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方法不考虑实际裂缝的连通情 况及空间分布情况,计算结果存在误差。Long [9]利 用连续介质理论计算了裂缝性岩体的等效渗透率张 量,没有考虑基岩的渗透性。Tei m oori 等[10]应用边 界元方法计算裂缝性油藏的等效渗透率张量,将裂 缝假设成一维线形裂缝。 笔者根据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的原理,建立求解 裂缝性油藏等效渗透率张量的数学模型,利用边界 元方法求解模型,并进行了实例研究。1 渗透率张量 渗透率是岩石的固有属性,是表征油藏非均质 性和各向异性的重要参数,具有二阶张量形式。二维情况下的渗透率张量可表示为k =k xx k xy k yx k (1) 式中:k 为渗透率张量,μm 2;k ζτ(ζ,τ=x,y )为渗透率张量的分量,μm 2;ζ为渗流速度方向;τ为位势梯度方向。为保证渗透率张量具有物理意义,其应为对称张量[11],即k ζτ=k τζ。当渗透率主轴方向与坐标轴方向平行时,k 为对角形式k =k x 00 k (2) 式中:k x 和k y 分别为x 和y 方向的渗透率主值,μm 2。对于裂缝性多孔介质,其等效渗透率张量综合考虑了网格块中基岩和裂缝对整个系统渗透性的影响,可描述任意裂缝分布和几何形态储层的岩石特征。 2 数学模型 2.1 模型假设 实际储层中的裂缝分布极为复杂,研究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建立储层的理论模型,须对裂缝系 收稿日期2009-09-09;改回日期2009-10-15。 作者简介:姚军,男,教授,1984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采油工程专业,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联系电话:(0532)86981707,E -mail:yaojunhdpu@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46177.html, 。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离散裂缝网络油藏数值模拟技术”(2008Z X05014-005-03)和国家“973”项目“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开发基础研究” (2006CB202404) 第16卷 第6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l .16,No .6 2009年11月 Petr oleu m Geol 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Nov .2009

油藏数值模拟全面解释

前言: 油藏数值模拟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在石油行业中逐步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追溯油藏数值模拟的发展史,从30年代开始研究渗流力学到50年代在石油工业方面得以应用,到70年代进入商品化阶段,而80年代油藏数值模拟又向完善、配套、大型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性软件飞跃发展。近十年油藏数值模拟已成为油田开发研究,解决油田开发决策问题的有力工具。在衡量油田开发好坏、预测投资、对比油田开发方案、评价提高采收率方法等方面应用都极为广泛。 油藏数值模拟就是应用数学模型再现实际油田生产动态。具体通过渗流力学方程借用大型计算机,结合地震、地质、测井、油藏工程学等方法在建立的三维地层属性参数场中,对数学方程进行求解,实现再现油田生产历史,解决油田实际问题。 油藏数值模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技术,涉及油田地质、油层物理、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测井、数学、计算机及系统等学科。而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又以其繁重的前期准备和上机历史拟合运算工作让人望而生畏。 那么如何做好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和尽快掌握模拟技巧?使得今后的油藏数值模拟工作在作业区顺利开展,便是出此书的目的所在。 本书结合以往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教训,成功与失败,参考诸多资料从前期数据准备工作开始到模拟技巧做了较为的详细介绍,以舐读者。有不妥之处,请予指证。同时,今后不定期的将更新的模拟技术及方法推荐给大家。 目录 一、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二、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二、选择适当的数值模型及相类 三、数据录取准备工作 (一)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二)网格选择 (三)数据录入准备 四、历史拟合方法及技巧 (一)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二)对模型参数全面检查 (四)历史拟合 附件1:关于实测压力的皮斯曼校正 附件2:关于烃类有效孔隙体积的计算 一、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3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地下流体渗流规律并将理论用于石油开发; 50年代在模似计算的方法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60年代起步,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解决油田开发上的一些较为简单间题,由于当时计算机的速度只有每秒几万到几十万次,实际上只能做些简单的科学运算; 70 年后主要体现于计算机的快速升级带动了油藏数模的迅猛发展,大型标量机计算速度达到100--500万次,内存也高增主约16兆字节。在理论上黑油模型计算方法更趋成熟,D. W.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_郑浩

第21卷第4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21,No.4 2014年7月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Jul.2014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郑浩,男,工程师,硕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及油藏工程研究。联系电话:(022)25804912,E-mail :zhenghao2@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46177.html,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油藏工程技术应用研究”(2011ZX05024-002-007)。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郑浩,苏彦春,张迎春,王月杰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 摘要: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的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应力敏感性是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的关键,它决定着开发方式、油藏压力保持能力及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采收率;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间的窜流作用在边底水能量充足或人工注水保压开发情况下很难发生,仅在降压开发过程中显现;对于基质系统,毛管压力渗析作用是最主要的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采收率可达4%以上;对于裂缝系统,油水流动近似管流,采收率可达75%以上;重力作用在裂缝性油藏开发过程中虽客观存在,但作用较微弱。基质系统与裂缝系统油水相渗曲线形态的选取仅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对采收率影响很小。关键词: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驱替机理双重介质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E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14)04-0079-05 裂缝性油藏地质成因的复杂性和储层结构的 特殊性,导致其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与常规砂岩油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1-4]。目前,郭小美等通过室内实验手段,研究了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5-7];肖阳等开展了裂缝性油藏生产动态分析和开发效果评价[8-15]。与此同时,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亦逐渐得到关注[16-20],但未对构成裂缝性油藏的基质和裂缝2大系统的开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通过双重介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裂缝性油藏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各自的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并就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渗流特征及驱替机理 裂缝性油藏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导致流体在其 孔隙网络中渗流条件差异很大,从而使这类油藏具有多重孔隙结构特征。为便于研究和评价,根据其孔隙结构特征和流体在其中的流动特点,将多重孔隙介质简化为双重孔隙介质,即裂缝和基质2大系统。其中,裂缝系统是由张开度较大的裂缝及与之相连通的孔洞构成的高渗透网络系统。其裂缝宽度大于10μm ,渗透率可达几平方微米,孔隙度一般不超过1%,含有缝洞的裂缝孔隙度通常低于2%,储 集空间大部分充满原油,含油饱和度接近100%。基质系统由被裂缝切割、大小不等的岩块组成。其 裂缝宽度小于10μm ,渗透率小于10×10-3μm 2, 孔隙度一般为2%~5%,只是孔隙喉道较细小,束缚水饱和度较高,大多在30%以上。由于裂缝和基质2大系统的储集空间特征不同,其渗流特征与驱替机理也存在较大差别。 裂缝系统主要靠外部驱动压差进行排油,由于裂缝张开度远大于一般孔隙尺寸,因此可忽略毛管压力作用,而且束缚水及残余油饱和度很低,水驱油过程近似活塞式,流体流动符合达西定律。主要有2大特征:①对于理想裂缝系统,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接近线性关系。尽管实际油藏中存在着不同张开度且相互连通的裂缝系统,但与常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相比仍有明显不同。②在垂向驱替过程中,重力作用不可忽略。其可减缓含水率的快速上升并抑制驱替过程的非活塞性,从而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 基质系统是一个储渗条件差异很大、分布关系复杂的集合体。其中,只有次生孔隙比较发育且有连通条件的部分才有储集、渗流能力,原生孔隙实际上不具备储集、渗流条件。因此,基质系统的渗流及驱替过程主要是在微裂缝洞及微裂缝发育的次生孔隙中进行。主要有3大特征:①对于储层润湿性以亲水为主的裂缝性油藏,基质系统依靠毛管 DOI:10.13673/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46177.html,37-1359/te.2014.04.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