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合集下载

语流音变详解

语流音变详解

)
2.5增音规则
在语流中连续发音时,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这就是增音规则。(在汉语北京话中,“这儿”、“那儿”、“哪儿”有些人说成“这合儿”、“那合儿”、“哪合儿”,在“儿”[«r]的前面加紧了一个舌面后辅音[x]。有些人把“一般儿大”(同样大)说成“一边儿大”,在“般”[pan]的韵母[an]之前加进了高元音[i]。
“来”里的复元音[ai]处在轻音音节里,就弱化为单元音,同时向央元音靠拢。

(2)其它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或直接变为央元音。(汉语普通话:
妈妈(mā ma):妈[mA]+妈[mA] → 妈妈[mA m«]
第二个“妈”里的低元音[A]处在轻音音节里,就弱化为央元音[«]。
*更多例子
)
2.2异化规则
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在语流中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使实际发出的变体变得与其不同或不相近,这叫异化规则。异化都是为了避免发音上的拗口而产生的,辅音、元音、声调都可能发生异化。
由于语音的异化会明显地改变词语的发音,所以在民族标准语里比较少见,然而在俗语、口语和方言里,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异化现象是常见的。(汉语北京话:
话语普通话语气词“啊”[A]的跟前面音节连读时,会随着前面音节尾音的不同而增加一个同部位的辅音,这也是为了读音方便而产生的音变现象。如:
美丽[mEi li] + 啊[A] → 美丽呀[mEi li ja]
天[tiEn] + 啊[A] → 天哪[tiEn nA]
脏[tsAN] + 啊[A] → 脏啊[tsAN NA]
“叭”里的清辅音[p]处在轻音音节里,就弱化为浊辅音[b]。

(2)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语北京话:

语流音变1

语流音变1
“木头”的“头”读轻音,韵母ou可以读成[o]。北京话“不用”búyòng合 成“甭”béng,广州话“乜嘢”(什么)[mat jɛ]合成[mɜ:],英语can not (不能)[kæn nɔt]合成can’t [kænt],it is(它是)[it iz]和it has[it hæz] (它有)都合音为it’s[its]。汉语不少方言的“儿”音节和它前面的音节合 成为一个音节,形成一套儿化韵母,如北京话的“花儿”hanr,猴儿hour 等等。合音往往同时含减音的现象,如北京话韵母[ou]轻读合成[o],实际 也是减去了[u],“两个”减音读成“俩”也是两个音节合成一个音节的现 象。
语流音变
一、 语流音变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因为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 由于说话时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 些变化,这种语音的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变化有同化、异化、增音、减音、合音、换位
音变现象可分为历史音变和共时音变(语流音变)。 共时性语流音变是指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暂时发生的现象,换一个语音环境 就不一定有这种变化。 历史音变是历时性的,是指具体语言的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 的变化。历史音变不仅使具体音位发生变化而且导致整个音位系统的变更。 音变类型可分为自然音变和条件音变。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到,语音的同化和异化可以表现在元音、辅音、 声调等方面,可能发生在一个词的内部,也可能发生在词与词之间。
二、几种常见的音变现象
3、增音epenthesis
语流中两个音之间增添一个音进去称为“增音”
为了发音方便,英语athlete[æθli:t](运动员)往往读成 [æθəli:t],在[θ]和[l]之间增加了[ə],避免了发音部位过快的 变化;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语句流动的结果。在说话、朗读 的过程中,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 在连续的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 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音节在发音上产生 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汉语语音系统里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的表 现形式有:轻声、变调、儿化、‚一‛‚不‛ 的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等,是学习普 通话口语的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
1 一、不 + 去声字 → 35 + 去声字 一 地鸡毛 不去 + 2 一、不 + 非去声 → 51 + 非去声 一 声叹息 不来 + 3 一、不 + 词语中间 → 轻声 看一 看 看不见
+ 一、‚儿化‛及其特点
+
+ +
+ +
所谓儿化,指的是卷舌元音er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 节,并使这个韵母因卷舌而发生音变。这种音变现象就叫做儿化。因 儿化音变而成的卷舌韵母叫‚儿化韵母‛,包含儿化韵母的音节叫儿 化音节。由于地域上原因,‚儿‛的读音千变万化,导致出现的儿化 的表征亦有所不同。 汉语方言里,北京话以多儿化而闻名。 儿化的基本性质是在原音节发音的同时带上一个卷舌动作。 "儿化韵"是韵母的一种音变现象。韵母儿化以后读音要发生变化, 在发这个音节的同时韵母就产生卷舌动作,虽然读音只是一个音节, 但是在书写上一般要用两个汉字。如:"花儿"中的"花"和"儿"结合成 一个"儿化音节"。《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用拼音字母拼写儿化韵, 一律在原韵母后面加一个r来表示。 在汉语中,儿作词尾时读音有变化,在读这种句子的时候,仍然 把‚儿‛按一个独立的字音来读,别人听了,感到很别扭。 读法要领:在念‚儿‛前面一个音节的同时,把舌尖轻轻向上一 卷。增加这样一个卷舌动作,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准确,同 时,也使我们的语言更富有美感。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
2.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u时(包括ao、iao),“啊”读作wa: 练习(1):选自《正红旗下》 二哥又笑了:“奶奶,您算了吧!凭您这全本连台的咳嗽,谁受得了啊!” 练习(2):选自《骆驼祥子》 “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它们送到口外去放青。东也闹兵,西也闹兵,谁 敢走啊!”
3.前一音节收尾音素是n时,“啊”读作na: 练习(1):选自《桃花灿烂》
儿化的作用 “儿化”在普通话里起这修饰和表示语法功能的积极作用。 ①表示喜爱、亲切的情感。 ②表示少或者小的意思。 ③区分词性。 ④区分词义。
儿化音变的发音规律 ①音节末尾是a、o、e、u的,儿化时只在原韵母后加卷舌动作。 a—ar—腊八儿 ai—air—脚丫儿 ua—uar—香瓜儿 o—or—山坡儿 uo—uor—心窝儿 ao—aor—熊猫儿 号码儿 豆芽儿 雪花儿 薄膜儿 花朵儿 毡帽儿 油渣儿 摸瞎儿 鸡娃儿 粉末儿 糖果儿 没跑儿 板擦儿 人家儿 牙刷儿 歪脖儿 干活儿 小道儿
1:阴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半低调(2度 ): “妈妈” 2:阳平后面的轻声音节念中调(3度) :“葡萄” 3:上声寿面的轻声音节年班高调(4度 ):“你们” 4:去声后面的轻声音节往有区别于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例如: 请听电影《地道战》的录音剪辑。 地道:dì dào地下坑道(名词) 他学的广东话还挺地道呢。 地道:dìdao真正的(形容词)
③名词后缀“子、儿、头”等。 练习(1)选自《雁荡行》 走上楼梯口,由一堆稻草垛里闪出一个满面红光的小伙子,穿着一身崭新如 纸糊的长褂,微笑地迎接我们。 练习(2)选自《草原即景》 她穿了一件男用的鹿皮短大衣,脖子上系了条豆绿色的绸围巾,帽子看来是 太小了些,盖不住她的那一头蓬蓬的黑头发。
④重叠式名词、动词的后一个音节,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第一音节重叠部分轻 读(后一音节及其重叠部分变成阴平,也可不变) 练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莹莹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 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那个) 兰花花好.........

普通话语流音变知识及发音训练

普通话语流音变知识及发音训练
h 舌根(舌面后)清擦音。舌根(舌面后部)隆起接近硬腭 和软腭交界处,留出窄缝,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使气流从窄 缝中摩擦通过成声。
二、声母的发音
j 舌面(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舌面前部贴紧硬腭前部 ,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在形成阻塞的部位后面积蓄气流,突 然解除阻塞时,原来形成闭塞的部位之间保持适度的间隙,较弱的 气流从窄缝透出成声。
因为汉语里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 字调。
一、声调的分析
声调的性质和特点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的变化与音长、音强、音 高都有关系,但本质上是由音高决定的。在汉语普通话的音节 发音时,人的声带松紧的变化会造成种种不同的音高变化,这 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声调。
音节声调的音高变化是相对的,声调升降变化是滑动的。 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但它是绝对的,常常表现为 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跳跃式的变化。
你读懂了吗?原来游客寻 找的是“男厕”而非“缆车”。 两个词语发音的区别在于声母的 “n、l”“c、ch”以及声调的 不同。
一、声调的分析
声调的概念
汉语的声调,是指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即音节中所 特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它贯穿于汉语音 节的始终,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是汉语音 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声母的发音
d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阻塞,软腭 上升,关闭鼻腔通路,气流到达口腔后蓄气,然后较弱的气流冲破 舌尖的阻碍,爆发成声。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发音状况与d相近,只是声门开启后较 强的气流爆发成声。
n 舌尖中浊鼻音。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路, 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受到阻碍,从鼻腔透出成声。
4.你的家乡话中哪些汉字的声调与普通话中该字的声调有差异?请分 析出具体差异在何处。

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

“我说老李,所长没应下你什么差啊?” (老舍《离婚》)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 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 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 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
二、儿化及其训练
1、什么是儿化: 儿化又称儿化韵,是普通话和某些汉语方言中的一种语言现 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面的音节合在一起, 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
2、儿化的作用:
在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和修辞色彩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①、区分词性: 盖(动词)——盖儿(名词) 个(量词)——个儿(名词) ②、区别词义:信(信件)——信儿(消息) 末(最后)——末儿(细碎的或呈粉状的东西) ③、表示喜爱温婉的感情色彩: 小曲儿、来玩儿、大婶儿、慢慢儿走 ④、表示细、小、轻、微的性状: 小鱼儿、门缝儿、一会儿、办事儿
三、变调及其训练 1、什么是变调:
变调是指在语流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某个音节 本来的声调发生变化。 变调:包括:上声的变调、“一”的变调、“不”的变调。 (1)上声变调 上声在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原调的几率很小只有在 读单音节字或处在词语末尾或句末时才有可能读原调。 上声有两种变调: 警钟 上阳: 祖国 旅行 导游 上去: 讨论 土地 感谢 上轻: 斧子 马虎 伙计
一、轻声及其训练
2、轻声的作用:
普通话中的轻声往往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例如:请听电影《地道战》的录音剪辑。 他学的温州话还挺地道的呢。 马来西亚歌曲《茉莉花》的歌词大意是…… 你可千万别大意了。 报酬——报仇 东西——东西
一、轻声及其训练
3、轻声音节出现的规律: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例如: 1.请你把美好理想给领导讲讲。 2.请你给我打点洗脸水。 3.请你给我买几把小雨伞。 4.我很了解你。 5.展览馆里有好几百种展览品。

《普通话语音训练》第三章 第四节 语流音变

《普通话语音训练》第三章 第四节  语流音变

▲ 3.中重轻式
▲ 中重轻音格式的三音节词,它的结构特征是:末尾一个是轻声音节。根据 双音节念读的方法,轻声音节前一个音节要重读,因而这类三音节词的第 一个音节要读得适中。
▲ 同学们tóngxuémen
老乡们lǎoxiāngmen
▲ 笔杆子bǐgǎnzi
小伙子xiǎohuǒzi
▲ 儿媳妇儿érxífur
▲ 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它附在其他之后,在书写形式上不标调号, 但它有调值。轻声的调值不是固定的,而是依靠它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 定的,因而其调值有多种情况。
▲ 1.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和去声时,后面的轻声为半降调,调值为 31。
▲ 阴平+轻声:称呼 妈妈 东西 休息 知道 跟头
▲ 阳平+轻声:裁缝 爷爷 神气 柴火 麻烦 馒头
▲ 1.中重式
▲ 普通话中一般双音节词语都念中重音格式,数量占大多数。念这类词时,前一个音节不要念得过 重过长,要注意第一个音节是上声或去声的音变,注意第二音节为上声的调值(214),必须念全。
▲ 广播guǎngbō 朗读lǎngdú 恼怒nǎonù
▲ 勇敢yǒnggǎn 请帖qǐngtiě 水塔shuǐtǎ
▲ 去声+轻声:刺猬 爸爸 道士 吓唬 计较 木头
▲ 2.当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时,后面的轻声为半高平调,调值为44。
▲ 姐姐 点心 尾巴 补丁 剪子 脑筋 枕头 养活
▲ 认读下列词语,注意体会轻声音节的调值。
▲ 风筝fēngzheng 抽屉chōuti 哆嗦duōsuo
轻声的性质
▲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 特有的音高形式,听觉上显得轻短模糊。因此,轻声的性质与一般的声调 很不相同。一般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轻 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除此之外,音长变短,音 色也有某些变化。

普通话培训第五讲语流音变

普通话培训第五讲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对口语流利度的影响
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有利于大幅提高口语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地道性,有助 于展现个人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
对不同口音的适用性
语流音变不仅适用于北方话与南方话之间的差异,也适用于任何一种外语拼 音与国内语音的差别。只要合理应用语流音变规则,就能准确流利地吐出外 语。
面试和演讲中的语流音变技巧
语流音变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应用
听力
口语
通过语流音变,提高对语音细节 的感知及听取语言信息的准确率。
应用语流音变规律,掌握自然流 利的口语表现能力。
读写
熟练掌握语流音变规律,提高汉 字书写和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语流音变如何提高交际效果
自然流利
良好的语音流利度可以让你在交际场合更自然、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音素省略
重音后的非重读音节上有些清音元音可以被省略掉,如 /tóngxué/ 变为 /tōngxué/。
语调词语的语流音变规则
降调词语
降调词语之后的一些元音元素会发生缩短,以适应降调的发音。
升调词语
升调词语后元音音长度相对会增加,音调也会相应升调。
轻声词语
轻声模式下的音节会发生弱化,元音比较短,音调和音量都比较小。
语流音变的分类
相邻音变
相邻的音素因语音过渡而发生 变化,如浊音变清音、元音缩 短等。
重音变化
重音所在的单词或句子会影响 相邻音素的发音,如降调音的 后一个音缩短。
语调变化
起到整体组织语音节奏和语调 的作用,影响相邻音素的合并、 缩短以及重读程度等。
基础音素的语流音变规则
舌头位置
唇齿协调
舌尖位置影响清音和浊音的发音, 注意正确舌位。
掌握语流音变规则是提高普通话口音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李如龙(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汉语方言的变声、变韵、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及其他小称音变等,可统称为语流音变。

它不是纯语音的联合音变,有时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形成的。

各种音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连读变调开始,而后产生轻声,进一步发展为合音(包括儿化、小称变韵和小称变调)。

各种音变是唐宋以来多音词大量产生后发生的,是自北向南扩展的,现代方言中是北方变得多,南方变得少。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流音变;多音词中图分类号:H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2)06-0043-08汉语方言的变调、变声、变韵以及轻声、儿化、小称音变等现象,本文统称为“语流音变”。

近二三十年来,关于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已有很多调查报告,各种复杂的情形令人目不暇接。

“语流音变是方言在一定的语境中所发生的共时变异”,[1](P117)更具体地说,语流音变是单字音在多音连读时所发生的变化。

现代汉语方言中,语流音变的种类有多有少,音变的规律也各不相同。

有的方言同时存在着多种语流音变,其中的规律还十分复杂,有的几乎没有连读音变,或者虽然有一两项,规律却很简单。

总的说来,汉语方言的各种语流音变都很有特色,它既不是单纯的连音变读(sandhi),也不全是表示语法关系的手段。

所谓形态音位(morphoneme),既是一种联合音变,也体现了某些历史音变。

这些现象体现了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结构系统的重要特征,很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试讨论汉语方言音变的类型、成因、性质、途径和历史发展过程。

一、语流音变的类型轻声、儿化、变调、变声、变韵、小称等音变现象是现代汉语特有的,这些名称是中国学者按照汉语的习惯所定的。

中国学者不太重视规范术语,因而有些名称至今还不是十分统一。

例如“变调”多指多音连读字调变化,有的学者把粤语的“语素变调”也称为变调,那并非多音连读时发生的,如果这种语素变调也算变调,“四声别义”不也是变调吗?轻声其实也是一种变调,·43·收稿日期:2002-06-20作者简介:李如龙(1936-),男,福建南安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是通常并没有作为变调来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语流音变”就不包括“语素变调”在内。

儿化是最早发现的“小称”,但是“小称”用开之后,儿化也没有同其他的小称合起来分析。

名称、术语是否妥当,其实是反映了对现象的分类和性质是否有了科学的认识,要对种种音变作综合的研究,首先要从分类开始。

关于音变的分类,40年前,我在研究厦门话的变调与轻声的时候,曾经提出:“传统的音变的分类,只有联合音变和历史音变。

这是从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两个角度来分的。

如果我们从音变———语音现象和其他语言结构要素(词汇、语法)的关系来看,有的音变只是语音范围内的变化,与词汇、语法无关。

……而另一些音变则是和词汇、语法密切相关的。

比如普通话里用轻声区别词义(‘东西’的‘西’读轻声与非轻声意义不同)、从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由于‘儿’的意义的虚化而引起的语音上的‘儿化’,就都是这类音变。

厦门话的变调和轻声正如上面所介绍的,也是词汇———语法的需要所决定的。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语音变化的类型,从他和语言结构各要素的关系着眼作另一种划分,即把它分为‘语音音变’(或称单纯音变)、‘词汇音变’、和‘语法音变’。

”[2](P114)许多新发现的厦门话的变调与轻声的事实证明了这个提法是合理的、必要的。

李荣先生在《温岭方言的连读变调》一文中指出:“温岭话有两种变调:一种变调受音的环境制约,另一种变调不受音的环境制约,前者是连读变调,像北京话的变调似的。

后者逢入声还要改变韵母,和广州话的‘变音’、北京话的儿化作用相似;为了和前者区别,可以管这种变调叫做‘变音’。

”[3](P65)他在《温岭方言的变音》一文中又说:“本调和变调之间是语音变化的关系,本音和变音之间是语法变化的关系。

”[3](P55)李先生说的“变调”和“变音”就是“语音变调”和“语法变调”的区别。

如果仅限于多音连读而发生的变调来说,有语法意义的称为“变音”,无语法意义的叫做“变调”,这种区分是十分明确而妥贴的,因为“变音”不但可以是变调,还可以是变声或变韵,有时还可以兼有其中的两项。

然而,如果就已经知道的方言事实来说,这种区分法却很难涵盖所有的复杂情况。

例如,闽语的连读变调既不是单纯的联合音变,也不是像吴语那样的有语法意义的变音,有时还是区别词义的手段:厦门话“日头”前字变调读[lit5-2 thau24]指的是“太阳”,后字轻声读[ lit5thau24-1]意思是“白天的时间”;福州话的变声不变声也可以起区别意义的作用。

“大头”读为[ tuai242-32 thao52 ]意思是“大脑瓜子”,读为[tuai242-32 lau52 ]意思是“(动物)的体积大”。

又如北京话的轻声,有的是词汇现象(作为区别词义的手段),有的是语法地位所使然。

可见轻声是“词汇变调”和“语法变调”,但是,伴随轻声而来的变声和变韵(“三个”的“个”声母浊化,“进来”的“来”韵母变为单元音),却又是与词汇语法意义无关的联合音变。

看来,对于各种语流音变应该进行两种分类:从音变的方式看,可以分为变声、变韵、变调以及合音等;从音变所反映的内容说,可以分为纯语音音变、词汇音变和语法音变。

对于具体的音变项来说,这些分类不一定是排斥项,而是可以兼容的。

各种方言里的不同的音变,完全可以在这样的分类的框架里作出具体而明确的定位。

按照上述的分类法,就一些发表过的报告材料,可以列表比较如下:·44·表1若干方言的音变方式和音变原因比较音变方式音变原因变声变韵变调合音多音连读区别词义区别词性北京变调+ +北京轻声+ + + +(习惯轻声) +(东.西)北京儿化+ + +(花.儿) +(盖.儿)获嘉变韵+ + + +(帽) +(地名)获嘉儿化+ + +(篓儿) +(说话.儿) +(光光儿)获嘉变调+ +温岭变调+ +温岭变音+ + + +(表小等) +(名词化+ )建德儿尾+ + + +遂昌变调+ +遂昌儿尾+(表小)绩溪儿尾+(数量结构)黎川变音+ +(表小) +(动词)萍乡变调+ +(轻重读)长沙变调+ + +(结构有关)娄底轻声+ +(词缀叠音)福州变声+ + +福州变韵+ + +厦门变调+ + +(结构有关)厦门轻声+ + + +(以上各点材料依据:获嘉:贺巍,1979、1982;温岭:李荣,1985;建德:曹志耘,1996;遂昌:曹志耘等,2000;绩溪:平田昌司等,1998;黎川、萍乡、长沙、娄底:《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各分卷)二、语流音变的成因和性质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多音连读。

唐宋以来,汉语的多音词大量产生,这个结论已经有很多数据可以论证。

据董志翘统计,晚唐日本和尚圆仁用口语写成的8万多字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就有双音词3 882个,占该书所出现的新词语的90%以上。

[4](P177)另据程湘清统计,《敦煌变文集》的复音词共计4 347个,用一定的语法格式构成的约占90%。

可见,到了中晚唐,多音词就已经在口语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5](P1)向熹说:“复音词大量产生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

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上古词汇以单音为主,到了中古,就口语而论,复音词变得逐渐占有优势了。

”[6](P494)口语是一个词一个词说出来的,词与词之间常有不同的的停顿,一个词之中也停顿,就成了口吃,听不懂了,这是一种常识。

“各种连读音变是汉语多音词占了优势之后所引发的现象。

因为多音词把几个语素的意义重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于是要求语音上也把几个音节也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连读音变就是把几个音节结合成一个新的语音单位的组织方式。

”[7](P92)多音词的快读是产生语流音变的第一动因,如果不参杂其他原因,这种联合音变便是纯语音的变化。

北京话的连读变调是最典型的联合音变。

只要说得快,没有逻辑重音,一句话可以是一个连音组,非末音节一概读变调,例如:上声字组成的句子“请你给我买两把小雨伞”,除末字外一概可以读变调。

换言之,这种变调与不变调同词义及语法关系无关。

温岭方言的变调也是只“受音的环境制约”,与多音词的意义和结构没有关系的音变。

·45·产生语流音变的第二种原因是词汇方面的原因。

汉语的“字”绝大多数是语素,语素的意义不断在变化,“字”则是相当稳定的,于是,一个字,尤其是常用字,便可能作为几个语素,以不同的构词方法构成一连串的词。

有些多音词就成了用字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形词,有些方言便利用连读音变的办法来区别这些同形词。

例如北京话的“兄弟、地道”,读不读轻声,意思是不同的:不读轻声的“兄弟”是兄与弟,读轻声的是兄之弟。

“地道”不读轻声是名词,读轻声是形容词;福州话的“变声”有时也用来作为区别连音组是否成词、表示不同意义的手段。

“旧底”的“底”不变声读[g]是词组,意思是旧的底;变声读为[l]是时间词“以前”。

厦门话的轻声和不轻声,有时是泛指和特指的区别,“三日”的“三”读变调、“日”读本调,是数量结构“三天”; “三”读本调、“日”读轻声,是偏正结构“三日那一天”。

发生语流音变还有语法方面的原因。

从共时的角度看,许多方言在连音组内要不要变调、怎么变法,是受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制约的。

例如长沙方言,二音组的后音节除阳去外一概不变调,后音节若是入声字,前音节是否变调就是构词方式决定的:凡偏正结构变(阴平、阳平、入声变为44调,阴去、阳去变为22调),主谓、动宾结构不变。

又如苏州方言,“热菜”,两个字都不变调,是动宾式,意思是把菜热热;菜字变调,是偏正式,指热的菜。

构词方式所以会成为制约音变的因素,是因为在不同的结构方式里,语素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不同,结合得紧音变就多,结合不紧就可能不变。

这是构词法制约音变的例子。

北京话的轻声除了常用词的后音节习惯上读为轻声之外,其他的轻声都是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地位所决定的。

例如,人称代词做宾语、动补结构中的趋向动词补语、大多数用于动词之后的助词(如着、了、过、得、地、的)等等,这是人所共知的。

闽南话的轻声大体上与此相仿, 此外还有一些规律也与语法有关。

例如并列复句用来做对比的成分常常读为轻声(“早起读即本,下昼读许本”,两个“本”读轻声)这是语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句法)决定连音变化的例子。

从历时的角度看,有不少语流音变是历史上的“语法化”所带来的结果。

如“着、了、过”原来都是动词,虚化为表示时态的助词之后,不少方言读为轻声,就是典型的例子。

重读变为轻声正是实义变为虚义的需要,语音形式随着语法意义的变化而变化,达到了新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