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 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 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 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 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熟悉字音, 熟记字形。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使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初高中阶段, 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 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 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 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 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说清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难点是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确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1)明确本课时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2、能力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含义深刻深刻的句子;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爱国学习青年的革命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联系学情分析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因此确定以上的各项教学目标是适合学情的。

(3)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

2、学法:①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②其次,查找手头资料,理解时代背景;③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并将课文中的疑问填到学案上,课上讨论解决。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设想,对于本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联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先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是写人记事散文。

本文主要讲了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的赞扬,抨击了反对军阀屠杀人民凶残卑劣的行为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了人们要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起来,融于一体。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因此需要充分地把握学生们的特点,据了解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因此,老师应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导,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加强他们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一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2.难点: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选自高二语文学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所选皆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美”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独立的阅读能力。

而且在部编高中语文课文中,革命作家和革命作品已经有了积极有效的预热,且具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

所以从“时代与女性”的主题入手:更容易让学生通过刘和珍们这些女性革命志士的思想品格,思索自己应有的人生抉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更有熏陶性。

可以尝试着将“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成长”和“文本特色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有效整合,同时融合写作训练于其中。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

依据上述分析,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勾画、诵读,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刘和珍生平事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把握刘和珍形象的基础上,联读两篇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荷花淀》《百合花》,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文学作品中女性的人性光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刘和珍、新媳妇和水生嫂们等几个女性革命志士的形象。

4..文化理解和传承:从三位女性革命者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尤其女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紧扣“时代与女性”两个关键词四、说教法学法教学中我采用沉浸式教学法、问题串式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拓展延伸法、多媒体辅助法、讲授法。

学法主要是:读、品、悟、议相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举一反三五、说教学过程以“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歌”为主题,围绕七个教学版块展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一、引言《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咏史抒怀的作文,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本分析1. 主要内容文章以作者收到一封信为开端,信中提到一位名叫刘和珍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无尽眷恋。

鲁迅在接到这封信后,深感故事的真挚感人,决定写下这篇作品,来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文章主要描述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时刻毅然投身革命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尽管身处艰难险阻之中,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最后,他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2. 核心思想本文以刘和珍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艰辛历程、家庭生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他对于革命伟业和将士们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呼吁人民对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呵护。

3. 语言特点《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情感真实而深沉。

鲁迅以简单的词语和平实的叙述,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等,将文章的语言层次提升,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瞻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和革命事业的思考和兴趣。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简介作者与解题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见课件)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板书:刘和珍)。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学生赏析、
使用策略——合作交流、探讨策略——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引领学生来到死地,目睹喋血的现场,感受先生的悲痛,领悟先生的思考。

(二)发现策略
首先用ppt呈现请愿现场的图片和刘和珍的遗像。

我介绍三一八惨案伤亡情况刘和珍君的事迹,渲染出悲伤的氛围。

引出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理解的提问。

在分析的过程中扣住“这”、“这几缕血痕”的代指意义。

挖掘“伟大”、“文明”、“伟绩”、“武功”等词语背后的意义。

并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先生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由提问“先生的悲愤之情是如何充分表现的”来启发学生发现正反对比的章法,并强调此处对比的效果。

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该段,将前一句的痛心与后一句的痛斥表现出来。

(三)探究策略
在这一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前明确要求:(投影合作探究记录单)带着对文本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行讨论,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然后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要求找出对比,结合文本(解读提炼出的对比所涉及到的文本)分析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加入学生的讨论进行管理,了解讨论进度。

随着学生的发言,我要做及时的点评和板书。

这几组对比分别是:
爱国学生——凶残的统治者
真的猛士——卑鄙的流言家
真的猛士——苟活的庸人
(刘和珍)温和——勇毅
(庸人)对己——于人
(先生)说——不说
对于不易发现的对比,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文本的具体章节的提示,比如不同类型人物间的区别等。

最后从这一组组对比中,总结出先生复杂的情感:有对青年学生生命之花陨落的痛惜;对反动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憎;对庸人的失望;对死亡猛士的敬重;等等。

(四)小结策略
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再次介绍对比的章法,明确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然后根据对比的分类对本文的若干组对比进行归类。

并命名为内部对比与外部对比。

接着从情感效果层面提问学生从这一组组对比中,你读出鲁迅先生哪些情感?并小结对比章法的效果之一就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尤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十分充沛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了解对比手法的效果。

设置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先生对学生们的徒手请愿持什么样的态度?
(2)对刘和珍君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又持怎样的态度?
借煤的比喻和引用陶潜的诗歌明确完先生的态度思想后,自然地将文本定性为在对比这一核心章法的运用中完成了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的交汇的悼念性文章。

(五)总结
引用司马迁、屈原、史铁生、刘和珍等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启发学生对生死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人可以为理想而死,也更应该为理想而生正确生死观。

七、我的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示例与实践相结合
对比章法的学习从由我引导学生赏析刘和珍君就义的场景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文本中的多组对比,初步感知对比的章法及其情感效果。

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2.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相结合
我的引导赏析是放样,给学生寻找对比做了示范。

学生的合作探究是一种实践,是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的,也是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

3.由内容到章法的循序渐进
在学生找到并感受了多组对比后,我再总结对比的章法及其效果,让认识源自实践。

4.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以往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会将作者的情感与对请愿学生牺牲的意义分开讲授。

而对比章法的贯穿很好地统摄了这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它们都是对比方法使用的效果。

这让读者在比较中不仅感受情感还能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也就是文本的情与理的所在。

同时课堂设计以情感在前,思考在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