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作者:罗羿寒尹上梓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1期摘要:广西文化产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现阶段,广西文化产業整体实力偏小、资源开发分散、文化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影响因素一、引言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意义上,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媒体文化”“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等,英国称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在日本则统称为“娱乐观光业”。
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并逐渐加以重视和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及发展手段做出了部署。
党的十八报告对此也加以进行强调,党的十九大更是做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署。
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领域在这一新变化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
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发布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相关统计数据。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的调查,2017年,这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从区域划分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710亿元,占全国的74.7%;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4853亿元、7400亿元和988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6.2%、8.0%和1.1%。
广西文化旅游思考

广西文化旅游思考[摘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而文化旅游业将是广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分析了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订广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推动文化旅游创新等发展对策,希望为促进广西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文化旅游;问题;对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将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成为文化产业未来5年到1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宏观政策背景。
但是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城市化率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相比,有不少劣势。
这样的现状决定了广西文化产业只能结合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差异性竞争,文化旅游业应该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1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同时,狭义旅游业1万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14万元。
2009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到701亿元,同比增长31.3%,旅游收入占全区GDP的8.99%,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
从这点看,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广西GDP的增长,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一、广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优势由于美丽独特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广西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优势明显。
广西文物古迹遍布,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9大类。
丰富多样的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山水景观为广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1010200001杨彬广西资源县七月半河灯歌节文化内涵研究脞说黄振南2.201010200002奉有凤贺州瑶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以盘王节为例何海龙3.201010200003覃飞艳晚清时期的广西政府性平时社会救济研究邓永飞4.201010200004蓝卫丹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间歌谣传承与保护探析何海龙——以壮族“三顿欢”为例5.201010200005蓝崇方忻城莫氏土司的军事活动及其影响探析蓝武6.201010200006李金明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刘晖龙7.201010200007黄建勇清代协饷制度广西实施宾长初8.201010200008闫慧芳山西省中阳县民间剪纸传承与保护探微黄振南9.201010200009程冉论清代婚姻制度的两面性——以《红楼梦》为例邓永飞10.201010200010张博闻“土司学”研究态势及其学科构建刍议蓝武11.201010200011张永1930年代中国白银危机探因黄振南12.201010200012刘骏丽浅析中国在南苏丹问题上的决策:1956—2014范丽萍13.201010200013张吴斌明代桂林景观建筑变迁对当今旅游发展的启示刘祥学14.201010200014栗颖高中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李庆忠15.201010200015甘甜甜论蒲庙五圣宫的发展及历史意义范玉春16.201010200016廖碧霞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妓女发展状况(1927—1937)黎瑛17.201010200017李达铎中学历史教学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刘晖龙18.201010200018农福娘孔子学院在越南述评范丽萍19.201010200019韦柳青从《申报》女性服装广告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女性审美特点黎瑛20.201010200020白文越清末新政与广西社会现代化转型黎瑛21.201010200021闵启燕广西铜鼓文化内涵、保护与开发研究廖国一22.201010200022覃天娇试论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知识分子与反战运动范丽萍23.201010200023李珍抗战时期桂林的城市发展与景观变化宾长初24.201010200024唐润莲宋代广南私盐的几个问题汪天顺25.201010200025李丽萍近代梧州城市转型与景观演变宾长初26.201010200026于萍浅析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以人教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邓璟生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专题为例27.201010200027李燕“活化”高中历史地图的运用研究李庆忠28.201010200028何天凤1927-1949国民政府财政预决算对比分析——以中央、省两级财政徐毅为背景29.201010200029陈丽宪一个乡村士子眼中的近代衰乱之世——以《退想斋日记》为研究中宾长初心30.201010200030郭莹莹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红色历史故事为例邓璟生31.201010200031宋业贵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析刘晖龙32.201010200032陈润娟论近代北海水上人家的生存状态宾长初33.201010200033李文丽李纲战术思想研究汪天顺34.201010200034劳永进新课改实施下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研究刘晖龙35.201010200035张厶文以古代建筑为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广西钦州为例邓璟生36.201010200036黄芬插图在中学历史情境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刘晖龙37.201010200037陆顺基浅析村落文化的传承及其对现代社会价值的影响宾长初——以大芦村为例38.201010200038曾永梅广西灵山县几项代表性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保护与开发廖国一39.201010200039陈柳妃高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邓璟生40.201010200040班露露新课程高中历史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探究邓璟生41.201010200041霍春英新课程高中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探析刘晖龙42.201010200042韦秀洪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育邓璟生实习改革为例43.201010200043李杰亮论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外交关系变化(1964-1968)王本涛44.201010200044苏芝桂试论阿罗约时期的菲中关系:2001—2010范丽萍45.201010200045覃一芳龙启瑞《经籍举要》述论韦勇强46.201010200046张煜丽石刻文化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桂海碑林为例邓璟生47.201010200047许晓彤新桂系时期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投资研究黎瑛48.201010200048谢瑞恩《全球通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李庆忠49.201010200049庞春燕抗战时期华侨对广西的贡献——以桂东南地区为例唐凌50.201010200050黄金红宋代中原文化在广西传播的研究蓝武51.201010200051黄榆探析1915——1937年中国新女性的就业特点黎瑛52.201010200052陈思媛广西陆川客家祭祖文化探析何海龙53.201010200053贾绪振浅谈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场救护活动黎瑛54.201010200054陶镇连桂东南宗祠建筑文化述论何海龙55.201010200055张小莲现代话剧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影响述论邓永飞56.201010200056冯秀秀宋代邕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多维探究蓝武57.201010200057柳广凤高中历史文字史料教学实践探究邓璟生58.201010200058刘楚妍明清榜姓探讨邹长清59.201010200059梁丽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课前提示”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李庆忠60.201010200060陈宇新桂系时期广西“新民团”探析黎瑛61.201010200061黎宇萍论北流宾兴组织在清代广西的地位与作用唐凌62.201010200062高久龄高中历史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李庆忠63.201010200063李君兰“北师大”版书眉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李庆忠64.201010200064韦雅静高中历史道德情感教育研究李庆忠65.201010200065宁文力论明代广西的学校教育蓝武66.201010200066付彩莲“康乾盛世”与西南边疆的开发——基于凌云县历史碑刻及文献资唐凌料的分析67.201010200067朱彩云宋代广西人口与农业的发展周建明68.201010200068黎静玲清代至民国时期贺县学校教育的发展变迁邓永飞69.201010200069潘梅明清时期贺州人口迁移与社会变迁探析范玉春70.201010200070蒙春莲清代刻书发展趋势的量化研究——来自于《全清分省分县刻书考》、徐毅《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的证据71.201010200071刘建军高中历史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探究刘晖龙72.201010200072李玉清代公共建筑成本的量化研究——来自碑刻的证据徐毅73.201010200073李红梅广西出土汉代铜镜与社会生活初探廖国一74.201010200074刘博杰论“三寓政策”与新桂系的军事建设黎瑛75.201010200075佘丹丹清代出版机构考徐毅76.201010200076何景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以合浦郡为中心周长山77.201010200077杨乔叶论民国初年旧桂系的“清赋”行动宾长初78.201010200078铁元神试论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以甘青地区为中心廖国一79.201010200079李婉莹北宋农业经济历史研究汪天顺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0910201060梁开胜广西靖西县边境旅游发展策略探析钟珂2.200911701250罗巍兴安县灵渠景区的开发空间廖文芳3.201010201080叶永俊桂林市香港游客旅游活动研究廖文芳4.201010201081成碧秀上林县金莲湖综合景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杨亚斌5.201010201082曾文杰桂林恭城文庙国内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发展研究吴晓山6.201010201083韦文智发展罗城山野葡萄酒旅游探究农朝幸7.201010201084廖国俊毛南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吴晓山8.201010201085麻博文桂林游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以桂林景区为例马艺芳9.201010201086杭茜北京故宫可持续发展研究——“适时门票涨价”廖文芳10.201010201087徐利娟旅游标准化建设对旅行社的影响——以桂林南北假日旅行社为例徐洁11.201010201088杜红雪浅析沈阳满族民俗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吴晓山12.201010201089祝家佳试论新《旅游法》对我国旅行社经营的影响李敏13.201010201090王佳君酒店个性化服务的优化与发展研究—以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为例廖勤14.201010201092邹京瑶宗教文化对庐山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张燕15.201010201093杨洁桂林尧山景区旅游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吴晓山16.201010201094李婷婷浅析王府井希尔顿酒店管理培训生项目覃江浩17.201010201095陆克茂漓江机动竹筏噪音污染调查研究杨亚斌18.201010201096卢虹朱我国特种旅游项目安全事故处理机制探究——兼对阳朔热气球事故处理的反思杨亚斌19.201010201097韦妍武鸣伊岭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研究陆军20.201010201098朱小凤桂林高星级酒店品牌形象塑造吴晓山21.201010201100覃新平对旅游产品更新优化的思考——以南宁市灵水风景区为例王林22.201010201101李倩浅谈南宁市伊岭村乡村旅游发展徐洁23.201010201102孙家勤民族文化与主题酒店设置研究李闰华24.201010201103韦升笛浅论烟台金沙滩喜来登度假酒店餐饮部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吴笛霜25.201010201104陈玉婷南宁那马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陆军26.201010201105汤嘉敏钦州跳岭头民俗旅游开发徐洁27.201010201106梁敏广西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开发探析黄松28.201010201107张榕彩广西融安骑楼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吴晓山29.201010201108施佳伟桂林旅游城市化的现状与影响分析张燕30.201010201109高歆桂林欧美客源市场拓展策略研究谭丽林31.201010201110周玲玲桂林景区门票经济转型之困和应对策略初探王林32.201010201111刘灵丽兴安葡萄节旅游开发研究廖文芳33.201010201112李小芳基于社区参与下的灌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马艺芳34.201010201113邓微桂林漓江旅游富民现状及对策研究廖文芳35.201010201114李凯妍兴坪古镇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对策研究陆军36.201010201115何泳龙梧州国际宝石节会展旅游开发研究廖文芳37.201010201116杨萧蓉我国境内国际品牌酒店服务补救现状及优化策略--以桂林喜来登和北京王府井希尔顿为例覃江浩38.201010201117卢滢桂林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研究王雪芳39.201010201118黄钦强梧州市休闲旅游产品现状及优化研究王雪芳40.201010201119江小敏广西藤县道家村乡村旅游发展探析王林41.201010201120莫万远在线旅游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携程网为例张燕42.201010201121罗舒敏基于顾客满意度的酒店营销策略探讨—以桂林五星级酒店为例覃江浩43.201010201122梁婷广西北海银滩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旅游者消费行为角度马艺芳44.201010201123陈承丹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徐洁45.201010201124黄荣珍桂林市高星级酒店钟点工雇用模式的现状及其优化吴笛霜46.201010201125罗谕蔓关于构建群众更加满意的导游服务创新体系——以桂林导游为例谭丽林47.201010201126刘静娴酒店培训体系完善初探——酒店奖励培训体系的构建王雪芳48.201010201127黄海容厦门悦华酒店的人性化管理途径探析刘小彤49.201010201128韦佳敏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行政楼层运营模式分析吴笛霜50.201010201129覃吉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推动下的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以桂林为例徐洁51.201010201130莫龙娇浅析酒店基层员工满意度对酒店经营发展的影响—以桂林星际酒店廖勤为例52.201010201132杨文清桂林冠岩景区安全管理探析马艺芳53.201010201133庞攀浅析桂林帝苑酒店衰退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笛霜54.201010201132陈雪雁浅析玉林云天文化城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马艺芳55.201010201135王朝勇桂林熊村农家乐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杨亚斌56.201010201136黎夏宜大容山森林公园养生旅游开发研究农朝幸57.201010201137何丽梅西林句町文化旅游特色及开发策略钟珂58.201010201138陈翠莲论百色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刘小彤59.201010201139黄普悦浅论百色市红色旅游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钟珂60.201010201140潘攀旅行社服务失误与补救策略探析——以桂林旅行社为例谭丽林61.201010201141黄春映贺州文化旅游现状与发展研究吴晓山62.201010201142林慧华黄姚古镇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陆军63.201010201143朱红艳田东红色旅游体验性产品开发设计研究陆军64.201010201144封华淼探讨王城景区与广西师范大学和谐共建问题杨亚斌65.201010201145梁三春凤山县三门海景区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陆军66.201010201147覃国岸基于RMP分析的桂林市夜间旅游产品研究谭丽林67.201010201148韦承谟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探讨林刚68.201010201149韦再河大桐木湾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杨亚斌69.201010201150韦贵方广西象州县九子洞庙会旅游开发研究王林70.201010201151 韦松探析桂林婚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王雪芳71.201010201152 何文莲深圳国旅出境旅游产品在南宁市的营销策略探析谭丽林72.201010201153 周春梅桂林乡村旅游深度发展对策研究陆军73.201010201154 李倩文网络负面口碑对酒店顾客购买决策的影响及决策研究覃江浩74.201010201155 尹春风云南腾冲温泉度假养生旅游发展研究陆军75.201010201156 刘思云南省那柯里茶马驿站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王林76.201010201157 张燕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旅游提升发展研究陆军77.201010201158 杨荣凤庆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李敏广西师范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指导教师1.200911701183 周雯婧南宁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廖国一2.201010201159 梁昌宇从龙胜红瑶晒衣节看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李敏3.201010201160 罗丽娜探析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李闰华4.201010201161 樊晓雪网站修谱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大中华族谱网为例李闰华5.201010201162 李昳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探索——以杨柳青年画为例沈继松6.201010201163 孙建波桂林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刘道超7.201010201164 张博华日本初音产业链分析及启示刘小彤8.201010201165 刘菁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独秀峰•王城景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彭家威9.201010201166 邵九生桂林维新变法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江田祥10.201010201167 任靖网络游戏流行性影响因素浅析——以英雄联盟为例李天雪11.201010201168 钟林芷中国广西地区与日本冲绳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以横县鱼生和冲廖国一绳刺身为例12.201010201169 玉燕军网络小说经济化发展的SWOT分析李敏13.201010201170 杨正龙广西隆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现状与发展分析吴晓山14.201010201171 何紫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宾阳炮龙节的保护与传承陈国保15.201010201172 李哲杭州西湖后申遗时代保护开发建议陈洪波16.201010201173 李业免费开放背景下桂林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探析彭家威17.201010201174 苏亚丹农业旅游节庆走特色可持续性发展路线分析—以恭城桃花节为例彭家威18.201010201175 刘常青都市报转型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以三湘华声全媒体为例农朝幸19.201010201176 陈彩萍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对王城博物馆的启示陈洪波20.201010201177 刘荣珍论潮汕文化对当地学校教育的影响陈国保21.201010201178 韦璇1949以后台湾考古学发展历程----以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集刊”袁俊杰为视角22.201010201179 黄明荣黄姚古镇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陈洪波23.201010201180 罗土粮桂林书画艺术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林刚24.201010201181 韩雯雯基于4C组合对郭敬明旗下文学作品营销策略的探讨林刚25.201010201182 杨群以赛事为核心推进高尔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例分析林刚26.201010201183 胡夏容从文化创意产业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原则、路径及方法——以“爸爸去哪儿”为中心刘道超27.201010201184 蓝丹绮中国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之路——以《西游记》为例刘道超28.201010201185 莫秋群资源禀赋优势视野下博白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沈继松29.201010201186 侯群惠古民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究—以深圳观澜版画村为例农朝幸30.201010201187 韦金沙那坡黑衣壮文化旅游开发探析张燕31.201010201188 杨桂玲黄姚古镇文化旅游的ERMP分析张燕32.201010201189 覃奕论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可行性与效益——以广西东巴凤“金三角”寿乡旅游区为例陈国保33.201010201190 韦姣红民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探究——以桂林市实体书店业为例廖勤34.201010201191 韦伟手机游戏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探究刘小彤35.201010201192 陆丽君宜州市“刘三姐”文化品牌战略研究彭家威36.201010201193 廖静桂林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李闰华37.201010201194 覃春红桂林旅游工艺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廖国一38.201010201195 陆天浅论国内电子游戏产业陈国保39.201010201196 程瑶桂林影视基地的构建与发展对策李天雪40.201010201198 石凯楠舞台情景剧的现实构建: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理想冲突——以话袁俊杰剧《有一种毒药》为例41.201010201199 刘路文化景观视野下的扬州青楼文化研究江田祥。
广西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及其路径实证研究

广西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及其路径实证研究林培炜 吴通莉广西的乡村旅游发展经历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带动、政府政策驱动时期后,进入市场需求导向时期。
但是,当期的匮乏旅游发展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开发不足、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
本课题在于探讨广西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的现状、条件以及制约因素,以理论分析和实地研究的方法,剖析广西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对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路径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风貌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广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新。
如何利用好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营造服务品质更高、旅游体验更深刻的休闲区,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已是大势所趋。
一、广西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发基础资源(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西土地类型齐全,地貌周高中低,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南部临海。
广西区内大多乡镇拥有许多尚未开发的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且使用土地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和开发。
广西本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据统计,广西森林覆盖率已达62.28%,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0.5%,位于全国靠前水平。
(二)独特的人文资源广西历史悠久,形成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
多民族的长期聚居和建设发展,使广西拥有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不失为良好的发展路径。
广西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广西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
多年来,广西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广西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状分析经济发展广西经济多年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面向东盟的外贸合作持续升温。
广西地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汇处,具备便利的贸易条件和优惠政策,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重要枢纽。
此外,广西还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
旅游业发展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例如,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以其独特的美景迷倒了无数游客;北海的银滩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海滩之一,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而南宁则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文化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壮族民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自治区政府积极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广西的文化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同时,广西还加强了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了教育水平,为广西未来的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未来发展趋势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广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和连接东盟的桥梁,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全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这将为广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深化改革开放广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同时,广西还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加强创新驱动广西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推动广西经济的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广西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态资源。
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摘要 : 在新 增 长理 论 下对 民族 文化 产 业和旅 游产 业进 行研 究 , 可 以促使 两者 融合发 展 。 目前 , 广 西 民族 文 化 产 业和旅 游 产业 资 源优 势 突 出 , 但 民族 文化旅 游产 品仍 处 于低 水 平重 复 开发 状 态 , 民族 文化 旅 游 产 业 结构 层 次较 低 。基 于新 增 长理论 发 展 广 西民族 文化 旅 游产 业 , 应 注重科 技 创新 , 打 造 民族 文化 旅 游新 业 态 ; 建设 高 素 质人 才 队伍 , 以保 障 民族 文 化产 业和 旅 游产 业 融合 发展 ; 完善 市场 体 制 , 转 变 经 济发 展 方 式 , 为 民族 文化 旅
惠 和财 政补 贴 方 面产 生 重 要 作 用 , 避 免 了政 府 对 市
场 的扭 曲 , 有利 于促 进 经济 增 长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1 1
基 金项 目 : 西 南 民族 大 学 中央 高校 基 本科研 业务 费专项 资金 项 目( 1 2 Z Y X S 0 8 ) ; 国家社会 科 学基金 西部 项
目( 1 1 X J Y 0 1 6 )
作 者 简介 : 陈红玲 ( 1 9 7 5一) , 女, 湖 南新 化 人 , 西 南 民族 大 学西 南 民族研 究 院博 士研 究 生 , 广 西 大 学 商 学 院副教授 ; 陈文捷 ( 1 9 6 7一) , 女, 湖 南衡 阳人 , 广 西 大 学商 学院教 授 。
正确选 择 。
一
系 。内生 技术 变 化 模 型 的 主 要 贡 献 者 有 罗 默 、 阿吉
翁 和霍 依 特 、 格 罗 斯曼 和赫 尔 普 曼 , 内生 增 长 理论 解 释 了技 术 进步 的内在 机制 , 分 析 了知识 外 溢 、 人 力 资 本 积 累 和技术 创新 对 经济 增 长 的影响 。
广西和行业发展现状

广西和行业发展现状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自治区,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重要门户和节点。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广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各个行业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趋势。
首先,广西的农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米、糖、茶叶、水果等,同时也是中国三大糖业基地之一。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广西的农业产能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广西的工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广西是中国的重要的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锡、锌、铝、氟等,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此外,广西还加大了对优势产业的发展和规模化经营的支持,如汽车制造、电力设备制造等,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广西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广西位于中国南方,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有象山风景区、大宁河风景区等自然景观,还有壮、瑶、苗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广西旅游的重要景点和资源。
广西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等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了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最后,广西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广西的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广西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为广西的各个行业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这些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和应用,促进了广西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总之,广西的经济和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态势。
农业、工业、旅游、科技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增长,也提升了广西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区域合作的加强,广西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市场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
未来,广西将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实力和竞争力” 。正确 认识 广西文化产业现状 ,深入研究文化产 业的发展方 向及发展对策 .确立 广西文化产业在 全国 的有利地 位 积极参 与国际竞争 是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 发展 的必然选择。 在本文中采 用冯子标教授的分 类方法 ,即依照文化产业所包 含的产业 内容 肾其分为 资源型文化产业 ,即以文化资源 为基础 的产 业 ,包括文化旅游业 文博业 民俗文化产业等 ; 创意型文 化产业 .即以知识创造为基础 的产业 包括 演艺 业、音像业、游 戏业 、广播电视业 、报业 、广告业等 , 制造型文化产业 即以生 产技术 和产 品制造 为基础的产业 . 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 及经 营部 门。
的产 业 化 发 展 。
广 西 创 意 型 文化 产 业 发展 模 式 内涵 : 1本 发 展 模 式 要 求 广西 的创 意 型 文化 产 业 要 以 知识 创 造 为 基 .
物馆类 ) 和少数民族 民俗文化业 ( 壮族 民俗 、 苗族 民俗 、 侗族民俗 ) 础 。结合广 西特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 , 形 成 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 、民俗 民风研究 、艺术创造和创意理念
创意型文化产业以知识创造 为基础 , 包括动漫业 、 音像业、 游
、
资源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资源型 文化产业 以文化资源为基础 ,包括文化旅游业、博览 戏业 、广告业等 。这一类型 文化产业的典 型特征是 以知识创造为 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 ,特 色明 基 础 ,这 种 特 征 决 定 了人 才和 人 力 资 本 在 创意 型 文 化 产 业 的 发展
本质上看 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模 式不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作者:林轶屠靖斌邹诗琦来源:《旅游纵览》2021年第08期摘要:当前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需求旺盛,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一般等问题。
通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数字转型4个方面的创新对策,实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创新;广西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指出文化旅游消费要持续提质扩容,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01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5点举措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对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面对全国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提质升级的格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需紧抓时代脉搏,积极探寻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创新策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整体较强,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广西壮族自治区自1999年开始设立了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18年该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超过38.4亿元。
2018—2020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
与其他经济实力相近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对旅游发展资金的支持对比,广西财政安排的旅游发展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大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在广西财政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旅游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期。
广西旅游产业在2010—2019年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旅游总消费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在全国处于前列。
2019年,在大多省份旅游业增势放缓的背景下,广西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0 241.44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34.4%,同时也成为继粤、苏、鲁、川、浙之后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第六个省份。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也反应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速增长。
同时还要看到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2018年,广西入境旅游的人数和国际外汇收入中,桂林市分别占比48.85%和54.87%,国际外汇收入高达广西入境旅游一半以上;国内旅游南宁领先,桂林次之,国内旅游总收入占据广西旅游总收入的35.76%。
除此之外,国内旅游柳州市、玉林市和北海市发展相对较好。
桂林因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山水文化甲天下而带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南宁和柳州则经济优势突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效果也较强[1]。
整体来看,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桂林和南宁一北一南双心中,柳州、北海和崇左稍有亮点,其余各市则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发展布局不平衡。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产品开发缺乏价值内涵广西以山水旅游资源冠绝全国,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禀赋异常。
广西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壮族为主,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据统计,广西全区国家级非遗名录共为52项,其中有民俗类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中元节(资源河灯节)等16项,传统音乐类侗族大歌、多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等8项,传统舞蹈类狮舞(田阳壮族狮舞)、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等7项,传统戏剧类粤剧、桂剧等7项,传统技艺类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5项,民间文学类刘三姐歌谣、壮族嘹歌等5项,曲艺类广西文场、桂林渔鼓2项,传统美术类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1项,传统医药类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1项;而全区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则多达762项。
除此之外,还有考古遗址类桂林甑皮岩遗址、龙隐岩摩崖石刻等,革命活动纪念地桂平金田村、百色红七军军部等,民族美食类瑶族糯米甜酒、打油茶等。
依托于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自治区可以将历史遗迹、文物、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延展内容加以展现与演绎,满足旅游者体验旅游文化深层次内涵的精神需求。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各种旅游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取得不断地进展,打造了一批高端“桂字号”的文化旅游产品,诸如大型情景音乐剧《印象·刘三姐》。
与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则显得比较单调,在整体上还存在旅游产品供给形式单一、内涵挖掘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2]。
踩高跷、马戏、跳竹竿、抛绣球、高空舞狮、融安赛龙舟,这些表演模式在全国随处可见,而旅游的本质是以获得愉悦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趋同的模式则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3];南宁大明山有深远的驼越文化、浓厚的养生文化,其规划建设布局及其景观标识却无法体现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开发的一些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无法展现广西民族文化精髓;各级博物馆几十年如一日,以陈列展示为主,缺乏创新,少有旅游者能够领略其文化价值内涵;花山岩画主要开发利用形式是建设运营传统景区,文化资源转化成产品开发的方式还较单一,与消费结合的特色创意产品不多,开发的衍生品市场价值和认可度还不高。
(三)综合效益与旺盛的市场需求不匹配作为旅游收入年增长率超过30%,全国第六个旅游总消费突破万亿大关的省份,广西的旅游市场需求十分旺盛,但是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却与综合效益不相匹配。
旅游综合效益是指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之和。
经济效益又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两部分,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微观经济效益是指各类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4]。
2017—2019年,广西旅游业的总消费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长速度较快,旅游总消费增幅超过33%,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幅,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
广西文化旅游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缺乏本土培育的文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较小等问题。
《印象·刘三姐》是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开启了山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但是其运营公司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十多亿债务加身,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而产生的后果就是文化旅游产业产生的大部分利润会被抽取到别的省份,只留下小部分利润维持企业的运转。
最能体现社会效益的就是增加劳动就业机会,2016年各文化机构劳动就业人数14 992人,同比增长6.62%;2017年劳动就业数14 488人,呈现负增长;2018年劳动就业人数15 856人,同比增长9.44%,与广西旅游产业总收入相比,广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显得明显较低。
生态和环境是旅游活动发生的基础,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既可能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能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和污染[5]。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不断超出所能容纳游客活动量的最大值,使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退化。
旅游超负荷的现象不断发生,旅游目的地居民形成愤怒情绪,从而对旅游的发展采取敌对态度。
环境效益低下成为阻礙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开发和经营要朝着正确、有效、既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又有利于旅游文化方向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经营。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旅游空间格局当前广西文化旅游政策主要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主,对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政策支持不够。
优化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就要不断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文化旅游较弱市县的基础设施建设。
致力各区域间的互通联动,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按线路、集群等方式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效应,促进不同区域的优化組合;二是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前来入驻;三是加强营销推广,要将品牌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改变国内外的游客只知桂林,不知其他市县的认知。
(二)创新特色文化资源、赋予文化内涵广西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并不等同于旅游产品,更不能算是产业。
因此,广西要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转换文化资源,形成产品输出。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旅游者审美情趣是有区别的,他们在民族旅游活动中各自凭借自己的审美情趣对异质文化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因此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从横向特色和纵向创新两个方向进行,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横向上是在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上与其他文化旅游做出区别,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提炼,形成鲜明、唯一、独特性,使得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直击人的心灵,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审美需求。
纵向上则是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整合与创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外环境因素,设计理念和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地碰撞融合,深层提升旅游的品质与意义。
(三)打造龙头文化旅游企业,带动整体发展在产业集群中,一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跃度、转型升级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在我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道路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凸显。
目前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主动引领的意识,因此打造龙头文旅企业可以带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专门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扶植对象,并结合每家企业的特点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整合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
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
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
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四)数字化转型升级,抵御旅游脆弱性特点要利用数字科技的发展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线上转化率是旅游企业加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产品内涵挖掘方面,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深度融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全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视角新颖、交互性强、沉浸感真实等特点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科技感和文化价值内涵;在数据管控方面,推出数据管控平台,实现随时随地掌控全市文化和旅游客流数据、业态指标、异常感知、联动预警等;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利用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获得数字等值线图、崖面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及其复合产品,增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