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稿_模板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优秀5篇)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优秀5篇)教学案例,简称教案,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当时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反思而写的。
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有精彩的评论。
书包范文分享给小伙伴们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全文结构特点;训练朗读、复谈、概括能力;理解文中议论抒情语段的作用。
二、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又极富抒情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课文内容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授课时也要有“情”。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范读课指导朗读就成了教学本将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三、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提出听读的任务:文中写了几个事例?给每个事例拟定一个小标题。
让学生给文中三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写了几个事例,为每个事例各拟一个小标题。
(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小标题:松骨峰战斗,或书堂战斗;第二个事例小标题:马玉祥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小标题:防空洞中的谈话。
)说明:给三个事例分别拟小标题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第一个事例,用提问法。
1.这个案例由哪些段落组成?每段写的是什么?(由6段和7段组成。
第5段描述了战斗的过程;第六段:记下烈士姓名,表示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第7段描写了营长的感受,突出了战场的可爱。
)2、从哪些叙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壮烈的搏斗”?(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回答。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学生应找出有关的语句:时间紧迫,无险可守;敌众找寡,(装备上)敌优我劣)3.总结一下这个案例的内容,拟定一个小标题。
第二个事例:复述法。
提示:复述时,注意描写烟与火的句子,注意孩子的五声啼哭,注意马宇翔救人时的心理活动和一系列动作的关键词。
第三个事例:朗读法。
请两位同学朗读(或分男生,女生)一位同学读“我”的话,一位同学读战士的回答。
提示:注意与战士三问三答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记叙的对话的内容与前面两个事例的关系。
《谁是最可爱的人》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名称:《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诗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重点:1.理解和解读诗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思考。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文学鉴赏中的表达和思考。
2.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诗歌中的核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放映《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节的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独立阅读(1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诗歌,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2.学生对诗歌进行标注和注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
2.讨论的重点是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核心思想。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的回答,共同寻找到诗歌的核心内容。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撰写一段话,解答《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表达。
2.小组合作结束后,代表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合适的回答,并纠正不准确的回答。
2.教师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核心思想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传递出的爱与关怀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诗歌评论,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情感表达和核心思想。
2.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说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核心意思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并且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
同时,通过作文的布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课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一篇通讯。
文章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爱国主义、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歌颂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课文编排在第三册第二单元(苏教版)。
本单元作为记叙文体,是第三册的重点单元,要求学生学习在记叙中议论、抒情的写法,并能使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难点;同时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另外,本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联系今年七、八月份的抗洪救灾中的动人情景,对于学生理解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树立准确的幸福观,增强爱国意识有着很大的协助,这个方面教者也不可忽视。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分三教时,其中三个典型事例的分析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因为现今学生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学生对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难以理解,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为此,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分析理解三个典型事例的作用。
(2)感知体会相关词语和句子的表达作用。
(3)进一步理解并学习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树立准确的幸福观。
二、关于教法、学法:根据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时,我准备借助投影仪实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体会事例的典型性。
另外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的录像镜头,从行为、心灵、精神等方面,与文中相关情节实行类比,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着重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如表现战士们作战勇猛的“摔”、“扑”、“抱”;揭示战士美好的心灵的“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等。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本课教具准备:投影仪、屏幕、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
三、关于教学过程:这堂课从复习旧课开始,由学生背诵概括志愿军战士崇高精神境界的句子(即四个“他们”)引入。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思想及内容简介。
2. 课文中涉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3. 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重点词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重点词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内容简介及历史背景。
2. 问答法: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思想及内容。
2.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重点词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4.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2.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重点词汇的注释。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及主题思想,讲解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重点词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3. 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案

-在课文内容理解环节,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关注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部分表达主题。
-在英雄形象分析环节,着重讲解课文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英雄的品质。
2.教学难点
-课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最可爱的人”这一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都进行得非常顺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拘谨,可能是我给予他们的自由度还不够。为此,我将在以后的讨论环节中,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于表达。
学生小组讨论时,大家积极参与,成果分享环节也进行得很顺利。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确保讨论活动能够紧扣主题。
课堂上,我尝试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做得还不错。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英雄的概念仍然有些模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英雄,使他们对英雄的形象有更清晰的认知。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对重点和难点的解析较为透彻,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突破了理解上的障碍。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英雄的基本概念。英雄是在特定时刻,为了公共利益、正义和集体利益而作出特殊贡献的人。英雄的品质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英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课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七课,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包括课文阅读、词语理解、语言翻译、情感认识四个方面。
此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通过讲述小豆包是如何找到最爱她的人的经历,进一步阐述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家人之间的爱是无私且最值得珍惜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诵读、朗读、理解、分析、讨论和撰写,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观念。
情感态度: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培养了解、尊重、关心家庭成员的情感和道德,促进形成珍惜亲情、爱护家庭的良好家庭关系观。
三、教学重点1. 感受文中小豆包找父母的心情及行动,进一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与体会。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四、教学难点1. 掌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特点。
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一下“家庭和爱”的话题,引出本课话题。
2.阅读(1)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
(2)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自己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领读。
3.理解(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尝试解析出“小豆包”这个名字的含义,并发言交流。
(2)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生字,如:左顾右盼;举步维艰;慈爱关切。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文化内涵。
(3)请学生尝试回答关于文章的提问,如:小豆包找的是谁?为什么小豆包觉得妈妈很伟大?父母是孩子永远不会离开的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4.创作(1)请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家是什么?家庭是什么?家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讨论能力。
谁是最可爱的人试讲稿10分钟

谁是最可爱的人试讲稿10分钟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试讲的题目是《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导入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通过提问和回顾,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新课提问:你们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志愿军战士。
介绍背景: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分析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让学生了解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包括他们的勇敢、坚强、乐观和奉献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志愿军战士的看法和感受。
老师可以巡视各组,给予指导和鼓励。
最后,请各组代表上台发言,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三、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志愿军战士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老师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可爱之处。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我们永远值得尊敬和铭记的英雄。
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和发扬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公民。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志愿军战士的故事。
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的“可爱的人”的短文,表达感激之情。
六、教学反思在试讲结束后,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我在课堂节奏和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环节五 布置作业 以“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志愿军战士
松骨峰战斗 火中救小孩 防空洞谈话
英雄主义 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
最可爱的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课标的综合考虑,结合大单元教学“解决真实情景 下的具体问题”的理念,设定了本单元的主题为“聆听英雄赞歌, 感悟伟大精神”,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如下: 1. 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 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 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 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感性和形象思维为主导,极易受到情景的感 染,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品析文本和深入文本的能力不 足,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01 数 据 图 片 , 打 开 历 史 空 间
【设计意图】通过触目惊心的真实数据和英雄的生死誓言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对 战争初步感受,使得摄入信息的同时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 , 用生命写就 的 一部英雄史! 带 领 学 生 感 悟 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铭记伟大胜利,向英雄致敬!
环节二 朗读课文,感知“最可爱” 1.用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学生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 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任务二:学习课文,了解相关内容。
环节二 朗读课文,感知“最可爱” 1.用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完成以下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是最可爱的人》说课稿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点击浏览该文件一、关于本文的主题课后练习列出了对本文主题的四种不同理解: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在理解上的多样性,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再创造。
其实,只要认真研读文章,你会得出第五种甚至更多种对主题的理解,试试吧!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对对比手法的分析,要力图弄清人物关系的变化,弄清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弄清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题。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等描写方法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
难点:对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的理解。
三、人物分析:杨二嫂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
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的。
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有感情。
有道德、有精神需要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杨二艘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她把虚情假意当作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是属于世俗社会所谓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的女人。
但在正常人眼里,她这些小聪明心把戏都是瞒不了人、骗不了人的。
所以,人们又感到她的言行的可笑。
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也无法真正地帮助她。
她是一个令人看不起的人。
如果说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一切言行的总体特点是自然、纯真,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一切言行的总特点则是“不自然”、“不真挚”。
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
她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她不感惊奇而故做惊奇的结果。
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
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
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
尊重她。
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有感情的样子。
她能说的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事实,但却把这个事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这就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的重要性。
她不关心别人,因而也不会知道别人的生活状况,不会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
她通过自己的想像把别人的生活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无非是为了从别人那里捞取更多的好处。
豆腐西施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
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四、人物分析:成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不是。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
走到了。
看见猹了,你便刺。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之上的。
帝王与臣民,大官与小官,官僚与百姓,老师与学生。
父亲与儿子,兄长与弟弟,男性与女性,都被视为上下等级的关系。
他们之间没有平等的地位,也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力,上尊下卑、“上”对“下”是指挥,是命令,是教诲,“下”对“上”是服从,是驯顺,是听话。
闰土之所以说小的时候是“不懂事”,是按照现在他已经懂得了的礼法关系,“我” 是少爷,他是长工的儿子,二者是不能平等的。
“我”尊,闰土卑,他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
但那时年龄小,可以原谅,一到成年,中国人都要遵守这样一套礼法关系。
不遵守这套礼法关系,就被中国社会视为一个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人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惩罚。
闰土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
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与人的心灵就融合不在一起了。
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
“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我”想到故乡,首先想到的是闰土,闰土实际上也一直念着“我”。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次面。
”只要想到他和“我”在重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们就能够想到,闰土的这些话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话。
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
形容不出来了,表现不出来了。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在这里,我们能够听到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开时所发出的那种带血的声音。
闰土不再仅仅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
他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经无法诉说,无法表现,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脱着一种“冷”。
在这种“冷”的氛围中,“我”的感情也被凝固在了内心里。
两颗心灵就被这个称呼挡在了两边,无法交流了,无法融合了。
所以“我”“打了一个寒噤”,知道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故乡》让我们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人性。
人在自然的发展中不会把自己树为一个卑贱的、无能的人,像闰土这样一个人的封建礼法观念是在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
社会压抑了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使他习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
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痛苦。
那个手持钢叉向猹刺去的闰土是多么富有朝气,富有生命的活力呵!是多么勇敢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极地忍耐。
只有意识到闰土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能够“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
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
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尽量不一、激情引入法教师先播放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
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质疑引入法1.从描写方法上质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作者刻画人物都采用了哪些方法?然后教师比较全面地介绍有关描写的知识。
最后指出本课要学习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
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了学习重点,他们在阅读中一定会心中有数,引起重视。
2.从内容上质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让学生留下“人类在这里是难以生存”的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核实验基地。
这时,学生会质疑,会惊讶,而教师正好借此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